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的自由。在这种状态下,自由表现为人对种种低等善(善的事物)的意欲和选择,但他无法超越这些低级
善,从而不可避免将遭受永死的惩罚。(2)元祖犯罪前的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人并不必然屈从于低等善,而
是有能力自由地意愿高等善(作为至善的上帝),从而有能力自由地赢得永生的奖赏①。依照康德的术语,这
两种自由大致上就相当于“实践的自由”与“先验的自由”。其中,实践的自由是任性(Willkür)的自由②,
是
自由任性(arbitriumliberum)的属性,具体表现为“不被感性冲动强制、能在不同可能性间作出选择的能
力” ,并且因此有别于动物性的任性(arbitriumbrutum)④。相应地,先验的自由是意志(Wille)的自由,它
消极地表现为意志“能够不依赖于外来的规定它的原因而起作用”,积极地表现为“意志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
③
法则” ,亦即意志的自律(自治;Autonomie)。 ,
⑤
换句话说这种自由就是意志完全独立于自然的必然性。
实践与先验的自由。先验自由的观念意义重大。首先,正如康德所言,实践的自由可以从经验中得到证
实,但倘若没有一种先验的自由,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实践的自由,它是实践的自由得以可能的条件⑥。实践
的自由之为“实践的”,是因为理性在任性中并非无所作为。但如果一切行动都仅仅是由任性所规定的,加之
任性本身的规定根据总归是一个自然概念(偏好的一个对象),那么,它们在根本上就仍然只是依据自然法则
发生的,同自然中的其他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正如前文所言,实践的自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自
愿”)不足以解释行动的道德性。如果一切行动都只是自然运动的结果,那它们就毫无道德性可言。这意味
着,规定道德行动的意志(作为行动的原因)必须自身就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的原因。因此,道德现象本身就昭
示了先验自由的客观实在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康德把道德法则说成是自由的ratiocognoscendi(认识根
据),把自由说成是道德法则ratioessendi(存在根据)⑦。因此,在康德看来,唯有在道德行动中才能发现一
种彻底的自发性,使之作为真正实践的东西同自然的运动区别开来。
实践与人的理性本质。在康德那里,实践不仅同人的本质相关,并且实际上等同于人的本质。同以往的
哲学家一样,康德把人看作理性的存在者,并且频频使用“理性本性(vernünftigeNatur)”这一术语。而且,
他在考察人的理性本性时,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存在主义的视角,把“理性”看作一种活动着的、活生生的本性,
看作人现实存在的方式。例如,在与自然事物的比较中,康德把理性存在者的独有特征描述为,“具有按照法
则的表象亦即按照原则来行动的能力,或者说具有一个意志”⑧。然后,通过对两种自由的澄清,明确了唯有
以理性自身为根据(目的)的意志、亦即自我立法的意志才是真正实践的意志。他又进一步指出,“有理性的
本性作为目的自身而实存” ,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是一个普遍立法的意志”ꢆꢈꢇ。因此,在康德那里,实
践与人的理性本质上是一回事:实践无非就是理性特有的活动,也是其特有的存在方式,若非通过实践来展
示自身,理性就还不是现实的———它要么被设想为依旧停留在一种假定的潜能之中,要么就根本不存在。
道德实践的困境。对于康德来说,道德实践就是理性本性的自我实现。但他承认,人同时是感性的存在
⑨
①
②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成官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康德著作中的“意志(Wille)”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意志是指仅仅为理性自身所规定的意志,也就是道德意志,它是一个相对于“任性
(Willkür)”的概念,后者是为感性的动机所规定的意志;广义的意志则同时包括狭义的意志与任性。在奥古斯丁那里,原罪中的人的意志就
对应于康德的任性,因为前者是指那种必然地为感性动机所规定的意志。同样,元祖犯罪前的意志,如果是一个追求低级善的意志,也相当
于康德的任性;但如果它是一个追求高级善的意志,则相当于康德的狭义的意志。
③
④
吕超《人类自由作为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论解读》,《哲学研究》2019年第4期,第90页。
动物也有任性,但与人的任性殊为不同。康德指出:“任性就它以生理变异的方式(由于感性的动因)受到刺激而言,是感性的;如果它能够以
生理变异的方式被必然化,它就叫做动物性的(arbitriumbrutum[动物性的任性])。人的任性虽然是一种arbitriumsensitivum[感性的任
性],但却不是brutum[动物性的],而是liberum[自由的],因为感性并不使其行为成为必然的,相反,人固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
自行决定自己的能力。”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页(B562)。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4:44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第384页(B562)。
⑤
⑥
⑦
⑧
⑨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脚注①。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第30页(4:412)。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第49页(4:429)。
ꢆꢇ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第52页(4:431)。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