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乐ꢃ蔡威ꢃ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的趋势①。最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巴蜀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体系,以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
最终取代了巴蜀文化②。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中,许多专家学者就秦国与巴国、蜀国等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进行了解读。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从巴蔓子事迹传承演进看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路径》一文通过对史书典
籍中有关巴蔓子事迹的系统梳理,认为巴蔓子事迹在传承演进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追忆性传承、创作性传承、
礼仪性传承和符号化传承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不断传承,巴蔓子的英雄形象更加固化,升华为中华民
族共有的爱国主义符号。从巴蔓子事迹的传承演进可以窥视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在《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秦并巴蜀的历史意义》中认为,
秦并巴蜀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战国时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逻辑
的必然选择:一是中华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条件;二是大一统思想的孕
育和形成构成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基础,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并巴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国西南地区整合到统一的版图之中,也促进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
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开创了天府之国的新气象,同时也推动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深度融合,形
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体系———天府文化。
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在《秦统一巴蜀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秦统一巴蜀战略行动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对巴蜀地区与秦地的交通及秦军进兵路线的选择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战国七雄对抗所带来的华夏形势变
化与秦战略方向调整是司马错伐蜀的内在原因。文章还从秦军南下的战略意图、秦统一巴蜀的意义等多个
方面总结了司马错收蜀的重要意义,认为秦统一巴蜀之后,巴蜀地区纳入诸夏区域,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在统一国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彭邦本《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实施和历史意义———兼论司马错在上
述历史进程中的功绩》一文,亦系统分析了司马错在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阐述了
秦惠文王伐巴蜀战略时机的选择,并从决策过程中的功绩、开启天府之国建设进程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
的历史功绩。文章认为,打造天府之国的历史进程在李冰之前即已经肇端,李冰建造都江堰大型综合性水利
工程则是其集大成的光辉杰作。而司马错作为平蜀建郡的功臣,和李冰之前励精图治的蜀郡郡守,对天府之
国伟业的创建,同样功不可没。
广元市石窟研究所唐志工、杨栋、马敏、张勇《战国、秦汉时期秦、巴蜀与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初探》一文
认为,从广元出土的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文物及墓葬,可以看到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
错伐蜀前后,广元市不同区域出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因素,反映出秦并巴蜀后的文化因素多样性变化。由之
前的单一巴蜀文化,到之后的秦、巴蜀与楚文化交融发展过程。其源可追溯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商鞅变
法持续深化发展的结果。青川秦武王二年木牍的发现,可见到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
资源与战略地位,对其后秦国的建立及大一统起到了关键性的资源保障作用。同时,又反映出在秦大一统之
前,巴蜀地区已显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的融合。
公元前316年的司马错入蜀,首次将巴蜀地区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在秦的统治下,巴蜀的巴蜀一步步成
为中国的巴蜀,巴蜀地区的巴蜀人也一步步成为华夏的巴蜀人③。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和巴蜀的历史
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认识。伴随着秦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蜀地的推行,
以及大规模中原移民的进入,原本生活在这一土地上的巴人、蜀人以及其他濮、賨、苴、僰、冉等各族民众,在
生产生活上开始“染秦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巴蜀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过程。此后,巴蜀地区
的社会历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至迟在西汉武帝时代,当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原本被称为蛮夷的西
南许多民族地区,已经完全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聚居地。
①
②
③
廖红梅《四川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35-36页。
谭红《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6页。
段渝《四川通史(卷一先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0页。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