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卷第5期
022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2
ꢀ
ꢀ
ꢀ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
ꢀ
Vol49ꢁNo5
ꢀ
ꢂSocialSciencesEditionꢃ
Septemberꢁ2022
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故事
———苗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的“可视化”之路
邹建军
ꢄꢄ摘要:苗勇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以中国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为叙述对象,向世界讲述了一个现代中国
的历史人物故事,在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故事?《晏阳初》在叙述
构思上的精巧性、环境呈现上的直观性、人物描写上的特定性、人物对话上的内在性、叙述语言上的抒情性和诗词
引入上的镶嵌性方面,走出了一条传记文学创作“可视化”道路,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尽管在文本叙述方面也存
在一些缺失,但这些优势和特点,值得传记文学作者进行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晏阳初》;苗勇;传记文学;现代中国故事;叙述经验;可视化
ꢀ
DOI1013734ꢅjcnki1000-5315202205022
收稿日期:2022-05-11
作者简介:邹建军,男,四川威远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
ꢀ
学地理学会副会长,E-mailꢆzoujianjun001@126com。
苗勇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以中国现代平民教育的开创者晏阳初为对象,以讲故事的方式,完整
地叙述了他曲折而复杂的一生,并涉及到一百个左右的历史人物,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关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充实了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当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提供了
新鲜的经验。学界虽然已经对这部作品进行过一些评论,但基本上流于内容的介绍与背景的揭示,有一部分
作者开始触及到其文体特征和叙事特色,但真正具有探索性的论文则很少见到。《晏阳初》作为一部长篇传
记文学作品,与从前的晏阳初传记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与优势,主要表现在历史真实与艺
术真实的统一、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统一、时代环境与地理环境的统一、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的统一等方
面。对于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已有学者有了简洁而准确的认识:“既有自然风物的诗性再现,也有亦俗亦雅
ꢀ
的情景对话及对矛盾冲突、困难阻碍的浓墨重彩。”①但仍然缺少具体而深入的论述。本文主要探讨这部作
品的艺术构成,即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追求与建构,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美学效果。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
代中国的故事,作者进行了具体的探讨,以晏阳初为主要线索而演绎出的现代中国故事,是作家的必然与偶
然相统一的选择;而作家所采取的艺术方式,则是相当特别且多种多样的。在这部宏大的文学著作中,作家
以艺术的方式讲述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故事,在叙述构思上的精巧性、环境呈现上的直观性、人物描写上的
特定性、人物对话上的内在性、叙述语言上的抒情性和诗词引入上的镶嵌性方面,走出了一条传记文学作品
的“可视化”道路,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这本传记文学作品在文本叙述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失,
同样值得传记文学作者进行学习与借鉴。
一ꢄ叙述构思上的精巧性
《晏阳初》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因为它受到了历史人物客观性叙述的限制。既然是传记文学
作品,就要符合历史事件的真实和人物经历的事实,所以全书也只能以所写对象晏阳初的生平经历为主线,
①
峻冰《说不尽的晏阳初》,《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4月29日,第15版。
2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可能完全离开人物的经历,而去讲一些妖魔邪神的东西,更不可能离开人物本身而去胡编乱造,因此,作家
在服从这个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在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上进行了精巧的安排。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少年求
