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秋波ꢅ“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综述
意识、提升劳动者劳动能力、强化劳动者担当奉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壮大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三是规范和引导资本
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
王玉荣在《以新质生产力之矛攻“小院高墙”之盾》的报告中指出,在“东升西降”的时代背景下,美国面临工业基础
被掏空、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形成的新的国际宏观环境、气候危机和能源转型、应对美国社会的不平等四项挑战,因此
采取了对华科技防御的“小院高墙”策略,这是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国际背景。目前,中美科技的差距体现在:信息技术尤
其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美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中国在芯片制造技术方面相对薄弱,芯
片自给率较低,制造技术相对落后;中美之间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在医疗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发展,但
与美国相比还有差距;中国工业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
打造面向2035、2050新质生产力之矛以应对“小院高墙”科技防御策略:一是实行国家重商主义,构造科技创新的物质
基础;二是实行科技创新,形成新兴产业链,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三是培育世界一流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四是打造一流
产业集群,加强国际合作;五是打造世界一流风险投资生态圈,调动人的积极性,将知识产权和物质产权结合起来;六是
主动对照高标准经贸协定的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实行制度性开放;七是努力实现国际
规则制定权,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打造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体系,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张社梅在《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与路径》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
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形势紧迫。这表现在大宗农产品高成本、高进口、高库存、高价格、低效益
的“四高一低”特征明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现有农产品供给和农业功能开发严重滞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
峻。因此,迫切需要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农业的质
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以优化农业人才队伍结构为核心,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在农业科研领域,积极培育高层次创新
型人才及团队,大力实施中青年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在农业生产领域,培育专业化、职业化的农业劳动力,搭建整体化的
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数字素养。二是以加速高新技术应用迭代为核心,创新智能化劳动工具。科学部
署动植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农业未来产业;加快农业数字化产品供给、瞄准产业
关键环节率先实践,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要素导入。三是以推进绿色低碳化转型为核心,完善质优农产品供给。提
高田间管理的智能化程度,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农业数字化产业、托管农业、定制农业等农
业新产业新业态。四是以适应区域应用场景为核心,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不同区域场景,推进优势农产品
产区规模化的科技供求对接,推进传统农业产区分散农户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进程。
汪明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这是高校作
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汇聚重要阵地必须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由此出发,还有四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其一,关
于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什么样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
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哪些全新的特征?其二,关于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已
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质的阶段,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新动能的时代呼唤?特别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
量发展,需要哪些核心要素?需要什么体系的重要载体?需要什么水平的基础支撑?等等。其三,关于新质生产力赋
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需要哪些生产要素的通力配合?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共建
性和共享性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解决?新质生产力高效赋能共同富裕,既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也能够确保共同富裕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那么,制约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堵点、卡点、问题有哪些?其四,关
于大学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与新质生产力如何相
互支撑?高校作为以知识创造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以知识传播培育时代新人和以知识应用引领社会的特殊社会组织,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大背景下,各高校自身的大学文化和办学理念应赋予什么新的内涵与价值?
各级干部的管理服务绩效评价的机制应如何完善与创新?教师的教学科研模式应如何创新与改革?学生的个性与潜
能应如何彰显与激发?这不仅是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工程,更是在勇担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中实
现教育强国的担当作为。要解答这些问题与困惑,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的基础上,首先
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后,就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最终,要落脚到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上。特别是在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过
程中,高校有何作为,如何作为?这就需要明确目标要求,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进而厘清实践路径。
[责任编辑:罗银科]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