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6卷第5期  
2
019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6,No.5  
September,2019  
稳定脱贫的  
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  
——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  
-
-
胡原,曾维忠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逻辑延续,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立足多维贫困视角,将抗  
逆力纳入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稳定脱贫包含经济能力和风险三大层面的科学内  
,但现阶段稳定脱贫面临三大现实困境:贫困户脱贫环境积弱持续增收困难的经济困境;脱贫后帮扶力度递减、  
内生动力不足的能力困境;脱贫户抗逆力不强返贫风险系数高的风险困境因此,亟需重构致富信心与后续帮  
扶机制,保障脱贫户稳定收入来源;重构动力激发与能力提升机制,增强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重构敏捷管理  
与返贫治理机制,降低脱贫户的脆弱性与返贫风险。  
关键词:稳定脱贫;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9)05ꢀ0121ꢀ08  
收稿日期:2018ꢀ06ꢀ08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四川藏区水电移民可持续生计调查及扶持政策研究”(17CMZ035)、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和对策研究”(SC17ZD10)、四川省教育厅创  
新团队资助项目减贫与区域发展科研创新团队”(17TD0029)、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省藏区  
可持续脱贫与实现路径研究”(CR1925)的资助。  
作者简介:胡原(1994—),,四川广安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与发展;  
曾维忠(1968—),,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  
济与绿色发展。  
确保贫困对象实现稳定脱贫,既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逻辑延续,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  
,更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具有基础条  
件积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度重叠性,在可持续生计资本弱化贫困脆弱和社会排斥等现实困境下,贫困群  
众的脱贫稳定性较差,具体表现在脱贫户持续增收困难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和返贫现象频发等方面因此,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全面理解以精准扶贫实现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现实困  
重构稳定脱贫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回顾:重构稳定脱贫的理论分析框架  
现有研究更多的聚焦于脱贫的可持续性,而对稳定脱贫的内涵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凌经球将可持续脱  
贫定义为贫困人口在较长时期内向非贫困人口发生转变的相对稳定状态,并将其分为绝对贫困(未解决或初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步解决温饱)、相对贫困(初步和彻底脱贫)和致富奔康三个阶段五个层次传统农户能否建构适应市场机  
制的现代生计关注微观个体的教育发展全面应对脱贫中的风险缺口,是能否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  
可持续脱贫更侧重关注农户生计能力的可持续性,对潜在的风险冲击社区和政府的外部影响则关注较  
。  
农村贫困问题可分为原生贫困问题和再生贫困问题(即重返贫困) 实现稳定脱贫不仅要解决原生贫  
困问题,更要防范再生贫困问题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返贫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刘解龙认为精准扶贫面  
临两个阶段的中等收入陷阱”,第一阶段是外力作用下的暂时性脱贫或虚假性脱贫,第二阶段是脱贫后可持  
续发展能力弱,甚至面临返贫的压力有学者指出返贫的根源在于返贫人口自身素质的弱质性低层次  
;也有学者从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方面探究返贫的成因,并从多元主体不同阶段多维度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  
,
脆弱性可持续生计和社会排斥是研究微观贫困问题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三个分析框架其中,脆弱性主  
要包括受到的冲击和抵御冲击的能力,不同群体的脆弱性存在异质性现有研究认为生计资本收入不平  
自然灾害等对农户脆弱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降低农户脆弱性有利于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发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虽以脆弱性为分析背景,但主要聚焦于农户家庭的生计资本,沿着生计资本缺乏  
--,,  
增加其陷入慢性贫困的概率,更会显著影响农户反贫困的战略需求社会排斥主要应用于研究失业贫  
困和两极分化等问题从现象描述的角度看,分为被排斥者角色行动和结果;从原因探究的角度看,分为社  
会系统失效市场排斥和能力剥夺等阿马蒂亚·森等认为社会排斥包括建构性排斥和工具性排斥。  
术界关于社会排斥的特征有着共同的认知:第一,社会排斥具有动态性和多维性;第二,社会排斥是由不同的  
ꢁꢂꢈ  
社会推动者导致学术界认为,三个分析框架对研究贫困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将其整合为多维分析框  
架能更有效和系统地对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ꢉꢂꢁ  
