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卷第4期  
024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4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Julyꢁ2024  
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雷栋良杨楹  
ꢄꢄ摘要:立足于现代生活,面向生成的历史世界,马克思生活哲学秉承青年黑格尔的批判精神,超越青年黑格尔  
派批判的超验性与狭隘性,实现批判的历史性转向,从而展开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的系统批判,实现了对国  
私有制雇佣劳动,以及拜物教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生活世界全面异化的历史境况,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  
批判的推进路径,彰显了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运思特点与价值逻辑在此基础上,批判为手段,以扬弃异化  
的生活世界为目的,从而张扬了马克思为人类自由解放和现实的幸福而批判的价值真谛。  
关键词: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自我异化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111  
收稿日期:2023-0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社重大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的当代价值研究”(SC22ZDYC30)的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雷栋良,,四川资中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E-mailꢆleidl@swufeeducn;  
杨楹,,四川中江人,哲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将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理论置于西方批判理论谱系中,尤其是后黑格尔哲学思潮语境中,可清晰地洞  
见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历史进路与转向,以及对传统批判理论的历史性超越,呈现出其独特的运思逻辑和  
价值旨趣,彰显其批判理论鲜明的个性为此,从批判精神的秉承批判对象的确认批判方法的创造和批判  
目的的确证等维度,揭示马克思生活哲学内蕴的批判逻辑,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生活哲学对批判精神的秉承及其批评的转向  
在后黑格尔哲学的诸多德国哲学家中,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的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在批  
判宗教的过程中,无疑是高扬了批判精神马克思继承了二者的批判精神,克服了二者的批判局限性,重新  
确立了批判方案,实现了批判的历史性转向,开启了马克思生活哲学崭新的批判逻辑。  
布鲁诺·鲍威尔以自我意识为关键词,将批判局限于纯粹的观念领域,突出通过精神批判而实现自  
,且以批判者自居,无视作为批判主体的群众”,或将群众仅仅视为批判消极因素或消极力量。  
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批判的因素被排斥在群众之外,同样,群众的因素也被排斥在批判之外所以批判认  
为自己并不是通过群众体现出来,而仅仅是通过一小撮杰出人物即鲍威尔先生及其门徒体现出来的”,因为  
群众是历史上消极的精神空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因素,·鲍威尔将批判视为批判者的  
特权,从而以救世主的面貌凌驾于批判活动之上然而,由于其批判仅仅囿于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纯粹观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ꢇ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92ꢇ293、293。  
14  
雷栋良杨楹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精神领域,因此其批判同其他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一样,“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语道破其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②  
如此马克思一  
马克思秉承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精神,吸纳他关于批判自由内在关联的价值取向,超越其批判  
的精英立场之偏狭,突出作为批判主体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改写了批判的价值立场和理论基础,以批  
判的群众史观置换了精英史观”,从而以唯物史观置换了唯心史观从批判的维度来看,马克思通过论  
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的批判展开了批判厘清了鲍威尔批判的实质,  
确立了有别于鲍威尔的批判路向恰如米夏埃尔·宽特所指出的那样:“布鲁诺·鲍威尔采用的是宗教哲学  
”,卡尔·马克思采用的是本质主义人本主义路径。“马克思与鲍威尔不同的地方还在  
,
于他用一种本质主义人类学原则代替了鲍威尔作为基础原则的自我意识,该本质主义人类学原则是马  
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的。  
费尔巴哈立足于人本学立场,异化为批判范式,揭示了宗教的人本秘密然而,由于费尔巴哈受制  
于其直观方法和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因此,“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  
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在马克思看来,世俗基础使自  
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  
,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肯定了费尔巴哈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并以  
此高扬人本价值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予以了积极性的定位,鲜明地指出,在德国对宗教的  
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如此,马  
克思指明对宗教的批判”,“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进而强调:  
,
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  
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ꢉ  
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将宗教纳入现实生活世界视域中,强调正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表明  
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是颠倒的世界·马克思把政治  
和宗教都视为源于市民社会结构的异化现象”,指明主体身上的天国和尘世政治和市民二重性在结构上没  
如此马克思解构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立场的局限性,超越了从人性  
,ꢈꢉꢎ。 ,  
和人的心理情感视角揭示宗教本质与秘密的简单化与表层化,宗教置于现代生活的历史境遇人类追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1,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4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45ꢇ146。  
米夏埃尔·宽特认为,1843ꢇ1846,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论争,马克思独立或与恩格斯合著论犹太人问题》、  
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之展开了批判参见:米夏埃尔·宽特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熊至立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1  
ꢇ2。  
米夏埃尔·宽特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熊至立译,16。  
