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安新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关系的演进路线与政策谱系
议,提出教育工作在相当长时期内以普及为主。 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②、《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③等多个文件分别在1958年、1980年发布,都把短期内普及
小学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1986年,我国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成为硬性要求④。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要实
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目标”。⑤ 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2000
年,小学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是我国教育的发展重点,20世纪90年代甚至被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实施。
教育普及与发展需要庞大的资源投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源多寡是决定教育发展程
度的物质基础。面临庞大的教育入学需求,教育资源短缺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普及的主要障碍。从新中国成
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前进的,虽有巨大成就,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
入依然较低。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无所不包,除去经济建设、军费、行政等支出外,
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很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增长都非常迅
速。但是,经济强国并非短期内就能建成,我国还是一个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经济与财力状况仍然
是影响我国教育普及的主要障碍。20世纪90年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曾提到,我们作为发展中国
家,要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需要探索“穷国办大教育”的途径。 同一时期,随着教育的快速普及,学生
数量大幅增加,由各类院校培养的正规师资远不能满足急速增长的师资需求,教师匮乏问题凸显。 因此,
大量的民办、代课等非正规师资成为这一时期教师补充的重要来源。
①
⑥
⑦
(二)城市优先的教育统筹策略
在国家想要快速实现教育普及但资源还很有限的矛盾之下,不得已只能采取城市优先的教育统筹策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教育经费十分缺乏,面临城乡教育谁先发展的两难选择。受当时工业优先、
城市优先整体发展战略的影响,1953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今后把小学教育的
发展重点放在工矿区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以适应工业建设日益发展的要求。⑧1955年,时任教育部部长
张奚若也谈到,在国家人力、财力有限,不能实施普及教育的时候,首先在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办学,
还是合理的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城市优先的教育统筹策略逐渐形成。这种地区有别的教育发展方式
就是人们常说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当时,中央强调,中小学教育事业要认真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
针。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发展不平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任务,举办中小
ꢃꢂꢁ
学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是国家办学与集体或者个人办学并举。 这种办学方针,在实际当中
ꢄꢂꢁ
变成“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社队及农民办” 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继续面临教育普及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冲突下,“城市优先的教育统筹策略”依然得
到延续。198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书记处对教育工作指示精神的传达要点》,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方面,多位中央领导人都提到要承认不平衡,把重点抓好,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多发展一点,经济条件差的地区
ꢅꢂꢁ
少发展一点。教育经费的投资和师资要集中,把先进地区搞上去。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
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大国,普及小学教育,不可能完全由国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段永林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年9月20日,第1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7ꢀ187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人民日报》1993年2月27日,第2版。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车丽娜、徐继存《民办教师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5期,第46页。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第2版,第149页。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张奚若的发言》,《人民教育》1955年第9期,第13页。
ꢁ
ꢂꢃ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0页。
ꢁ
ꢂꢄ人民公社解体前,农村教育资源通过生产大队集体的途径分摊到农民身上。人民公社解体后,则通过集资和分摊等方式直接转移到农民身
上。
ꢁ
ꢂꢅ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第1813页。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