现有分析框架更多地关注脆弱性,但对抗逆力的重视程度有限抗逆力(Resillience)来源于机械力学  
和工程学,是指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产生形变而没有断裂的情况下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能力,后来被广泛应  
用于心理学和社会福利等领域但因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等差异,抗逆力的概念界定至今未达成一致。  
Howard,保护因素发生在风险因素以后,以抵消或减少风险造成的  
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97ꢀ111。  
李海鹏梅傲寒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特殊性与特殊类型贫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129ꢀ133。  
张琦史志乐我国贫困家庭的教育脱贫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3,201ꢀ206。  
潘国臣李雪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的脱贫风险分析与保险扶贫》,《保险研究》2016年第10,71ꢀ80。  
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第7,95ꢀ102。  
刘解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期阶段的理论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49ꢀ55。  
凌国顺夏静返贫成因和反贫困对策探析》,《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33ꢀ38。  
庄天慧张海霞傅新红少数民族地区村级发展环境对贫困人口返贫的影响分析———基于四川贵州重庆少数民族地区67个村的调查》,  
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2,41ꢀ49;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年  
6,619ꢀ624。  
韩峥脆弱性与农村贫困》,《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0,8ꢀ12。  
9
122  
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  
消极影响Titus将抗逆力看作是一种稳定应对和建构的心理变化过程朱华桂认为抗逆力是指抵御  
风险的能力和资源抗逆力从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引导我们更加关注个体或组织的自身资源  
和能力,将实践理念由消极的问题取向转为积极④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可能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未能系统全面的对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进行界定,呈现出  
模糊性分散性和非系统性等特征;第二,未能将脆弱性可持续生计和社会排斥整合为多维分析框架,并对  
贫困对象的脱贫及其稳定性展开研究;第三,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仅聚焦于个人能力层面,弱化了  
个体社区和政府的抗逆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立足贫困的多维视角,将抗逆力纳入可持续  
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维分析框架,以期准确界定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  
多维视角:探析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  
稳定脱贫主要基于宏观和微观脱贫环境,最直接体现在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上在微观脱贫环境中,主  
要围绕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展开,而宏观脱贫环境则依据脆弱性和社会排斥两个分析框架其中,脆弱  
性包括贫困群体面临的潜在风险冲击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即抗逆力),社会排斥则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如残  
疾人孤寡老人失依儿童等),该部分群体难以通过能力提升实现稳定脱贫,因此将其纳入宏观脱贫环境中,  
主要依靠宏观政策制度保障其生活水平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维分析框  
(见图1),并基于此分析框架阐述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  
结合三维分析框架和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是:在贫困地  
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升级的驱动下,贫困人口所处的宏微观脱贫环境得  
到极大改善,脱贫人口具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创新观念,贫困脆弱性和社  
会排斥得到极大减缓,返贫风险防范等抗逆力不断提升的状态。  
1.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维分析框架  
()第一层次:经济内涵  
伴随贫困理论的演进,贫困的内涵逐渐由仅从收入的单个维度拓展到以能力为代表的多个维度,但家庭  
经济收入依然是衡量脱贫的重要标准因此,长期稳定增收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然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四个  
SueHoward,JohnDryden&BruceJohnson,ChildhoodResilience:Reviewandcritiqueofliterature.OxfordReviewofEducation,1999,  
Vol.25(3),pp.307ꢀ323.  
TitusCS,Resilienceandthevirtueoffortitude:AquinasinDialoguewiththePsychosocialSciences.Washington,D.C.:CatholicUniverꢀ  
sityofAmericaPress,2011.  
