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堂ꢃ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的内涵释义、生成机理和长效治理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①。因此,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
设,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农村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效果。
2
.家庭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家庭本位,“扩大了的家庭”是最重要的生产单元和情感单元②,孝道伦理是家庭养老
模式得以维系的道德情感约束。随着中国社会个体化趋势加剧,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年轻一代更具有自我
利益的意识,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变得更加理性,家庭内涵的情感色彩被淡化,代际关系被一种较多理性、较少
亲情的相对平衡模式逐渐替代③。第一,农村“空心化”进一步加剧。农村年轻一代选择离开故土前往城市
闯荡,留下大批空巢老人。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农村老年人容易产生物质贫困、健康贫困
和精神贫困。第二,逆向反哺。农村老年人生命周期内的任务链条被延长,父辈逆向反哺,需要对子辈给予
经济支持,承担孙辈的隔代照料任务④。逆向反哺,将年轻一代的压力部分转移给老年一代,弱化了农村老
年人家庭的养老功能,加剧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负担。第三,伦理陷阱。中国年轻一代面临着独自应对系统
性风险的难题,但相应的社会支持机制、家庭福利政策建设滞后,使其独自再嵌入社会的行动受阻,逐渐塑造
出强调亲子一体、代际依附的“新家庭主义”观念⑤。部分农村家庭转型出现了伦理陷阱,具体表现为物质层
面的底线生存、家庭内部权力结构边缘化、价值实现呈现依附状态⑥。
3
.社会资本
农村社会是一个讲究人情、面子、关系的熟人社会,农村老年人具有看重人情世故、维系关系人脉的社会
交往习惯。调查表明,礼物赠送、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是农村重要的社会援助体系,它在农村居民遭遇危机
情况时,能够为其提供来自亲朋好友的基本生活物品和社会援助,从而发挥一种非正式保险制度的功能⑦。
中国社会的“关系社会资本”具有强连带性、功能复用性、频发义务性的特征⑧,借助地方性共识约束、非对称
性交换、预防性动机三种行动机制,为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应急管理提供邻里间的互助共济,从而释放
一定程度的减贫效应。近年来,各地实践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抵偿服务等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旨在提升农
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但农村互助养老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⑨。随着市场经济渗透、户籍制度改革、城
市化进程加速,部分农村地区逐渐由熟人社会演变为半熟人社会ꢇꢈꢉ,农村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和理性化趋
势,由此带来村庄社会资本结构异化、总量偏低和存量下降ꢇꢈ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结构
的凝聚力,弱化了村庄社会资本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福祉的效力。
(四)行动视角:主体性、建构性和嵌入性的三维困境
.主体性:农村老年人的脆弱性、可行能力不足与主体性地位弱化
1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作用于客体的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创造性、自为性、选
择性等ꢇꢈꢋ。农村老年人的主体性困境,严重制约其可持续生计的能力,加剧其贫困脆弱性,使其容易陷入相
对贫困。其一,农村老年人的身体、情感和经济脆弱性。2018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表明,超过42%的
①
②
③
④
⑤
王晶、简安琪《相对贫困城乡差异及社会保障的减贫效应》,《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26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页。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第113页。
许琪《扶上马再送一程:父母的帮助及其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社会》2017年第2期,第216页。
YunxiangYanꢀChineseFamiliesUpsideDownIntergenerationalDynamicsandNeo-FamilismintheEarly21stCenturyꢁBostonMAꢅ
BrillAcademicꢀ2021ꢂꢀ1-25
⑥
⑦
⑧
⑨
李永萍《家庭转型的“伦理陷阱”———当前农村老年人危机的一种阐释路径》,《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2期,第124ꢆ126页。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ꢆ99页。
边燕杰、张磊《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人文杂志》2013年第1期,第107页。
贺雪峰《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5页。
ꢇꢈꢉ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ꢆ17页。
ꢇꢈꢊ乐章、向楠《熟人社会:村庄社会资本水平及其差异》,《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5期,第76页。
ꢇꢈꢋ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