米夏埃尔·宽特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熊至立译,1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33、138。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34。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  
ꢈꢉꢊ·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  
ꢈꢉꢋ·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  
ꢈꢉꢌ·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  
ꢈꢉ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  
ꢈꢉꢎ米夏埃尔·宽特卡尔·马克思哲学研究》,熊至立译,18。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求自由解放和幸福的历史境遇中,作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深刻判断。  
无论是布鲁诺·鲍威尔以自我意识而展开的精神批判,还是费尔巴哈以人的类本质为理论原点和  
以异化逻辑为机理而展开的宗教批判,本质上都是对副本的批判,都未能超越主观精神领域,都未能深入  
到对颠倒的世界本身的批判如此,从肯定费尔巴哈宗教批判范式的革命性意义到渐次超越费尔巴哈囿  
于人本学和宗教批判本身的局限性,马克思最终扬弃了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范式,宣告了马克  
思生活哲学批判的出场。  
马克思总结道:“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  
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  
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于此,批  
的任务目的与对象等层面,清晰地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直呈马克思生活  
哲学批判的历史转向于此,可以透析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内蕴的思维和价值逻辑。  
首先,从批判的价值旨趣来看,“真理的彼岸世界”,肯定的是神本价值”,通过批判澄明,“真理的彼岸世  
只能是虚幻的幸福”;而要确立的此岸世界的真理”,张扬的则是人本价值”,通过批判而追求的则是  
人民的现实幸福”。如此,从价值立场的高度,通过批判”,使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而退场,“确立此岸  
世界的真理”,使生活真理出场这样,马克思将批判作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的手段”。恰如马  
克思所说:“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由此,手段目的的关系维度,呈现出马  
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价值意蕴。  
其次,从批判的对象来看,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对象是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具有非神圣  
形象的自我异化”,一方面指证了批判对象的本质是自我异化”,另一方面指证了批判对象的非神圣性”。  
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对象”,从早期批判的政治”、“国家”、“到成熟时期的商品”、“货币”、“资本”,由此构  
成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现代生活世界的对象域对象群,这既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的历史进路,又表征了马克  
思批判现实生活的深化如此,马克思将批判锁定在颠倒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有别于青年黑格尔对精神、  
宗教的批判,由此表征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域,亦展现出的目的在于揭露”、在于改造”。  
再次,基于批判的价值立场与批判对象领域的厘清,从批判的转向视角来看,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对  
,不再是天国”、“宗教”、“神学”,而是尘世”、“政治”、“”。“宗教已经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只是它  
的现象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约束来说明他们的宗教约束这表明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指向  
和重心不再是神圣家族”,而是世俗家族”,进而彰显了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价值目的。  
不可否认,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一经出场,就展现出与传统批判理论的异质性,鲜明地标示了其独特  
的理论个性和价值逻辑,从而构成了审视马克思生活哲学理论大厦的独特视域。  
批判的实质与方法:全面揭示现代生活的异化与悖论  
彻底性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重要品质其彻底性表征为其批判不囿于停滞于副本批判”,而是从  
副本批判深入到原本批判”;不仅仅满足于批判的武器”,而是将批判的武器落实于武器的批判”,从  
而强调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如此,马克思生活哲学  
的批判实质和方法,就是以生活历史现象学的描述揭露”,通过揭露改变改造现实生活  
世界,确立其生活真理”,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由此,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等诸位哲学家们时  
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进而指出,实际上,而且对实践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310ꢇ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人民出版  
2002年第2,169。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36。  
16  
雷栋良杨楹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按照批判不断深化落实的原则,马克思从批判副本”,即批判以德国黑格尔为代表的国家哲学法哲  
,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宗教哲学,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威廉·配第等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为代表的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入手,到批判以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为基础所  
生成的导致现代社会异化生活之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分工与生产制度阶级关系等,揭露资本主义生产  
的本质与内在结构性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必然被超越的历史逻辑,完整地展现出马克思  
生活哲学批判的逻辑图景。  
第一,马克思以曾经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为历史主体,指明通过工业革命政治革命,颠覆传统社  
,取得统治地位,建立了以资本为价值本位的现代社会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价值坐标与价值尺度生  
产力发展水平人类历史的生成等多维度,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证成资本  
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合法性,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确立了可靠的历史起点。  
第二,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史,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对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  
演进历史具体而细腻的个案剖析,不仅揭示了历史生活的客观前提,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  
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  