朱华桂论风险社会中的社区抗逆力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5,47ꢀ53。  
刘玉兰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6,67ꢀ74。  
12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方面内容。  
首先,收入总量要持续超过国家贫困线标准总体来说,我国现行贫困线标准仍然偏低。2017,中国  
线295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略高于世界银行1.9美元的贫困标准但值  
得注意的是,这一比较基准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极端贫困线标准因此,稳定脱贫不仅要收入稳定超过国家贫  
困线标准,更要长期持续稳定的超过该标准,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同步小康。  
其次,支出与收入增长同步收入的作用主要用于消费,基于消费平滑理论,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对未来  
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直接导致家庭支出增长的停滞,致使家庭实际的消费支出水平仍难以达到脱贫应有的  
标准具体表现为贫困人口的收支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即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显著低于收入的增长速  
而持续稳定增收,最终的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稳定脱贫所要求的持续稳定增收应当考虑  
支出水平的同步提升,保障农户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再次,收支结构均衡优化,强调可持续性一方面,持续稳定增收要求家庭的收入结构多元化且有稳定  
收入来源据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存在暂时收入现象,譬如,政府的临时性补贴亲属的  
赠送礼金等此类收入来源具极不稳定性,难以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另一方面,支出结构的合理化也是稳  
定增收的客观要求在生产支出方面,避免将家庭收入仅用于简单再生产,应将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  
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消费支出方面,减少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避免恶性消费导致的消费型贫困。  
最后,金融资产存量要显著为正且持续增长收入是流量的概念,资产则是存量的概念金融资本作为  
生计资本中的五大资本之一,以其较好的流动性而对农户防范风险具有特殊作用一般来说,金融资产较多  
的家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陷入贫困的概率也会更小;拥有越多品类的金融资产结构,则对风险与冲击  
的弱化功效越好基于此,金融资产存量及其资产结构是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衡量标准。  
()第二层次:能力内涵  
内源发展能力是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内源发展能力并不局限于脱贫户的可持续生  
计能力,还应当包括其内生发展动力稳定脱贫既要求脱贫户拥有强烈的内生发展动力,也需要其掌握可行  
的发展能力,只有二者统一,才能保障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内生动力包括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帮扶干部的内生帮扶动力一方面,脱贫户  
内生发展动力反映的是对于稳定脱贫的意愿是否强烈,属于主观因素,是稳定脱贫的关键前提只有当脱贫  
户拥有充足的发展意愿,才能借助自身可行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落后  
与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短板,成为制约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重要  
瓶颈因此,稳定脱贫既要求脱贫人口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更强调思想动力和行动活力的同步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干部的内生帮扶动力则反映扶贫供体的帮扶意愿,是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外在保障态度消极不  
作为的帮扶干部,不仅会显著降低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会严重影响当地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进一步  
阻碍脱贫攻坚的进程。  
2.农户的生计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反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  
就业技能首先,脱贫户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脱贫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贫困户对体力劳动  
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健康的人力资本既可以促进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可以缩小其收入差距,农  
户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通过影响其职业选择进而影响其个人收入,还会通过个人对下一代教育观念的不同  
而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贫困户更有助于其脱贫的稳定性最后,就业技能  
是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大量城  
镇就业岗位对农民工的体力劳动需求逐步降低,而越来越强调其就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综上,以身体素质、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2。  
程名望、JinYanhong、盖庆恩史清华农村减贫:应该更关注教育还是健康?———基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的实证》,《经济研究》  
2
014年第11,130ꢀ144。  
124  
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  
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主的人力资本的稳步提升是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  
)第三层次:风险内涵  
(
