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ꢄ1932年中学改革对“壬戌学制”的反思及其启示
后,历次学制改革都将阐释学制指导思想放在首位,以明确目标导向。1928年,“戊辰学制”颁布,明令修正
“壬戌学制”七项原则中的两项。将原“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修改为“提高科学标准”,将原“兼顾旧制,使改革
易于着手”修改为“根据本国实情”,凸显出抵制盲目移植美国学制的倾向。
.反对学制系统盲目照搬外国学制
中国现时教育非‘土产’非‘国产’,而系欧美日本各国之舶来品,此事实昭彰无可讳言”②。这是针对近
①
1
“
代以降,中国仿效日本ꢇ德国ꢇ欧洲各国ꢇ美国学制这一轨迹的哀叹。“查中国教育制度,在民元至民四,此
数年系仿照德日之军国民教育,欧战和议以还,我国目睹德之惨败,对于其教育制度,亦起怀疑,后美国自由
式教育输入,我国以美之富强,对于美国教育制度,遂亦盲从而遮取其皮毛,故现代我国畸形之教育制度,即
由此蜕化而来”③。深究学制导入转向的前因后果,进而反思:我国教育至此已沦落为美国教育输入的附属
品,这种彻底改变教育文化基因的愚蠢行为,释放出的是教育次殖民化的危险信号。“所谓‘新学制’,就其最
后的分析观之,不外一部分美国教育学者之理论之实现,或者迳可谓为美国若干都市实际办法之移植”④。
这些讨论,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走出盲目模仿的误区,进入建构本土化学制的探索时期。
2
.指责
“壬戌学制”改革严重脱离国情
1
928年
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追求在学校体制内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不切实际。当时,中国学校入学率极低,
90%以上的工农子弟根本上不起学校,读不起书。换言之,进到学校里读书的几乎都是有产阶级子弟。别说
“戊辰学制”取消“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这一原则,并非因为提倡平民教育不正确,而是缘于在教
一般民众无力送子弟进中小学读书,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无力普及教育。另外,提倡平民教育的
诸多社会机关,又被专制政府所忌惮,民众收不到实际教育利益,也就自然不肯再积极合作,平民教育运动虽
然表面上轰轰烈烈,也未能从实质上动摇传统精英教育的优越地位。
将作为工业化产物的美国学制直接移植到农业大国,因不合时宜而失败,尽在意料之中。修正平民教育
导向,以“提高科学标准”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国情需要。突出科学精神,加
强科学教育,培养科技人才,以达到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目的,这是学制改革从“务虚”转向“务实”的一种理
性选择。有学者直言科学教育才是新旧教育的根本分水岭,“一方面可以打倒纸面的,虚伪的,玄想的,空泛
的,因袭的,陈腐的,旧式教育。一方面可以产生生活的,生存的,生计的,生命的,科学的,进步的,新式教育。
⑤
欲立国于强列竞争之中;置邦于文化昌盛之上,文雅教育,固未可厚非,而科学教育,尤亟待奖进者也”,说
明教育顺应工业化趋势是首要问题。
3
.批评学校教育脱离生活更加严重
有学者尖锐指出:“壬戌学制”以提倡生活教育为主导原则之一。在理论上,体现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
的精神。可是,在实践中,学校教育却与生活教育背道而驰。从当时学者给在校学生的画像中,可窥见一斑。
“熏染了虚荣的心理,学会了花钱的方法,路不愿意走,鞋子却要新式皮鞋,外衣的表服非漂亮不可。各娱乐
场中,光顾的大部分是学生”⑥。有教育学者发表长篇大论,指责经过学校教育,反而出现这样几种畸形的
人:(1)不中绳墨逾越轨道之志士,目空一世;(2)不识社会何物之名人;(3)缠绵情场自甘颓放之才子佳人;
(4)奔走活动不重实学之小政客;(5)规行矩步,不辨菽麦之新秀才。这几类人毕业后混迹社会,带来的是学
校教育的负面效应。例如:毕业就失业;学非所用;鱼肉乡里,“附炎侯门”;非不可一世,则情天恨海;非藐视
读书,则埋首窗下。 这种对学校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犀利批评,反映出新学制改革事与愿违、不尽如人意
的一个侧面。
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吴家镇《通论:最新学制之蠡测》,《河南大学文学院季刊》1930年第2期,第2ꢇ3页。
张有芝《我国学制问题之检讨》,《哲学与教育》1934年第3卷第1期,第1页。
吴相湘《由高中应分文理科谈到改革学制》,《明德旬刊》1932年第6卷第3期,第46页。
常导之《学制之比较研究》,《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季刊》1930年第1期,第75页。
吴家镇《通论:最新学制之蠡测》,《河南大学文学院季刊》1930年第2期,第4ꢇ5页。
仲文《现行学制不合于中国经济状况和社会情形》,《革命与战斗》1934年第21期,第11页。
张有芝《我国学制问题之检讨》,《哲学与教育》1934年第3卷第1期,第5ꢇ6页。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