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33 卷第期  
2006 11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3,No.6  
November,2006  
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  
———学校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分析  
燕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成都610068)  
摘要对学校现代化问题进行文化哲学的探讨是对人文化与学校现代化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也为目前的  
学校现代化实践开拓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在文化哲学看来学校现代化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人自身的现代  
而人自身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变革即学校文化的转型 这就必须立足  
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现存学校文化的非现代性因素进行反思批判与重建实现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由经  
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学校  
文化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学校现代化学校文化文化哲学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606⁃0047⁃05  
如果以1862 年京师同文馆之设为标志中国的  
胎换骨式的痛苦嬗变其实质乃是一场深刻的学校  
文化的转型和重建。  
学校现代化建设已走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然  
充满激情的历史投入似乎总是抵不住冷酷的历  
史产出学校现代化成了一个迟迟未能兑现的允诺。  
步入新的世纪中国的学校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来  
自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新的挑战在实践上人们  
目前的目光更多地投放到硬件的改造和制度的  
建设上而人的精神和道德世界却在这一过程中受  
到忽视致使学校现代化建设走向偏狭在理论上,  
围绕相关问题人们从学校现代化的概念内容基  
本特征及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  
我们仍然感到困惑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和内  
在逻辑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  
的分析视点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现代化建设  
的真谛才能探寻到学校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在笔  
者看来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学校现代化问题学  
校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层的整体性的学校改革它  
谋求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从生存方式上经历一次脱  
文化哲学把握学校现代化本质的理论  
坐标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形态文化哲学的根本  
旨趣在于着眼于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和人的发展,  
以人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对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  
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把握按照  
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观点所  
有人类活动都是人创造他自己的历史———文化的历  
———的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产品都是文化产  
1]5  
” 。 因此对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学校现代化  
建设进行文化哲学的探讨不仅是对中国学校现代  
化进程的深刻反思而且通过对人文化与学校现代  
化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为我们目前的学校现代化  
实践开拓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学校开启了早期的  
现代化进程并大致上沿着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  
收稿日期2006⁃05⁃13  
作者简介李燕(1973—),四川隆昌人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面渐次展开首先从器物上学习西方,“很觉得外  
现代化问题人们会发现学校现代化的核心和最深  
刻的内涵不是别的而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而人自  
身的现代化最终体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生存方式  
上的根本变革也就是学校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正  
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 Inkeless)所说:“如  
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  
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在心理理想、  
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  
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善的  
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  
2]37  
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  
在教育活动  
上体现为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近30 所洋务  
学堂渐次设立起来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为火炮铁  
声光化电等长技和西艺的传播但无论是教育  
活动还是教育内容都没有超出器物层面人们相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洋之上独火器万  
3]  
万不能及” 。 甲午战败一些人看到了纯粹学习  
器物的局限性开始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搬运西洋的  
现代学校制度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教育制度在教  
育活动上从废八股到罢科举1902 年近代第一个  
较完备的法定学校系统壬寅学制的出台到1903  
癸卯学制的实施再到1912 壬子癸丑学  
制的讨论通过都说明这一时期的学校现代化建设  
已远远超越了器物层面提升到了制度层面经过  
一系列现代学校制度的引进和改造人们以为西  
洋这些东西好像一个瓜我们仅将瓜蔓截断就可以  
5]4  
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 从文化哲  
学的视角透视学校现代化问题人们还会发现学校  
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于对现存学校文化的反思批  
判与重建在文化哲学看来学校现代化未能顺利  
进行关键就在于不良的学校文化生存环境改变  
这种不良文化生存环境的途径就在于根据新的价值  
尺度对现存学校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重建一种与  
学校现代化人的发展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只有从  
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过去中国学  
校现代化的每一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  
都将文化转型的问题突显到醒目的位置为什么梁  
启超在新民说中明确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  
4]32  
搬过来”  
然而终因仍然固守封建教育耐以生  
存和维系的精神资源全然没有看到这些制度背后  
的文化根基而使学校现代化进程在传统的惯性之  
下再次受阻也正因为失败人们才认识到单纯的  
器物模仿和制度搬运不可能导致现代化只有从文  
化的根基上推进彻底的变革才可能导致学校教育  
的根本转型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  
科学为口号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全面彻底的  
反思和批判并明确提出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和  
6]98  
急务”  
并且批评了人们重视政治体制改革而忽  
略文化变革的错误倾向而陈独秀则以新青年呼  
新青年的生成并明确指出要以西方的科学、  