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与受到的风险冲击和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相较的结果农业生产是一个  
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均存在风险冲击的可能风险的存在则会阻碍贫困人口从贫困到  
小康的进程因此,降低脱贫户的脆弱性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最后一道关卡”。  
1.农户面临的可能风险冲击,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在区  
域层面,常见的有自然灾害经济波动和政治冲突等外部风险冲击;在家庭和个人层面,除了上述风险冲击以  
,疾病或突发事故等内部风险冲击都可能导致脱贫人口的生活水平再次下降到贫困标准以下因此,一方  
面要降低脱贫户受潜在风险冲击的频率,进而预防风险对脱贫户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要减少潜在风险多  
样化,尽量规避可控性风险冲击的发生,减少潜在风险导致脱贫户重新返贫的可能性,进而达到稳定脱贫  
的目的。  
2.抗逆力主要分为个人抗逆力社区抗逆力和政府抗逆力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  
抗逆力是指在风险冲击发生后,脱贫户自身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若个人抗逆力较弱,则会直接导致家庭再  
次陷入贫困,进一步导致对下一代投入资源的减少,使子女的健康和教育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导致贫困  
的代际传递,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陷阱从中观层面来看,社区作为农户个人和家庭生产生活的载体,对贫  
困户稳定脱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抗逆力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种基于社区自身资  
源的抗风险能力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抗逆力是政府部门根据为遭受风险冲击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扶持、  
救助的政策选择或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农户和社区的抗逆能力因此,稳定脱贫则要求脱贫户个人社区和  
政府同步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抗逆力,从动态的视角预测风险冲击发生的种类概率时间和程度,均可以在  
事前起到降低脆弱性的作用,从而免于再次返贫。  
综上,多维视角下,稳定脱贫是经济内涵能力内涵和风险内涵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见图2)。  
脱贫群体:窥探稳定脱贫的现实困境  
()经济困境:贫困户脱贫环境积弱,持续增收困难  
1.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地理  
区位劣势导致增收难度大我国贫困地区多为山区地  
,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风险较大,严  
重影响正常的农牧业生产,不利于脱贫户增收第二,地  
方财力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贫困地区基  
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质量不高,导致招商引资缺乏优势和吸引力,产业发展受  
,进一步导致地方财力薄弱,改善民生基础设施提升、  
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力不从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第  
,产业带动脱贫增收能力不足贫困地区二三产业发  
展滞后,受自然环境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影响,  
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效益差收入少农业龙头企业多  
2.稳定脱贫内涵示意图  
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单一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规模较小缺乏特色等现象较为普遍,缺乏足够的就  
业岗位,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弱而第二产业则以原材料加工初级产品生产和低端产品生产为主,无法应对  
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需要。  
2.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在扶贫压力之下,通过直接给贫困人口现金简单兜底  
等方式,能够短期内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这种简单的扶贫方式往往减轻了帮扶干部的工作量,却有悖于精准  
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年第5,68ꢀ74。  
12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扶贫的精准内涵,不利于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第二,贫困人口在纯粹的物质供给下,容易形成等靠要的思  
,过度依赖外力,将扶贫资源福利化在大规模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其贫困状况虽然短期内得到改善,但由  
于自身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水平较低,难以抵御自然和市场多重风险,极易出现贫困反复;第三,现有的农业  
科技服务供给主要是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为主体,而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供  
给农业科技的组织较少,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服务内容缺乏多样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对脱贫  
户的群体排斥。  
()能力困境:脱贫后帮扶力度递减,内生动力不足  
1.贫困户脱贫后长效增收离不开政府适当必要的帮扶,政府也出台了摘帽不摘政  
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在脱贫后持续增收然而,调研过程中发现,针对脱贫户的帮扶力度存在明显递  
减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摘帽摘了政策”,帮扶资源骤减由于脱贫攻坚具有明确目标和阶段性,“摘帽”  
前的贫困地区在脱贫任务压力下,帮扶资源供给有保障,而一旦摘帽”,由于上级监管放松,加上地方懈怠心  
,针对往年脱贫户的帮扶资源骤减,甚至中断帮扶,将脱贫户排斥在帮扶政策以外第二,即便摘帽不摘  
