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3  
May,2015  
清末编修民律之争议  
杰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510275)  
摘要宣统二年底大清民律草案脱稿但未能核定颁布 不久清王朝覆灭清末民律编纂成果付诸东流 然  
这样的结局不仅是时势使然通过考察民律编修前”“概念的分野朝廷各方对民律的关注和讨论民  
律脱稿后朝中的人事变化民律核议时有关亲权条文的争议以及报刊舆论的反响可以呈现修律过程的复杂性,  
民律的结局是朝中不同意见妥协的结果不宜简单地以传统与现代进步与局限来评判。  
关键词清末修律大清民律草案刑民之分礼法之争报刊舆论  
中图分类号DF09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3⁃0149⁃08  
1-4]  
学术界对清末民律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  
贪赃坏法等的概念不过这些词汇的内涵也不  
6]41-43  
有学者从相关奏折档案中梳理了一条脉络注意到  
固定或有混称  
。 “刑事”、“民事”,这是晚清  
民律编修工作正式启动的契机是光绪三十三年  
修律时受欧洲大陆法系影响才出现的新概念修律  
伊始废除大清律例中的凌迟等酷刑和审案中的  
1907)礼部与大理院的修律权之争研究遵循的是  
近代化范式旨在吸取法典编纂的经验教训指  
7-8]  
成为朝廷臣工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情  
刑讯  
出修律者是政府代言人”,民律与民众的生活习惯  
境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 四月初五曾任刑部御  
史的刘彭年奏呈看法不同意将刑讯完全禁止指出  
应视民事刑事案件的性质而酌情使用刑讯:  
ꢀ ꢀ 东西各国裁判所原系民事刑事分设民  
事即户婚田产钱债等是也刑事即人命贼盗  
斗殴等是也中国民事刑事不分至有钱债细  
田产分争亦复妄加刑吓问刑之法似应酌  
核情节以示区别所有户婚田产钱债等事,  
立时不准刑讯无待游移至于人命贼盗以及  
情节较重之案似未便遽免刑讯相应请旨饬下  
修律大臣体察时势再加详慎并饬于刑事诉  
讼法告成后即将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克期纂订,  
5]  
有差距但却未能重视清末修律过程中”“”  
概念的分野、“的概念及内涵的变化以及民律草  
案脱稿后朝野人士对它的态度和围绕其中亲属编亲  
权问题引发的争议虽然也有研究提到新刑律引  
发的礼法之争给民律的编修造成了影响使民律草  
在编纂时注意了对中国固有传统的继承”,法律  
编修馆也派人进行了民事习惯调查但研究仍然没  
有留意礼法之争的延续性忽略该争议对民律草案  
4]  
稿本修订的影响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回到  
清末修律与政局人事变动的历史脉络考察民法草  
案编修核议的情事语境和史实细节。  
]  
”“之分及编修民法的讨论  
以为完备法律则治外法权可以收回。  
大清律例不存在区分刑事”、“民事的语  
修律大臣伍廷芳上奏覆议刘折引用各国法律和香  
港实例批驳刘酌核情节以示区别的问刑建议;  
至于纂订民法及民事诉讼法以完备法律的意见伍  
但是清人有词讼”(户婚田土钱债斗殴等)  
案件”、“细故重情”(谋反叛逆盗贼人  
收稿日期2014⁃06⁃29  
作者简介冉琰杰(1985—),土家族贵州铜仁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1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廷芳表示:“洵属有条不紊臣等俟刑律告竣后即  
律馆编纂提议改正王大臣可为总裁各部院堂官、  
督抚将军请旨特派会订参订法律大臣法部开单  
9]  
行分别编辑陆续奏闻。”  
12]839-842  
奕劻既不同意一切法  
此为民律编修被正式提上修律议程的第一次契  
刘彭年把户婚田产钱债等案视为民事案把  
人命贼盗斗殴等情节较重之案视为刑事案这样  
的分法并非一家之言朝中大臣多有相同看法光  
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初二伍廷芳将大清刑事  
