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卷第4期  
0247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Vol51ꢁNo4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Julyꢁ2024  
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徐政张姣玉  
ꢄꢄ摘要:新发展格局所倡导的国内外双循环与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改革为先导和市场需  
求为导向的复合型特征,形成了互为促进互为支撑的必然联系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合理回  
,是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必要调整,以及对现有经济发展理论的完善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多维涵义包括  
科技驱动的新经济形态生产关系适应性的改进经济系统的创新驱动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新质生产力发展  
的价值指向在于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以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推动异质要素流动融合以确保国民经济循环  
畅通,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循环吸引力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扩大内  
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加强不同经济体的多边合作,以及加快建立国际联合研  
发平台。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40411  
收稿日期:2024-0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算法视角下数字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  
(22CKS017)、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价值链视角下数字化转型赋能江苏制造业偏向型技  
术进步的机制与对策研究”(23SYB-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政,,江苏盐城人,经济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E-mailꢆ807211542@qqcom;  
张姣玉,,湖南娄底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世界各国经济体系的交融日益加深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以及后新冠疫情影响,对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面临着由外向型发  
展向内外平衡式发展转型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20204,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构  
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的构建旨在减少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通过  
内需引擎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239,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  
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  
产力。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保障中国经济长效稳定向好的根本举措当前,新质  
生产力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新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求是》2023年第8,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31213,1。  
72  
徐政张姣玉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生产力源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延伸和发展,是生产力构成要素质量提升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方面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由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创  
,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征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方面,生产力发展经历了传统生产力与  
新质生产力两个阶段,现在正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迈进,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  
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劳动者素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支撑在发展新质生产  
力的有效路径方面,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高劳动者素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创新等由此可见,目前新质生产力  
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内涵特征形成条件发展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然而,当前  
的研究多停留在新质生产力本身内涵与发展路径上,缺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与国际环境的结合。  
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  
济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  
()新发展格局提出的三重维度  
1
.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历史维度  
20,中国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自主的工业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百年积弊提供了全新道路,中国大力推进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  
,并在若干工业领域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体系然而,长期闭关自守的政策使我国内外经济联系较为薄弱。  
978,;  
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  
1
经济体系,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型为世界工厂”。这一时期的发展重心是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促使经济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一方面是发展模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  
变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全球贸易局势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冠疫情产生  
的公共安全挑战,都对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总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需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在开放中发展,在挑战中寻求新机遇。  
2
.新发展格局提出的现实维度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和外在条件的综合考量在国内层面,  
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构成了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我国不同区  
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瓶颈上海  
一直是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领头羊,2013ꢇ2023年上海市场化指数10.275稳步提升至12.97;中部地  
区的安徽和江西市场化指数的增长比较稳健,2013ꢇ2023年安徽市场化指数从8.273升至10.606,江西市  
场化指数从7.167升至10.619,表明中部省份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西部地区的新疆,  
01320233.586.923由此可见,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指数普遍高于中西部  
2
地区,且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位于东部和西部之间;西部地区虽然增长速度较慢,但部分  
张姣玉徐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逻辑透析与实践路径》,《新疆社会科学》2024年第1,37。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改革》2023年第10,1ꢇ2。  
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年第6,146。  
简新华聂长飞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  
6
,30。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优势条件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12  
。  
舒成利赵安格黄东等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产业链发展战略框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23年第12,62。  
荣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世界历史意蕴》,《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6,161。  
市场化指数包括经济自由度金融市场化行政干预程度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四个方面,用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  
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指标衡量。  
数据来源于众鲤数据网各省地区市场化指数及分项指数”,httpsꢆꢅꢅzldatascomꢅ4036html。  
7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份如云南和新疆的增长势头较好,呈现出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的趋势在国际层面,中国已经成为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上升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一系列  
挑战在发展过程中,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等因素,  
