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才ꢃ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核心命题
现。因为这些理解都无法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大众,面向全体,只能使它局限于极少数的精英群体,即那些
具有科技创业特殊天赋的人群。我国学界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广谱式教
育①,主体应该是岗位式创业②,而非独立自主创业。因为独立自主创业对参与者要求甚高,这种苛刻的条件
容易把广大学子吓退,不符合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创
新精神和创业动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能够成为社会改革发展的积极主体,因而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
且应该渗透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一体③,成为通识教育的灵魂。因为通识教育目的在
于培养健康的人格,而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格,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灵魂。专业教育重
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当融入了创新创业精神之后,就能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大胆
地开创一片新天地。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明确责任和社会价值,当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后就能够鼓励个体脚
踏实地干出一番事业④。这正是人们呼吁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意义所在。
不过,这些误解的背后也传递了一些重要的信息。首先,它间接地承认了大学生也具有无限的创新创业
潜力,这是对于过去单纯强调“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接受知识”观念的一次质的超越。其次,它也间接地批评
了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缺失,倡导应该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实现综合
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再次,它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创新精神、创业
动力与青年的使命担当精神直接相关,从而由团组织负责推动具有政治优势。最后,它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
能力不能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必须进行实际的训练,从而吸引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简称“大
创”项目)具有直接的作用,通过大学生的组织团队、聘请指导教师、项目申报评审、结项验收等来培养学生的
创新创业素质⑤。可以说,这些都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取得的成果。
然而,这些误解造成的负面效应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它把创新创业活动局限在科技创业范围内,从
而大大缩小了创新创业活动的空间和内涵,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这样只能把创新创业活动
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即集中在那些具有科技创新天赋的少数学生身上,如此就在无形中向多数人关上了大
门。其次,“大创”项目和大赛活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
神,但很难深入和持久,特别是对培养大学生具有牢固的科学精神而言并不十分有利。再次,创新创业活动
虽然与思想政治觉悟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很容易造成一种错
觉,认为创新创业活动就是团委的事情,就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是学工部门的责任,与其他部门的
关系不大。这种错觉容易在条块分割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下得到彰显。最后,虽然意识到了大学生创新创
业教育实践不可能脱离专业教师的参与,但如何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如此也显露了由
学工部门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局限性。这也是对大学内部治理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创新创业精神如何培养,其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即培养学生以
创造性贡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我们知道,如果大学生没有这种追求,就难以激发大学生持久投身于创新创
业的动力,那么就无法指望产生理想的创新创业效果。因而,创新创业精神追求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前
导,它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绝非一两门课程或一两次活动就能够解决,它需要全员动员、全方位设计、全过
程跟踪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才能完成。也即只有全体教职员工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现课堂内外教
育实践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最终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普遍提升。其中最关键的是专
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因为目前大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人们仍然把专业技能提高作为
教育成败的关键。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最佳阵地,因为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
阵地,也是理性教育和情感培养的主要载体。如果大学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会自觉地把创
新创业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创新创业精神就会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①
②
③
④
⑤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第54ꢆ58页。
黄兆信《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7期,第45ꢆ47页。
王占仁、吴晓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贡献论析》,《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第33ꢆ37页。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111ꢆ115页。
柴莹、肖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2期,第70ꢆ73页。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