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伦理知识生成建构的思维条件与一般知识生成的思维条件同构。首先,伦理知识生成的思维条件构成了伦理知识生成的认
知前提。其次,伦理思维仍然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即必须沿着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方向展开。再次,伦理思维的生成
展开必然基于具体的伦理信念,接受信仰的导航而辩明利害。伦理知识的生成建构在人的生存需要匮乏到满足的过程之中。
它经历默认到习惯风俗再发展为系统化的道德规范。因此,伦理的知识论与人与其所在环境之间所产生的互动相关联。从
伦理认知到伦理常识再到伦理思想是伦理知识论探讨的基础问题。
人性论方面,强调伦理的“生境化”与人性的生长方向一致,人性是人获得伦理认知、展开伦理生活的主体条件,并且也是
道德生生不息的主体动力,是一种朝着充分展现与自我实现的目标以及不断提升个人境界的方向去实现的力量,既是以人为
镜也是以人为目的。而任何单一的人性论观点难以全面概括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生境”伦理串联起伦理价值论相关联的存在论、认识论与人性论,乃在于“生境”是从世界存在敞开的进程状态角度切
入,突显出伦理体系的整体性,最终是回答人伦理地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共同体中,每个人既是这一共同体的
缔造者,又成为共同体的受惠者。
三
道德规范与美德养成的生活视野
规范遵守与品德养成是伦理学中的“理论”最终落实转化为生活之中的“知行”的关键环节。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辩证结
构最终需要回答如何在生活中落实道德的知与德这两个基本问题:“知德”是对存在过程中的伦理关系具有认知与判断力;
“行德”是在自身道德意志引导下的实践。只有当人具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动力并付诸实践时,道德才会发挥实效。
伦理学在道德生活层面具体表现为通过规范与激励促进人成为一个人以及成为一个好人。伦理学正是引导人善意地生
活的学问,善意具体表现为符合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境”规范,并将其内化为社会实践的目标与方向。这决定了伦理学同
时要从生活层面检视伦理解构的问题,把脉道德滑坡与美德消隐的病症,为社会确立起人类整体的道德规范与美德示范。
道德规范的探讨和建构着眼于人的日常生活。规范伦理所指涉的具体对象是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如何合道德,也就是如
何合原则与合规范的问题。而道德规范需要解决普遍性问题、道德规范的自身支撑问题、道德规范实践体系的建构问题。道
德规范引导人遵守道德他律,并逐渐通过道德他律的行为而转化为道德自律,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
而作为一般规范,“生境”伦理的道德规范总的原则是适度生存、生生不息,而具体化为由诚信、勤俭、节制与惜时等四个
具体的德目来保障“生境”伦理目标的实现。当前世界的生产、交换与消费生存方式要求诚信与勤俭。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
用,诚信要求对自己与对他人均应诚而有信。勤俭是人对待物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劳动勤奋,即要奋发图
强;消费节俭,即要开源节流。节制是对内外两个方面的自我克制与自我限度,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共
存。它的本质是一种中道,帮助人们实现生活的平和。惜时既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他人,同时也是善待万物,利用厚生。
美德是道德规范的高层次要求,它是在习惯的基础上,超越习惯而达向个性自由的阶段。美德的内化过程是德性的涵养
过程。人践行美德之道,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生境逻辑,尊重限度生存法则,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等
主要维度保障生活的最大可能性。美德越是具有普遍性的依据就越具有自然存在本性,也就是当自然、生命与社会的普遍性
原理真正有效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美德越具有普遍性强度和整合性功能。
四
“生境”伦理视界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生境”视界展开的伦理学原理体系是对伦理学基础理论的丰富,体现了伦理学的时代反思。
首先,它将传统伦常拓展到了人的存在的全景场域之中,拥有更宏观的视界包容性,遵循“生态化综合”的研究路径。“生
境”伦理学视界的中心点是“万物并育”的存在场景,它反映了道德关系的扩展。伦理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
维度,也承载着人对于自然的道德关注。同时在学科架构上,它也注重对伦理学在本体论、认识论等理论版块的补足。
其次,它将可持续的生生不息作为共同体的伦理共识与发展目标,体现了面向生活的积极价值取向。在理论旨趣上强调
“合生共存”,在道德规范和德性素养上重视人生价值,都有利于伦理学回归生活,重新审视人性,寻找良善的生活方式。
面向未来,“生境”伦理在伦理学传统概念与理论体系的兼容方面的细化与厘清,将使其伦理视界具有更清晰的呈现与更
生动的活力。如在道德要求上区分“美德”与“底线伦理”的境界层次,对于优化道德规范的内化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道
德”如果只是作为与“美德”相对的概念使用,那么有相当一部分日常属于“道德”的内涵必然需要另外寻找概念指称,例如用
“伦理”来替代。又如书中“道义主义是一种美德理论”的说法实际上消解了麦金太尔针对近世以来道义论等规范伦理的问题
而提出的“回归美德”式解题方法的理论前提。显然,作为伦理学基础理论的“时代建构”正是立基在传统的理论传承之上的,
这样的基础理论既更清晰地体现其发展脉络,也将更有力地回应时代需要。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