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1 卷第期  
2014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1,No.1  
January,2014  
论语文本的生成及其早期流布形态  
靠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阳550018)  
摘要孔子去世后七十子之徒开始大规模讲习孔子语录这一活动有利于孔子言论的汇集 先秦时期论语》  
文本是写本与诵本同时并存的定州简本是据诵本论语而形成的抄本它不仅作为汉代论语最早的传本同  
时也开启今文系统也就是说汉代论语传本的今文系统是沿承先秦时期的诵本传统其发展轨迹是由简本而  
与鲁》。 则属于先秦时期的写本因此汉代论语传本虽不止三》,但其它传本难以超越  
及由简本衍生的齐》、》。 “张侯论基于鲁而对齐》“择善而从”,可看作是向简本的回  
郑玄以》,是想融汇写本与诵本但只选择鲁而遗弃齐》,所以难以臻于完满 真正能够融  
汇写本与诵本而向先秦论语祖本回归的是何晏本它能够集三之长所以成为今本的直接来源。  
关键词论语》;写本诵本张侯论郑玄本何晏本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1⁃0098⁃08  
在今本定型之前,《论语曾经存在多种流布形  
篇目章节等方面的差异依据汉志 的记载出  
于孔壁的古有二十一篇有两子张》,颜师古  
注引如淳说:“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  
对于这些形态史志目录着重描述的是其中的  
》、》、三种传本及其整合演变过  
这种选择性的书写方式虽然无可非议但也容  
易产生一些误解其结果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  
掩盖了多种传本存在的原生态图景因此力图向  
1]1717  
以下为篇名曰从政》。”  
有二十二  
问王》、《知道两篇鲁论只有二十篇。  
比鲁多一篇如淳认为是分尧曰篇  
所致尧曰篇被分之后应为尧曰篇和从  
皇侃疏何晏论语集解叙:“ 虽  
问王’、‘知道二篇而分尧曰后子张问于孔  
子曰如何斯可以从政矣’,又别题为一篇也”,“一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为一篇又一是子张问孔  
论语传本的原生态存在方式回归清理这些传本  
之间所可能存在的联系对于理解早期论语文本  
的流布形态乃至其生成过程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  
。  
2]  
子从政为一篇故凡中有两子张篇也”  
所谓“‘子张曰士见危致命为一篇即指论语第  
十九篇子张篇》,“‘子张问孔子从政为一篇”  
是指尧曰后子张问于孔子曰如何斯可以从  
政矣’”,皇侃指出此章亦名子张”,所以说古》  
汉书·艺文志》、何晏论语集解序》、《隋书·  
经籍志这些文献着重载录汉代古》、》、齐  
三种论语传本而且还具体描述三种传本在  
收稿日期2013-02-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语类文献的生成编纂及文体研究”(10XZW0006)、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德靠(1974—),湖南溆浦人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从事先秦文学研究。  
98  
夏德靠ꢀ 《论语文本的生成及其早期流布形态  
有两子张》。 如淳和皇侃的说法显然有些矛盾。  
按照如淳的说法尧曰篇分出的为从政》,而  
皇侃则认为是子张》,即皇侃的说法同于汉志》。  
但是就分尧曰篇而言二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区  
别只在于称呼的不同然而就从政》(《子张》)来  
需注意的是上博简有从政有学者认为其  
中的四毋”、“五德子张四恶”、“五美是  
一致的但上博简从政却很可能是子思子佚  
何晏论语集解叙指出古》 “篇次不与齐鲁  
[2]  
” 。 皇侃论语义疏叙强调齐题目  
鲁论大体不殊”,只是篇内亦微有异”,但古  
》“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  
9]  
内倒错不可具说” 。隋志则指出古》“章句  
