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两个结合”的发展图景,以期深化相关学理探究。
一ꢃ为谁结合:人民至上的价值之维
以往学界对“为什么结合”、“能不能结合”的问题讨论比较多,大多数学者从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视角肯定
了“结合”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然而“为谁结合”的问题一直作为隐形前提被遮蔽。“发生学研究通过探究认识
的结构生成把握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亦存在着主体与
客体的互动。不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研究更多地是关注主体与客体间“结合”,忽视了“价值”作
为中介性因素形成的规范性作用。事实上,价值制约着事实性认识的发展,“对价值的认识比所有一切纯理
论上的理解都更为在先、更为根本”②。而且,任何理论认识不会是对所有知识的全部汲取与加工,哪些进入
理论视野,理论向何方向发展,与知识、主体需求、利益三者形成的价值关系密切相关。“为谁结合”是主体价
值导向,主导着整个结构与机制运行的方向。可以说,“为谁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前
提条件,直接决定着“结合”的目的与方向、导向与立场,是其价值遵循的直接体现。
①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
条件为转移” ,还是列宁强调的“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
又不同于俄国” ,都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一开始就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根据不同国家的
情况进行具体应用,应注重“结合”。只是在“结合”过程中,不同主体根据自身价值取向与现实诉求形成多种
③
④
“结合”的可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俄国也存在俄国化的问题,正如列宁在谈及劳动解放社译介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时指出它“首次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得出了各项实际结论”⑤。尽管就马克
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人民群众具有历史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
合”应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价值导向,但也不可否认,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价值立场的错位。俄国在推动马
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歪曲甚至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也曾出现过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错误实践。我国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有人片面和僵化地引用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将马克思主义工具化、教条化、神圣化的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过
程中应明确价值立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纯学术楼阁里的逻辑演绎与推理,“结合”不是一种单
纯的个体理论探索,其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实践探索密切相关,其发展离不开对人民价值立场的关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确为人民而“结合”的价值导向。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为谁结合”方面,曾在僵化地服务于共产国际的指示还是服务于中国实际
需要让广大人民受益方面出现过曲折。由于受共产国际、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王明等人甚至提出过
⑥
,
“武装保卫苏联”这样脱离中国实际需求、违背人民利益诉求的荒唐口号。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建
立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强调“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的对象,正如毛
泽东所强调的:“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
全中国的人民大众。”⑦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紧密依靠工农联
盟,团结争取中间力量,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艰难前行,经历了从良性发展到非良性发展的曲折转变。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第二次结合”,并站在人民的价值立场上根据中国自身需求进行探索。不可否认,此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①
②
③
汪晓云《人文科学发生学:意义、方法与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月11日,第8版。
〔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王炳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5页。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页。
④
列宁《我们的纲领(为<工人报>写的文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274ꢆ275页。
⑤
⑥
列宁《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0页。
卡·马克思、弗·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节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⑦
毛泽东《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