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6期  
2
016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6  
November,2016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王玉梅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入访谈  
,构建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并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进行修正和验证,最终构建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二阶七因素模型结果表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寻求支持与帮  
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移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则分为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6-0046-10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逐步成为独立个体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适应专  
业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这些生活压力事件或多或少会引起一定的情绪问题,但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  
成熟,情绪调节能力不强,因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据调查,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中情绪往往是主导,大学生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大多数也与消极情绪有关因而,有效的情绪调节对大学  
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情绪调节会影响身心健康。Gross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降低情感体  
[1]  
,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的不良影响,有利于身心健康魏义梅等对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2]  
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后发现,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水平越高,负性情绪越少,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其  
,情绪调节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情绪调节策略,即个体为调节自身情绪而采取的努力和做法目前,国内外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主  
要集中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国内外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划分类型Gross从情绪调节过程的角度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  
[3]  
研究,认为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情绪激活前的先行关注调节和情绪激活后的反应关注调节;Larson则根  
据情绪调节方式和对象两个维度将情绪调节分为四种类型,即关注情境的行为策略关注情绪的行为策略、  
[4]  
关注情境的认知策略和关注情绪的认知策略;Garnefski等在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进行分析时,将九  
种情绪调节策略根据其适应性功能分为两组,即适应性调节策略(adaptive)和低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less  
adaptive),认为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比使用低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报告更少的情绪困  
[5]  
;Phillips等认为,情绪调节策略可根据个体是否能有效应用情绪体验所提供的信息来适应周围环境分  
[6]  
[7-10]  
为积极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国内研究者也通过研究对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了总结 ,但国内的研究主  
要关注情绪调节过程或情绪调节方式并进行简单的总结,而较少根据有效性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区分如  
收稿日期:2016-08-08  
作者简介:王玉梅(1985—),,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心理学。  
46  
王玉梅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前所述,情绪调节的目的在于实现对情绪的适应和管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绪调节方式都能有效地帮助个  
体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从情绪调节策略的功能性和适应性特征的角度,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  
略模型,区分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和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为大学生及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大学  
生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思路及研究对象  
首先,选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汕头大学等三所大学的40名大学生作为初始样本进行开放式  
问卷调查,并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10名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对所获资料进行扎根理论  
式编码,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然后,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情绪  
调节策略问卷,选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三所高校1ꢀ4年级303名本科生进行  
问卷预测,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对北  
山东福建等地的919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利用Amos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情绪  
调节策略的模型进行验证,最终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样本情况如表1所列。  
1.样本的基本情况  
开放式问卷调查  
深入访谈  
人数  
预测样本  
人数 比例  
正式施测样本  
人数 比例  
变量  
人数  
18  
比例  
45%  
55%  
比例  
40%  
60%  
30%  
20%  
30%  
20%  
40%  
20%  
20%  
20%  
4
6
3
2
3
2
4
2
2
2
164 54.1% 538 58.5%  
139 45.9% 381 41.5%  
92 30.3% 235 25.6%  
80 26.4% 315 34.3%  
66 21.8% 185 20.1%  
65 21.5% 184 20.0%  
69 22.9% 262 28.5%  
106 35.1% 377 41%  
69 22.8% 162 17.6%  
58 19.2% 118 12.9%  
性别  
年级  
22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理科  
工科  
文科  
管理类  
15 37.5%  
7
9
9
17.5%  
22.5%  
22.5%  
11 27.5%  
12  
10  
7
30%  
25%  
专业  
合计  
17.5%  
40 100%  