ꢀ
ꢀ
学寒门男儿初长成》主要叙述晏阳初自出生到求学时代的经历和故事;第二章《服务华工立志终身为平
ꢀ
民》,主要叙述晏阳初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到法国普兰为华工服务的经历与故事;第三章《总会成立茫茫海
宇结同人》,主要叙述晏阳初从美国回到中国,在上海、南京、湖南、北平等地从事平民教育的经历与故事;第
ꢀ
四章《广传薪火丹心一片赤子情》,主要叙述晏阳初在北平、上海、沈阳、美国夏威夷等地从事平民教育的经
ꢀ
历与故事;第五章《扎根乡村开发脑矿得真经》,主要讲述晏阳初和他的同事们到河北定县从事平民教育和
ꢀ
乡村改造运动的经历与故事;第六章《定县模式我以我血荐轩辕》,主要叙述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关于平民教
育思想与实践方面的苦苦探索,以及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湖南、重庆等地从事平民教育事业的经历与故事;
ꢀ
第七章《走出国门誓除天下文盲》,主要叙述晏阳初离开中国到美国之后,先后在亚洲的菲律宾、泰国,南美
ꢀ
的危地马拉等国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工作的经历和故事;第八章《举世瞩目功业千秋成伟人》,主要叙
述晏阳初晚年的生活经历与故事,这一章总共只有五小节,算是晏阳初人生故事的一个“尾声”①。前面的两
篇序言和后面的三篇附录,不属于正文的内容。
就这个叙述结构而言,可以看出该书在总体上是一个线性结构,就是以时间上的前后为叙述线索,虽然
在某一些章节中会有一些插叙与倒叙,但作者却并没有从整体上打乱自然的时间,叙述空间是伴随着自然时
间而移动而建构的。作者把晏阳初的前半生写得比较详细,后半生写得相对简略。只有两章的篇幅来写后
半生,因为最后一章相当于一个结尾,是对晏阳初一生所取得成就的总结,以及各方的反响的叙述。我们看
到钱理群先生选编和导读的《志愿者文化丛书·晏阳初卷》的基本内容,是由以下两大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
是《晏阳初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选录了“解除劳力的苦,开发劳力的力”,“平民教育思想”,“乡村改造运
动思想”,“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五个方面的言论;第二部分是《文本选读》,解读
了晏阳初的代表作《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②。这不是一部关于晏阳初的传记作品,而是以晏阳初的言论
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苗勇的叙述则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结构与独特的形式。这样的时空叙述,对
于一部传记而言是没有问题的,并且从全书各章的标题而言,也还有一些机巧的东西,比如对其某一个阶段
的概括,不仅比较准确,同时也比较有文气,许多章节中都有对于中国古诗词的化用,显示出典雅之气与古朴
之美。
当然,如果像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那样,将回目分得更细一些,在章下面还有所谓“回”与“目”,也许就更
有可读性。现在是在章下面以“1”、“2”、“3”加以标示,毕竟过于笼统,也不方便阅读与理解。同时,如果在全
书的前面有一个“引子”,在全书的后面有一个“尾声”,而现在的尾声可以单独成章,就可以把传主的后半生
故事与经历叙述得更全面、更细致与更精彩一些。现在对于回目的安排,也许是出于作者的难处,也不好强
ꢀ
求。另外,第七章《走出国门誓除天下文盲》,似乎少了一个字,而与其余八章对不上,如果加上“者”或“人”,
成为了“誓除天下文盲者”或“誓除天下文盲人”,虽然与传主原来的话语不相符合,却更会拥有艺术之气,也
更加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艺术构思的精巧性,这是作家艺术选择与艺术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作
者的大量心血和卓越才华。
二ꢄ人物描写上的特定性
所谓历史人物的特定性,是指本书在写作上的一种技巧,因为这部人物传记的主要对象虽然是历史人物
晏阳初,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历史人物也不得不写。如果不写同时代的一些历史人物,也就没有办法叙写出一
个完整的晏阳初,也不可能突出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地方环境,更不可能写活他的内心与外形。作者发明
了一种特别有效的人物描写法,也与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有一些近似性,即凡是一个新的人物第一次出场,
必定要对他的来历有一个简要的交代。
作家这样立体地呈现清朝前期武将之一的杨遇春:“杨遇春,清时名将,四川崇州人,足智多谋,英勇善
①
②
苗勇《晏阳初》,东方出版社2021年版。
钱理群选编、导读《志愿者文化丛书·晏阳初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202
邹建军ꢄ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故事———苗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的“可视化”之路
战,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交战数百次,鲜有败绩,在平定内乱外患中多次
立下战功。”①作家这样对与蒋介石早期有交集的重要历史人物余日章作简要的交代:“余日章,湖北蒲圻人,