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  
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  
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  
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如此马克思不仅勾勒了  
人类历史的脉络,而且从历史观的高度敞开了异化和扬弃异化是同一条道路的历史法则,从而为超越资本  
主义奠定了客观的历史基础和科学依据。  
第三,马克思从分工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视角,批判与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创造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与人  
的异化关系,即导致社会生产力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且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化状态对此,马克思指出,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  
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  
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  
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分工对人生存状况的压迫,克  
思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  
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  
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  
该是这样的人”,人受制于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而成为职业动物、“城市动物乡村动物。  
第四,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变得如此愚蠢与片面”,进而揭示了雇佣劳动制度的奴役  
,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对立性的关系和全面异化的生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表现为  
同人格化为资本家的价值相对立的,或者说同劳动条件相对立的他人的劳动;财产同劳动之间,活劳动能力  
同它的实现条件之间,对象化劳动同活劳动之间,价值同创造价值的活动之间的这种绝对的分离———从而劳  
动内容对工人本身的异己性;上述这种分裂,现在同样也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产品,表现为劳动本身的要素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5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2,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82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427。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4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68。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65、169。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65、185。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对象化,客体化他更深刻地指出,因为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  
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  
发展了的运动形式由此,导致工人与工人之间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以及人与自  
然之间完全处于对立性的关系之中在此基础上,又由于生产与生产者相对立……生产对生产者漠不关  
实际的生产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手段,物质财富表现为目的本身因此,这种物质财富的发展是与个人  
相对立的,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的,活劳动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对象化的死的劳动增殖价值,赋  
予死劳动以活的灵魂,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它自己的灵魂,结果,一方面把已创造的财富变成了他人的财富,  
另一方面只是把活劳动能力的贫穷留给自己,,角  
,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活沦陷为  
全面异化状态,马克思曾予以深刻的揭示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表现了人的自  
我异化但是,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幸福,感到自我被确证,它认为异化是它自己的力量所在,并  
在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  
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工人在这里所以从一开始就站得比资本家高,是因为资本家的根就扎在  
这个异化过程中,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绝对满足,但是工人作为这个过程的牺牲品却从一开始  
,随后马克思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消  
的角度将工人视为工具”,降格为动物”。马克思指出,“工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本身,实际上可以包括  
(包含在)劳动过程中,正象例如机器对辅助材料的消费包含在劳动过程中一样;所以,工人不过表现为资  
本所购买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为了执行它在劳动过程中的职能也需要消费,也需要加上一定份额的生产资  
料作为自己的辅助材料这种情形的程度大小,取决于对工人剥削的规模和残酷性”;“实际上,就辅助材料  
及其消费来看,工人和机器的差别,在实践中可以归结为动物和机器的差别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  
不过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一切个人之间的区别都化成全日工半日工的区别了在此基础上,马  
克思从工人的居住境况直观地描述工人全面异化生活的惨淡他说:“人又退回到洞穴中居住,等等,然而是  
在一种异化的敌对的形式下退回到那里的……穷人的地下室住所却是敌对的、‘具有异己力量的住所,只有  
当他把自己的血汗献给它时才让他居住’;他无权把这个住所看成自己的家园,而只有在自己的家园,他才能  
够说:这里就是我的家;相反,他是住在别人的家里,住在一个每天都在暗中监视着他,只要他不交房租就立  
即将他抛向街头的陌生人的家里。”马克思把这种住所称之为停尸房,他必须为这停尸房支付租金,  
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ꢉꢈꢋ可见,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工人的压迫剥削之深,在资本面前,工人毫  
无尊严可言如此,“社会不是把你一脚踢出门外,而是设法使你在这个社会里感到很不舒服,让你自己自愿  
地走出门外。  
第五,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至批判拜物教系列,剥离被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  
了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彻底异化的生成逻辑与本质对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ꢇ1858年手稿)>摘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第  
1