10 100% 303 100% 919 100%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初步建构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生成381个概念含义,将这些概念含义进  
行初步归类,把性质相似或者意义相关的概念合并为同一概念类别,分析后获得57个初步概念将开放式  
编码所获得的概念类别进行主轴编码,将可以归属到同一类别下的项目进行归纳,结果包含9个主轴编码项  
,其所包含的开放编码频数和频率如表2所示。  
2.主轴编码所获得的主要类别及其包含的概念类别  
主要类别  
情境选择  
概念类别  
频次  
频率(%)  
独处(17)、避开人群(1)、离开不愉快的环境(6)、到轻松愉快的场所(4)、避开令人感到  
不舒服的人(2)  
30  
7.9  
睡觉(18)、散步(10)、玩游戏(6)、听音乐(21)、看书(9)、运动(30)、看电影(3)、做其它  
的事情(3)、唱歌(9)、逛街(9)、从事让自己开心的活动(10)  
行为转移  
情感求助  
认知应对  
128  
45  
33.6  
11.8  
11  
向好友诉说(15)、与他人倾诉或分享(24)、找同学诉苦(2)、找男友诉说(1)、与家人讨  
(1)、向他人求助解决问题(2)  
自我鼓励(1)、自我安慰(2)、自我奖励(1)、积极自我暗示(23)、换个角度思考(2)、自我  
平衡(1)、积极设想(6)、寻找快乐记忆(6)  
42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消极设想  
表达抑制  
回忆曾经遭遇的挫折(2)、胡思乱想(1)、自己琢磨(3)、自责(1)、反思自身的错误(3) 10  
默默承受(5)、忍耐(3)、压抑(6)、克制情绪(1)、隐藏情绪(14)、放任情绪发展(4)、沉  
2.6  
47  
12.3  
(14)  
怪罪他人(1)、找朋友出气(2)、向他人发脾气(11)、抱怨(3)、发怒(3)、攻击他人(1)、  
吃东西发泄(17)  
外部发泄  
38  
10  
情感表露  
问题解决  
合计  
大声呼喊(5)、文字抒发情感(10)、哭泣(5)、言语宣泄(4)  
24  
17  
6.3  
4.5  
100  
寻找问题解决方式(2)、理性思考分析原因(7)、独立解决问题(8)  
381  
其中,情境选择,是指离开特定的人群和场所,到达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或者独处等以调整情绪,如  
去海边走走”。行为转移,是指通过从事其它的活动或做会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  
活动上以调整情绪,听音乐情感求助,是指通过向家人交往对象亲密朋友等诉说,寻求他人情感  
上的支持与安慰,以此调节情绪,打电话向好朋友诉说”。认知应对,是指改变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  
,自我暗示或者从积极的角度乐观看待事情的发生,告诉自己事情可能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消极设  
,是指当情绪事件发生时,保持沉默,自己琢磨,回想以前曾经遭遇过的挫折事件”、“觉得都是自己的  
”。表达抑制,是指隐藏和克制自身的情绪,不让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表现出来,克制自己,尽量不去想  
不愉快的事情”。外部发泄,通过一些较为激进的言语或行为对外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使自己的感受好  
一点,攻击他人”、“发脾气”。情感表露,是指通过言语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缓解心中的不  
良情绪反应,写日志抒发心中感受”。问题解决,是指独自或者与他人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致力于引发情  
绪事件的问题解决,以调节不良情绪,看看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主轴编码结果,进一步将这9个因素进行维度归类,最终获得情绪调节策略的两种核心类别,分别  
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其所含的主要类别开放式编码数及比例如表3所示。  
3.选择编码后所获得的核心类别及其所包含的主要类别  
核心类别  
主要类别  
情境选择行为转移情感求助认知应对情感表露问题解决  
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频次  
286  
95  
频率(%)  
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75.1  
24.9  
根据编码结果及已有文献对情绪调节功能性特征的描述,本研究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  
策略进行界定,即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较有效地帮助个体运用情绪体验  
所提供的信息来适应周围环境;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则是指个体所使用的情绪调节方式无法有效地帮助个  
体缓解不良的情绪体验,甚至于导致负面情绪体验严重程度加深或者产生其它不良情绪反应。  
综上,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二阶九因素模型,即如图1所示然而,这一模型为初步模型,需利用  
数据进一步修正和验证。  
1.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二阶九因素模型  
48  
王玉梅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修正和验证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修正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编码结果,选取其中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内容,同时参考Gross编  
制的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RegulationQuestionnaire),自编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利用相关法临  
界比例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项目分析后,形成34个项目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其中大学  
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问卷25个项目,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9个项目对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大学生  
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及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0.804以上,分半系数在0.818以上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的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分析  
利用预测所获得的数据,对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  
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52,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330,df703,P<0.001,达  
到显著性水平,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25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  
因素有四个,累计解释总变异的70ꢁ275%。用最大变异法获取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各因子符合均在0.40以  
,也未有两个因子同时具有较高负荷,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4.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载荷表  
项目  
V36  
V3  
因素1  
0.775  
0.768  
0.738  
0.728  
0.722  
0.687  
0.613  
0.552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V48  
V54  
V65  
V27  
V39  
V21  
V13  
V58  
V45  
V49  
V22  
V40  
V66  
V11  
V38  
V55  
V37  
V46  
V28  
V17  
V62  
V35  
V47  
0.745  
0.670  
0.621  
0.612  
0.573  
0.541  
0.518  
0.687  
0.666  
0.631  
