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西ꢃ产权粘度与宅基地使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宅基地财产价值往往较高,农户受市场观念影响较深,宅基地产权变更及流
转更偏向于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这类村庄农户的收入水平较高,居住需求满足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宅
基地居住保障功能较弱,代际继承、乡土情结等因素对农民影响较弱,代际继承更加注重财富总量而不是财
富形式,产权粘度整体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庄,宅基地财产价值小,受制于人力资本等因素,农
户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难以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落叶归根”与“返乡就业”仍是大部分人的“无奈”选择。
宅基地依然是农户重要的居住保障和情感寄托,产权粘度整体相对较高。
2
.家庭内部生计模式转变使产权粘度呈现维度差异
家庭生计模式的转变既使农户对宅基地的客观依赖程度发生变化,又使其对产权粘度的主观认知发生
变化。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户在观念、技能、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农户在职业、经济
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走向分化,集中表现为家庭生计模式的分化,农业家庭、兼业家庭和非农家庭等多种生
计模式并存。不同生计模式家庭在观念、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对宅基地依赖程度的差异,产权粘度
在户际层面呈现维度差异。整体而言,高收入家庭的产权粘度相对较低,低收入家庭的产权粘度相对较高;
主要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家庭其产权粘度相对较高,主要在城镇生产生活的家庭其产权粘度相对较低。但在
分析具体家庭产权粘度时,要考虑家庭在产权粘度认知上的个性化差异。另外,影响产权粘度的家庭因素和
村庄因素还存在相互作用。家庭生计模式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村庄分化的影响,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计选择和经济地位,不同生计模式的家庭对宅基地产权形成(占有)和流转
的偏好自然不同。
(四)产权粘度对宅基地有偿使用的作用机理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在微观层面,这种变化体现为村庄经济发展
水平和农户家庭生计模式的分化。从村庄层面来讲,部分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人口
流动频繁,产权粘度会逐步降低。部分村庄由于缺乏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市场缺乏活力,人口
大量流出。对于留守人口而言,宅基地保障功能日益强化,产权粘度会逐渐提高;但对于流出人口,宅基地财
产价值较低且难以变现,对村庄和宅基地依赖关系减弱,产权粘度会逐步降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化促
进了农户家庭生计模式的分化。部分家庭将完全脱离农业和农村,产权粘度将降低;部分家庭将走向规模
化、专业化农业经营,收入水平提高并追求高质量居住环境,产权粘度降低但倾向于通过市场化交易在乡村
获得区位条件更好的宅基地;部分家庭将继续维系兼业化生产方式,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对宅基地依赖程度
较高,产权粘度也相对较高。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家庭生计模式分化下产权粘度的变化会影响宅基地
有偿使用方式的选择。
宅基地有偿使用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上,宅基地有偿使用主要指集体内部宅基
地的有偿取得;广义层面上,宅基地有偿使用既包括宅基地的有偿取得,也包括合法的宅基地有偿流转等。
现行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政策,主要是指农民集体向农户或实际使用人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是狭义层面
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广义层面上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在政策和实践中已普遍存在,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和宅基地“隐形流转”等,从制度有效衔接角度考察,应将实践中已存在的各类合法合规宅基地有偿使用形式
相统一。鉴于此,本文将宅基地分配或保有环节的有偿使用与宅基地使用权再次流转环节的有偿使用统一
于“宅基地有偿使用”概念范畴,实现宅基地一级市场有偿使用与二级市场有偿使用的统一。
宅基地有偿使用具体路径的选择要与产权粘度相协调,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详见图1。
产权粘度处于较低水平的村庄,对大多数农户而言,宅基地财富载体的功能较强,而居住保障和情感寄
托功能较弱,宅基地有偿使用可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以充分实现宅基地财产价值,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
效率。在取消宅基地使用权主体集体成员身份限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分别构建由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宅基地使用权出让市场和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实现宅基地
资源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市场化配置。
产权粘度处于较高水平的村庄,对大多数农户而言,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较强,情感寄托功能次之,而财
富载体功能较弱,宅基地有偿使用应采取行政主导的方式,通过适当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实现保障农户居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