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波ꢃ杨兆山ꢃChatGPT的教育挑战与应答
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①,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作出了明确要求。我
们正处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我们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智能,数字化也将深入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全方位影响教育生态。ChatGPT类人
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其冲击的必由之路。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
是教育教学创新,也是教育治理创新。应对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的教育需要主动地利用数字技术推
动教育组织架构、教学范式、教学过程以及教育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标志
是人机融合,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更好的发展。”②不断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建成具有公平性、个性化和终身化的
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ChatGPT等科技创新纳入到教育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使之真正成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助力,更好
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事业。
(三)加强科学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ChatGPT类技术势必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为抓紧人工智能发展的
战略机遇,建立人工智能的领先优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
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
掌握主导权③。美国OpenAI公司开发的ChatGPT产品就是这种竞争和布局的结果,其形成的先发优势,使得维
护我国的数据安全与数字利益尤为迫切。ChatGPT的中文语境不够丰富,在ChatGPT的会话和回答中,更多用
户是用英文来交流,而背后的数据库和语料库绝大部分都是英文数据,这不仅会导致对于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相
关问题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更严重地会导致我国知识体系和话语权在世界上面临被边缘化的不利处境。ChatG-
PT技术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其语料库、算法和应用场景都不可避免带有意识形态倾向,如基于西方价值观提供问
题的标准答案。为此,我们亟须自主可控的平台维护数字主权。近期,阿里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科
大讯飞的“讯飞星火”等中国版类ChatGPT产品纷纷问世,即是对此挑战的回应。在正视与ChatGPT存在技术差
距的现实下,为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我国亟须加强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整体
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构建安全可靠的自主知识体系。
(四)完善制度保障,推动技术向善
在ChatGPT类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的人类社会剧变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转“危”为“机”,考验的是人类的
制度体系和治理水平。历史上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人类社会创新创造的产物,“任何技术的社会化,其实质都是
技术逻辑与社会互构的一种结果”④。面对人工智能热潮,我们需要关注技术本身带来的种种问题和风险,也需
要关注其导致的社会影响;既要通过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去不断解决当前的技术缺陷,更要依靠社会制度和治理
能力的提升来规范引导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反噬之根源在于“人的失控”和“理性的遮蔽”,而向善
才是教育技术之根本立场⑤。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新事物层出不穷,对新技术的恐慌很大程度上来源
于人类对自身及其构建的人类社会制度是否能够驾驭新技术的严重不自信。“人类的制度演化水平不高,远远跟
不上技术的发展,所以一旦遇到新问题就陷入危机或困局。”⑥当前的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算力、
算法等层面有着极大的需求,这意味着其产业化发展不仅是科技密集型的而且是资本密集型的,如果“技术”和
“资本”进行了联姻,对人类来说可能是真正的灾难来临。就教育领域而言,ChatGPT的应用场景广阔,可以渗入
到学校教学、考试评价、校外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通过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是引
导ChatGPT赋能教育而不是摧毁教育的关键。ChatGPT只是个工具,它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完全取决于我们
对它的使用方式。以高度的教育文明驾驭技术文明,在教育领域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教育的制度保障,进行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页。
(
②
③
④
⑤
⑥
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页。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第22号,第7页。
喻国明《ChatGPT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重构》,《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3期,第12页。
张新民、张稷锋《论教育技术向善:基于技术反噬公平的视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16页。
赵汀阳《GPT推进哲学问题了吗》,《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3期,第74页。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