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组织的创立者,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证婚人。”②作家这样写20世纪早期的重要历史人
物赵恒锡的主要经历与历史贡献:“赵恒锡,字夷午(彝五),号炎午。举人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毕业,
同盟会成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武昌起义后历任新军旅长、军长等职。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
凯判刑,获释后任湘军师长、湘军总司令、湖南省省长。任湖南省省长后,赵锡恒主持了亚洲第一个省宪运
动,制定湖南省宪法,推动了民选省议会和民选省长。”③作家这样介绍重要历史人物熊希龄先生的夫人朱其
慧:“朱其慧,字淑雅,江苏宝山人,性情淑婉,一生热心社会慈善事业,对教育更是倾注了许多心血。”④作家
这样介绍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知识分子傅葆琛:“傅葆琛,字毅生,成都市双流区永安人,1916年清华大
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俄勒冈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乡村教育博士学位。”⑤作家这样介绍20世纪二
三十年代的著名编辑孙伏园:“孙伏园,字养泉,笔名伏庐、柏生、桐柏、松年等。绍兴人。现代散文作家、著名
副刊编辑,被后世新闻史学界称为‘副刊大王’。”⑥作家这样写晏阳初早期的得力助手冯锐:“冯锐,字梯霞,
广东番禺黄埔乡石坊村人,早年从岭南大学附中转到南京金陵大学学农科,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
美国,获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晏阳初之邀,投身于平教事业。”⑦
全书中如这样的历史人物介绍,约有七十条之多,为全书的历史人物叙述创造了一种基调,让这样的叙
述更加真实、更加可靠,更加富于历史感和现场感。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物出场时都有这样的介绍,包括有
的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的人物可能是因为无从查起,有的历史人物可能作家认为不太重要,也没有介绍。
当然,如果将所有的重要历史人物都尽可能加以介绍,就会让这部历史人物传记更加丰富、更加真实、更加可
靠。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最重要的是真实可信,作家采用这样的方式,如电视解说词一般地进行解说,并将
之贯穿全书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作家在叙述方式与艺术风格上的一个重要创造。
三ꢄ环境呈现上的直观性
所谓环境呈现的直观性,不仅是指作家的叙述是故事性的,同时故事讲述也是描写性的,特别是对于历
史人物所生活于其中的场景再现。作家对都市的直观性、直接性的介绍,相当于一个一个电影镜头的组接,
在空间组接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作家这样写成都:“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系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曾以周太王‘一年成聚,二年
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而且成都向来是西南最繁华的都市,政治气氛比较活跃,学风自由。”⑧这里对于成
都的介绍虽然比较简单,却相当精到,不仅揭示了成都之名的来历,也说明了成都的人文特点。作家这样写
上海:“上海是东方大都会,十里洋场,是富人的天堂,也是冒险家的乐园。这里的繁华和富庶,与地处内陆的
成都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晏阳初眼里看到的,并不是上海的繁华和富足,而是满地的混乱与不幸。这
里满街都是衣着破蔽的穷人。”⑨作家在这里不仅揭示了上海的繁华与富庶,同时也指出了上海的破败与混
乱,是某一个历史时段里东方的大都会———上海的缩影。作家这样写香港:“1913年1月20日,香港还在受
着阴冷海风的吹拂,春天的气息仍不见踪影。但毕竟是春天了,城市里的气氛已活泛了不少,局促了一冬的
人们,开始试探着到户外来活动,冬天里冷清的大街渐渐热闹了起来。”ꢇꢉꢈ成都、上海与香港,作家对它们的描
写是不一样的,但具有统一的情感色彩,不过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概括,有的只是一种象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苗勇《晏阳初》,第53页。
苗勇《晏阳初》,第154页。
苗勇《晏阳初》,第182页。
苗勇《晏阳初》,第188页。
苗勇《晏阳初》,第202页。
苗勇《晏阳初》,第203页。
苗勇《晏阳初》,第209页。
苗勇《晏阳初》,第56页。
苗勇《晏阳初》,第71页。
ꢇꢈꢉ苗勇《晏阳初》,第75页。
20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仅如此,作家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也如电影镜头一般地进行了呈现。作家这样写晏阳初第
一次经过太平洋的过程:“从太平洋东岸到西岸,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风平浪静的日子,乘客们都在甲板上打
发时光,或环船散步,或晒晒太阳,或望着无边无际的波光涛影沉思默想,或与同伴海阔天空地漫谈。可是遇
