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ꢃ巍ꢃ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张桂权教授《形而上学:经验论、唯理论与康德哲学》述评
管康德赞成贝克莱和休谟的时空是主观的看法,但他反对时空是起源于经验的观点。在康德看来,时空尽管
是主观的,却是普遍的,对人人都有效的先天感性形式。显然,这种时空观又受到了牛顿的“绝对时空”和洛
克的“一般时空”的影响。作者认为,相对于时间,康德其实更看重空间,他对“质料观念论”的批判就是证明。
作者还认为,康德预设了“本源空间”和“本源时间”。康德的时空观与其实体观有密切的联系:时空是现象得
以成立的条件,有此条件现象中的“对象”才与认识产生联系,而时空之外的“实体”即“本体”或“自在之物”与
人的认识无关,因而时空既是认识的条件也是认识的界限。作者还分析了海德格尔对“康德证明”的批判,认
为海氏批判的理由不充分。
再次,在人格问题上,休谟坚持彻底的怀疑论立场,他既不相信唯理论的精神实体的同一性,也不相信洛
克的意识同一性,他对自我或人格持怀疑的态度。可以说,休谟把自我或人格同一性的难题推向了绝境。如
果不能拯救“自我”或“人格”,存在和认识的主体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同一的“自我”或
“
主体”,人的存在和认识就是没有意义的。正如康德接受了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挑战一样,他也接受了休谟对
自我同一性”的挑战:他要回答“自我”及其同一性是什么。笛卡尔(莱布尼兹、贝克莱)、洛克、休谟分别把
人格”或“自我”定在了三个层次:有限的精神实体、同一的自我意识和知觉。康德选了第二个层次,即“同一
“
“
的自我意识”。作者指出,康德的观点直接来自洛克,他由此发展出他的著名的“先验自我”理论,提出了“先
验自我的同一性”观点。康德之所以选择了用“同一的自我意识”来规定“自我”或“人格”的同一性,其前提在
于他和洛克一样断言:实体不可知。康德的先验自我意识或先验统觉实际上指的是人类意识中的共同意识,
他相信这种共同的“自我意识”高于并统摄着每个人的具体的“自我意识”。
最后,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分析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继承和批判,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作者首先指
出,“形而上学观”不同于“实体观”、“时空观”、“人格观或自我观”:后三种“观点”以实存的是者(存在者)为对
象。并且与以往的哲学研究者眼中的“形而上学”概念有所不同,作者特别指出,“形而上学”本身也是一种
“观点”,所以“形而上学观”其实是“观点的观点”。而对形而上学进行反思,自觉思考形而上学本身即有形而
上学观点的哲学家并不多,作者选取对形而上学进行过深刻反思的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探讨。其中,作者鲜
明地指出了几位哲学家对康德形而上学观的影响:(1)托马斯明确地把知识论(认识论)归入在形而上学中的
观点,影响了笛卡尔和康德。(2)沃尔夫把哲学分为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理论科学又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分
支:是[者]论、具体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其中,是[者]论和具体的形而上学都是形而上学。是[者]论是严
格意义上的或一般的形而上学,是关于是者(存在者)的一般理论。具体的形而上学包括:宇宙论,心理学,自
然神学。沃尔夫的“一总三分”模式直接影响了康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写的。(3)
而“经验论的形而上学观”却走向了反形而上学的道路;作者认为,康德就是要拯救传统形而上学,因为在康
德那里,正是人的有限性使人想超越自我,追求形而上的东西,而形而上学也是原初的、真正的哲学。康德一
生钟情于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思,他批判了独断论和怀疑论对形而上
学的戕害,提出了拯救形而上学的方案,即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通过对现象与本体的划
界,厘清知识与道德、科学与信仰的范围,使两者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但是作者指出,康德要拯救的传统形
而上学,只是其中的是[者]论部分,而不是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自然神学,他将传统的是[者]论、范畴
论变成了“先天”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康德对自己拯救形而上学的结果感到很满意,认为自己建立了“科学的
形而上学”。对此,作者结合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指出黑格尔从以下三个方面肯定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对象符合知识的“哥白尼式的转向”,知性与理性的区
分,康德哲学触及到了辩证法的本质。黑格尔又在四个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而上学:主观唯心论,经验主义
倾向,不可知论和回避矛盾。海德格尔则把康德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定性为一部为形而上学奠基
的著作。海德格尔认为,理性的有限性才是形而上学问题的最终根源,这种有限性首先表现为“认识本身的
本质构造”,即认识的有限性:直观与思维的分离。作者结合海德格尔思想指出,康德本应该将“超越论的想
像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解决直观和思维的分离问题,但他最终将超越论的想像力划归到知性之
下,重蹈了理性-逻辑的窠臼。这是海德格尔很不满意的,他认为,康德在超越论想像力面前退缩了,康德亲
手葬送了他在一开始时赖以提出批判的地基。仅仅简单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使康德最终没有获得他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