对我国外贸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挑战确保国内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对这种外部不确定  
性的有效应对和自我保护通过优化国内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强  
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主权。  
3
.新发展格局提出的理论维度  
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内需驱动与外需拉动共同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决策者不仅需要考虑外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促使我  
国更加注重内部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强化内部循环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从而形成更为坚实的经济基  
产业组织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新发展格局的市场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持从产业内部  
来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  
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市场与资源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形  
成一体化的国内大市场,促进经济资源在国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另外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新发展格  
局中的信息流通与市场机制构建提供了分析视角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效市场机制,  
需要大幅度改善信息流通与透明度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风险,可以有效促进市场主体间  
的合理互动,进而提升整体经济的协调性和效率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合  
作与交流,而是在确保国内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优化国际经济合作,根据比较优势调整对外开放结构和模  
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可以发挥国内循环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  
源优势,实现互补共赢。  
()新质生产力的涵义及特征  
1
.新质生产力的涵义  
新质生产力的涵义是多元综合的,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是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进步的  
核心力量明确这一涵义的多维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首先,从知识  
和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这些新  
经济形态建立在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基础上,特点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  
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新质生产力的特质还体现在它的高效性互联性智能化和可持续  
性方面这些特质不仅仅改变生产方式,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多层次发展提供可能,如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和搭建共享经济平台等再次,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成为传统生产要素以  
外的助推器当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效应有限时,技术创新和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尤为重要,可以进一步促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从生产关系的视角,新质生产力还促成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既包括劳动者对新技  
能的掌握和适应,也涉及企业组织的革新以及市场规则的更新,使得新质生产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  
最后,新质生产力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和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这意味着社会发展不再单一依赖某项或  
某些生产要素的增加,而是需要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和结构优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提升因  
,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涵义:科技驱动的新经济形态,高效互联智能可持续的生产力特性,全要素  
辛菲列宁市场问题批判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5。  
李杏刘博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与外需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2,44。  
钟昌标钟昌林李汉君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探索》,《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6,52。  
刘典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的三组重要关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年第1,2。  
王国成程振锋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当代经济科学》2024223日网络首发,httpꢆꢅꢅlinkcnkinetꢅurlidꢅ611400F  
2
02402231148002,3。  
盛朝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经济纵横》2024年第2,32。  
74  
徐政张姣玉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生产率的提升来源,生产关系适应性的改进,经济系统的创新驱动确切地说,新质生产力不单是具体  
技术或者产业升级,它更是系统性经济社会结构的演进。  
2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首先,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这不仅体现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更在于它对整个经济  
结构和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能够不断推动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从而实现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  
的提升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过程和生产模式的创新,不断调整优化生产关系,助力  
推动体制机制变革其次,新质生产力以改革为先导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植根于深化改革的土壤之中。  
改革不仅仅指的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包括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新质生产力可  
以更好地释放和发挥内在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和活力源泉这种改革先导性体现为对不  
断优化的政策法规环境的适应以及激发市场活力和推动社会创造力最后,新质生产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紧扣市场动态,响应消费升级以及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新质生产力通过以市场为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新  
质生产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些特  
征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进而形成更加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体系。  
()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的共生关系  
新发展格局所倡导的内外双循环以及新质生产力内含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推动了我国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体外循环为补充,强调国内市场的深度挖掘与利用,激发经济  
增长潜力,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提升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而新质生产力则集中体现  
在技术创新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突破,通过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增长方式  
的优化。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产业变革,为实现新发展格局提供根本的动力源泉数字经济、  
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技术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崛起,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更  
加多元高效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对国内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  
化水平,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无阻;对国外而言,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与知识的辐射和扩散,增强我国在国  
际分工中的地位,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同时,新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有利于其发展  
的宏观背景与市场环境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新质生产力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环境,加快科  
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步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得到加  
,新质生产力推动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优化,实现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指向  
