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焦点问题,数十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投身其中,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个成果最为密集的领域。论者
称:“新时期对五种社会形态的质疑,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挑战,而是对五种社会形态‘必经论’的否
定,唯物史观是认识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但五种社会形态‘必经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学
说的简单化和教条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和反动,是一种神秘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和发展
模式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实际,也不符合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历史实际。”①在走出五种生产方式的铁律之
后,形形色色的中国社会形态理论得以涌现出来。②
晁福林主张冲破五种生产方式学说的制约,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
论③。他提出的“氏族封建ꢄ宗法封建ꢄ地主封建”的社会分期说,一改将夏商西周作为奴隶社会的成说,认
为中国由夏商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进入封建宗法社会,夏商主要的组织形式是氏族,社会经济形态是封建制
度,可称氏族封建制;西周宗族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宗法观念、宗法制度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可称宗法
封建制;东周时期则进入地主封建制时期,由氏族(宗族)与国家并存向编户齐民逐渐转型过渡。因此,以秦
统一为界,中国古代社会又可区分为“氏族时代”和“编户齐民时代”。④ 有论者认为,晁福林的新思考是在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关注宏观历史走向,又实践了唯物史
观所提供的方法论思想,特别重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⑤
鉴于五种生产方式学说存在的歧义和模糊性,商传、王和等人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为主要标
准,综合政治体制等多种因素,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考察判断,并对每一时期的特征作出全新概括:多元发展
的史前文化(夏以前);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文明(夏ꢄ春秋战国);专制个体型家国同构农耕文明,含确
立与反复(秦汉ꢄ魏晋南北朝)、发展与成熟(唐宋ꢄ明中期)、传统中的变异:走向近代(明中后期ꢄ清中期)
三个阶段;向工业文明转轨,又分为两段,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中后期ꢄ20世纪前期),包括传统
社会解体与近代化被迫启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小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现代化
推动(20世纪中后期),亦包括奠基与探索、定型与飞跃两小段。 这一分期特别注重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
对五种生产方式单线直进说进行过系统清理的冯天瑜,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氏族时代”“封建时代”“皇
权时代”“共和时代”四期,又可细分为“原始群时代”“氏族共同体时代(先夏及夏代)”“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
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和时代
⑥
(民国、人民共和国)”七期。他对长期习用的“封建”概念进行澄清,反对“泛封建论”,重新审视中国“封建社
会”问题,认为秦汉以后长期延续的社会主流是宗法地主专制社会,而非封建制社会。⑦
宣称“马克思在我心中”的刘泽华,提出了王权社会说。此说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根本特点在于
“王权支配社会”。王权统治的社会,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王
权ꢄ贵族、官僚系统,既是政治系统,又是社会结构系统、社会利益系统,在社会整个结构系统中居于主要地
位。而意识形态方面,王权主义是整个思想文化的核心。刘泽华承认,关于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形态问题,运
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所勾勒的社会关系,从总体上看最贴近历史,解释力最强。 不
过,刘泽华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时,秉持的是一种不拘泥于文句、“得意而忘言”的态度。
⑧
应当看到,近年学术界对中国古史体系和社会形态问题的重新思考,并不完全囿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范
畴。比如以时间概念或政治术语对古史的分期和界定,与唯物史观学说已渐行渐远。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现
①
②
③
④
王彦辉、薛洪波《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郭震旦《根植本土:当代中国史学主体性的崛起》,《文史哲》2019年第4期,第149页。
晁福林《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20页。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ꢄ285页;晁福林《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
个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2ꢄ114页。
⑤
⑥
⑦
《六十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进程》,李振宏《当代史学平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7页。
曹大为《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第23ꢄ24页。
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09ꢄ110页;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
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6ꢄ367页。
⑧
刘泽华《分层研究社会形态兼论王权支配社会》,《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页。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