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为,“知性①是不可能掌握美的”,因为知性“总是要把这统一里面的各差异面看成独立自在的分裂开来的东
西,因而实在的东西与观念性的东西,感性的东西与概念,客体的与主体的东西,都完全看成两回事,而这些
对立面就无从统一起来了。所以知性总是困在有限的、片面的、不真实的事物里”②。知性的形式逻辑属于
思维的初级阶段,只能看到事物的等同与差异,看不到对立面的统一,只能静止地、分裂地分析问题,而不能
把握事物的内在关联和动态发展。美学中的许多疑难都根源于以这种知性思维为主导的传统,“偏重知性的
文化教养,或则说,近代的知性,在人心中造成了这种对立,使人成为两栖动物,因为他要同时生活在两种互
相矛盾的世界里” ,意识在其间徘徊不定,从任何一方面都得不到满足。黑格尔要突破矛盾双方的这种僵
死的对立,“矛盾的任何一方面,只要还是抽象的片面的,就还不能算真实”,“只有在双方面的和解与调停里
才有真实”④。理性(Vernunft)的辩证逻辑是思维的最高阶段,一方事物受到来自对立面的否定而扬弃其片
面性,接着对立面的片面性也被否定,并达成双方的统一,对立面就在发展过程中克服了最初的片面性,在更
高的层次上达到矛盾的和解。“所谓解决并非说矛盾和它的对立面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它们在和解里存
在” ,也就是说,它们不再是相互外在的对立,而是在更高层次的和解的前提下呈现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辩证法的调停并不只是一种思维的假定或要求,“矛盾两方面本身就已含有解决矛盾的力量”,调停“既已自
在自为地实现,并且永远在实现的过程中” ,能够包含对立面的矛盾与矛盾的解决。
③
⑤
⑥
哲学只有懂得如何克服对立面的矛盾,才能理解哲学自身的概念,也才能理解艺术美的概念。“美本身
却是无限的、自由的。美的内容固然可以是特殊的,因而是有局限的,但是这种内容在它的客观存在中却必
须显现为无限的整体,为自由” ,知性的形式逻辑不能认识美,美只有凭借理性的辩证逻辑才是可理解的。
美的艺术在特殊中包含着普遍,在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对立面,才能调和美的本质中的
各项矛盾。美学史上一系列矛盾概念通过这种辩证综合的思维获得了有理论深度的阐明。
⑦
二ꢃ美的定义中的真与美
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内容与形式都纳入关于美的定义中:“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真与美的关系问题。按照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说,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而
艺术世界又是现实世界的摹本,因而是摹本的摹本,和真实隔着三层⑧。艺术家摹仿现实事物的虚幻的外形
而不是实体,比现实更不真实。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
⑨
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 ,但他并没有对艺术之
美与真的关系加以展开论述。
黑格尔认为,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从另一方面看,“真与美却
是有分别的”。“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
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ꢈꢊꢉ,“美是
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
是美的理念”ꢈꢉꢋ。
黑格尔批评了把显现看成是无价值的观点。首先,一般的显现本身具有实在性,“显现本身是存在所必
①
Verstand通常译为“知性”,朱光潜先生在《美学》中译为“知解力”,是与形式逻辑对应的用于分析事物的理智能力。本文在引用时一律改为
知性”。
“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3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66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67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67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67页。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3页。
参见: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8ꢆ71
页。
⑨
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ꢆ40页。
ꢈꢉꢊ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2页。
ꢈꢉꢋ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9页。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