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①
情感必借助音乐来表达。“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音乐表现的是本源的仁爱情感,并在表现中当
即达到“喜而天下和之”的效果。“乐之中和”即“审一以定和”,其中的“审一”也就是“率一道”,以“中道”为表
达的主题②。如同“诗言是”,音乐同样在表现情感中体现“中道”或“道义”。乐与诗又有所不同:诗的语言兴
起了“道义”,“性知”生成于情感的诗性言说,以对道义的领悟与认知进行伦理建构;而乐作为“礼之用”,其效
果是使人在礼的实践中获得道义的领悟,从而消解冲突,复归和乐之情,即“复情以归大一”③。简言之,诗乐
皆在情感的表达中领悟并把握道义,诗由情入礼,乐由礼入情。诗、礼、乐构成一个回环,诗与乐交融在回环
的两端。
(二)穷本极变:在伦理实践中复归仁爱
诗是礼的起点,乐是礼的应用。在伦理实践中,因情境与角色的转变,主体应以适当的伦理情感与行为
作出应对。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在伦理实践中的作用是迅速达成“治万变”而归于“和”的效果。应
变的根据是“仁义”、“道义”。“苟仁义之类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④。礼以义为统类、根据,在
礼的实践中,重要的是依据对道义的领悟与把握,“举统类”以应对情境的变化。“举”也就是兴起,对道义的
领悟兴起于仁爱之情。音乐达到的效果是,使人当下忘我、回归仁爱之情,而仁爱蕴含着正义感。“是故喜而
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⑤。和、畏即本源的仁爱与正义感,关于“道义”的体悟从中兴起。
基于对道义的领悟,主体的“性知”生成于反思,在实践中把握礼的道义原则,并将其体现在主体性的伦
理情感与行为中,在当下的情境中作出合宜的举措。喜、怒之情作为主体性伦理情感,在音乐的表现中,与本
源的和、畏之情似乎融为一体,这其实是音乐“化人也速”的效果。此效果体现在共同体中每个人皆能在听到
音乐的当下回归本源,并“举统类”以应万变,以正当、适宜的伦理实践应对特定的情境⑥。
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
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⑦
音乐作为情感的“中和之纪”,当其达到“天下之大齐”的效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⑧。在“化人也速”的音乐体验中,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能在当下达到对“道义”的领悟,道义之为“中”,
是
在“和而不流”的情感中得到领悟与确认的。当每个人皆对“中”有所领悟,以“性知”获得对道义的把握,一切
伦理情感与行为皆归于仁爱和顺,从而达到“民和而不流”、共同体归于“大齐”的效果。
礼的实践完成于情感的和悦。荀子在《礼论》篇中阐述了礼的始终:“凡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
王先谦云:“此言礼始乎收敛,成乎文饰,终乎悦快。”⑨礼的建立源于情感的表达,情感是礼的实质,仪节文饰
是礼的形式,实质高于形式,故礼以形式简单为贵。礼的“至备”体现在“情文俱尽”,即使形式不完备,在实践
中达到“复情以归大一”的效果即是礼的体现。
仁爱是伦理建构的本源,也是伦理实践的效果。礼的实践完成在复归情感之中,这是由音乐实现的。
“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ꢊꢌꢋ。“穷本”即回归本源情感,“极变”则是回归的途径,“审一而定和”的音乐体验极尽
适应情境的变化,在复归仁爱中兴起“道义”的体悟,超越规范的形式差异,达到共同体和睦之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48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49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20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166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49页。
荀子固言“举统类”以应万变乃是大儒之效,但其“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肯定了每个人同样有“知通统类”的能力。比如《荣辱》篇指出,不
习礼义者并非没有认识并实践礼义的能力,而是由于错误观念的遮蔽而导致的见识浅陋。“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
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 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梁之县糟糠尔哉! 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 曰:陋也。陋也
者,天下之公患也”。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76ꢆ77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49页。
⑦
⑧
⑨
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2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19ꢆ420页。
ꢊꢋꢌ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第452页。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