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多。
2
.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办刊
四川大学的人文学科设有多个研究机构,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这些研究机构创办
的学术集刊较易占据学术高地,吸引海内外的学术论文,如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俗文化研究》、《新
国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了《藏学学刊》,符号学ꢆ传媒学研究所主办了《符号与传媒》,老子文化研究院主
办了《老子研究》,生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了《生命哲学研究》等。从前面表1也可以看出,四川大学以及其他
一些高校的学术集刊很多都是由各级各类的研究所主办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国内人文
社科领域级别最高的研究机构,四川大学有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所、南亚研究所、道教与宗教文
化研究所四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南亚研究所和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分别有《南亚研究季
刊》和《宗教学研究》(均为C期刊),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所则创办了学术集刊,取得了较大的
学术影响力,中国藏学研究所的《藏学学刊》还进入了C集刊。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部分都通过创办、出版集刊来巩固本研
究基地在学界的地位,显示其实力和影响力。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其他各种国家级、省部级的
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大多是进入21世纪后陆续成立的,这些研究机构原本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学
术资源,同时面临各种评估考核,这自然催生出大量的学术集刊,它们也成为集刊创办、出版的重要力量和来
源。同时,依托这些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学术集刊,也较易获得成功,其中很多集刊便成为C集刊,如北京大
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东方文学研究集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的《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
心集刊》,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戏
曲与俗文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的《中国文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的《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文化与诗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
究中心的《中国诗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诗学研究》等。在这些教育部人文社科
重点研究基地中,有少量基地办有学术期刊,如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俄罗斯研究》(C期刊)等,
不过由于国家对期刊号的管理严格,这类期刊数量很少。
3
.依托著名学者办刊
四川大学人文学科拥有一批著名学者,如项楚、曹顺庆、赵毅衡、周裕锴、罗志田、霍巍等,由这些教授担
任学术集刊的主编,能够吸引优质稿源,从而保证了集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声誉,如项楚主编的《中国俗文化
研究》,曹顺庆主编的《中外文化与文论》和《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赵毅衡主编的《符号与传媒》,周裕锴主
编的《新国学》,霍巍主编的《藏学学刊》等,无一例外地充分发挥了主编的聚集效应,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学者
投稿发表。这些学者往往同时担任研究机构和学会的领导职务,如两种学术集刊的主编曹顺庆教授,是中国
比较文学学会的会长,同时也是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所长。
这里需要补充一种学术集刊创办的情况,即学者利用个人学术资源创办并主编学术集刊,后来由于学者
所属学术机构的变化,其主编的学术集刊所属高校也会发生变化。如《文学理论前沿》(C集刊,2004年创
办),最早是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由当时的学会秘书长王宁主编,从所属高校来说,是北京语言大
学和清华大学联办的集刊,后来王宁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担任人文艺术研究院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心主任,《文学理论前沿》也随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集刊。又如《外国美学》(C集刊,1983年创办),
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高建平(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担任主编,近年来他与扬州大学合作,该集刊已成为扬州
大学的集刊。又如《乐府学》(C集刊,2006年创刊),由首都师范大学吴相洲教授担任主编,2017年吴相洲应
聘到广州大学,便将《乐府学》带到广州大学(经费来源和主办单位),于是成为广州大学的C集刊①。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利用科研项目和经费来支持学术集刊,常见于那些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学者,他们中
有一些会在其所属学校建立研究所(中心),创办学术集刊。如中国海洋大学熊明获得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
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后,于2021年创办了《中国传记评论》。
①
吴相洲教授2021年去世,《乐府学》又回归到首都师范大学。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