到有风浪的日子,轮船像一片树叶被巨浪抛上去又跌下来,乘客们便只能蛰伏在自己狭窄的舱房中,动也不
敢动。”①作家是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而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如实地呈现了人们在太平洋中的旅行生
活。作家这样写晏阳初第一次到法国的所见:“在法国马赛,晏阳初一行下了军舰,改乘火车,赶往法国北部
的普兰。”“一路上到处是饱经战火后的衰败景象: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烧焦的树木、满面饥色的难民……越
往北走,景象越是荒凉。晏阳初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沉重。”②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晏阳初当时的心情,特别是
他一路上所见到的景象。作家这样写夏威夷群岛:“夏威夷群岛地处中太平洋北部,由一百多个岛屿组成,呈
弧状横贯太平洋,总面积达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它紧靠北回归线,构成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北方前锋。同
时,它又处于美国的最南部,与墨西哥城、海南、加尔各答在同一纬度。”③平时我们对夏威夷群岛也许没有什
么印象,经作家这么一介绍,北回归线附近的一个弧形群岛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因为与海南处于同一纬
度,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它的气候与物候。
在这部作品的叙述艺术中,具有可视性的呈现镜头比比皆是,与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具有异曲同工之
妙。对于人物的简要介绍,让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历史人物的出场,对于每一个具体地方的介绍,让我们看到
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与生活现场,给我们特别具体的印象与客观的认识。直观性与直接性,正是这部作
品在艺术上所形成的重要特点。
四ꢄ人物对话上的内在性
在这部文学传记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并且与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具有高
度的相似性。许多的人物对话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体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性格与气质,具有浓厚的
精神性。传记文学是要讲故事,但并不是以故事取胜,因为在一般的历史人物身上,没有那么曲折而丰富的
故事,而传记文学作品写作的目的,也首先是传递人物的精神,让后人得到某种人生教育。作家对于晏阳初
的人格与精神有着深入的研究,“在采访时,苗勇将晏阳初的人格与精神概括为三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
者、国内乡村教育建设的领军人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④。 ,
因此作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特别注
重对历史人物特别是传主晏阳初的气质与性格的描写。这不仅可以让人物活起来,并且可以让人物站立起
来,丰满起来。
我们看一看晏阳初在夏威夷与当地华侨领袖叶浦先生等人之间的对话:
ꢄꢄ叶浦听说晏阳初来访,非常热情,亲自出门迎接他们。
“叶先生,今天打扰是为给平民教育运动募捐一事。”郑帝恩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
“是啊,叶先生,我们平民教育运动是民间机构,没有经济来源,所有的费用都是靠你们这样的社会
贤达资助的。我们今天到访,诚望叶先生能慷慨解囊,资助这一伟大事业。”
晏阳初望着叶浦,言语诚恳。
叶浦哈哈一笑:“晏先生,喝茶,喝茶”。他磕掉手里的烟头,“我就说嘛,这轰轰烈烈的募捐人群,怎
么到了我门前就没有响动了。”
他叫过仆人,俯在仆人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仆人便飞快地奔里屋去了。⑤
这里有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每一个历史人物讲话的态度与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晏阳初
是一片赤诚,叶先生是有一些机智,而郑帝恩则只是一种礼节性的介绍。
我们再看一看晏阳初与张学良之间的对话:
①
②
③
④
⑤
苗勇《晏阳初》,第86页。
苗勇《晏阳初》,第105页。
苗勇《晏阳初》,第211页。
峻冰《说不尽的晏阳初》,《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4月29日,第15版。
苗勇《晏阳初》,第223ꢊ224页。
204
邹建军ꢄ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故事———苗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的“可视化”之路
ꢄꢄ6月中旬的一天,张学良亲自约见了晏阳初。见他如此潜心于工作,既觉钦佩,又是感激,打趣地说
道:“晏先生,咱中华如果人人像你,一心做事,怕早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了。”
晏阳初也不客气:“少帅说得有理,唯因为此,我辈才感到肩上担子之重,不敢虚掷时日啊!”
