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利”之间的价值张力。从身份认知转化来看,师生双方应在正视教师与学生间本质性差异的基础上,树立权力“平
等”而非权力“平均”的话语互动价值导向,尝试构建良善的师生关系。具体而言,教师应以适当放权的方式主动
弱化儒家文化中规训式的导学关系,通过树立平等的交往立场与原则,将自身角色由“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
“监督者”和“服务者”。同时,教师需要承认并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及个人权利,可与学生共同商定课堂话语互动规
则,构建“融合性参与”课堂,通过组织交流活动、研讨会等方式将课堂话语权下移至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
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则需要主动走出传统文化规约的消极影响,尝试以话语互动内容和目标为核心关注,将教
师视为“平等的引导者”和“真诚的合作者”,接受教师所移交的部分话语权力,并有意识地自我提升批判性思维和
创新思维。从信息技术支持角度来看,教育与互联网结构体系的交融,有助于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互影
响。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言,因特网实现了非集中化的革命,帮助在线教
育创造了一种“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无中心优势①。教师可充分运用线下、在线、混合教学等不同模式在时
间、空间和互动上的优势,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有效进行。例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知识资源共享渠道,
中和教师绝对化的知识垄断权力;同时,以新型混合学习环境突破传统课堂话语互动的空间限制,为学生自由表
达观点创设开放性的虚拟空间。
(二)超越优绩主义,推动教育评价制度的意义结构变革
由于社会公平需求、制度惯性以及替代性制度缺位等因素,以优绩主义为核心功能的教育评价制度有其存在
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我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教育评价制度,但可通过提升评价体系的多元性等方式对其进
行完善,以增强制度的内在张力。其一,优化评价制度的形式与内容,践行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在此方面,我国已
经展开了教育评价制度变革的探索。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学生发展
质量评价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②;“双减”政策的实行也在
不断控制学业测评数量与统一性考试。在宏观政策引领下,可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内容改革,将学生素养和能力
与考试内容有机结合,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中的重要作用,从制度层面消解强优绩主义所带来的“为成绩
而对话”的话语互动失效乱象。其二,完善教育问责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教学权力。伴随着基于优绩主义的“问
责”制所带来的课堂话语互动技术化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弱化以成绩为导向的标准化绩效问责制度,赋
予教师一定的课堂自主教学权力,将课堂观察、教师谈话等质性评价材料纳入教师绩效制度之中,发挥教师教育
的主体活力,避免课堂话语互动模式的刻板化。其三,重塑课堂话语互动意义,合力破除制度惯性。基于结构二
重性理论,作为行动者的教师与学生具有反向影响制度结构的能动性。师生在现有制度情境中创新性的应对方
式与意义建构,有助于以积极姿态在优绩主义和互动本真之间谋求可能的平衡。师生应改变将话语互动视作技
术性工具的观念,统整个人发展诉求与社会价值导向的培养理念,破除唯成绩的单一评价观念惯性,在日常课堂
话语实践中共同践行“破五唯”理念,以学生多元化成长发展需求作为课堂话语互动的最终目标,回归教育的本真
意蕴。
(三)淡化个人偏见,构建公平包容的话语互动伦理环境
我国中小学课堂话语普遍是由教师制定主流话语秩序的规则,课堂话语互动是否能够有效进行也同样取决
于教师的认知偏好。然而,当偏好变为偏见时,非公正性的课堂话语互动现象便在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扩张。因
此,可从推动教师践行公正规范、促进学生加强公正认知两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公平包容的话语互动伦理环境。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应当规范自身责任行为,坚守教育公共性价值理念。区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对于个人主体
价值的追求,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往往以社群主义思想作为价值引领,强调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约束③。在
社群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我国教师应坚守教育的公正性和公共性特征,打破来源于性别、成绩、家庭资本的不当价
值期待,尊重学生的差异化与独特性。另一方面,应对学生个体丰富的差异性和互动过程中隐藏的冲突保持洞
察,将“公平”视角纳入话语互动的设计过程和实践过程,构建面向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例如,重点关注边缘化
群体的互动权益,为其提供话语互动机会补偿或知识性、社交性资源支持,同时合理遏制少数优势群体权力在话
①
②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ꢆ123页。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2021年3月18日发布,2023年9月3日访问,httpꢅꢄꢄwwwmoegovcnꢄsrc-
siteꢄA06ꢄs3321ꢄ202103ꢄt20210317_520238html。
③
吴佳妮、滑子颖《东亚儒家文化圈学业负担问题的两面性、治理困境与未来路向》,《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第77页。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