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中ꢃ聂崇岐的宋史研究
誉。或正因为聂崇岐在宋史研究上的成绩卓著,研究者才将其增添到“中国近代宋史研究奠基人”之列①。
聂崇岐因宋史研究而享誉学林,其研究路径也为后学带来了若干重要启示。
第一,实事求是的治史原则。聂崇岐的宋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明显受到乾嘉朴学的影响②。其《宋史
地理志考异》序言自谓“相互勘对,较其同异”,参以他书,“钞撮考索”③。这与清代朴学“罗列事项之同类者,
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的治学方法基本相同④。当然,除了乾嘉朴学的影响,洪业讲授的近代史学方
法,也对聂崇岐的宋史研究产生了作用,如其论文中表格的大量使用⑤。不管是乾嘉史学,还是近代西方新
史学,都蕴含“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不可避免地会给聂崇岐的治学带来影响。聂崇岐关注宋代人物,并做了
积极有益的探索。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聂崇岐认为:“夫论史责人,必须统观实际情形,不可就一二似是
而非之根据,辄大发议论。”⑥由此可知,聂崇岐“论史责人”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童贯是否降金,他说:
“
夫贯之为人,毫无可取,降与不降,本不足以降低或提高其人格,顾事实所在,安可妄下笔诛乎。”⑦即使是对
名列“六贼”的童贯也始终以史料作为立论依据,而不曲笔诬枉。人物评价如此,史事史学亦如此。针对宋代
设词科“以为过举”的看法,聂崇岐明确指出:“第国家体制所关,朝廷应用文字,众目所瞻,亦有不容草草者,
似不可以一偏之见而妄致讥评者也。”⑧不以“一偏之见”而作违心之论,坚持实事求是,实具章学诚所言之
“
史德”。这或是其论著“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⑨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取
得重大进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主观片面性便是其中之一”ꢇꢈꢉ。而聂崇岐在宋史研究中坚
持“不苟同,不苟立异,不为高奇之论,而以至当为归”ꢇꢊꢈ的实事求是精神,学人应当予以珍视。
第二,“通识”眼光。“通识”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史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通识的眼光,
才可能鉴有定识,铨核得中”ꢇꢈꢋ。聂崇岐先后在燕大讲授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内容涵
盖整个中国历史,由其主持的引得编纂“着重于十三经、二十四史和先秦诸子” 这使他能徜徉于历朝历代
之间,形成“通识”眼光。而所谓“通识”,也就是“整体性思维”ꢇꢈꢍ。因此,聂崇岐考察宋代历史并不囿于断代,
而是将宋代置于历史长河中“从上到下,然后由纵及横(意即由古至今,由中央到地方及少数民族)”进行整体
考察ꢇꢈꢎ。如关注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互动,探讨宋辽关系,编纂《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为明
了宋代色役渊源,对秦汉以来的役制加以研究ꢇꢈꢏ;思考宋代社会变化,提出“北宋———中国政治上南北势力消
ꢌꢈꢇ,
①
依朱瑞熙的意见,蒙文通、陈乐素、张荫麟和邓广铭四位先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奠基人(参见:朱瑞熙《蒙文通先生在中国宋史学上的开
创之功———兼评张荫麟、陈乐素、邓广铭三先生对宋史研究的贡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线装书
局2005年版,第80页)。其实,朱瑞熙的意见,是由王曾瑜转述的,王曾瑜的原话为:“朱瑞熙先生认为,中国近代宋史研究有四位奠基人物,
他们是张荫麟、蒙文通、邓广铭和陈乐素先生,依我个人之见,尚须另外增加两位,他们是全汉昇和聂崇岐先生。”参见:王曾瑜《中国近代宋史
研究奠基者的六十六年治史丰碑》,王曾瑜《丝毫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闻黎明《聂崇岐》,刘启林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名家》,第271页。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聂崇岐《宋史地理志考异》,聂崇岐《宋史丛考》下册,第493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订,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0页。
夏自强《至当为归的聂崇岐先生》,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学报》新14期,第211页。
聂崇岐《评<中华民族抗战史>》,《益世报》1946年8月3日,第6版。
聂崇岐《评<中华民族抗战史>》,《益世报》1946年8月3日,第6版。
聂崇岐《宋词科考》,聂崇岐《宋史丛考》上册,第169页。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ꢇꢈꢉ张邦炜《史事尤应全面看———关于当前宋史研究的一点浅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80页。
ꢇꢈꢊ聂崇岐《容斋随笔五集综合引得序》,朱一玄等编著《文史工具书手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25页。另,夏自强将其视为聂崇岐
“文章的追求和个人人生的写照”,具有“实事求是”的内涵。参见:夏自强《至当为归的聂崇岐先生》,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学报》新14期,第
2
03、212页。
ꢇꢈꢋ李振宏《通史·通识·整体性:当下史学需要通识性眼光》,《史学月刊》2020年第7期,第20页。
ꢇꢈꢌ聂崇岐《简述“哈佛燕京学社”》,《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精选》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页。
ꢇꢈꢍ李振宏《通史·通识·整体性:当下史学需要通识性眼光》,《史学月刊》2020年第7期,第21页。
ꢇꢈꢎ段昌同《逝水飞尘二十年———忆聂崇岐先生》,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林漫录》第8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ꢆ71页。除了宋史研究,聂
崇岐在官制研究上也不局限于宋代,而是向通史发展。参见:聂宝璋《学者风范长存———记著名学者聂崇岐教授》,《近代中国》1998年第8
辑,第265ꢆ266页。
ꢇꢈꢏ聂崇岐《宋役法述》,聂崇岐《宋史丛考》上册,第1ꢆ7页。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