0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13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册》(18637ꢇ186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9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ꢇ1858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1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57ꢇ58。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ꢇ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6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册》(18637ꢇ186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49。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册》(18637ꢇ186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49、4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281。  
ꢈꢉ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4ꢇ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33。  
ꢈꢉ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4ꢇ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25。  
ꢈꢉꢌ·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ꢇ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99。  
18  
雷栋良杨楹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伊格尔顿指出:“在马克思眼中,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为傲,它都充满了奇异的幻景和拜物  
教的狂热,以及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般的神话和盲目的崇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从人  
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异化四个维度,揭示了异化劳  
本质上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从现代  
生活异化的发端处,揭示了异化生活的发生机理,揭露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客观事实。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穿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生成及其神秘本  
,从而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三大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拜物教感性欲望的宗教表征着人成为自身感觉和欲望的奴隶,最终被感觉和  
欲望的对象主宰。“商品拜物教”,是最没有想象力的宗教,表明商品作为”,本为人与人关系的载体,  
却遮蔽了人与人的关系,人被商品主宰正如马克思所说,“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然而被生产的物品一  
,为此,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及其秘密”。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  
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  
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或社会的物。”这表明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我  
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开的。  
于此,马克思总结道,“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  
有的社会性质”,如此,“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  
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
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历史演进,揭示与批判货币拜物教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指出:“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  
会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他进而指出:正是商品世界的  
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  
把它们揭示出来。”ꢉ  
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所遵循的原则,无疑将货币拜物教推向极致,形成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逻  
。“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就是:只要有利可图,即便反社会也在所不惜诚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实际需  
利己主义就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  
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  
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  
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  
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特装本)》,李杨任文科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4ꢇ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4ꢇ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85。  
马克思《<科隆日报>179号的社论》(1842628ꢇ7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  
1,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8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8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9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90、9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101。  
ꢈꢉꢊ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1,93。  
ꢈꢉꢋ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特装本)》,李杨任文科郑义译,16。  
ꢈꢉꢌ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95。  
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通过货币”、“劳动力商品以及资本的循环运动,展开对资本拜物教的揭露与批判马克思  
指出,“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的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  
种神秘性质,它把在生产中由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性(商品),  
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  
颠倒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构成其占统治地位的范畴,构成其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的资本那  
,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随着相对剩余价值在真正的特定的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的发展,———与此同时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也发展了,———这些生产力以及劳动在直接劳动过程中  
的社会联系,都好像由劳动转移到资本身上了因此,资本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因为劳动的一  
