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三)结构ꢄ行动者中的“儿童”
以往的儿童的社会形象是在现代社会学之社会/个人的二元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
中,结构理论直接关注制度在社会中的运作和社会结构对其成员行为的影响,而与之对立的行动者理论则关
注人们作为主体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对于社会变化的影响。但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新童年社会学强
调童年时期相互共存、交叠和冲突的多元性,将成年和童年都视为话语系统所产生的结构。自从吉登斯
(AnthonyGiddens)提出了“结构化”的概念以来,传统的社会学中二元对立的结构/行动者的二元概念被不
断发展、相互渗透的框架所取代。社会行动者并不是简单的行动者,影响社会内其他人的行为,同时对于社
会而言,行动者的行为,无论是故意的或者是无意的,必然会导致社会变化或者抵制社会变化。
将儿童作为行动者的视角对于以往将儿童视作是社会结构的存在物的观点产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同时
新童年社会学对于成人/儿童的判断恰巧对应了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行动者/结构的区隔。在新童年社会学
家的眼中,儿童成为结构与行动者的社会理论结构的“一个伟大的试验场”。童年社会学正是在努力地超越
这样的对立。从儿童是存在物(being)还是生成物(becoming)的争论而言,可能争论本身就是沟通系统的自
我指涉。新童年社会学通过强调儿童是一种自我存在,表明了儿童是一种多样性的生成物,是自然和文化的
混载体,通过社会系统中的沟通,得以彰显自身作为行动者的可能。同时,儿童作为行动者的概念也能够在
沟通系统的自我指涉过程中,建立起与结构之间的连接,从而导致儿童可以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具有
自主行动能力的个体出现。
四ꢃ关于“儿童形象”社会建构的教育反思
(一)儿童的主体性
儿童是否具有主体性的讨论首先要解决的是对主体性的认知。社会学的知识领域中,主体的地位一直
在起起伏伏。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盛行,期间没有给予主体性什么位置。在20世纪70年代,面对结
构主义的胜利,行动论者图纳海坚守自身对于主体性的认识,认为:“我所称的主体,是通过将自己已获得确
认的自由,与经历过、接受并再诠释的经验相结合,来实现个体作为行动者的建构。主体是为了改变一个情
境所作出的努力,这个情境是在行为自由的条件下所经历的。”①儿童作为行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作为
行动者的对自身情景的建构,因此,虽然新童年社会学承认了儿童的行动者的位置,但是行动者对于其位置
所存在的情景的自身理解经验是否能够转化为情景的建构能力,仍然需要更重复的证明。儿童作为“行动着
的自我的场所”,全球化以及成人世界的主观经验控制了儿童,儿童活动遵从了金钱、媒体、广告以及经济的
逻辑,儿童也成为主体化与主体加工的场所,但是这样的加工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儿童的主体性的高扬和个体
价值的增值,相反也可能带来危机,比如儿童的权利的丧失、童工事件或者是儿童身体质量的下降等等。
(二)儿童与受教育者
正如众多新童年社会学家在对历史的梳理过程中说明的那样,随着现代童年观的广泛传播,儿童与成人
之间成为了分离性的形象划分,这样的划分产生的结果就是成人承认儿童在特定的生长时期呆在特定的地
方。儿童作为劳动力要素的一部分,在前工业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学徒、农民等身份并没有和童年产生什么
违反价值观的纠葛。在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儿童也仍然要从事农场、工厂、城市街头等形式
多样的劳动;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儿童还被作为军国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特定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变
迁,在现代社会,似乎儿童应当的去处是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学校生活成为了儿童唯一的正当性、合法性的
生活形式。但是社会学家库沃特普并不认为这种转变是对于以往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转变,因为对于孩子而
言,学校教育不过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劳动②。但是学校教育是一种劳动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成人社会的广
泛赞同,因为儿童的学校对于学校的科层制本质具有显著影响,它有助于强化关于学校是一种认证机构的观
念,即学校专门是用来将未成年的、缺乏完整性的儿童培养成为具有生产能力的成人。这样的观念与传统社
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其重点是将儿童培养成为未来的成人,而不是去看重、
①
AlainTouraineꢀWhatisDemocracyꢁtransDavidMaceyꢁBoulderꢅWestviewPressꢀ1997ꢂꢀ12
②
JensQvortrupꢀedꢀStudiesinModernChildhoodSocietyꢁAgencyꢁCultureꢁNewYorkꢅPalgraveMacmillanꢀ2005ꢂꢀ3ꢀ6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