10]636  
烦省与鲁不异”  
上面有关汉代三种论语传本的情况是借助  
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而获知的然而对于早期论  
的流传形态还应注意两点一是汉代论语传  
本还存在其它形态二是汉代论语传本的整合过  
就第一点而言,《汉志 等文献关注的只是三  
这些重要传本但一些记载提示汉代还有其它  
传本。 《汉志曾提到“《燕传说 三卷”,姚振宗指  
出这是燕人相传之说或疑为傅字谓燕人附会  
3]  
这样,《子思子论语都拥有从政 就  
是很有意味的现象还有今本尧曰篇分尧曰”  
、“子张问、“子曰不知命据武内义雄的分  
汉代熹平石经尧曰并没有收录子曰不知命”  
经典释文也说过无此章今从  
》”的话释文的提示并结合如淳的说法,  
11]1569  
中应有子曰不知命并且是在子张  
章中而且今本显然是依循古》 。 至于齐  
其说”  
可见燕地确实曾有论语的流传王  
充在论衡·正说中提及河间九篇”,说明汉代的  
河间王国也曾流传论语》。 然而可惜的是倘若没  
有新的资料燕地论语的面貌现在恐怕难以进一  
步去描述但对于河间的性质则可作一些推  
汉书·景十三王传的记载河间献王刘德  
在位时间为前155 年至前130 他喜好古籍发现  
民间有善本就让人抄写将原本留下因此武  
之际的河间王国实为古文经学的大本营。 《汉书》  
本传载:“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  
》、《》、《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  
》,《隋志认为多出的两篇为汉代经学家张禹所  
这一说法在后世引起异议马端临谓:“》  
多于鲁二篇问王》、《知道》,史称为张禹  
所删以此遂无传且夫子之言禹何人而敢删之?  
然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自孔壁出者章句与鲁  
不异唯分尧曰子张问以下为一篇共二十  
一篇问王》、《知道二篇亦孔壁中所无度必  
后儒依仿而作非圣经之本真此所以不传非禹所  
4]1579  
晁公武以为问王问玉之误,  
能删也。”  
1]2410  
指出汉时论语凡有三而齐问王》、《知  
七十子之徒所论。”  
这里虽未提及论语》,  
两篇详其名当是必论内圣之道外王之业未  
但就刘德的学术兴趣及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  
而论河间似乎属于古文系统当然这只是  
一种推测限于传世文献的记载对于汉代论语》  
的流传情况只能作出以上的描述。 1973 年定州汉  
墓竹简的发见为考察论语的早期传本带来新的  
机遇。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介绍对于简本作了  
这样的说明:“《论语的汉简有620 多枚残简居  
全简长16.2厘米约合当时的),0.7厘  
满字者19~21 不算重文符合),……录成释  
文的共7576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 ……  
这部论语虽是残本因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  
五凤三年公元前55 ),所以它是公元前55 年以  
前的本子是时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论  
5]130  
现代学者陈东分析认  
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  
多出来的两篇很可能还在尧曰篇中,  
问王当是问正之误其实来自子张问首句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正”,该篇可  
能就是子张问知道则是子曰不知命”  
章中知命”“知礼”“知言”“知人的概括或者是  
知之道的简略知道篇可能就是子曰不知  
[6]  
陈氏的分析虽然有道理然而古多  
出的子张》,汉代学者能够分辨是分尧曰篇所  
倘若问王》、《知道两篇真在尧曰篇中而  
当时学者竟然不能察觉这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因  
从实际情形来看马端临的说法可能更切合实  
或许齐多出的两篇就是齐地学者所续  
12]1  
存在。”  
据此简本的发现为汉代论语流  