6]177  
民主和理性的精神来塑造中国的新青年”  
谋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这两个改革传统教  
学校现代化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模式  
虽然关于文化的界定存在诸多差异但大多数  
学者都在某种意义上把文化同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  
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在这种意义上学校文化乃是  
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价值选  
择而形成的特定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由此出发笔  
者以为学校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在特定时代由学校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价值选择而  
形成的一种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即一种新的学校  
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历时性看学校现代化是文明  
社会的产物是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学校  
文化模式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模  
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  
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农业  
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作为一个后  
发展国家原本应当以历时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  
育的基本精神在教育思想上则强调教育的个性化、  
平民化科学化和实用化这表明中国人对教育传  
统的反思和学习西方教育进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正是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才真正动  
摇了中国封建教育模式的根基开始了传统学校文  
化的转型过程1922壬戌学制颁行中国  
学校现代化的道路才得以初步铺平。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中国的学  
校现代化实践一再在器物制度文化等层面依次探  
徘徊循环却始终不见学校现代化的总体性的  
生成同时我们也发现近一个半世纪中国的学校  
现代化实践都是从单纯的器物层面进入到制度层  
又深入到文化转型和文化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  
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文化转型在总体性学校现代  
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从文化哲学的视角透视学校  
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学校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分析  
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在中国  
基于理性人道平等民主的人际交往。 (3) 物质  
文化层面从传统的偏重伦理政治教育转向注重科  
学技术教育从单纯注重外在于人的硬件建设转向  
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物质要素从单纯追求校园  
的嬗变和演进由于中国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之  
4]220  
中而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  
而学校又面临着  
现代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和区域特点相匹  
配的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  
建设的审美价值转向注重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  
7]142  
[8]  
文化等多元文化价值冲突  
如何确立我国学校  
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现代化的主导价值呢?  
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现存学校文化的反  
批判与重建  
笔者认为尽管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在争论,  
尽管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人之主体性问题上的理  
论分野还将持续存在但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  
目前学校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学校现代化的衡量标  
准只能是人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的物质建设,  
学校制度改革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归根结底都要  
服从人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人的平等的交往。  
这是我们确立学校现代化发展目标时所必须认同的  
最根本的价值我们应当根据这一根本尺度对目  
前各种文化精神进行重新审视从而确定学校现代  
化在目前所应倡导的主导文化精神。  
根据以上对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核心价值的分  
学校文化转型就是指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  
的由经验常识情感为内在要素的学校文化模式向  
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为  
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转型过程核心是学校  
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根据文  
化哲学专家衣俊卿博士的观点文化转型与传统文  
化模式的反思批判与重建是同一历史过程任何  
一种文化如果既没有来自内部的自觉的批判又没  
有来自外部的强烈冲突或者外部的批判对其没有  
9]  
一方面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我们的确应该  
对各种文化价值进行整合从而建构起充分体现人  
的类价值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中国迅速由农业  
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紧迫历史任务又不允许我们  
超越历史进程不允许我们对各种文化价值等量齐  
尽管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在西方的过分张扬已  
导致了异化的后果但对于总体上还不很现代的中  
这又是在目前学校现代化发展中应当占主导地  
位的文化价值这就是说作为一种新型学校文化  
模式学校现代化应当把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作为  
它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在学校文化的三种成分  
。 (1)精神文化层面 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  
的凭借习俗经验常识习惯的重复性实践和重复  
性思维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和科学  
知识为基础凭借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  
的创造性实践和创造性思维从无视人的生命价值、  
意义转向重视人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  
境界的提升从知识授受转向知识启蒙和知识创新,  
从追求玄学崇尚权威转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从  
控制服从转向民主平等从保守封闭转向开放合作。  
任何震慑力的情况下这种文化必将失去活力  
这就必须立足于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非现代性因素  
进行反思批判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学校文化的转型  
与重建从而为学校现代化发展找到一条可能的路  
。  
从总体上看现存学校文化模式中存在很多与  
学校现代化发展相冲突的文化价值理念但须指出  
的是目前的学校文化模式中有很多价值理念如重  
视学生人格的养成强调课程的科学化积极推进教  
育手段的技术化等都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一  
因此无论是反思批判还是重建都始终是以  
现存学校文化模式为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  
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  
10]603  
下创造。”  
立足于中国的学校现代化实践我们对当前学  
校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可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  
