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剑ꢃ洪邮生ꢃ日内瓦海军裁军会议与英美围绕海洋权势转移的博弈
美国作为崛起国,在日内瓦会议上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并没有无原则地妥协退让,而是坚持原则立场,
与英、日两国充分博弈,其利用外交谈判与英、日争夺海权的方式可圈可点。首先,美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充分
利用全方位外交,不仅在会场内外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和英国接触,并且极力拉拢日本反对英国提出的
修约要求和过高的巡洋舰吨位要求。虽然日本在一战后将美国视为本国海权崛起的最大障碍,但当英国要
“重返太平洋”时,日本也感到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其与美国有限合作以拒止英国,就成为了日本的战略优先
方向。美国看到并且充分利用了日本的这一战略心理,拉拢其在修约问题和巡洋舰问题上倾向美国,成效是
显著的。其次,美国全方位外交还体现在华盛顿和驻英使馆的外交努力上。这种努力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
美国的底线不动摇,即作为裁军会议的日内瓦会议,必须达到限制海军军备的目的,任何反其道而行之,甚至
是造成进一步军备竞赛的协议都是不可接受的。正因为美国的这一外交底线,使美国在舆论战中占据了道
德制高点,从而可以使美国将会议破裂的责任归咎于英国。最后,美国以实力作为后盾。其之所以不惧怕会
议破裂,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相信会议即使破裂并伴随军备竞赛,对美国而言也依然有利。美国强大的经
济实力与工业能力,可以令美国自信地宣称,如果英国坚持拥有60万吨巡洋舰,那么美国就有能力建造120
万吨巡洋舰。会后柯立芝政府积极的海军建设,在实然层面宣告了“海军假日”时代的提前结束。
虽然1927年的日内瓦海军会议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不成功的国际会议之一” 但是对于美、日两国而
言,会议的破裂反而助推了它们的海权崛起,因此这种“不成功”仅仅是对英国而言。在本次会议中,英美外
交博弈的复杂性,佐证了其海权转移进程的复杂性。日内瓦会议的破裂,标志英美海权转移从此消彼长阶段
进入到僵持阶段。这一僵持状态意味着英、美、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形成了海权均势。然而,均势状态并不
是静止的,三国都在伺机扩展自己的优势,从而在霸权争夺中胜出。因此,这种僵持为后续更为激烈的海权
转移博弈提供了动力。其中最为突出的历史进程即为日本的冒险扩张,其战略选择促成了英美的接近与合
作。经过1930年与1936年两次伦敦海军会议后,英国迫于日本海权与地缘政治的不断扩张,逐渐在战略上
联合美国。而这一战略选择,一方面要求英国继续向美国让渡地缘政治权力与利益,在国际条约与双边外交
两方面承认并促进英美海军实质上的平等,另一方面则要求英国不断满足美国权力与海权增长所提出的要
求。英国在日、美两国的同时崛起与自身霸权衰落的情况下进行了选边站队,而不是更加传统的均势外交方
针,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相隔两年在欧洲与太平洋地区接续爆发,进一步加速了英国的衰落,而英国在加速
衰落与外交方略惯性中更进一步联合与依靠美国,从而实现了英美之间的权力与海权转移完成。
需要强调的是,英美之间权力转移的“和平性质”是一种局部视角。从全球视角看,一战后不断崛起的国
家并不只美国,德国与苏联在欧陆方向、日本在西太平洋方面同时进入了国家崛起通道。因此,全球权力的
转移实际上是英国霸权的衰落与多国霸权的崛起与竞斗组成,不仅英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是结构性的,英苏、
英德、英日之间同样存在结构性矛盾。而英国在这一多元主体权力转移进程中最终选择了美国作为其战略
合作对象,尤其是当德国与日本分别在欧洲与太平洋地区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之后,英国在战略上依靠美国
的态势更加明显,从而推动了英美两国权力转移的“和平属性”。换言之,恰恰是多元主体权力转移中的大规
模战争,促成了守成国与某一崛起国之间的合作与权力和平转移。
①
,
在外交方面,以日内瓦海军会议为中心考察战间期太平洋海权转移进程,可以发现,权力/海权转移的进
程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守成国并不会心甘情愿地将拥有的区域或世界霸权拱手让与崛起国,无论是战争或者
和平方式,守成国都会尽其可能阻止崛起国发起的挑战;已经在崛起路上的国家,尤其是已经取得阶段性成
果的崛起国,同样不会停下取代守成国的脚步。这一对结构性矛盾是导致权力/海权转移非线性的根本性因
素。在全球权力转移的视野下,英美在海军军备问题上的激烈博弈是其结构性矛盾的反映。然而,在第二次
伦敦海军会议上,英、美以及法国却能够共同缔结一个新的海军条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1936年希特勒在
欧洲积极扩军备战,同时日本进一步加紧侵略中国并宣布退出国联与《五国海军条约》,此时的日本已成为英
美的安全威胁,需要它们共同防范。因此,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当出现一个对守成国和崛起国都形成现实威
①
DavidCarltonꢀꢈGreatBritainandtheCoolidgeNavalDisarmamentConferenceof1927ꢀꢋ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83ꢀno4ꢁDecember
968ꢂꢅ573-598
1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