政策”,但政策含金量降低,帮扶力度递减随着贫困户的顺利脱贫,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脱贫户可以继续获得  
同样的扶贫政策,但很难享受脱贫之前帮扶力度,特别是产业扶持等力度的降低,给产业增收增加了难度。  
第三,要保持脱贫前增收水平,短期内投入力度不减反增按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脱贫后要达到脱贫帮扶  
期同样的增收水平,帮扶投入不仅不能减少,反而需要额外增加因为扶贫投入效果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如  
果仍然延续脱贫前的帮扶水平和质量,相对于脱贫前,扶持政策实际扶持效果趋于递减。  
2.当前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贫困户非贫困户”。由于长  
期处于经济贫困和社会底层,“贫困户自我强化的身份认知和外人眼中的身份标签,使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后  
也存在缺乏增收致富信心的自我心理排斥现象调研中发现,存在一部分贫困户对于脱贫后持续增收动力  
不大信心不足能力不高的问题保障贫困户脱贫后长效增收,既需要外部脱贫力量推动,更需要发挥脱贫  
户自身主观能动性一些扶贫方式过分倚重物质投入,对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和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够,  
容易造成贫困户增收内生动力匮乏主要表现在:第一,脱贫户脱贫增收的动力不大目前某些物质投入型  
的扶贫手段容易使脱贫户对政府帮扶产生依赖心理,形成的思维模式,甚至导致贫困户与政府在  
脱贫攻坚中进行利益博弈,脱贫增收的意识淡薄第二,脱贫户脱贫增收的信心不足由于身份认同和标签  
效应,脱贫户在脱贫后可能仍存在自卑心理,缺乏我要致富的原始动能第三,脱贫户脱贫增收的能力不  
由于脱贫户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又缺乏自我提升的信息渠道和平台,脱贫后长效增收的人力资本积累  
和技能储备不足。  
()风险困境:脱贫户抗逆力不强,返贫风险系数高  
1.脱贫户的抗逆力不强,是重新陷入贫穷的根源阶段性脱贫攻坚外力消减  
,脱贫户身处发展的适应期和起步期,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面临多重潜在风险冲击第一,抵抗自然灾害能  
力不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区,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给受灾群众带来生命与财产损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基础设施,严重阻碍脱贫进程,增加脱贫人口的返贫概率第  
,社会政策可持续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在脱贫过程中,没有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的结合,脱贫人口由于自身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匮乏可能被高度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型发展方式所排斥;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地区面临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风险,导致脱贫人口因抗逆力不足而二次返贫第三,发展能力弱  
化与精神返贫并存现有扶贫工作重视经济脱贫物质帮扶,而对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人力资本能力等关  
注较少若脱贫人口长期固化的心智模式和贫困文化未能得到有效转变,则其遇到发展障碍时极易返贫。  
2.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是稳定脱贫的短板所在一方面,这类人群外出就业增收  
偏好明显降低;另一方面,本地务农就业增收还面临着现代高科技农业的技术排斥风险,此类群体大多不  
20181,笔者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开展田野调查。  
126  
曾维忠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基于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  
具备采用农业新技术所要求的增量知识储备条件,因此,特殊群体增收挑战日益严峻下面仅以留守老人  
为例说明第一,老年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形成叠加效  
,决定了大多数老年贫困家庭增收遭遇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第二,老年贫困户在市场经济  
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市场经济排斥由于老年农户的市场信息获取能力议价能力交易能力普遍较弱,重生  
轻营销问题突出,导致农产品销售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第三,缺乏专门针对老年贫困户脱贫后增收的扶  
持项目目前符合老年贫困户脱贫需求的扶持项目较少,而许多现存贫困户扶持政策又设置了年龄门槛,如  
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均将老年脱贫户排斥在发展政策外,这限制了其  
持续增收的渠道。  
三重融合:重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现有精准扶贫机制主要瞄准至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2020年后影响稳定脱贫的因素考虑不  
因此,稳定脱贫的机制构建需针对现阶段影响稳定脱贫的经济能力和风险三重现实困境,瞄准扶贫达  
标和稳定防范返贫,构建贫困户稳定脱贫机制体系。  
()重构致富信心与建立后续帮扶机制:保障脱贫户的稳定收入来源  
1.,促使贫困户自觉自信脱贫致富信心是脱贫户收入稳定的首要前提,贫困户在脱贫  
,需要尽快帮助其重塑培育自信心,使其相信自己不仅能实现可持续脱贫,而且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奋斗  
实现增收致富第一,强化脱贫的舆论宣传,营造自信脱贫的良好氛围增收致富信心的重塑,必须及时  
去除贴在贫困户身上的身份标签”,如扶贫手册帮扶爱心卡等,让脱贫户尽快摆脱弱者心理,以及只有依  
靠帮助才能增收的惯性思维,重塑通过自身努力追求家庭富裕的自信心第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  
觉脱贫的理念深入挖掘和宣传地区能人及乡贤事迹,强化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等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营  
造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稳定脱贫的浓厚舆论氛围,要我脱贫我要脱贫转变。  
2.,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第一,以脱贫户帮扶跟进为巩固的重点,提升脱贫质  
,确保实现稳定脱贫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国计有6800余万脱贫人口,对其后续帮扶责任不能空,帮扶  