7]65  
此外在文字章次诸方面还存在区  
8]38  
传系谱带来新的认识在汉代的最初传播,  
可以明确在汉武帝晚期至于其它两则  
桓谭指出古与齐鲁文异者四百余字  
9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存在争议一是认为鲁》、》“两种抄本的  
书明确记载传习齐论》、《鲁论的学者都是宣帝时  
但这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说明二就是出自古  
之后更不能证明二是在古基础上  
产生的也就是说汉代论语的流传方式是比较  
复杂的。  
出现和传播都在西汉景武之际”,因为在这以  
西汉人的著作中间还没有见到直接引自两种  
论语现存最早引用的例证见于董仲舒春  
秋繁露》,而董仲舒在景帝时任博士他赖以起家  
的经典是公羊学派传授的春秋》,而公羊学派属于  
今文齐学因此他据以引证的版本当为齐  
13]  
》” 。 二是认为鲁》、 晚于古》,  
章太炎指出:“《论语初出董仲舒东方朔已多称  
司马迁著之史记》,皆在》、《盖孔  
安国时已隶写传诵矣。 《齐论传者胶东庸生,《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汉代论语不仅存在多种  
传本而且这些传本之间出现了整合现象何晏在  
论语集解叙中说:“安昌侯张禹本受鲁》,兼讲  
14]969  
传者扶卿并安国弟子。”  
武内义雄曾推测  
》,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鲁论齐论很可能是因为对古论的解读、  
解释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学派” 。 近年来一些  
学者多支持后一种观点郭沂认为齐论》、《鲁论》  
可能出现于汉宣帝时期其理由有这样几点一是  
今集诸家之善说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  
[2]  
名曰论语集解》。” 这里提及论语传本的三  
次重要的整合过程这些过程为今本的定型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只是由于何晏的表述过于简单有些  
环节并不明晰因而非常有必要作出细致的描述。  
首先来看张侯论”,《隋书·经籍志:“张禹本授  
》,晚讲齐》,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  
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二十篇为  
汉志首列古》,次列齐和鲁》;二是西  
汉是经今文学大盛时期如宣帝之前出现两种今文  
论语》,会早被列于学官至少会有传人但各种史  
料均无这方面的痕迹三是汉志说古篇数为  
二十一论衡·正说篇至昭帝读二十一  
”,二十一篇即古》,说明至少在昭帝时还  
没有发现今文的两种论语》;四是汉志说传齐  
的有王吉宋畸等鲁论的有夏侯胜萧望  
10]636  
张侯论》,当世重之。”  
依据隋志的叙  
,“张侯论似乎是在鲁与齐之基础上,  
糅合二经文之长而成的然而有些学者怀疑  
15]  
之等而这些人都是宣帝时人就三本身这  
一特定视角来讨论三者出现的先后似乎以第二种  
更有理据然而倘若将汉初论语流传情况加以  
考虑的话情况似乎不那么简单汉志 的载  
,《燕传说胪列在三之后似乎暗示燕地论  
的出现晚于三》。 河间王刘德大约生于前  
隋志的说法指出汉志·六艺略对各家经文不  
同者通常会注明论语类只著录古鲁三种  
经文这说明张禹并没有产生新的本子并且汉  
》“论语类安昌侯说二十一篇上明著”  
小序又将张禹并于鲁传受系统中即表明  
张禹虽兼采齐说而所用的经文仍是鲁》;何况  
西汉师法门户较严张禹为人谨厚不至于公然增删  
经文比如鲁没有今本不知命熹平石经  
所刻鲁论也没有这一章张禹不收这一章说明  
他在经文上确是严守师法因此张禹并未混合两  
175 景帝前二年155 时二十岁左右,  
卒于武帝元光五年130 ),即武帝早期因此,  
河间的出现当早于古》。 事实上陆贾新  
》、贾谊新书》、韩婴韩诗外传等均有引述论  
之现象凡此均说明汉初论语有着较为广泛  
流传这一事实倘若说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带  
有某种推论性质那么更为直接而有力的证据就是  
