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进各族人口迁徙融合以及刺激国际贸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中,也能找到许多反映各民族“三交”历史的线索。西南民族大学丹阳《民族交
融视阈下清代穆坪土司定西碑阴面释考》一文,通过分析清代穆坪土司定西碑阴阳面的内容异同,指出穆坪土司以
自身为桥梁,在石碑刻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嘉绒藏区民众对于中央政府与文化的认同。四川师
范大学何文华《驻藏大臣联豫与第一份藏文官报———<西藏白话报>》一文,通过分析《西藏白话报》的发行量、内容
撰稿者等信息,揭示了清末清政府在西藏推行文教改革时,始终坚持“巩固主权”的思想。凯里学院吴才茂《交往交
流交融何以发生:清代以来清水江上游宝贡屯的人群更替与景观型铸》一文,讨论了清水江上游宝贡屯地区汉苗聚
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民族地理景观,揭示了汉苗文化长期交融的历史。三峡大学曹大明、吴嫦《清至民
国浙南民间契约文书中的畲汉互动量化研究》一文,指出浙南畲汉契约关系的演变具有时间差异性显著、横纵联系
深化、交往地位日趋平衡等特点,认为其不仅能反映浙南地区畲、汉人民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还折射出畲民的中
华民族认同。
二ꢄ治边有方:历史时期国家边疆治理的案例研究及其经验借鉴
重回历史现场,站在历史的语境中,总结、批判借鉴历朝历代治边经验,有助于逐步形成更加有效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边疆治理体系①。四川大学李志强《“以道和夷”:汉中张鲁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族群融合》一文,聚焦以往学界
甚少关注的三国时期张鲁政权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认为其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使得氐、
羌、賨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以道教为纽带与中原文化展开交融,对于促进中古时期民族融合、推动国家统一作出了
贡献。四川大学何广平《晚清新疆善后局与新疆“省治”》一文,关注新疆建省这一晚清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重点
围绕善后局的设置及南北差异、种类、全称、裁撤过程等问题重新探讨晚清新疆善后局。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胡
开全《论明代四川行都司的地方治理及其社会成效》一文,对明代中央对西南边疆民族聚居区的开发措施作出探
讨,指出四川行都司作为军民卫所和实土卫所,它的设置及其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建昌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
流中实现了交融,体现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统一性与包容性。昭通学院刘建超《清代国家基层治理中的地方乡
贤———以昭通碑刻为中心》一文,则聚焦于古代传统社会的“乡绅之治”,以昭通地方志中辑录的清代昭通府乡贤碑
刻史料,探讨了清代昭通府对乡贤群体的刻碑传记活动及其中蕴含的基层社会治理逻辑,认为这是地方官府更好
地维持昭通府的地域社会秩序的重要形式。
三ꢄ发展有道:当代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涵盖五大文明建设的现代化,以及民族地区各族民众思想的现代化和民
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姚宇《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下民
族学的新使命———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一文,系统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的民族工作与
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内容,认为此次大会为理解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新的钥匙,为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
新的启发,为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既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共性,也有其差异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丁赛《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地区的经济表现》一文,通过对少数民族聚居的
八省区和85个地市州在1981ꢆ2021年间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央政
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指出未来民族地区仍需在外生因素和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下一轮的经济状态
跃迁。四川师范大学孙勇《西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途径探讨———以总体供给模式的制度形成机制为视
角》一文,再次深入探讨了西部省区的中国式现代化途径,指出当前加强对总体供给模式机制运行机理的解析,有
助于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西昌学院杨梅《三线建设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以成昆铁路
为中心的考察》一文,聚焦三线建设时期成昆铁路对攀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成昆铁路从改善
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沿线城市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开启攀西旅游新格局等多重层面助力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
①
②
孙宏年《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回顾、展望与思考(代主持人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27ꢆ29页。
宁亚芳《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成效与基本经验》,《民族研究》2021年第6期,第16页。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