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兴珍ꢄ“愚民”抑或“开民智”?———民国首任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
为学成者言。由博文而返于约礼,由‘多学而识’以几于‘一贯’,由‘道问学’而归于‘尊德性’,不为末学之支
离,而性分之真乐见焉,外缘之纷扰绝焉。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也”,因此,孔子“所好者”是“有益于身心
家国之学”,老子“所绝者”是“有害于身心家国之学”①。总之,老子云绝学无忧,是云“为学者要有独立性质,
不可扶墙抹壁依傍他人”,也即是“性之所有者能学,性之所无者不能学也;力之所能者可学,力所不能者不必
学也”②。
既然“俗学已无用,况异学之惑世诬民者乎”,杨增新认为,那么“绝之也亦宜”③。他指出,老子所谓的
“
绝学无忧”,是“绝所当绝尔”,因为“有万万不可读之书”,故“不得已而出于绝之之一法”,非谓“同人道于牛
马,可蠢蠢无知而无待于学也”④。鉴于“忧有生于学之外者,亦有生于学之中者”,他对老子“‘为学日益’,
与之俱益矣;‘为道日损’,忧与之俱损矣。所学者增益一分,所忧者亦增益一分”说法加以解说,认为这并非
学之可忧”,而是“学非所学之可忧也”,是世人“以学为学,不以道为学,与学日近,即与道日远,不如无学之
忧
“
为愈也”,犹如“学陆军者多,而可忧者在军人;学法政者多,而可忧者在政客”,因此,“天下有以兴学而强国
者,亦有以兴学而亡国者。所学者足以正人心,厚风俗,利民生,则国以之强。反是,则国以之亡。夫学至于
足以亡国,则绝之也亦宜”⑤。他还指出:“不择书而读,必生心疾。善读书者,无书可读;不善读书者,无书不
读。人生精力几何,而钻研故纸,侪此身于蠧鱼,所谓‘以有涯逐无涯,殆已’。故不可不读之书,原不可绝;而
不可以读可以不读之书,则在所当绝。”⑥他还认为,“孔子云‘好学’,老子云‘绝学’,何其相反若是。是不知
孔子所好者有益于身心家国之学也,老子所绝者有害于身心家国之学也”⑦。 ,
因此他特别指出,老子“‘绝学
无忧’,即‘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之意,近于愚民政策”,然“当此人群进化之世,‘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
察,我独闷闷’,恐难逃天演之淘汰”,因此,“无用之学所当绝,有用之学不可绝。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⑧。
第四,对于《老子》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与“孟子曰中养不中,才养不才”之说法,杨增新作
了阐释,指出:“善教民者将坏人教成好人,故国无可弃之人而国以兴。不善教民者,将好人教成坏人,故国多
可弃之人而国以亡。”⑨“如今用新人,当使之兼通旧学以培其根柢;用旧人,当使之博览新书以启其见闻。此
亦‘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之一端。”ꢈꢉꢊ“能救一家之人则家齐,能救一国之人则国治,须要教者善于教,学者善
于学。人必先能自救,然后能受人之救。若不能自救,而徒望救于人,便是依赖性质,何能成才!善救人者,
不徒有救人之心,尤当有救人之术。非钝根人而后可以受教,非钝根人而后可以教人。”ꢈꢋꢉ
第五,对于《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说法,杨增新解释道:“为学,如《中庸》所云,道问学
是;为道,如《中庸》所云,尊德性是。为学,要知识开通,故曰益;为道,要私欲净尽,故曰损。事万变,学亦万
变。后圣所学,有先圣所不及;学者今日所学,有昔日不及。学者试观科学发明月异而岁不同,学者当日知所
亡月、无忘所能,故曰为学日益。为仁,必先于克己,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所谓为道日损者,非有损于
为道在于寡欲,由有而之无
道,谓损其害道者尔。”ꢈꢉꢌ他又说:“为学,在于多闻,由无而之有也,故‘日益’。 ,
也,故‘日损’。‘损之又损’,则好色好货好勇之私以及急功近名之念一丝不挂,乃能担负天下之事而应用不
穷。故‘无为而无不为’。”ꢈꢉꢍ他还说:“学务博,道守约;学在外,道守中;学近智,道如愚;学求真,道去妄;为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3ꢆ44、47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第645、647页。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5ꢆ46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第649、645页。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4页。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4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第648页。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4、46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第646、647页。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7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第650ꢆ651页。按:后者最后两句话略有不同:“故不可以读可
以不读之书,则在所当绝,而不可不读者,则不可绝。老子‘绝学无忧’之说,意盖如此。”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7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下册,第647页。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第47ꢆ48页。
⑦
⑧
⑨
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3,第12页。
ꢈꢉꢊ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3,第12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第250ꢆ251页。
ꢈꢉꢋ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3,第14页。
ꢈꢉꢌ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4,第49ꢆ50页。
ꢈꢉꢍ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4,第50页。又见:杨增新《补过斋日记》上册,第270页。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