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山ꢁ陈煌ꢁ“双减”引发的对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仅限于所谓“牺牲六年幸福一生”、“为更美好的生活作预备”而不是美好生活本身,学习
的范围仅限于“知识”、通过获得分数取得文凭进而获得优越的经济回报时,教育和学习都被“商品化”了,成
为一种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在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中,知识也被商品化,成了人们用以交换他所要占有物品
的商品,人们不再为了认识而去学习,而是为了分数、学历、文凭、证书……学习意义的异化到达极致。”①在
这种“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下,“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方式大行其道,全面发展的人无处可寻。“双
减”政策就是要打破这种片面的教育、片面的发展,要求实施一种完整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培养和谐统一的
②
人,使得“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奠基。
“双减”政策内在要求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实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的全
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学生身心的全面持续
发展,依赖于全面教育的实施。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集中于“智育”方面,片面扭曲且过重的智育负担
挤压了其他各育开展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现实下,国家和学校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加
强的一切措施,又都被不合理地视为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全面教育的实施开展。另一方
面,关于“双减”政策,部分人认为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实,
进一步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和低质重复的作业之后,就为学生自
由自主的学习,为教育真正回归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开了渠道、敞开了空间。当然,这也必然要求学校提
供更为全面而优质的教育,使全体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健康成长更可持续。
(四)回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使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是
人类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是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期待。2016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教
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③。这一论断明确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联系,指明了教育公平对促
进社会公平的重大意义。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要不分民族、地域、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为每个人提供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障“起点线”上的公平,帮助个体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健全发展,依据自身的天赋、兴趣和
优势,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走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新中
国成立以来,在推进教育公平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已经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基本实现
了全体人民“有学上”,正在朝向“上好学”努力迈进。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复杂原因,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还
存在不公平,教育还存在发展上的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还没能真正实现。社会中部分人
依据家庭资本进行“择校”和“校外培训”,加剧了因经济状况而导致的教育差距等问题,还不是个例。
“双减”政策目标重点是维护和巩固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在现代社会,人们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影
响着收入差距和社会分层,其中的效应逻辑体现为,“收入的差距对应着社会分层的差异,而社会分层的差异
又对应着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不断继续恶化”④。教育不公平与收入不
公平间相互影响,其作用相互叠加,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更为困难。国家一直在倡导“减负”,而家长却
拼命地“增负”,本应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却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当前我国校外培训的作用不
仅仅是缘于“补差”,更多的是为了“培优”,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重金在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补课,以增加教
育支出换取教育优势进而巩固经济优势。课外培训需要高额的教育支出,在“剧场效应”的影响下,几乎所有
家长都被裹胁其中,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削弱了政府在教育公平政策中的努
力。因此,“双减”政策就是要基于平等的学校教育,尽量减少家庭资本对优质稀缺教育资源获得的干预,通
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总而言之,“减负”不是目的,也不意味着降低教育质量要求,也不应是不留作业不考试,减少课程数量和
①
②
③
④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03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5页。
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第22页。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