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绥和元年上”①。清佚名撰《汉书疏证》亦认为《甘泉赋》作于永始三年正月②。持此说者,今人尚有陶成涛,认
为《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作于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而《长杨赋》成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③,与姚振
宗说同。
当然此说因与《汉书·成帝纪》所述不合,故李善辨正当作于永始四年,其后清人持此论者亦多,如洪颐煊
《筠轩文钞》、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何焯《义门读书记》等,今人则有熊良智、易小平、龙文玲等亦承永始四年
说④。然其说又未尽同,理各有差。如熊良智先生认为《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作于成帝永始四年,《长杨
赋》作于元延元年。易小平则认为《甘泉赋》《河东赋》作于永始四年,《校猎赋》作于元延元年,而《长杨赋》作于
元延二年。此外,以前三赋作于元延二年者最多,可谓主流,如清戴震《方言疏证》、沈家本《诸史琐言》、沈钦韩
《
汉书疏证》、王益之《西汉年纪》、徐天麟《西汉会要》等⑤,其后陆侃如、刘跃进、张震泽先生等皆承相近主张⑥。
综理上述诸论,其说大多囿于《文选》李善注所带来的“前见”性误会而对《汉书》文本存在误读。其误会大
致有三:其一是往往将赋作的奏献时间误为创作时间;其二是以为《羽猎赋》即《校猎赋》;其三是未发明《汉书》
义例。如洪颐煊《筠轩文钞》卷七引李善注并辨正云:“《甘泉赋》作于永始四年正月,其年十二月校猎,雄又作
《羽猎赋》上之,《成纪》不书者,略也。……班固作《雄传》据雄赋自序连缀成文,其云‘明年’者,非即作《羽猎赋》
之明年也。以《七略》证之,当在绥和元年秋。《七略》作于刘歆,歆与雄同时,所书当不误。《成纪》但书元延二
年冬行幸长杨宫,从胡客大校猎,绥和元年秋不书者,以非常大猎,但书其最初一次,余从省也。”⑦其说与钱大昕
《三史拾遗》推理逻辑颇为相近,如钱云:“(元延)二年校猎无从胡客事,至次年乃有之,并两事为一,则《纪》失之
也。”⑧但显然两说皆非。其所称既不符《汉书》义例,又云永始四年、绥和元年皆无大校猎事,且依其说则元延二
年亦非最初行幸校猎者,故其说颇违《汉书》所载史实。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即云:“若谓下年事并书于上年作
一事,断无此体例。试覆班书全卷,曾有此一失否?”⑨
又如,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据《文选》李善注引《七略》之语将《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三篇皆归为
永始三年上,而《长杨赋》为绥和元年上。其据《文选》李善注引《七略》的记载,完全忽视《传》《纪》所述,而且未
明“上”与作年的差别,故云:“按《河东赋》永始三年三月上者,《七略》佚其文,故今不具也。”ꢅꢄꢆ李善注所引《七略》
并未明言《河东赋》作年及献奏时间,此实乃随意揣度。显然《文选》注引《七略》残文,仅记作年,又无相关史事
可证,与《汉书》互文互证相校,其校勘价值实又等而下之。此亦是互文性文本阅读对《汉书》理解的意义,也正
是基于这种互文性阅读,故笔者认为《汉书》所载《羽猎赋》实非《校猎赋》,此详后论。
当然,基于《传》《纪》等所述,清代学者基本上是认为扬雄四赋作于元延二、三年间,此种观点在当代学者也
多承其说,如张震泽《扬雄集校注》、刘跃进《秦汉文学史编年》等ꢄꢅꢇ。然历来秉此观点者,却皆未能释解李善注之
质疑,亦未对《校猎赋》与《羽猎赋》之异同及其在质疑释解中的逻辑基础与作用得以充分发覆。
①
参见: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9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39,《续
修四库全书》第9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0ꢈ641页。
②
③
④
佚名《汉书疏证》卷23,《续修四库全书》第2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陶成涛《扬雄四赋作年新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20页。
参见:熊良智《扬雄“四赋”时年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72页;易小平《关于扬雄四赋作年的两个问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第95页;龙文玲《扬雄<甘泉赋>作年考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106ꢈ
1
08页。
⑤
参见:王益之《西汉年纪》,《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5页;徐天麟《西汉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第60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2ꢈ55页;戴震《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2页;沈钦韩《汉书疏证》,《续修
四库全书》第2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沈家本《诸史琐言》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4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700ꢈ701页。
⑥
参见: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ꢈ15页;张震泽《扬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郑文《扬
雄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2ꢈ23页;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82ꢈ285页。
洪颐煊《筠轩文钞》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0页。
⑦
⑧
⑨
钱大昕《三史拾遗》,《续修四库全书》第4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25页。
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续修四库全书》第2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0页。
ꢄꢅꢆ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第165页。
ꢄꢅꢇ参见:张震泽《扬雄集校注·前言》,第4页;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第282ꢈ285页。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