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有规律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人的依赖性
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三种形态等一般理论①。人才既是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又是
具体社会发展中的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促进青年人才
自由全面发展,发挥青年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基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人才发展
应当以社会发展为基础,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应当以实现人本身的价值为追求,同时离不开人才的主观
意识作用。
首先,社会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需要消灭私有制,
而社会生产力的足够发展则是消灭私有制的前提条件。“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
私有制”,这说明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基础是前提。同时在物质基础的作用下,人的思想意识也
②
会随之改变。“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③。
因
此,人才发展治理应当结合社会发展为人才创造必要条件,通过社会发展促进人才的意识、道德和能力的全
面发展。
其次,人才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和谐统一的发展,
不是少数人而是多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人们的社会
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⑤。人才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发展,社会发展通过人才发展得以体
现。人才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反过来推动人才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因此,人
才治理应当充分考虑人才发展的外部社会关系以及客观社会环境对人才发展的影响,注重人才队伍协调统
一性,实现人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发展的同频共振。
再次,人才发展追求人本身的价值实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价值唯一来源,人们有目的地创造价
值和享有价值的过程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人将劳动作为一种需要,一种实现自
身价值的本体性确证,而不是仅仅获得生存资料或者财富的手段。人应当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并由此获
得快乐和幸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的工人强制劳动时指出:“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
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
不幸”⑦。因此,人才的发展需要在职业劳动中体现,但不能使人才的劳动异化为被控制的劳动。人才治理
应当寻找让人才将职业劳动本身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在职业劳动中获得来自于劳动本身的成就和幸福,并由
此实现个人本身的价值。同时避免人才劳动演变为仅仅是作为谋生的手段,甚至异化为对人才本身发展的
束缚。人才发展需要的满足应当是在基础性生活资料保障的前提下,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发展性需要满足。
最后,人才发展离不开其主观意识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在主观意
识的指导下,通过生产生活资料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社会向前发展⑧。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社
会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意识的发展,人的有意识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在社会
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⑨。 ,
因此人才发展
既需要为人才的劳动创造社会条件,又需要激发人才本身主观意识的积极作用,确保社会发展客体性与人才
①
②
陈跃、江亲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5期,第77ꢇ88页。
弗·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
第304页。
③
④
⑤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9ꢇ420页。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2页。
卡·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409页。
⑥
⑦
张博《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5期,第101页。
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
012年第3版,第53、54页。
⑧
⑨
王洪树、罗文双《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31页。
弗·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253页。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