切社会生产力,都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  
拜物教是生发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的关于  
经济对象的各类颠倒的意识形态的总称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之外,马克思还研  
究与揭示了生息资本拜物教”、“地租拜物教等诸种形式的拜物教,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物化  
本质。  
第六,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露其虚假性欺骗性,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逻辑不可或缺的重要维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资产阶级编造出来的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其根本就在于它用虚假的普  
遍利益来掩盖特殊的阶级利益,进而欺骗被统治阶级,无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对此,马克思揭示道,“在资  
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  
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  
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纳入枷锁系列予以揭示与  
批判,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完整批判逻辑的重要维度如果说物质的枷锁使人贫困,生产及其关系的枷锁使  
人遭受奴役,那么,意识形态的观念枷锁,则使人遭遇欺骗愚弄与操纵。  
,
扬弃异化与对抗:敞开自由解放与幸福之未来  
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  
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  
掩盖着的剥削资本主义颠覆了等级和特权,但又确立了金钱的权威金钱成为一切权威的权威。  
,商品”、“货币资本为主体的资本主义,从物象制度,乃至其价值体系都贯彻着利益至上的价值  
准则一切以利益为最高原则,“利益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关键词,构成链接一切之纽带人被降格为工  
,进而被物资本宰制,生活世界充斥着资本的冷暴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对其内在结构性矛盾  
的揭示以及必然被替代的科学判断,到该种制度下不宜人居境况的揭露,再到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  
的批判,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价值旨趣。  
就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嬗变及其渐次丧失历史合法性的现实命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  
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资本论(纪念版)》3,936、937。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79。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ꢇ184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8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34还可参阅马克思写于1847年  
1
2月底的工资一文:“第一,由于这一点,一切宗法制的东西都消失了,因为只有商业即买卖才是唯一的联系,只有金钱关系才是企业主和  
工人之间的唯一关系。”“第二,旧社会的一切关系一般脱去了神圣的外衣,因为它们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同样,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  
———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全体牧师医生律师等,从而宗教法学等,都只是根据他们  
的商业价值来估价了,这是多么巨大的进步呵。”“(第三:人们把劳动变成商品……因此,在未来社会组织中,任何体力劳动都会无限轻易,无  
限简单。)”“第三,由于一切成了出卖的对象,工人就认定,一切他们都能摆脱,都能割弃;因此,他们就第一次摆脱了对一定关系的依附既  
不缴纳产品,也没有那种仅仅是一定等级(封建等级)的附属品的生活方式了,工人可以随便处理自己的钱了,这是一个优点。”(《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6,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659ꢇ660。)  
20  
雷栋良杨楹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批判逻辑  
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用来  
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同时,“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最终落实于这一  
具有鲜明价值内蕴的时代命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必须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消灭私有制”;必须消灭……的  
可怜性质”,因为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  
能活着,因为雇佣劳动制度这种经济关系既是资产阶级生存及其阶级统治的基础,又是工人遭受奴役的  
根由;必须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当作只是扩大、  
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必须打碎束缚人的一切物化和观念的锁链从而使人成为人自身,  
,
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真正贯彻与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价值原则,因为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  
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人的本质只能在幻想中实现,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超越宗教批判,将批  
判直指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批判颠倒的世界”,批判人的自我异化非神圣的形象”,即国家与社会政治与  
,这是马克思生活哲学展示批判的总原则;当人受制于资本”,无论是无产者还是资产者,都成为资本增  
的工具,马克思批判资本”、批判雇佣劳动制度批判市民社会;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剥削制  
进行合法性辩护的时候,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露其虚假性与欺骗性,等等这些既构成马克  
思生活哲学批判的推进路径,又彰显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运思特点和价值逻辑如此,马克思生活哲学立  
足于现代社会,面向生成的世界历史,遵循历史辩证法,超越政治解放而追求人类自由解放和现实的幸福,  
这便是马克思生活哲学批判的价值真谛。  
[责任编辑:]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37、37、3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5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4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46。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71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12ꢇ1848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46。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16。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ꢇ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95。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0ꢇ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