简本的出现。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介绍只是推  
定简本是公元前55 年以前的传本然而经分析发  
简本明显避讳所有均以字代  
但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因此简本抄写年代当  
17]  
家经文他不过是采取了齐论家的解说” 。 这  
里的举证虽然很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倘若张侯  
仅仅只是鲁的延伸那么既然已经有鲁  
存在,“张侯论凭什么取得当世重之的地  
其实皇侃在论语义疏叙中说:“晚有安昌侯  
张禹就夏侯建学鲁》,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  
9]  
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这里的兼讲齐说显  
然不能仅仅理解为采取齐家的解说还应该包  
16]  
在汉高祖在位的十余年间” 。 这样看来虽然史  
100  
夏德靠ꢀ 《论语文本的生成及其早期流布形态  
括经文也就是说,“张侯论是以鲁为底本,  
……冠何晏等人之论语序》,并署何晏集解字  
说明所据为何晏本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  
音义亦引论语序》,而且明注此是何晏上集  
之序’,说明其所据本亦为何晏本邢昺论语  
注疏序解》,专解何晏等人之序说明所从亦是  
何晏本”,因此他认为今本论语最早的完整传本  
同时参考齐》,而这种参考包括经文与解说两方  
正是通过这种择善而从的整合工作最终使  
张侯论取得为世所贵的地位由此看来,“张  
侯论是对鲁》、这一今文系统整合的结  
。  
21]  
其次来看郑玄本何晏论语集解叙:“汉  
大司农郑玄就鲁篇章考之齐以为之  
是晋代何晏等人所撰的论语集解” 。 由此  
亦可知经典释文所据本当为何晏本释文中  
常有郑本作’”的校语说明何晏本所用之  
底本并非郑玄本也就是说何晏本只能是以张  
侯论为底本了因为他不可能又回到鲁论上  
”;另一方面何晏本也存在依从郑玄本的地方,  
2]  
。” 皇侃论语义疏叙亦谓:“建安中大司农北  
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篇章考齐验古为之注  
9]  
。” 《隋书·经籍志则说:“汉末郑玄以张侯  
10]636  
为本参考齐》、而为之注。”  
21]  
三家说法虽存在一致的地方但也有明显的分歧,  
主要是何晏皇侃认为郑玄依据的是鲁》,隋  
认为是张侯论”;还有何晏、《隋志考之  
”,而皇侃则认为是考齐验古”。 上文已经述  
及鲁张侯论之间的关联因此郑玄依据的  
是鲁还是张侯论就有很大区别郑玄原本  
已不可考见然而据敦煌吐鲁番发现的论语郑  
注残卷及经典释文所保存的材料来看常  
“《’,今从》”说法这提示郑  
玄依据的底本是鲁》,也就是说何晏皇侃的说  
法是准确的其次王国维通过对郑注残卷及释  
的分析指出后汉张侯论盛行,“ 》、  
即是说何晏本应是张侯论与郑玄本的合校本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第一次整合是在鲁  
》、这一今文系统内进行的可以说张侯  
集聚这两大传本之优点第二次整合发生在今、  
古两大系统之间亦即鲁与古之间第三  
次整合虽然是在张侯论与郑玄本基础上进行的,  
实际上则是对汉代三大传本的一次大综合从这些  
整合来看直接参与其中的两次整合这意  
味着鲁在版本方面具有优胜的价值相比较而  
》、处于较次要地位但古又  
似乎较齐为重要这是就三次整合而得出的  
初步结论然而汉代论语传本原本不止上述三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一疑问在过去很大  
程度上只能作为问题而提出由于简本的出现为解  
答这个疑问提供了契机。  
皆微”,石经所刊为鲁》,其校记则不复云  
》”,因此他推测当时齐论已罕传习何氏  
考之》、《之说或因古论而牵连及之”。  
也就是说郑玄只是以》,并没有以》  
18]101  
》  
从郑玄本来看不难发现它是今古  
两大系统即鲁与古之间整合的结果。  
何晏本的整合过程虽然发生在三国时期但它  
对于理解汉代论语的流传不无启发意义何晏  
关于简本论语的属性目前大致形成这样四  
种看法一是推测“《 齐论的可能性更大一  
22]391  
论语集解叙:“今集诸家之善说记其姓名有  
[2]  
