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论意义
握每一个这些割裂开来的部分。”①由于这种割裂所造成的互不关联、各自为政的教学,不仅割裂了儿童原本完
整的生活,也使学校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像是工厂的标准件制造活动,学生则像是由不同的标准件组合而成的
产品。许多人批判的“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相当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代学校分科实施课程的写照。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文中深度分析了儿童与课程(专指学校的学科课程)之间的脱节与差别,指出了儿
童与学科课程的基本分歧:“第一,儿童的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
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
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②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校课
程门数及内容不断扩大,而学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义务教育年限的逐渐延长,使进入学校的儿童越来越多,杜
威所说的儿童与课程的分歧则越发严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现代
学校,其矛盾愈加尖锐、突出。学科系统知识与儿童经验的矛盾,班级授课制的统一要求与个别需要的矛盾,分
科课程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日益综合的矛盾,越来越难调和。
如何化解儿童与课程的这些分歧?杜威的主张是实施经验课程即活动课程,认为不应将各门科目从外部
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其作为儿童经验持续改造的引导方向,“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
素来考虑”③。杜威认为:“我们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读、写和地理
等,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并且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困难了。因此,我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
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④也就是说,应该将科目间的相互联系统一
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中。“成人心目中系统的和精确的经验”的价值,“在于按照儿童生活直接所表现的那样来解
ꢀ
释它,而且还继续对它进行引导和指导”⑤。系统的学科课程的内容应作为引导而不应作为直接的学习对象。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有一种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因此,作为教师,他考虑的是怎样使
教材变成经验的一部分;在儿童的可以利用的现在情况里有什么和教材有关;怎样利用这些因素”,“他是把教
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的”⑥。换言之,儿童的(经验)活动才是核心,各个科目的教
材只是经验中的相关因素。
活动课程为现代学校课程改革打开了新思路,即不必费力去寻找和论证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而是调
转方向,通过学生的活动(经验)来整合课程,并用活动课程来替代学科课程。如丛立新所说:“总体而言,自欧
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到工业革命后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门的设置日益合理、日益科学,但无论有多少
‘门’,也无论对于‘门’的主张有多少差异,基本都是学科课程……直至杜威的活动课程的出现,才为课程结构
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这个种类用过去的‘门’的概念是无法解释的,它不是与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可以并
列的又一门课程,而是可以适用于所有这些课程的‘类’。”⑦也就是说,活动课程不是在原有课程门数基础上新
增加的一门,而是用来替代学科课程的一种新类型。陈侠说得更明确:“过去,无论是形式教育论还是实质教育
论,都没有反对学科课程,不反对分科教学。但是,‘新教育’运动特别是‘进步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们开始对学
科课程提出了挑战,于是产生了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⑧显然,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反动,它出现的目的
原本是为了替代学科课程。
现代学校的运行逻辑以及现代学校对学生自觉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活动课程不可能成为学校的主
流课程,世界教育史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学科课程自身确实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因此,就有了现在这样
的情形,即世界各国都把活动课程作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小的部分,不是用它来替代学科课程,而是
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以活动去勾连各门学科课程,同时化解学科课程不能充分关照学生经验、不能很好地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约翰·杜威《儿童与课程》,顾岳中译,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14页。
约翰·杜威《儿童与课程》,顾岳中译,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13页。
约翰·杜威《儿童与课程》,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3页。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赵祥麟译,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8ꢇ9页。
约翰·杜威《儿童与课程》,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17页。
约翰·杜威《儿童与课程》,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23页。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ꢇ231页。
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