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勇
陈
思
通往存在论解释学的迂回之路———论利科的反思哲学
身,它不能被确证也不能被演绎,对自我的直接定位就是直观。自我这一真理定位自身之后,随后就是对存
在和行动的定位、对生存和思想的定位,即笛卡尔所说的我在、我思。这个自我是思想之我,所以存在就是思
想。自我对自身的定位是一种反思,但利科认为,这种反思是一种独断的、抽象的反思。理性主义哲学将反
思看成是一种向所谓直接意识的自明性即我思的返回,而没有在其对象、活动和行动中去把握自身,从而是
一种抽象、空洞、独断的真理。所以,笛卡尔式的我思并不是获得自身认识(占有、理解或解释)的有效途径。
但利科的反思哲学却并非如此,它是一种自身反思的哲学,认为自我意识仅仅是最抽象的开端,而主体
必须经历在世之中的各种符号才能变得丰富,这里的符号指的是主体在世的行动、各种文化作品、历史遗迹,
等等。“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统觉’或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对吕格尔(即PaulRicœur,通常
译为保罗·利科,也有学者译为保罗·里克尔,后文不再说明)而言,都只是一种知识的形式而已,其中并无
任何关乎自我的确定内容”①。既然不能将反思看成是一种直观的意识,因为直接意识是一种虚假意识,那
么根据利科的观点,就应该将它看成是在其对象、工作和行动中重新获得我思的努力。对我思的定位不能在
感性直观、理智直观或神秘的体验中被给予,而必须通过反思的对象、在我思的行动中被定位。如果说自笛
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是一种直接意识的哲学,利科的反思哲学则是一种间接、中介的哲学。因为,反思
是通过我们生存行动的符号而展开的,以生命在其中得以客观化的种种表达为中介。
利科认为,我们要在生存的全部工作中,去重新发现生存的行动和对自身的定位,而这种重新发现就是
一种占有和重新占有的过程。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间距和占有。“间距(distance)指的是意向的外化,
或者说文本的语义学自主性承担着除了作者的意向之外的意义;占有(appropriation)指的是那种使得陌生
之物变得熟悉或成为自己的东西的解释学行动。解释学情境是通过间距和占有的游戏而被构造的”②。
间
距又称为“时间间距”,指的是存在于文本所属的过去文化及时代背景与当下的解释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概
念来自于伽达默尔,根据他的看法,间距并不是主体能够任意选择的事情,而是在文本或事件的“意义整体里
有其根据的本质性关系” ,所以间距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性事实。占有的原意是使起初外在的东西成为自己
的,指的是主体通过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而对文本意义的内化,从而也是对间距的克服。在利科的反思哲学
中,占有还意味着意识起源的最初位置被遗忘,于是我在诸对象、诸符号中迷失自己,我不能再拥有我先前所
是的样子,不再是一个抽象、独断的我思,而必须在具体的对象中重新发现自己。
③
这一对概念表达出一种意向,即如何处理文化间距和历史异化的问题,因为意义的客观化作为作者与读
者之间的必要的中介,其本身就是一种间距和异化的产生。因而,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涉及到间距与占有
的辩证法。“解释,哲学地理解,就是试图使疏远和间距变得有成果”④。利科将占有看成是支配解释学方法
的核心概念,涉及到文本与主体的对话方式,也就是说,占有概念处理的是在理解中主体性的作用问题。在
利科看来,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读者与文本所展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因而理解就与作品
展示的世界有关,它不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而是对作品所传达的世界的领会。
利科通过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来说明占有的含义。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它独立
于那些从事游戏活动的人的意识。”⑤游戏并不是由游戏的参与者决定的,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改
变了参与其中的人的经验,我们在生存行动中与筹划、观念玩游戏,同时也“被游戏”着,游戏者同时又是被游
戏者,游戏的规则规定了被游戏的领域。利科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以游戏的模式向我们展现的,世界的呈现
是某种游戏的呈现⑥,在游戏中我们将自己交付出去,于是主体性忘记了自身,但是由于我们投入到的是游
戏的意义之中,所以这种被遗忘了的主体性又将在对意义的占有中失而复得。
①
②
③
柯志明《恶的诠释学:吕格尔论恶与人的存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11页。
DavidM.Kaplan,Ricœur’sCriticalTheory (NewYork: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003),33.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1页。
④
PaulRicœur,InterpretationTheory:DiscourseandtheSurplusofMeaning (FortWorth:TheTexasChristianUniversityPress,1976),
44.
⑤
⑥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第151页。
保罗·利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语言、行为、解释文集》,孔明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8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