0.612  
0.516  
0.506  
0.814  
0.803  
0.601  
0.471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根据研究的理论构想和假设或参照负荷值较高的项目所隐含的意义对因素进行命名大学生积极情绪  
调节策略所抽取的4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8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向好朋友或家人  
等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或向其求助共同解决问题,以此来减少对情绪的体验和感受,结合前期质性研究所建  
构的理论构想,该维度命名为寻求支持与帮助”;第二个因素包含7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对情绪事件本身  
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乐观地看待情绪问题,或者试图自己寻求引发情绪事件的问题解决,以降低或消除情  
绪体验,由于该因素的7个项目包括质性研究中建构的认知应对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的测量项目,故将两个  
维度合并为第二个因素,命名为认知与行为应对”;第三个因素包含6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在遭遇情绪事  
件时,通过从事其它活动或者离开到另一个场所来减少对负性情绪的体验,由于该因素的6个项目包括质性  
研究中建构的情境选择和行为转移的测量项目,同时两个维度都包含转移的含义,故将该因素命名为注  
意转移”;第四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通过言语或文字表达自身的情绪体验,以缓解或摆脱不良  
的情绪,该因素即命名为情感表露”。  
综合扎根理论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四个维度,即寻求支持与帮  
认知和行为应对注意转移以及情感表露。  
2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KMO值为0.697,Bartletts434.341,df45,P<0.001,,素  
分析9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累计解释总变异的  
7103%,0.40,较  
7
高负荷,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5.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的因素载荷表  
项目  
V24  
V33  
V42  
V16  
V25  
V52  
V5  
因素1  
0.572  
0.714  
0.694  
因素2  
因素3  
0.746  
0.763  
0.652  
0.769  
0.446  
0.646  
V50  
V59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共可分为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3个项目,反映了  
当情绪事件发生时,保持沉默,反复琢磨和回忆自己的情绪感受,甚至想象事情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与扎根  
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将其命名为消极设想”;第二个因素包含3个项目,反映了在面对情绪事件时,大学生隐  
藏和克制自身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情绪感受表露出来,故命名为表达抑制”;第三个因素有3个项目,是指大  
学生通过使用一些较为激进的言语或行为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点,命名为外部发  
”。即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三个维度: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综上,根据扎根理论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为二阶七因素模型,即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首先可以分为积极情  
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其中,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  
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扎根理论分析  
后初步建构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只是将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中的情境选择行为转  
50  
王玉梅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合并为一个维度注意转移”,“认知应对问题解决为同一维度认知和行为应对”。  
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模型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验证  
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进行检验,同  
时为了比较模型拟合的优劣,利用参照模型与构想模型进行比较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参照模型为一维,即假  
设所有项目都归属在同一维度上,构想模型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模型。  
对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构想四因素模型和参照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  
看出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构想四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四因素模型是比较理想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0,验证了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  
策略的四因素模型。  
6.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的模型拟合指数  
2
2
χ
df  
p
χ /df  
GFI  
0.929  
0.772  
CFI  
0.903  
0.661  
IFI  
RMESA  
0.049  
构想模型 927.915  
参照模型 2328.05  
269  
275  
0.000  
0.000  
3.449  
8.466  
0.903  
0.663  
0.090  
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三因素模型与参照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如表7所示。  
综合各项拟合指数可以看出,构想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三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构想  
三因素模型是理想的模型另外,如图4所示,各因子载荷基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说明了大学生消极情绪  
调节策略三因素结构的合理性。  
7.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的模型拟合指数  
2
2
χ
df  
22  
27  
p
χ/df  
GFI  
0.973  
0.884  
CFI  
0.904  
0.527  
IFI  
RMESA  
0.066  
构想模型 151.608  
参照模型 477.059  
0.000  
0.000  
4.954  
0.906  
0.527  
17.669  
0.135  
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为二阶七因素模型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首先可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  
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又可进一步分为寻求支持与应对认知与行为帮助注意转移、  
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为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进一步分为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移情感表露。  
