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ꢄ如何有效治理“公地悲剧”?———基于湘东Q镇R村农田灌溉水资源争夺的个案分析
约束农户在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激励农户集体行动的达成①。合作问题的核心是公共资源配置问
题,即如何在集体行动中有序协商,避免产生互害模式,达成有效配置②。水资源的公众共用物属性决定必
须重塑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权力与权利的配置③,其实质是共同维护水资源作为公众共用物属性的分配秩
序,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使用。换言之,基于共识或利益互补达成的承诺协议,不仅需要具体行动方案和
规则对协同主体权责明确界定,还需要完善监督和冲突解决机制,通过建立信任与合作观念,以互利共生的
方式,促进并维持农户集体行动,避免机会主义行为④。
四是从利益关联的视角探讨如何有效治理“公地悲剧”。在一个群体里,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体会自愿地
为促进他们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而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促成了公私合作管理水资源的诞生。基于“经济
人”理论假设,流域内地区在面对“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时,为实现自身良性发展,会产生与利益相关地区协同
治理的动机⑤。然而,不同利益主体地位的非对称性和公共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公共资源开发多利益主体的
合作博弈可能导致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侵害,形成合作博弈“陷阱”⑥。在水资源使用权益的转换过程中,由于
农民的用水权益经常被忽视,灌溉水资源权益的转换可能导致农民利益的损害,使其陷入生计困境,并造成
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对立,引发水事纠纷⑦。在水事纠纷中,水资源初始分配存在利益固化、调整难度和阻力
大的障碍⑧。以水利益共享代替分水的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和减少区域矛盾冲突⑨,各方利益
主体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调、积极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
在产权归属、制度供给、集体行动以及利益关联方面,学者们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通过明确公共资源
的产权归属,强化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均衡各方主体利益,促成公共资源使用者
之间有效的集体行动,从而有效治理“公地悲剧”,最终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治理。一方面,已有研究遵循“公
地悲剧”的有效治理要以信任为基础,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实现公共资源合理分配与使用。另
一方面,已有研究过于“碎片化”地关注产权、制度、行动、利益的单一视角对有效治理“公地悲剧”的重要性,
即使意识到了以信任为基础构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推动公共资源有效治理的重要性,但缺乏基于产
权、制度、行动、利益综合分析视角的理论关怀,分析框架的理论延展性受限。本研究试图将产权、制度、行
动、利益纳入整体性的研究场域中,并引入共生理论,构建基于“信任-合作-共生”的分析框架,从农田灌溉
水资源产权、管理、秩序及利益的维度建立关联性分析,旨在回应如何有效治理“公地悲剧”的现实困境。
二ꢄ“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源及治理的现实困境:来自湘东Q镇R村的田野观察
湘东Q镇R村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村庄,该村由7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庄内仅有一条小河穿村而
过,其水量远远满足不了R村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尤其是在农忙的“双抢”季节,为争夺农田灌溉水资源,村
与村(主要与M村ꢊꢌꢋ)、小组与小组、村民与村民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纠纷。田野调查发现,R村农田灌溉矛盾
纠纷问题主要涉及产权、管理、秩序、利益四个方面,这是R村农田灌溉水资源争夺的根源及治理的现实
困境。
(一)产权模糊衍生“关系产权”
①
②
③
④
⑤
蔡起华、朱玉春《社会信任、关系网络与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7期,第63页。
张鑫鑫、郭伟和《文化、理性与互动:从“公共牧场”合作机制引出的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8期,第226页。
张文松《从管制到合作:环境法合作原则下水污染治理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49页。
左喆瑜《水资源约束下农户灌溉技术选择与集体行动———基于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的农户微观数据》,《农村经济》2019年第7期,第70页。
朱仁显、李佩姿《跨区流域生态补偿如何实现横向协同?———基于13个流域生态补偿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21年第1
期,第186页。
⑥
黄涛珍、商波《生态优先的公共资源开发多主体合作博弈及利益共享研究———基于水电能源基地建设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9年第6期,第73页。
⑦
⑧
⑨
石腾飞《灌溉水权转换与农户利益的关联度》,《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15页。
田贵良、李晓宇、印浩等《跨界水资源冲突协调的产权路径、博弈模型与案例仿真》,《管理工程学报》2020年第6期,第173页。
刘艳丽、赵志轩、孙周亮等《基于水利益共享的跨境流域水资源多目标分配研究———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地理科学》2019年第3期,第
3
87页。
ꢊꢋꢌM村位于R村的上游,同属于Q镇管辖。受地理区位的影响,如果按照传统自上向下的“灌溉秩序”,M村占据着水资源分配与使用的绝对
优势。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