举措不能少,帮扶力度不能减特别是致贫原因没有彻底根除的脱贫户,要加强动态监测,巩固脱贫成效,减  
少公共保障福利等对脱贫户的排斥,保障贫困户脱贫后持续增收第二,以脱贫户造血能力为提升的核  
一方面,减贫压力下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减贫负担较大的贫困地区往往偏好短时间快速输血的帮  
扶方式,但不能忽视需要花费更多智慧的造血帮扶举措,规避急功近利的短期经济理性”;另一方面,在一  
些帮扶任务相对较轻的贫困地区,不能机械片面甚至错误地将脱贫理解为摘帽不摘政策”,一味地以给钱给  
物等方式输血”,或者用社会保障一兜了之”,出现扶贫实践真空”。  
()重构动力激发与能力提升机制:增强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  
1.,,供  
减轻基层干部的政治压力和思想包袱,简化材料档案的冗杂程序,降低考核评估频率,突出考核质量;增  
强扶贫干部的帮扶责任感,杜绝脱贫即满脱贫而安的思想,对基层干部开展素质能力培训,提升干部管理  
与执行能力,拓宽发展视野,持续关注脱贫户发展状况,减缓贫困户在政策享受上的被动排斥另一方面,要  
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激活扶贫主体全面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减少脱贫户  
的社会排斥加大扶贫激励性政策的供给,除社会保障等少数必须依赖输血兜底的扶贫政策外,更多的扶  
贫政策设计应更加强调脱贫户家庭脱贫的责任义务”。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既是父代脱贫质量不高的表  
2
,也是第二代教育质量不高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质量教育供给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作用一方  
,强化义务教育的便利性,着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等重  
,扩大义务教育覆盖面,延长义务教育链条,惠及贫困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出台激励相容政策,减轻教师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倾向,提升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让乡村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  
向提升农户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在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加强脱贫户新型实用技术与市场营销等多方  
12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面知识的培训,增强其从业就业能力。  
)重构敏捷管理与返贫治理机制:降低脱贫户的脆弱性与返贫风险  
(
实现动态调整到敏捷调整的跃升,敏捷地识别新的贫困对象,及时排除非贫困对象,是提高扶贫精准  
度的客观要求扶贫对象的敏捷管理(AgileManagement),即政府扶贫部门根据辖区内农民家庭经济状况  
的变化,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进行及时动态调整与现行的每年一次或者两次相对固定周期的动态调整相  
,敏捷调整具有调整周期短和信息反馈快等优势一方面,挖掘贫困识别新数据指标,依托电力公司(家  
庭用电量)、移动电信公司(手机资费状况)、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购支出)、医院(门诊支出)等数据,构建精准  
扶贫识别信息系统,直观批量可视化地敏捷识别农户个体经济变动状况,即时更新贫困个体和贫困户的贫  
困信息另一方面,共享扶贫大数据”。当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搭建的建档立卡数据,仅仅停留  
电子化存储阶段,这些高质量的信息亟待开发利用,特别是实现地区间部门间农户信息互联互通,为敏  
捷管理提供信息保障,确保应识尽识应扶尽扶应退尽退”。  
正视返贫的客观性,构建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的长效机制据笔者调研发现,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  
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现象依然客观存在因此,应当正视返贫现象,尊重减贫的客观规律,直面返贫零返  
贫是极小概率事件,可研究测算一个科学合理的允许返贫率(因病因灾等非主观因素返贫的概率),解除地方  
政府对返贫情况漏报瞒报甚至不报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完善脱贫人口返贫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机  
在正视返贫现象,及时掌握返贫信息基础上,制定针对返贫个人或家庭的事后帮扶举措,针对返贫原因  
精准帮扶。  
结语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需要将稳定脱贫摆在首要位置稳定脱贫  
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逻辑延续,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义和重要体现,更是实现社会稳  
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当前阶段,实现稳定脱贫仍面临贫困户脱贫环境积弱持续增收困难的经济困境,  
脱贫后帮扶力度递减内生动力不足的能力困境,以及脱贫户抗逆力不强返贫风险系数高的风险困境。  
亟待构建纳入增强抗逆力和缓解社会排斥的长效机制,重塑脱贫户致富信心,激发扶贫干部和脱贫户的内生  
发展动力与发展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敏捷管理,将返贫治理作为最后一道保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迫切需要我们去发现各个区域各个民族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更加需要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从根源上消除绝对贫困从时间维度来看,稳定脱贫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贫困户摆脱贫困  
的步伐是永不停止的,要根据贫困的发展规律来研判稳定脱贫的时间节点和阶段任务若将稳定脱贫这个  
动态的多维度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静态的单一的结果来对待,这样的脱贫成果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到  
2020,不仅要求从数量结果层面消除绝对贫困,更要注重脱贫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  
才能更好地守住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钟秋波]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