寻求支持与帮助,是指大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向好朋友或家人等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或向其求助共  
同解决问题,以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在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也提到了这一策略,只是在  
[7][9][11]  
命名和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人际支持”、“社会支持”、“情感求助” 。然而,笔者认为,以往  
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命名较为片面,只反映支持帮助的单一方面实际上,当大学生与他人谈论情绪事件时,不仅希望  
从对方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也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行为指导,以应对该事件,即得到支持和获得帮助往往很  
难分开,因此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寻求支持与帮助”,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经历了创伤  
[12]110  
事件的人,如果能够同他人交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对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的恢复都是有利的 ,社会支  
[13]  
持水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总的来讲,寻求支持与帮助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其负性情绪体  
,因此本研究认为其为一种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3.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图  
52  
王玉梅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4.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图  
认知与行为应对是指大学生自身对情绪事件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乐观地看待情绪问题,或者试图  
解决引发情绪事件的问题,以降低或消除负性情绪体验认知应对是情绪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几乎在所有  
情绪调节策略研究中都发现了该维度,在一些研究中也用认知重评”、“认知管理”、“认知调节等进行阐释。  
问题解决是情绪体验者试图通过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来缓解消极情绪体验,是一种行为应对方法,且区别于  
向他人求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提及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  
[14-16]  
对情绪事件进行重新评价可以有效地对情绪进行调节,负性情绪体验相对较少 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  
从根本上处理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一般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负性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认为对情绪  
认知与行为应对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其情绪情感体验。  
注意转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通过从事其它活动或者离开产生不良情绪的场所来减少对负  
性情绪的体验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情绪不好时,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  
,如游戏打球听音乐等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脱离;或者选择到令人感到轻松的环境放松,使自己恢  
复正常情绪据此总结出行为转移情境选择两个维度然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维度下的项  
目反映的是同一主成分,根据项目所反映的内容,研究者将其重新命名为注意转移”。以往的研究也提及了  
[17-20]  
这一策略 。EduardoBarros将注意转移与抑制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常使用注意  
转移的个体会更多地体验正情绪,体验更少的负情绪,并且频繁使用注意转移的个体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  
[21]  
转移注意力能够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因此,本研究将其划  
分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之一,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情感表露是指大学生通过言语或文字表现自身的情绪体验,以缓解或摆脱不良的情绪一些研究也用  
[10]  
情绪表达来反映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将情  
[22-24]  
绪或情感表达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方面之一进行评价 由此可以推断出,个体利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  
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其调节自我情绪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情感表露  
指的是个体选用正向的较为缓和的方式来抒发情绪体验,如写日志等,而非暴力宣泄方式具有攻击性质  
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情绪宣泄方式,本文将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中具体论述。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及外部发泄。  
消极设想是指当情绪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反复回忆自己的情绪感受,想象事情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甚  
[5]  
至于自我责备在以往关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命名为反思灾难化等 。  
而本研究特指情绪体验者本人对情绪事件会产生一些消极信念,故将其命名为消极设想”。消极设想是一  
种消极的情绪应对方式,包含的内容是个体在遭遇情绪事件时反复回忆自己的消极情绪感受,如觉得自己无  
没有出息,在这种情况下其不良情绪体验不但无法得到缓解,反而得到增强,因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调节  
策略。  
表达抑制是指个体通过掩饰自己内心感受和限制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来应对压力情境这与其它研究  
中的压抑相似,即用来表示自我控制不让他人察觉自己的情绪具体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体验悲伤愤  
怒等负性情绪时,有意识地控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尽力保持平静,不让他人发现隐藏情绪是个体情绪反  
[3]  
应的主要方式之一一些研究者认为,经常压抑自身情绪感受的个体,他们较少了解自己的感受,较少成  
功恢复情绪,较少以支持和接受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且可能增加沮丧  
[4]  
[25]  
症状黄敏儿在研究厌恶性情绪调节时发现,抑制不能有效减弱情绪感受 综上可以认为,表达抑制  
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应对情绪。  
外部发泄是指大学生通过使用一些较为激进的言语或行为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区别于积极情绪调节  
策略中合理的情感表露”。外部发泄具体表现在责备或攻击他人摔东西等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  