“晏先生,教育士兵一事,就全靠先生帮忙了,鄙人一定会给予人力物力上最大的支持。”张学良肃然
起敬,停了停道,“对了,我已经按照你的要求选好了三百名军官作为授课老师,今天就交给你,相信你会
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识字教员”。
“少帅放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的。四个月后,我交给你一批能识字的合
格的士兵。”晏阳初坦诚道。①
一个是当时东北军的少帅,一个是平民教育大家;一个有所期待,一个愿意为中国民众中的士兵之成长
付出。这样的对话,表面上是特别客气的,却表明了各自的想法。
我们再看晏阳初与妻子许雅丽之间的一段对话:“‘秋天说来就来了,天空就显得高远了。’许雅丽边说边
飞快地瞄了丈夫一眼。”“‘月色真好,我可许久没见过这样美丽的夜色了。’他可真沉得住气,这么久了,都还
没说出心中的事。”“‘阳初,你似乎有什么心事。’许雅丽终于忍不住了,主动问起丈夫,‘你说出来吧,我看得
出,你有话要对我说,你可不会伪装自己。’许雅丽轻轻笑了。”②从他们夫妻之间的对话,可以发现他们各自
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夫妻之情。同时,男性的话和女性的话是不一样的,出生于乡村的晏阳初和出
生于美国大都市的许雅丽说话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晏阳初》中这样富于个性与风格的人物对话是大量存在的,体现了作家对于历史与环境的把握能力,同
时也体现了作家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与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比起来,传记中人物的对话有比较大的限
制,一方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另一方面要符合人物的语境,不可自由发挥,因为人物是特定的,环境是特定
的,人物关系是特定的,并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以人物的性格与精神为目标,所以总是让作家
颇费心思,也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作者功力。
五ꢄ叙述语言上的抒情性
传记文学的语言是以客观性为主的,平实的叙述、直接的描写、简要的议论。《晏阳初》的语言也是以平
实的叙述为主,没有多少花里胡哨的东西,严格说来作家所采用的,不是标准的小说语言。然而,由于作家对
他的传主总是充满了崇尚与敬佩,所以笔锋也常带感情,许多段落成为了抒情性的,当然在总体上还是以叙
述与描写为主。
作家叙述晏阳初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第一次回故乡的情景:“九年了,距上一次的相聚又是九个年头
了。母亲的额头肯定又刻上了很多皱纹,头上又添了许多白发。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次信中,母亲都是再
三地叮嘱他,不要想家,不要考虑她的身体,有家中亲人的照顾,她很好,要他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业。”“九年
的漂泊中,故乡无时无刻不在梦中温馨呼唤:南龛坡上的悠悠石龛,可曾忆起那懵懂岁月的光顾;王望山上的
郁郁古松,是否记得那童稚的欢语?巍巍白塔山是否还每日身披霞光万道,眷恋着巴中城;涓涓巴河水,依旧
清澈地流淌,可还沉淀着我儿时的梦?”③九年了都没有能够回家看母亲,所以他才有急切的心情,要回到自
己的故乡。近乡情更怯,作家在这里以想象的方式,以抒情的语言,把传主对于家乡的想念之情,把儿子对于
母亲的思念之情,做了特别真切与深厚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家这样写年近八十的晏阳初在美国的情形:“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晏阳初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
发展和壮大世界平民教育工作。转眼间,忙碌的二十多个年头又过去了,国际平民教育在他的指引下,正蓬
勃发展着,全世界许多国家的乡村教育运动方兴未艾。平民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
果。”④作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晏阳初从事世界平民教育的一生,并对他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说他已经成为具
有世界影响的人物,特别是以独立的平民教育的理念提高了世界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从20世纪的20年代
①
②
③
④
苗勇《晏阳初》,第228ꢊ229页。
苗勇《晏阳初》,第268ꢊ269页。
苗勇《晏阳初》,第166页。
苗勇《晏阳初》,第437页。
20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初期开始,晏阳初就在中国从事平民教育工作,成为中国现代的“平民教育之父”,而把这一重要经验推广到