质文化等三个层面展开。 (1)精神文化层面有学  
者指出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严重存在的教育工具化  
倾向诱使教育偏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2)制度文化层面从基于血缘宗法情感的传统  
11]  
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向基于理性人道民  
法制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基于血  
缘关系宗法关系和天然情感关系的人际交往转向  
本目标” 。 学校普遍关注的是器物之教”、“技  
艺之教”,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与生  
命境界的提升致使原本属于人的教育被边缘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的教师身上教师不过是  
上课的机器和达到学校升学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  
切又反过来大大刺激和强化了学校教育中凭借经  
常识和习惯的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导致了  
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丧失与之相  
伴随的则是对权威的迷信取代了他们的批判怀疑,  
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又造成了他们民主平等意识的  
淡薄近些年来教育界大力倡导人的独立创造、  
进取平等民主等品质的培养但我们有理由怀  
在一个没有主体地位或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身  
这些品质何以生成? (2) 制度文化层面 因为  
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等级森严的宗法思想和由此  
派生出来的领导方法上的家长制作风用人上的任  
人唯亲晋升上的论资排辈管理上的重权轻法等人  
治传统依然存在于现行的学校管理活动中虽然学  
校开始重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但以经验代替理  
以人情对抗法制的情形却并不少见另一方面,  
学校中盛行着的是烦琐刻板划一的规章制度从  
一般的学校常规到课堂中的提问寝室中的就寝等,  
事无巨细均在制度的严密控制之下不但使学校  
的教育活动无法形成人道的理性的民主的法制  
的运行机制而且禁锢了人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  
根深蒂固的诸多消极因素塑造出学校教师和学生基  
于经验常识习惯的行为方式无论是教师的教学  
生的学还是学校的管理都缺乏创新精神其基本  
行为模式是经验模仿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从传统  
主体转向现代主体必须求助于理性和人本这两大  
基本精神强调理性精神就是使个体不再满足于  
自在的是什么”,而是以为什么应如何的  
自觉态度来对待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强调人本精神,  
就是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以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学校现  
代化发展的尺度从而赋予人的活动以自觉的价值  
内涵其次根据理性人道民主和法治原则建立  
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学校文化的转型与  
重建必须剔除现存学校活动领域中的经验情感习  
惯和非人性化等自在因素确立起理性人道民主、  
法治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理性对抗  
经验以法制对抗人情以民主对抗专制这不仅有  
利于克服经验常识情感等自在因素对学校教学与  
管理活动的侵蚀而且从体制上鼓励和培养学校师  
生的参与意识和首创精神从而为学校现代主体的  
生成提供适宜的条件再次通过价值的重新评估  
和深刻的学校重组改变学校主体的生存方式除了  
通过建立理性的人本的现代精神对学校教师和学  
生的普遍的启蒙机制和学校运行机制的理性化民  
主化来改造现存学校文化模式以外对于广大师生  
的文化启蒙和价值重塑还必须在基本的生活方式和  
存在方式的层面上下功夫要通过价值的重新评估  
和深刻的学校重组使广大师生接受自由自觉的积  
极进取的生存方式使学校充满活力所谓学校重  
组是指学校的评估制度岗位编制教师流动和学校  
管理体系教职员工的职位社会地位和晋升渠道、  
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方面的调整改变和  
重新组合现代学校要求打破传统的僵化和封闭状  
使所有人都站立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自己的智  
慧和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又充满创造力的开放空间  
中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确定自己的成就地位重  
新组合人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3)物质文化层面应当承认学校强调教育硬件  
设施的拆旧换新或更新换代本身并没错但目前学  
校却一味地追求校园设施的所谓宏大”、“气派”、  
现代”,而忽略了原本应该蕴涵于这些硬件设施中  
的教育价值与人文意义使校园的很多部分变得与  
人无关毫无生气。  
针对上述学校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不良文化生存  
环境学校文化的重建应立足于学校现代化所体现  
的理性精神与人本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学校文  
化的整体性入手建立现存学校文化的重建机制从  
而为学校现代化建设和全体师生创造适合的发展与  
生存方式首先要用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塑造现  
代主体对于现存学校文化模式的改造和超越着  
眼点应当放在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内在的现  
代性创造性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上传统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M] / / 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济南岳麓书社,1985.  
3]邬志辉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演进的线索与命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学校文化的现代转型———学校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分析  
4]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  
6]转引自徐洪兴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9]王勤现代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J].求是学刊,2001,(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靖国平论受过教育的人[J].教育研究,2000,(2)ꢁ  
Cultural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Modernization  
LI Yan  
Organization Office of SNU Committee of CPC,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Abstract:In the light of cultural philosophy, the core and the deepest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in⁃  
stitution modernization is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ultimately embodied in the institution  
culture transformation, fundamental reform in living way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therefore neces⁃  
sary to review and criticize the non⁃modernity of the present institution culture and rebuild it based on  
man’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culture of experience, common  
sense and affect suitable to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a culture with rationalism and humanism  
as its core harmonious with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modernizatio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culture; cultural philoso⁃  
phy;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责任编辑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