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管理层获得的酬劳①、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和财务政策等也是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②。
当良好的业绩体现了企业价值增长时,会助长管理层过度自信心理和乐观情绪,使其高估自身所具备的
实际能力与专业水平。此时,过度自信管理者更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其在经营方面甘冒更大的风险,对市场
前景的估计过于乐观,使公司运营风险上升③。谢众等研究指出,我国A股市场上市企业大范围存在管理层
过度自信情况④。
行为金融理论还指出管理层过度自信可以量化,常见的方法是媒体评价、管理者主动持股比例变动、盈
余预告偏差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其中,盈余预告偏差直接来自管理层对未来公司发展的预期,更具有代表
性。该指数表明,当企业当年净利润小于或等于当年预测净利润最小值时,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否则,不存
在过度自信。本文也沿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信托公司管理层是否存在过度自信。
三ꢁ研究设计
(一)假设提出
结合前文文献与理论分析,房地产信托业务对上市房企股价的影响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指导意
见》规定下,信托公司潜在的兑付风险增加,进而造成房地产企业股价异象。按照监管层最新规定,信托产品
将打破“刚性兑付”,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造成不同影响,使得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使上市企
业股价出现异常波动⑤
。第二类是信托公司经营风险造成股价异象
。部分信托公司管理层存在过度自信,
他们在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时,对市场前景估计过于乐观,放松风险管控,夸大产品收益,有意降低投资者准
入门槛,加大信托公司经营风险,由此也会加剧非理性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程度。为了进一步验证此假设,
首先将我国A股市场132家上市房企分为“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组”(简称“发行组”)和“非发行组”,以观察
两组企业是否出现不同程度的“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其次,以“盈余预测偏差”作为信托公司管理层过度
自信指标,对“发行组”进行再次分组。
Grether实验指出,在面临不同信号时,实验参与者并非总是采用理性的“贝叶斯原则”进行判断与计算
得失,他们往往根据自身固有的认知体系对信号进行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最终形成“异质信念”,指导其做出
不同的非理性决策行为。上市房企采取信托融资的信号可能刺激股票市场上的“理性投资者”转变为具有异
质信念的“非理性投资者”。前期研究发现,部分投资者持有乐观态度,他们本就了解信托类金融公司的运行
模式和经营效果,认可房企开展此类融资,对房企股价未来的表现更为乐观;而部分则持悲观态度,认为在
《指导意见》出台背景下房地产信托产品具有更强兑付风险,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会影响房企的股
价表现。两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出现了分歧,乐观者会采取“动量投资策略”,继续持有赢家股票;而悲观者
会采取“反转投资策略”,在下一期抛售股票。此时股价波动出现诸如“动量效应”或“反转效应”的异象,加大
了上市房企的市场风险⑥。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在上市房企中,“发行组”较“非发行组”而言更容易出现股价异象,说明采取房地产信托融
资会加剧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在考虑信托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情况下,信托公司更有动力加强与夸大对房地产信托融资方式的宣传
力度,弱化产品风险,以带动信托投资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同时实现管理者个人业绩的提升和成就感的满足。
按照假设1的分析逻辑,在“自信组”中股票投资者受到夸大的宣传效果影响而激化“异质信念”,产生更多的
“乐观者”与“悲观者”,这两类投资者采取更多的“动量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所以,由信托公司管理
者过度自信导致的经营风险也可能导致或加剧上市企业的股价异象。由此,提出假设2。
①
②
③
④
文芳、汤四新《薪酬激励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基于薪酬行为观的研究》,《财经研究》2012年第9期,第48-58页。
饶育蕾、贾文静《影响CEO过度自信的因素分析———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管理学报》2011年第8期,第1162-1167页。
林钟高、秦幸昀《管理者自信、内部控制与企业多元化经营》,《新会计》2015年第9期,第6-12页。
谢众、孔令翔《高管过度自信、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第7期,第59-66
页。
⑤
⑥
黄永如《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开放导报》2008年第5期,第36-38页。
李生昭、张磊、祝立群《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8期,第44-53页。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