世界各国,则是从20世纪的40年代开始,已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作家这样评价晏阳初的一生:“童年聪慧,少年奋进,青年立志,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晏阳初本可像许
多仁人志士一样,许国为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可他俯下身来,满怀悲悯,为全世界底层人们奔走,一生都在
为改变底层民众这个最大公约数的生活状况而奔走,无怨无悔,穷尽一生。”①这样的评价更是站在整个人类
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他的人格精神和道德情操,如果他稍有自私之心,就可以专注于个人的利益,求得高官厚
禄也很容易,可是他一生都把整个世界底层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一生都把心血奉献给这项伟大的事业,这
正是一个苦行僧的一生,也正是一个基督教信仰者的一生。
像这样的充满情感、充满想象的优美文字,在这部书中比比皆是,让全书具有了特别感人的力量。作家
虽然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其中,但是已经把自我的感情引入其间,作为叙述故事的浓重底色,也作为情节展开
的基本方式。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可以说,该书乃中国作家为世界递上的一张中国名片,它以朴素且
令人动情的抒写,讲出也讲好了中国故事。”②抒情性正是这本传记文学的基本色调,也是其动人心魄的主要
原因之一。
六ꢄ诗词引入上的镶嵌性
《晏阳初》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并不是一首长诗,也不是一本诗集,但是其诗性品质却是特别显著的。
我们且不说它的结构,也不说他的语言,更不说其中的情感和想象,而只是说其对诸多诗词的引入,就可以说
明诗情和诗意是这本传记的重要特点,诗象与诗境更是这本传记的内在美质。
首先是对于古诗的引用。在开篇不久,就是作者是对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黄台瓜辞》的引用③,以说
明晏阳初出生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来历。晏阳初第一次离家到阆中去的路上,他在大哥的鼓励之下,相
继大声背诵了唐代诗人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宋朝诗人韩驹的《次韵吉父曾园梅
花》,充分展示了小小少年的丰富才情与青春朝气。晏阳初第一次从四川出长江三峡时,想起唐代诗人岑
参的《巴南舟中夜市》,说明他在少年时代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就已经相当熟悉。这些古代诗词的引用与利
用,大大地增加了历史人物叙述的厚度。
④
⑤
其次是书中人物所创作的诗词或与诗词相关的作品,如:晏阳初父亲美堂先生为少年晏阳初所写的励志
小诗;还有他在少年时代离开老家去阆中途中,“背二哥”所唱的两首无名诗歌;1911年晏阳初在巴中中学上
学时所写的一副对联:“胸无块垒心常泰,腹有圣经气自雄。”还有法国一名军官当年所写的讥讽华工的诗作
《幸福的华工》⑥。1
929年晏阳初自己所写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会歌》:“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
结合了同人。/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
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
黄河,/踏过了昆仑,/唤醒旧帮人,/大家一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治天下平。”⑦1960年10月晏阳
初再次唱起自己所作《中华平民教育歌》⑧。这一首歌也许不是晏阳初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却是他一
生中最用心的作品,不仅准确地揭示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高度概括了中国平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实
现途径,深情地抒发了自我的豪情与宏大的志向,在那个时代是极其少有的思想创造。这样的诗词创作,不
仅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并且说明了所叙历史人物的诗人气质与纯正情怀,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有重要作
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苗勇《晏阳初》,第478页。