究较少对其进行论述,这也是本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的特点之一适当的发泄能够帮助个体抒发情绪,然而  
不考虑发泄的时间地点对象,不但无法帮助个体成功地应对情绪,反而可能会使负性情绪影响的范围扩  
,持续时间增长因此,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外部发泄”,以便与合理的情绪发泄进行区分,是一种消极的情  
绪调节策略。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结构与以往结构的比较  
根据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并参照主成分分析时因子负荷值较高的项目所隐含的意义,对情绪调节策略的  
各因素进行命名,尽管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但仔细追踪可发现,这些情绪调节策略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具有  
相似的命名方式,寻求支持与帮助类似于人际支持”、“寻求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类似于认知管理”、  
转换视角”;注意转移类似于分心”,情感表露与情绪表达相似;消极设想与反思有重叠之处;表达抑制  
压抑类似;外部发泄包含责备他人的内容这一结果,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调节策略。  
尽管类似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发现,但本研究也有其特色之处首先,本研究中,  
研究者根据个体能否有效利用情绪信息来缓解自身的情绪,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两个维度,而资料分析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构想,而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很  
少提及这点,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其次,本研究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命名,是在扎根理论分析和  
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能够较全面地揭示情绪调节策略的整体结构。  
综上,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为二阶七因素模型首先,可根据情绪调节策略的功能性特征将其划分为  
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两大类型,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又可分为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  
行为应对注意转移和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参考文献:  
[
1]GROSSJJ.Antecedent-andResponse-focusedEmotionRegulation:DivergentConsequencesforExperience,Expression  
andPhysiolog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1):224-237.  
2]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8-70  
3]GROSSJJ.TheEmerging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IntegrativeReview[J].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998,  
[
[
54  
王玉梅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
3):271-299.  
4]LARSENRJ.TowardAScienceofMoodRegulation[J].PsychologicalInquiry,2000,(3):129-141.  
5]GARNEFSKIN,KRAAIJV,SPINHOVENP.NegativeLifeEvents,CognitiveEmotionRegulation,andEmotionalProb-  
lems[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1,(8):1311-1327.  
[
[
[6]PHILLIPSKFV,POWERMJ.ANewSelf-reportMeasureofEmotionRegulationinAdolescents:theRegulationofE-  
motionQuestionnaire[J].ClinicalPsychologyandPsychotherapy,2007,(2):145-156.  
[
7]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4):517-523.  
8]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3):102-105.  
9]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1]刘红梅.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石林.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
[
[
[
[
[
[14]GOLDINPR,MCRAEK,RAMELW,etal.TheNeuralBasesofEmotionRegulation:ReappraisalandSuppressionof  
NegativeEmotion[J].BiologicalPsychiatry,2008,(6):577-586.  
[15]RAYRD,WILHELMFH,GROSSJJ.AllinTheMind’seye?Angerruminationandreappraisal[J].Journalof  
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8,(1):133-145.  
[16]JOHNOP,GROSSJJ.IndividualDifferencesin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LinkstoLobarTrait,Dynamic,andSo-  
cialCognitiveConstructs[C]//GROSSJJ.HandbookofEmotionRegulation.NewYork:TheGuildfordPress,2007.  
[
17]PARKINSONB,TOTTERDELLP.ClassifyingAffect-regulationStrategies[J].CognitionandEmotion,1999,(3):277-  
03.  
18]THAYERRE,NEWMANJR,MCCLAINTM.Self-RegulationofMood:StrategiesforChangingaBadMood,Raising  
Energy,andReducingTension[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4,(5):910-925.  
3
[
[19]DIEFENDORFFJM,RICHARDEM,YANGJX.Linking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toAffectiveEventsandNega-  
tiveEmotionsatWork[J].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008,(3):498-508.  
[20]VANDILLENLF,KOOLESL.ClearingtheMind:AWorkingMemoryModelofDistractionfromNegativeMood[J].  
Emotion,2007,(4):715-723.  
[21]BARROSE.AttentionalDeploymentinEmotionRegulation:ShouldPeoplePayAttentionorNot?[D].WestLatayette:  
PurdueUniversity,2005.  
[22]MAYERJD,SALOVEYP.WhatIsEmotionalIntelligence? [C]//SALOVEYP,SLUYTERDJ.Emotional  
DevelopmentandEmotionalIntelligence:EducationalImplication.NewYork:BasicBooks,1997.  
[
23]许远理,李亦菲.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7-50.  
24]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5):1246-1249.  
25]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
[
[责任编辑:罗银科]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