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多不愿认真去读宋学书,其眼中的宋学难免有(无意识)自造的成分。对此,当时的方东树已有抱怨,“近世风
气,但道着一宋字,心中先自有不喜意,……乃至宋人并无其事与言,亦必虚构之,以为必当如是云尔”①。
汉
学家话语中的宋学,虽未必尽是“虚构”,但风气之下,难免有不实之举②。比如,余英时曾援引余嘉锡的论
点,指出即便执学界之牛耳的宗汉学者纪昀,亦不免有“自明汉学,深恶性理,遂峻词丑诋,攻击宋儒,而不肯
细读其书”之言,进而指出,纪昀排斥程朱,在《四库提要》中是用明枪,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则专施暗箭,其中
许多讥笑骂“讲学家”的故事都是凭空虚造的。 其实,按照哲学解释学的观念,解释不可能是原本原样的复
制,而只能是重构或重新创造的过程。这就说明,在实际的汉宋关系话语中,此类“自造”自有其存在论上的
合法性。
③
四是清代汉学家的内部之争,以张循、彭卫民为代表④。在他们看来,汉学与理学的对立是以往关于清
代“汉宋之争”研究的焦点,而在事实上,“汉宋之争”也是清代汉学自身内部“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
理”之间紧张状态的反映。清代汉学逐渐出现的“为知识而知识”的趋向,不免与儒学本身重道德、重致用的
性格相违背。汉学毕竟还是一种儒学,既难以抑止考据的兴趣,但又必须限制这种兴趣的发展,以防止它同
德行、义理等层面分裂,清代汉学(家)始终处在这种内在紧张之中。此观点将汉宋之争从汉宋两个群体之间
转至同一群体内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域转换。不惟如此,还需进一步注意到,在同一群体内部,不仅有彼
此之间的批评或劝诫,如戴震、焦循、阮元等汉学大家对汉学群体完全无视宋学的诸多不满,亦有不少自我反
省或自我期许,如段玉裁晚年悔过以往只是纠心于末节(汉学)而感叹义理之学方可养心之类。
五是清代的汉学家与桐城派文士。章太炎的《检论·清儒》、邓实的《国学今论》早有此论,而近来尤以暴
鸿昌为代表⑤。他们认为,就当时而言,真正的诋汉学者,并非理学家而主要是诗文家。且只是单方攻难,无
对方之反击,不属汉学、宋学之争。由此,将清代汉学与宋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门户之争、仇若水火,并不是
准确说法。应该说,此论只是汉宋关系主体的一个表现,甚至可说是一个特例,究其原因,实乃对汉宋之“争”
的界定太过狭窄。“争”不一定就是像桐城派文士那样以程朱为不可侵犯而对汉学多偏激谩骂之词,换句话
说,“争”并非只是截然对立、刀光剑影,而争论对象也不一定就是实际如此(前述所谓“自造”)。乾嘉时期,汉
学家们力辟宋学之空谈,对此,方东树曾有言:“汉学家皆以高谈性命,为便于空疏,无补经术,争为‘实事求
是’之学,衍为笃论,万口一舌,牢不可破。”⑥方氏虽有卫护宋学之意,然其所论仍可与他说相参照。如张惠
言就说:“数十年间,天下争为汉学,而异说往往而倡。学者以小辨相高,不务守大义。”⑦林昌彝亦言:“近世
为学者,略翻注疏,稍涉《广雅》《说文》,便嚣嚣然曰:‘吾汉学也,实事求是也’,诋諆宋儒不遗余力。”⑧由此观
之,方东树称汉学家“争为实事求是之学”,当不为虚言,其中尤以“争”字最为传神、最需深思。那么,汉学家
在与谁“争”? 为何而“争”? 这些显已超出狭隘之“争”的界限了。此外,如果说,桐城派与汉学家的学术分歧
才是两者交恶的根本原因,那么,又如何解释解桐城派之外的诸多以宋学为宗主的饱学之士竟然没有与汉学
交恶?
六是以清代普通士人为主体的汉宋之争,这个论点的主要代表是张循。在他看来,清代知识界大致可为
“读书人”和“学人”两类人。所谓的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高深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
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大量读书人的不断卷入,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了一时风气。这些读书人往往
是通过科举考试来接触与表现他们的汉学或宋学。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科举经历,渐致他们对汉学或宋学
①
②
③
④
方东树《考盘集文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崔发展《“宋学”在乾嘉汉学话语中的不同意蕴》,《哲学与文化》2018年第4期。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0页。
彭卫民《清代汉学:“兴奋”与“紧张”之间———读张循先生<汉学的内在紧张: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一个新解释>》,《社会科学论坛》2011
年第2期,第247ꢄ256页。
⑤
暴鸿昌《清代汉学与宋学关系辨析》,《史学集刊》1997年第2期,第64ꢄ70页;曾光光《桐城派与汉学关系辨析》,《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3
期,第41ꢄ45页。
⑥
⑦
⑧
方东树《汉学商兑》,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第61页。
张惠言《茗柯文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1页。
林昌彝《小石渠阁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