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发展旨在构建具有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异质要素流动与融合,提升在  
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以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  
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安全稳定,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  
于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  
式和生产关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内部各环节  
尹西明陈劲王华峰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221日网络首发,httpsꢆꢅꢅlink  
cnkinetꢅurlidꢅ121117G3202402211012002,2。  
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131。  
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1,94。  
任保平王子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1,7。  
刘瑞郑霖豪陈哲昂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在逻辑和战略构想》,《上海经济研究》2024年第1,45。  
李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经济纵横》2023年第11,51。  
7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从根源上增强其面对内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与快速恢复能力当前,数字化网  
络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这种趋势使得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面临转型  
升级的需求,而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恰能满足这一需求,通过更为高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实现产业  
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提升其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和对风险的预防能力以这种新型技术为支撑,产  
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保障国内经济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挑战时的稳健运行。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体现为对产业链条本身结构优化的推动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和关  
键环节的突破,可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对外部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依赖,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  
可控程度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在维护国内经济安全的同时,对外部风险有更高的免疫力和应  
对策略,起到稳固国内经济的效果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助推了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有助于形成更  
为均衡和稳固的经济地理布局这不但加强了国内大循环的效能,也提高了我国产业在全球发展的话语权  
和国际影响力,为国内经济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战略支撑。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构筑产业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以  
及建立更广泛的合作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确保了国内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构建新  
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推动异质要素流动融合以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在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  
通的必要性尤为重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引领下的生产力发展,其内涵不仅涉及产业升  
级与转型中的技术革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促使异质要素流动和深度融合,以此打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开启  
经济循环的新动能异质要素流动的优化是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传统的要素流动往往受固有行业  
界限区域壁垒政策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经济运行的局部阻滞新质生产力  
的发展,通过科技革新和制度改良,为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畅通的  
流动渠道,使得信息成本大幅下降,人才和资本能更加迅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实现高效配置。  
此外,新质生产力所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突破传统行业间的壁垒,使得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之间的  
联系更加紧密跨行业的合作和融合逐步常态化,有助于构建一个复杂而又协调的经济体系,其中的各个要  
素能够快速响应彼此需求,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抗风险能力,进而确保国民经济的顺畅循环同  
,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向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方向转变,加速生产要素间  
的流动和融合,增强经济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优化能力,使国民经济实现更加健康持续的循环发展。  
()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循环吸引力  
在当代经济体系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因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  
的决定性因素,其质的提升意味着对经济活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增强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分工逐  
渐深化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国内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国际舞台上提升  
竞争力增强吸引力的关键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标志,全球价值链直接影响  
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层级,将更多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国内,从而更有  
利于提升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提升不仅需要靠传统的生产要素规模扩张来实现,更需依托新技术新业  
新模式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循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增强产  
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出口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吸引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  
级与经济结构的优化重组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塑造与创新,形成以规则为  
引领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有效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它关系  
涂圣伟《“十四五时期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改革》2021年第10,24。  
王俊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对外开放:现实背景核心特征与原创贡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142。  
76  
徐政张姣玉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到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决定着新发展格局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发展新质  
生产力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循环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它们既包含微观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的内在挑战,  
也涉及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关系的动态因素。  
()国内产能相对过剩与供给需求结构错配  
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传统生产力结构的不适应性,即国内产能的相对  
过剩以及供给需求结构的错配这不仅表明了传统生产力在满足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方面的局限性,而  
且突显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工业化阶段大  
规模扩张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现有的生产规模无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导  
致了过剩供给如我国钢铁行业在持续经历产能扩张之后,尽管去产能政策一直在实施,2023年中国钢  
1亿钢铁行业等重工业部门的产能超越了市场需求的增长范  
,供需不匹配造成了产能的严重过剩近年来,尽管我国持续推动去产能工作,但仍然面临市场需求增  
速下降以及环保减排新标准等挑战,使传统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出现下降趋势。  
在供给需求结构的错配问题上,消费市场发展的快速变化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  
人们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对高品质产品需求的显著增长,传统生产系统未能适时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  
举例来说,5G技术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长展现了市场  