”  
二是主张此本当保留了古文论语的  
[23]4  
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此处的集  
诸家之善说似乎指注释而言但皇侃论语义疏  
则明确强调何晏因鲁》,集季长等七家又  
一些面貌”  
三是认为它属于今文鲁系  
24]  
四是认为竹简论语已经超出了传统已知  
16]  
汉代三论的范围属汉初今文隶书论语》” 。 那  
简本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呢看来有必要对这  
些看法做一些分疏。  
9]  
采古孔注” ,此处不但提及汇集注释之事还  
提到》”,这表明皇侃认为何晏所依据的底本  
是鲁》。 对于皇侃的这一说法学者似乎有着异  
关于今本论语的来历杨伯峻认为基本上  
前面在分析论语的整合过程时已经比较了  
的版本特征这里先拟分析简本与古》、  
之间的关系单承彬通过简本与说文所  
引古及郑注古之间的比较指出简本不  
19]31  
就是张侯论》”  
现行论语的来源” ,而黄怀信认为唐开成石  
黄立振认为郑玄改订本才是  
20]  
1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仅与许慎所见壁中书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与郑玄用  
的最早传本前面已经指出传齐的王吉、  
宋畸等与传鲁的夏侯胜萧望之等这些学者都  
是宣帝时人这一现象被有些学者用来作为齐  
》、出现于汉宣帝时期的证据倘若按照  
这一看法不难推论齐》、在当时论语》  
传本中应该占据显要位置然而有意味的是中山  
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55 ),简本却  
被选作殉葬品这是不是出于简本的流传时间较长  
的考虑抑或还有其它的因素按照常理作为殉葬  
品的物件自然不是一般之物在齐》、盛  
行之时代不是它们而是简本被选中除了简本的古  
老这一原因之外应该还有其它的因素这种因素  
首要的当是简本在文字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版本优  
亦即与齐》、比较简本至少与之相  
这样简本一方面拥有与当时的齐》、鲁  
相当的版本价值另一方面又具有齐》、鲁  
无法媲美的历史价值这些因素的聚合无疑使  
简本成为理想的殉葬品那么又该如何看待简本  
与齐》、之间所可能存在的关联亦即作  
为汉代论语最早传本的简本有无可能影响齐  
》、前揭武内义雄曾推测“《鲁论与  
齐论很可能是因为对古论的解读解释的不同  
24]  
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然不同” 。 这些分析  
虽然有理据但他因此而将简本归于今文鲁论系  
似乎也未必切当因为简本与鲁显然也存  
在不一致的地方其实他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只是  
为了顺应其观点而对这些矛盾做了回护强调简  
24]  
本乃张侯论之外的另一鲁论传本” 。 其实,  
简本与古之间的矛盾固然不容回避但简本与  
之间的差异也是回避不了的换言之简本  
与古》、二者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  
只要抛开成见不难看出简本与古既存在  
差异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里暂且援引单承彬  
曾引证的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古之矜也廉。” 《释  
25]354  
》:“鲁读廉为贬今从古。”  
简本作不作  
12]84  
”  
。 “天何言哉!”《释文》:“鲁读天为夫今  
25]354  
[12]84  
从古。”  
简本作不作”  
。 “恶果敢  
[25]354  
而窒者。”《释文》:“鲁读窒为室今从古。”  
12]85  
本作不作”  
这些例证无疑说明简本  
与古的一致性 又如尧曰子曰不知命”  
25]355  
,《释文说过无此章今从》”  
这说明古中应有子曰不知命无独有  
偶的是简本也有这一章整理者指出:“这一部分今  
本别为一章简本在此用二个圆点间隔以双行小  
而产生的不同的学派” ,但事实可能是这样即齐  
12]99  
字书于此简的下部。”  
相同的地方。  