峻冰《说不尽的“晏阳初”》,《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4月29日,第15版。
苗勇《晏阳初》,第3页。
苗勇《晏阳初》,第33、34、37页。
苗勇《晏阳初》,第70页。
苗勇《晏阳初》,第23、41ꢊ42、61、112ꢊ113页。
苗勇《晏阳初》,第275ꢊ276页。
苗勇《晏阳初》,第427页。
206
邹建军ꢄ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故事———苗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的“可视化”之路
再次是作家在评价晏阳初一生时,引用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①等,也为全书增添了光
彩。当然,除了诗词作品之外,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原始材料,包括晏阳初在1919年所写的《恭贺新年:三喜三
思》②、1922年在清华大学所写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③,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对
晏阳初所发出的访问邀请书等④,也都具有一些诗的气质与形式。
虽然这部作品对于诗词的引用与列入,远不及中国古代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但已经显示出相当的特色,
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叙述发挥了很大作用。一个方面说明作家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学形式的熟悉,一个
方面说明了他在传记文学叙述艺术上的讲究,让这样的历史故事更加生动与有味。
七ꢄ可视化途径的改进方式
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的故事,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
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故事,古代的故事、现代的故事和当代的故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
因,可以向世界讲述的中国当代故事,可供选择的不是太多;中国古代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与当今世界外国
人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也有诸多的局限。不过现代特别是抗战开始之后的中国故事,以及这个时期
的许多历史人物,由于中美合作、中苏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而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涌现的重要历史
人物,则是可以向世界大讲而特讲的。本书的主人公晏阳初博士,作为中国平民教育之父和中国乡村改造运
动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人物,并在中美合作的二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特别是他所提倡
与开创的世界平民教育事业,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伟大实践,是可以并且
应该向世界讲述的重要题材和重要故事。作家苗勇在如何讲好现代中国故事方面下了工夫、费了心血,除了
本文上述六个方面的长处以外,他还特别讲究可读性与可传播性。其一,从他的文本叙述可以看出,基本上
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不是像有的长篇小说长段太多,不太容易阅读,而是像散文诗式的,读起来比较轻松、
特别愉快。其二,他特别突出了叙述过程中的蒙太奇技巧,以晏阳初一生的活动为主线,一个镜头、一个镜头
地呈现出来,让全书就像一部电影放映,合上全书就是看完了一部电影,正是体现了对传记文学文本叙述的
一种开拓。其三,他在许多人物身上发现了有趣的东西,从而突出他们的故事,彰显他们的个性,让所有的人
物都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具有特别的显示度。特别关心晏阳初的大哥的早逝,特别爱晏阳初的父亲的病逝,
对晏阳初提供极大帮助的英国人史文轩的早逝,作家都做了比较恰当的处理,把晏阳初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写
得特别感人动人。晏阳初的妻子许雅丽,他的同事熊佛西、孙伏园、冯锐等,以及当时的政府要员等,都被作
者写得活灵活现,特别有趣而声情并茂,增加了全书的可读性与艺术性。
当然,这本传记作也不是没有缺失,我也愿意在此提出,以供作者在修订时参考。第一,前半部分的文本
叙述是比较细致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晏阳初到国外之后的经历和生活是比较粗略的,可以有更多的发掘与表
