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刚ꢃ长征的国际叙事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
…
…胜利确实已经成为红军的信条……为下一步胜利的战略性组成部分。”①正是朝气蓬勃的年轻特质、对
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让国际传播中的长征书写不断展现出坚定、勇敢、艰苦奋斗和牺牲
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以及对中国革命未来的希望。迪克·威尔逊曾明确指出,正是在艰苦长征中,
年轻的红军队伍经受考验,锤炼出纪律性和献身精神,才“能将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前进的动力,14年以后就
取得了全国胜利,……长征在性质上就由走投无路的撤退,变成走向胜利的序幕”②。因此,威廉·莫尔伍德
敏锐地意识到,长征形塑的“这代新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
治制度”③。长征的国际传播肯定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与长征精神的英勇无畏,在国际舆论中开始形成奋
进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第三,国际传播者书写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锤炼马克思主义思想素质、政治能力和意志品质于一体的训
练场,凸显日渐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
长征的国际叙事展现出饱经思想政治训练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书写中把长征认为是中国共产
党经历的“一所政治思想大学校”的训练,既让长征亲历者锤炼军事、政治和组织能力,又为中国共产党“在征
途中向千百万人播撒新思想的种子” ,长征成了“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⑤。经过长征后,中国共产
党很大一部分形象的构建通过红军及红军战士展示出来,这是一个激进的左派政党领导的无与伦比的长途
行军。“有人把它比作《圣经》中古代犹太人奔离埃及,比作汉尼拔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比作拿破仑从莫斯
科撤退……但较之中国的红军长征,其规模如此之小,其所遭受的牺牲和成就的英雄业绩如此平平常常,简
直不能与红军长征相提并论”⑥。在国际传播人士看来,摩西是有神灵保佑,汉尼拔行军的艰苦主要是天气
严寒,拿破仑之退却也是为了避免覆灭,但早已料到其结局。只有红军长征,虽不断溃退似乎不可能成功,但
却胜利结束。这样的中西比较十分宏大,极具英雄主义色彩。比较而言,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的描述更
加生动、真实,从细微之处竭尽所能烘托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共产主义政党与军队,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中
国共产党形象。他以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医“他者”之口,高度赞扬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成绩,描写中央红军
从江西行进至四川天全、芦山,历时八个月、途经六个省的经历,在极端困难中夹缝求生,既因官兵团结一致,
为国内任何军队无法比拟;又根植于人民之中,民众给予红军以大力支持和帮助;还依赖红军领导人的英明
指挥,“赤军之作战方法常以出奇制胜,此均为毛泽东、朱德之特长。故在赤军中,毛泽东有诸葛亮之称”,毛
泽东、朱德“非但是人才,而且为不可多得之天才。因为没有如此才干者,不能做成这样大的事业”⑦。
长征的国际书写中呈现出经历政治斗争训练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在战斗的间隙,红军每占一个城镇,就
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
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
地革命的目的,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从此使南京军队疲
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
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⑧。英国学者罗杰·霍华德在《毛泽
东与中国人民》中也认为:“军队也开始在农民中间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
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分配谷物,解放被压迫妇女,召开群众大会,比较自觉地开展宣传反对半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运动,使广大的农村都开始走上红军的道路。”⑨海伦·斯诺则强调经历长征锤炼的红军战士具有极
强的适应性,“是一切中国人中最优秀的分子”,是“正在为创造和革命而奋斗,正在为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死
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第47页。
徐占权《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
王应一《西方学者谈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党史通讯》1986年第9期,第29ꢆ35页。
北京日报《星火征程》,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第137页。
〔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王恩光等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徐占权编著《解读长征》,第444ꢆ445页。
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1935年秋),《陈云文选》第1卷,第88页。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81页。
〔英〕罗杰·霍华德《长征中的毛泽东》,胡学举译,《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第132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