这也表明简本与古》  
》、很可能是沿承简本而来 陆贾新  
》、韩婴韩诗外传等已经引证论语》,这是古  
发见之前的事但简本恰好出现在这个时期,  
特别是韩诗外传曾引子曰不知命与简本也  
是吻合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简本事实上开启了  
论语传本的今文系统至于齐》、 与  
简本文字篇章的差异应该是流传过程中出现的。  
比如简本尽管有子曰不知命但是以小字书  
表示此章很可能是作为附录存在这样》  
没有收录此章是可以理解的。 《汉志指出齐》  
有二十二篇问王》、《 知道两篇这提示齐  
的二十篇与鲁论应该是相同的它大概也没  
有收录子曰不知命至于多出的问王》、《知  
》,当为齐地学者所续补这与齐地学风是相一致  
这样我们认为汉代论语传本的今文系统事  
实上是沿承先秦时期的口诵论语传统其发展轨  
迹是由简本而齐与鲁》。  
因此对于简本与古》、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清理从文本上来看简本具  
有语气助词多通假字多的特点这些特征意味着简  
本非常可能是在口诵论语之基础上抄写而成。  
换言之简本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诵论语》,而古  
是战国时代的写本从篇章结构特别是尧  
》“子曰不知命章来看可以推测简本所源自的  
口诵论语与古应该来自相同的祖本至于  
简本与古之间存在区别原因是不难索解的,  
即古属于写本系统而简本是由口诵论语》  
转译而来这一转译过程容易造成文字上的差  
这是非常自然的比如公羊传》、《谷梁传与  
左传在地名人名等方面也是如此因此简本  
与古具有同源关系。  
简本抄写年代约在汉高祖在位的十余年间而  
虽然是战国时代的写本但它在汉代的流传  
则远晚于简本因此可以说简本是目前汉代论  
经过这番梳理可以为论语的三次整合现象  
提供一个解释简本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汉代论  
102  
夏德靠ꢀ 《论语文本的生成及其早期流布形态  
最早的传本更为重要的是它开启汉代论语》  
的对话二是弟子对孔子的话做了记录三是门人依  
据弟子记录而编纂了论语》。 这些方面中孔子与弟  
子时人等的对话自然属于口述范畴这是容易理解  
但不太好理解的是第二三方面比如弟子对孔子  
的话进行记录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呢亦即这种记  
录是口诵的抑或是书面的在这些问题上蔡彦仁的  
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他在从宗教历史学看口  
论语的传承与特征一文中运用宗教历史学的  
比较观点指出宗教社群的创建者具有一种特殊的  
传本的今文系统也就是说在古 发现之前,  
汉代论语的今文传本很可能是由简本或接近简  
本的传本衍生而来因此汉代论语传本虽不止  
》,但其它的传本事实上难以逃逸古及由  
简本衍生的齐》、之范围这样,《论语》  
的三次整合何以在三之间展开也就不难理解。  
事实上,“张侯论基于鲁而对齐》“择善而  
”,其实质可看作是向简本回归的一种姿态郑  
玄以》,目的是想融汇写本与诵本但他  
只选择鲁而遗弃齐》,所以难以臻于完满。  
真正能够融汇写本与诵本而向先秦论语祖本回  
归的是何晏本因为它做到了集三之长所以,  
何晏本能够成为今本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没有道理  
。  
卡里斯玛”,成为吸引信徒门人的力量一旦创建  
者离世继随者为确保他们的社群不至离散总会处  
心积虑地延续创建者的权威于是把圣言编纂成  
为经典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从世界宗教史来看,“诵  
或者是文本的口诵方是宗教经典的重心所在。  
据此蔡氏认为孔子的话语乃针对一具体情况而  
弟子受此话语”,用心记诵传述视其为权威”。  
孔门弟子与其流裔背述夫子的话语在现时的  
意义上即是再次展现夫子的权威”,因此原始论  
是以口诵为内容以口述为媒介不具一定形状,  
其传承也是活泼而多元的但是无定状的诵本”  
难以成为共同的权威来源因此孔门流裔如鲁地  
孔里社群依记忆背诵所得而成写本”《论语》。 “写  
”《论语虽然意味着孔子话语的传递进入单线  
属于先秦时期的写本这是没有疑问的。  
简本是据诵本论语而形成的抄本那么该如何看  