达的空间。第二,如果在全书的前面拟出一个历史人物表,按出场先后进行排列,就可以取得如戏剧结构与
演出一般的效果。第三,可以配十多幅甚至数十幅晏阳初生前照片,以与文字相对应,就可以图文并茂,让全
书的叙述艺术再上一个高度。第四,可以配备一些晏阳初所到之地的地理图片,一生之中到过的几十个地
方,都可以以图片或地图的方式进行显示,就可以加强读者对其一生的直观认识,并大大加强本书的可读性。
第五,还可以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民间性,如晏阳初一生中的一些神秘性与传奇性,也许有一些传说,也许有
一些神话,或相关的一些神话和传说,运用在相关部分进行叙述,可以大大增加本书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这
并不会违背历史的真实性,相反可以加强历史与文学的真实性。因为中国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本来存在神
秘主义的东西,如看相、算命、风水、鬼神等民俗,让历史人物晏阳初及其相关人物的故事不是那么纯净,不是
那么正面,也不是那么平面。
《晏阳初》无疑是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新收获,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述的统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功。
①
②
③
④
苗勇《晏阳初》,第478页。
苗勇《晏阳初》,第129页。
苗勇《晏阳初》,第195页。
苗勇《晏阳初》,第484页。
20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苗勇对晏阳初的呈现既是历史事实的陈列,更是文学艺术的建构”①。而所谓“文学艺术的建构”,主要就
是体现在艺术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文本叙述的艺术性与创造性。历史事实是叙述的基础,文本叙述则是
作家的追求与功力的具体展现。
ꢀ
ꢀ
ꢀ
ꢀ
ꢀ
ꢀ
ꢀ
ꢀ
ꢀ
ꢀ
HowtoTellStoriesofModernChinainanArtisticWay
ꢀ
ꢀ
ꢀ
ꢀ
ꢀ
ꢀ
ꢀ
ꢀ
ꢀ
OntheVisualizationofBiographyYanYangchubyMiaoYong
ꢀ
ZouJianjun
ꢀ
ꢀ
ꢀ
ꢀ
ꢀ
ꢀ
ꢀ
ꢀ
ꢀ
ꢀ
ꢀ
ꢀ
ꢂ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ꢃ
ꢀ
ꢀ
ꢀ
ꢀ
ꢀ
ꢀ
ꢀ
ꢀ
ꢀ
ꢀ
ꢀ
AbstractYanYangchu MiaoYongꢋsfull-lengthbiographicalworkꢁtakesYanYangchuꢁ
ꢀ
ꢀ
ꢀ
ꢀ
ꢀ
ꢀ
ꢀ
ꢀ
ꢀ
ꢀ
ꢀ
ꢀ
ꢀ
ꢀ
ꢀ
ꢀ
ꢀ
thefatherofChinesecivilianeducationꢁasthenarrativeobjectIttellsastoryofahistoricalfig-
ꢀ
ꢀ
ꢀ
ꢀ
ꢀ
ꢀ
ꢀ
ꢀ
ꢀ
ꢀ
ꢀ
ꢀ
ꢀ
ꢀ
ꢀ
ꢀ
ureinmodernChinatotheworldꢁwithitsown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inmanyaspects
ꢀ
ꢀ
ꢀ
ꢀ
ꢀ
ꢀ
ꢀ
ꢀ
ꢀ
ꢀ
ꢀ
ꢀ
ꢀ
ꢀ
ꢀ
ꢀ
ꢀ
ꢀ
ꢀ
HowtotellstoriesofmodernChinainanartisticwayꢌYanYangchureachesahighlevelinterms
ꢀ
ꢀ
ꢀ
ꢀ
ꢀ
ꢀ
ꢀ
ꢀ
ꢀ
ꢀ
ꢀ
ꢀ
ofsubtletyinnarrativeconceptionꢁintuitivenessinthepresentationoftheenvironmentꢁspecific-
ꢀ
ꢀ
ꢀ
ꢀ
ꢀ
ꢀ
ꢀ
ꢀ
ꢀ
ꢀ
ꢀ
ꢀ
ꢀ
ꢀ
ꢀ
ityinthedescriptionofcharactersꢁinherencyinthedialogueofcharactersꢁlyricisminthenarra-
ꢀ
ꢀ
ꢀ
ꢀ
ꢀ
ꢀ
ꢀ
ꢀ
ꢀ
ꢀ
ꢀ
ꢀ
ꢀ
tivelanguageandmosaicismintheintroductionofpoetryTheseadvantagesandcharacteristics
ꢀ
ꢀ
ꢀ
ꢀ
ꢀ
ꢀ
ꢀ
ꢀ
ꢀ
ꢀ
ꢀ
ꢀ
ꢀ
areworthyoflearningandreferenceforbiographicalliteraturewritersdespitesomeinevitable
ꢀ
ꢀ
ꢀ
ꢀ
ꢀ
ꢀ
ꢀ
flawsinthenarrativeaspectofthetext
ꢀ
ꢀ
ꢀ
ꢀ
ꢀ
ꢀ
ꢀ
ꢀ
ꢀ
ꢀ
ꢀ
ꢀ
KeywordsYanYangchuꢀMiaoYongꢍbiographicalliteratureꢍstoriesofmodernChinaꢍ
ꢀ
ꢀ
narratingexperienceꢍvisualization
[责任编辑:唐ꢄ普]
①
凸凹《故乡情怀与英雄情结对接之书》,《文学报》2021年11月4日,第8版。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