对于新兴技术和服务的强烈需求,而单一的产品结构和有限的创新能力致使新兴技术和服务供给与市场需  
求不能有效适配。20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9%,但在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的背景  
,这一领域仍然面临产品结构单一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供应侧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软件创新  
和高端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欧盟委员会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排  
行榜,我国上榜企业678,利润为4420亿欧元,而美国上榜企业为822,利润高达9219亿欧元,我国  
上榜企业利润不及美国企业的一半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解决传统生产力在结构调  
整和升级改造方面的不足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优化产能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还能够打造新的经  
济增长点,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解决过剩产能和供  
需错配问题,新质生产力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人才培养体系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匹配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一转型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人  
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科技和绿色能源等,也对人才结构提出更新更高层次的需求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  
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对接,  
高质量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失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增加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并提升了  
社会整体学术水平,然而,这与新兴产业中的人才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过去我国的教育体系倾向于理论教  
,,在新兴技术领域尤为明显,如人工智  
葛海燕丁晓强国际产业链地位提升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兼论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启示》,《南开经济研究》2023年第8,63  
。  
数据来源:《2023年钢材市场分析》,德勤钢铁网站,2024217日发布,202431日访问,httpꢆꢅꢅhttpsꢆꢅꢅwww1688wcomcnꢅ  
3
63197html。  
张建刚新时代新阶段重视探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6,15。  
洪银兴王辉龙耿智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夯实新发展格局的根基》,《经济学动态》2023年第6,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24229日发  
,202431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govcnꢅlianboꢅbumenꢅ202402ꢅcontent_6934935htm。  
于明樊睿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中资研究网站,2023914日发布,202431日访问,httpsꢆꢅꢅwww  
ciecccomcnꢅartꢅ2023ꢅ9ꢅ14ꢅart_2218_96196html。  
刘志彪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地位建设内容主要挑战与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13。  
7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能行业近年持续遭遇的技术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21,  
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①  
而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  
。 , ,  
创新性技能和高技术人才方面的缺口,已经成为阻碍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微观层面,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也较突出我国高校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拥  
有优势,在提供与产业紧密相连的实践机会和培育创新精神方面仍显不足此外,学术与产业界之间交流合  
作的不足,导致了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困难以及高校教育内容与行业新兴技术需求之间的错位新质生  
产力包括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深层次的生物技术研究以及可持续能源技术等,这些都是当前及未来我国乃  
至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这些领域需要的不只是掌握理论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实际参与到新兴产业  
实践中,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高素质人才题  
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构建行业需求和教育培养更为紧密的连接机制,同时需要强化产学研用的结  
,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和供给更加符合需求的人才。  
,
()全球治理体系不健全与国际规则的不确定性  
在全球化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日趋依赖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及国际规则的确定性然而,全球治  
理体系的不健全和国际规则的不确定性,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全球治理体系的问题  
在于规则的制定常常更有利于强国的利益,而不是遵循公平原则此外,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不公正使得  
全球市场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营造新质生产力在国际发展的良好环境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  
易国之一,且其资本输出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仍与  
其经济实力不匹配这导致了我国在公平竞争技术转移市场准入等领域经常受到限制,制约了新质生产  
力的健康发展在国际规则不确定性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复杂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导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我国出口导向  
型经济模式对国际规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较高的依赖度美国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技术壁垒在很大程  
度上破坏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布局,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威胁到全球经济的稳定。  
面对这些挑战,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国际规则的确定性便显得尤其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  
建包容性和公正性更高的全球治理体系,并形成确定的国际规则,以确保新兴经济体在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  
时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只有打造出所有经济体都能参与透明且公正的国际治理环境,新质生产力才能带动  
全球经济发展。  
()国际技术转移和知识共建共享尚存障碍  
在全球化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工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技术以及  
生物工程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新兴经济体和  
发展中国家而言,新质生产力是赶超发达国家和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技术转移和知识共建共享对于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能够使得这些国家弯道超车,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跃进然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际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却面临着多重阻碍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技术转移受制  
于诸多障碍,包括高昂的知识产权成本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措施等,这些因素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先进  
技术,阻碍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和内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如我国半导体行业面临着  
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的限制,严重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全球布局。  
与此同时,知识共建共享是支撑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另一基石,决定着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然而,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共享同样面临障碍,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波动以及知识  
产权保护体系的局限如国际科研合作被政治因素干扰以及日益严苛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使得全球知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2022125日百度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发布,26。  
姚宇华黄明东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概念界定战略需求与行动路径》,《现代大学教育》2024年第1,105。  
金碚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方略政策取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4。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6,34。  