待这一诵本呢也就是说诵本是否因秦火的缘故而  
只是对写本论语的口头传诵抑或诵本原本是与  
写本平行的一种传本甚至是先于写本的呢这些问  
题其实关系到论语的生成及其在先秦时期的流布  
方式。  
27]  
式的传承渠道但并不表示诵本的结束或消失  
蔡氏的论述对考察论语文本的生成及其流传  
很有启发意义然而蔡氏强调原本论语是以诵  
形式存在写本则是后起的亦即论语文  
本最初经历了由诵本写本诵本”、“写本”  
并行流传的过程这一看法中有些环节需要做一些  
补充。 《论语·卫灵公篇云:  
论语文本中普遍存在数字的运用大量的  
重复公式化的表达等现象这一现象其实有着浓厚  
的口述文化的背景口述文化是某种以言说凌驾于  
其他种表意形式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与书写文化相  
口述一般是指某种文化的生活内容中那些致力于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  
26]193-194  
口头语言资源的方面”  
因此在口述传统  
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  
信息的储存传播依赖于人的记忆与口述这就要  
求对人的记忆进行设计用技术化手段加强记忆而  
上述数字运用等就是这种技术化手段的外在体现。  
然而我们虽然确证了论语文本与口述文化之间  
的联系但口述文化是如何影响论语这一特定文  
本的生成这其中的联系环节仍然并不明朗仍然需  
要清理。 《汉书·艺文志曾经指出:“《论语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281065  
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请教的问题孔子认为人的言语应忠诚老  
行为要忠厚严肃人应当用忠信”、“笃敬来指  
导具体行为这样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  
子张听后很受教益于是将这番话记在大带上这是  
论语文本中明确提到书面记录孔子言论的记载,  
这就说明孔子言论确实存在书面流传的现象其实  
孔子家语也多次提到这种现象,《弟子行载孔子  
与子贡讨论知人”,孔子依次评论伯夷叔齐赵文  
随武子等人行为子贡退而记之”。 《入官载子  
1]1717  
故谓之论语》。”  
从这段文字中至少可以归纳出  
三点认识一是论语载录的是孔子与弟子时人等  
1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向孔子请教入仕之道孔子向他详细解释安身取  
语录理解的差异这虽然只是学术问题但它表示谁  
才是孔子真意的掌握者而这种掌握者理所当然地  
成为权威”,成为孔门的代表因之为争夺这种资  
学术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派的裂变更为重  
要的是孔子去世后的继任人是关乎儒门群体稳定的  
核心问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录的师事有  
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努力然而据史记的记  
这一努力所取得的成效不但甚微反而促进分裂  
的加剧既然通过继任人一途来确保儒门稳定的努  
力已经失败那么剩下的只有通过编纂圣言来延续孔  
子的权威与学派的建构了目前学界倾向认为论  
主要经过两次编纂比如杨义认为论语》“最初  
的汇编当在孔子初逝弟子在泗上庐墓服丧三年之  
哀戚追思自然会忆谈先师的音容笑貌弟子或  
其随从的后学记录在编以存夫子之道”,“《论语》  
另一度较成规模的编集成书是在曾参身后,……曾  
门弟子重编论语的原则除了强化曾子的道统地  
位之外对于已有的或其他来源的材料大体上采取  
”,子张遂退而记之”。 这些地方的显然应该  
理解为笔录当然孔子言论的流传也存在其它方  
,《论语·子罕篇载:“子曰:‘衣敝温袍与衣狐貉  
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 何用不  
28]619-622  
?”’子路终身诵之。”  
子张篇载:“曾子  
:‘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  
28]1329  
”、“表明孔子的言论亦以口头形  
!’”  