宋宪萍杨丽乐厚植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逻辑理路现实约束与战略抉择》,《当代经济研究》2023年第8,38。  
78  
徐政张姣玉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价值指向与路径方向  
识共享趋于困难我国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全球治理,但在知识  
共享和科研合作上,面临来自某些国家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阻碍纵观全局,国际技术转移和知识共建共  
享的障碍不仅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升级和  
产业转型的步伐,影响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利用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全球层面上推  
动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的便利化,打破现有的壁垒,以实现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方向  
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须采取系统化战略路径,其中包括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加快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改革,加强不同经济体的多边合作,加快和建立国际联合研发  
平台。  
()结构优化: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应对国内产能过剩与供需结构错配的问题,需要系统地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内需扩大与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内需扩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孤立的策略,而是相辅相成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两  
者提供了新方向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内市场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扩大  
内需不单纯是数量的增长,也应注重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这意味着要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如信息化数  
字化个性化及绿色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力的投资,从而拓展内需空间,  
政府应增加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条件以激发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增强内需的  
综合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融入来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减少无效和  
,这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  
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改进此外,通过深化制度性改革,打破  
行政性垄断,消除市场壁垒,可以促进更高效更公平的资源配置总之,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性,在扩展内  
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综合运用科技创新改革机制政策支持等多重手段,以确保两者相协调,  
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生产力,应对产能过剩和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动能激活:构建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解决就业问题,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以创新为核心动能当前国家战略将创新放  
在突出位置,而教育正是支撑这一战略的基石因此,教育改革重点应着眼于培育创新能力和精神,包括改  
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育体系的整体适应性和灵活性首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强调实  
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的知识灌输模式需要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模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设置要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匹配,不断更新  
科技教育内容,整合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的教学,并且推广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多  
元技能的人才其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提升也是教育体系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必须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分配教学资源,实施教育公平,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推动教育资源的均  
衡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长远进步最后,教育体系应更加开放和灵活,减  
少行政干预,赋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大的自主权通过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交流,确  
保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匹配,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此外,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教育领  
,支持创新项目孵化,从而为教育创新提供更多资源,推进教育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为国家战略发展  
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秩序推行:加强不同经济体的多边合作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应注重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不同经济体之间的  
李晓华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难点与着力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811日网络首  
,DOIꢆ1014100ꢅjcnki65-1039ꢅg420230810001,19。  
辛灵高鹏飞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宏观经济管理》2023年第7,37。  
吴振磊张瀚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20。  
朱贺玲袁本涛问题与对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8。  
7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多边合作,更好地促进生态数字和智能等新质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及转换,解决跨国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和  
挑战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全球层面的有效培育与发展,首先须确保国际多边合作基于公正透明的国际规  
这包含共同制定和遵循国际贸易和投资法规,确保多边贸易体系的平衡发展同时,在知识产权的保护  
和技术转移过程中加强合作,确保创新的公平性和合作的高效性,从而激发更大的创新动力此外,强化区  
域经济合作框架,包括传统的贸易互换和新兴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通过统一技术和服务标准,在环境保  
能源利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跨界协作,可显著提升相关地区的生产力和整体经济实力在信息共享与  
数据互通方面,必须推进全球数据流动的便利性,并确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这要求在开放和  
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保证数据共享的同时又不忽视数据保护的重要性最后,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亦不容  
忽视不同经济体应通过政策对话和协商,共同化解贸易壁垒市场波动汇率风险等全球性经济挑战这  
些措施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繁荣通过全方位多边  
合作,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架构支撑:加快建立国际联合研发平台  
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有效利用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国际联合研发平台实现技术创新和快速普及这要  
求打破传统单一国家或机构的研发模式,转向更为全球化合作性的研究架构首先,国际联合研发平台的  
构建需基于国家间的政策对话,为科技合作与发展营造国际共识通过制定相关的双边或多边协议,明确合  
作方向资金投入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成果分配等关键要素,确保各参与国和地区能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共  
同进步与此同时,必须建立稳定的资金合作体系,以支持长期且持续的研发活动这一资金合作体系应该  
鼓励和促进国际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创建多级别跨领域的合作网络,便于世界各地的科研人  
员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实施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建立虚拟研发环境是扩展国际合作的有效途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云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不同地理位置间的协作效率,促进信息共享和团  
队协作最后,确立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是国际联合研发平台成功的关键合理的知识产权体系  
不仅保护创新成果,促进技术应用和转移,还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及研发主体加入国际合作,从而形成自我增  
强的创新生态系统有效的知识产权规则将为国际合作提供稳定的预期,激发更多资源投入到新质生产力  
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从而使国际联合研发平台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前沿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钟秋波]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