式传播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言论的原始流传就已经  
有笔录口诵两种方式在这一意义上,《汉志提及  
的弟子记录方式就不仅包括口诵也包括笔录。  
至于汉志强调孔子去世不久就开始了论语》  
的编纂然而许多证据显示论语的编集成书最终  
17]  
是由曾参弟子完成的这样,《论语的编纂毫无  
疑问经历了一个过程对于这一过程孔门弟子的这  
些行为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孔子语录的讲习活动二  
儒分为八的问题三是论语的两次编纂孔  
子去世后七十子随即开展了孔子语录的讲习活动,  
即以孔子语录为中心大抵采取一人主讲众人补充  
的形式讲习活动的参与者多是后辈弟子有若子  
子张子夏等人是讲习活动的中坚力量其中有若  
甚至被推为孔门代表师事有若”;随着时间的流  
讲习孔子语录的活动被曾子接管但曾子使七十  
子同辈间讲习孔子语录的活动变成师徒间的传  
30]  
兼容的态度” 。 杨氏的论述有其合理性当然按  
照上面所提及的讲习活动则最初的编纂不必限于服  
丧三年之时在两次编纂中最初的编纂主要在七十  
子间进行而第二次则在孔子再传弟子间进行当然  
主要是曾门弟子七十子主要是在讲习形式下进行  
编纂这种方式决定其文本形态是基于口诵的等到  
第二次编纂时七十子基本上谢世口头传播孔子语  
录的空间缩小加之曾子将讲习孔子语录的活动变成  
师徒间的传授这样写本论语的出现就有了可  
因此论语的编定而言写本与诵本应该是  
同时并存的。  
29]  
整体上来看讲习活动的开展虽然以掌握孔  
子言论及其意义为目的但客观上却有利于孔子言论  
的汇集然而随着孔子的去世孔门内部也发生了  
分裂以致出现儒分为八的现象这种分裂其实  
在讲习活动中可以找到某些迹象比如七十子之间对  
注释:  
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日本东京岩波书店1972 年版 转引自陈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孔子  
研究》2003 。  
③(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日本东京岩波书店1972 年版 转引自陈东历代学者关于齐论语的探讨》,《齐鲁学  
》2003 。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何晏论语集解叙[M] / / 何宴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3).  
4]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晁公武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陈东历代学者关于齐论语的探讨[J].齐鲁学刊,2003,(2).  
7]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4  
夏德靠ꢀ 《论语文本的生成及其早期流布形态  
8]新辑桓谭新论[G].朱谦之校辑/ /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  
9]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叙[M] / / 何晏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G] / / 二十五史补编上海开明书店,1936.  
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3]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J].孔子研究,1986,(1).  
14]章炳麟广论语骈枝[M] / / 章氏丛书台北世界书局,1982.  
15]郭沂.《论语源流再考察[J].孔子研究,1990,(4).  
16]陈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J].孔子研究,1989,(3).  
17]王铁试论论语的结集与版本变迁诸问题[J].孔子研究,1989,(3).  
18]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黄立振.《论语源流及其注释版本初探[J].孔子研究,1987,(2).  
21]黄怀信今本论语传本由来考[J].文献,2007,(2).  
22]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3]孙钦善论语·前言[G] / / 四部要籍注疏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  
24]单承彬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性质考辨[J].孔子研究,2002,(2).  
25]陆德明经典释文[M].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费思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K].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7]蔡彦仁从宗教历史学看口述论语的传承与特征[J].世界宗教研究,1994,(3).  
28]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9]刘全志论孔门七十子的讲习活动[J].孔子研究,2012,(2).  
30]杨义.《论语还原初探[J].文学遗产,2008,(6).  
On the Formation and Early Dissemination Mode of the Analects  
XIA De⁃k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18, China)  
Abstract:The publicization of Confucius’ teachings of his students after his death helps to collect  
and compile Confucius’ sayings. The Analects of the Pre⁃Qin period has both written and oral versions.  
The Dingzhoujianben version is written version based on the oral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and is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Analects of the Han dynasty. It is believed as the beginning of Jinwen system. Thus, the  
Analects of the Han dynasty follows the oral version, then evolved into Qilunthe Analects of the Qi  
Kingdom) and Lulunthe Analects of the Lu Kingdom). The guwen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follows the  
written version of the Pre⁃Qin Period. Although there were other versions in the Han dynasty besides  
those three, hardly can any surpass them. The version of Zhang Hou, mainly based on Qilun with some  
references from Lulun follows the tradition of Dingzhoujianben version. ZHENG Xuan proofread Lulun  
with guwen version as the reference to integrate written version with the oral one. However, he failed to  
include Qilun, which caused his version’s flaws. The version of HE Yan succeeded instead, in that it in⁃  
cludes all three versions advantages and finally became the source of the current version.  
Key words the Analects written version; oral version; the version of Zhang Hou; the version of  
ZHENG Xuan; the version of HE Yan  
责任编辑]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