民事诉讼法进呈御览在该法第一章总则第一节  
请派编纂协纂之人  
律都统归修订法律馆编纂也不赞成派王大臣为总  
主张将来刑法民法商法诸法典由修订法律馆  
草拟其余各项单行法由各该管衙门草拟最后都统  
12]849-851  
奕劻的意见得旨依议。  
归宪政编查馆覆定  
这些奏折体现了修订法律权的争夺和讨论固然需  
要注意但有关修律步骤的看法促进了民法编修的  
议程也值得重视。  
刑事民事之别凡叛逆谋杀故杀伪造货  
币印信强劫并他项应遵刑律裁判之案定为刑  
事案件”,“凡因钱债房屋地亩契约及索取赔偿  
等事涉讼定为民事案件”;他在奏折中还指出:  
在上述争论期间朝廷新设的民政部也看准时  
机议论修律并奏请派修律大臣厘订民律会同该部  
奏准颁行民政部奏称:  
中国旧制刑部专理刑名户部专理钱债田产微  
有分析刑事民事之意若外省州县俱系以一身兼  
行政司法之权官制攸关未能骤改然民事刑事,  
ꢀ ꢀ 臣部所系为民查欧美日本皆以此为内务  
行政之枢纽惟是规模初具绵蕞方新凡所设  
略无成轨自非立法周详相为表里将欲变  
尽利其道无由查东西各国法律有公私法  
之分公法者定国家与人民之关系即刑法之类  
是也私法者定人民与人民之关系即民法之类  
是也二者相因不可偏废而刑法所以纠匪僻于  
已然之后民法所以防争伪于未然之先治忽所  
尤为切要各国民法编制各殊而要旨宏纲  
大略相似举其荦荦大者如物权法定财产之主  
债权法坚交际之信义亲族法明伦类之关  
相续法杜继承之纷争靡不缕晰条分著为  
定律。 ……中国律例民刑不分而民法之称,  
见于尚书孔传历代律文户婚诸条实近民  
然皆缺焉不完李悝六篇不载户律汉兴增  
庙户为三北齐析户婚为二命曰婚户隋唐复  
更定次第改为户婚国家损益明制户律分列  
七目共八十二条较为完密第散见杂出于刑律  
之中以视各国列为法典之一者尤有轻重之  
。 ……职守窃以为推行民政澈究本原尤必  
速定民律而后良法美意乃得以挈领提纲不至  
10]41-44  
性质各异虽同一法庭而办法要宜有区别。”  
伍廷芳以日本为鉴认为先变通裁判诉讼法是  
立法工作的当务之急可化解因华洋争讼而酿成的  
外交问题藉此收回治外法权所以他在刑法民法  
尚未修成之前先行编纂出刑事民事诉讼法他这  
样的工作安排得到了修律大臣沈家本及修订法律  
11]  
馆章宗祥曹汝霖等人的理解  
但是刑事民事诉讼法的先行编撰引来了很多  
批评不得不暂缓施行在众多批评意见中大理院  
正卿张仁黼在上奏中指出:  
民事诉讼法当以民法为依据今既未修订  
民法则民事诉讼法将何所适从未免先后倒  
至民法为刑措之原小民争端多起于轻微  
细故于此而得其平则争端可息不致酿为刑  
现今各国皆注重民法谓民法之范围愈大,  
12833-836  
则刑法之范围愈小良有以也。  
可见张仁黼也是把民事案件看成小民因细故引发  
的争端刑事案则是由细故引发的大案。  
有研究者指出光绪三十三年(1907) 法部  
与大理院的权限之争中张仁黼和沈家本就已积怨,  
同年五月张的奏折又挑起了修订法律权的争夺因  
为张仁黼意在请朝廷钦派部院大臣会订法律削  
14]  
无所措手。  
其意见得到朝廷采纳开启了民法典的编纂工作。  
清末民政部由巡警部改名而来下设民治警  
疆里营缮卫生五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  
月初九思想较为开明的肃亲王善耆被任命为民政  
13]  
弱修订法律大臣的修律专权法部尚书戴鸿慈  
提出不同意见而宪政编查馆大臣奕劻又复议戴折。  
戴鸿慈主张特设立法机关即修订法律馆),以资修  
订法律将来法院编制法民法修而未备的商法待  
改正的刑法民刑诉讼法等一切法律都应由修订法  
15]  
部尚书善耆奏请朝廷编修民律是以该部职权  
所系民政所需为立论点绕开了收回领事裁判权这  
一常见的论调所逞述的观点颇有新意为  
150  
冉琰杰清末编修民律之争议  
内务行政之枢纽”,法律有公法私法之大别,“私法  
馆覆核最后交由礼学馆与法律馆共同奏呈颁行其  
者定人民与人民之关系即民法之类是也”。 善耆  
还注意到各国民法的体例内容民法不是小民闹细  
故那么简单物权法债权法亲族法继承法都在民  
法中有定律这些律条涉及财产之主权人们交际之  
信义家庭伦理继承等方面奏折中使用民律”  
一词与同时期的刑律相对应。 “厘订民律得旨  
依议此后民律成了官方钦定的对民法典之称  
不过,“民法一词仍然被朝野使用。  
集议章程如下两馆馆员应互相联络法律馆  
编出草案底稿应一律分送礼学馆两馆书籍案  
准彼此检查民律议定之后由礼部礼学馆、  
21-22]  
法部法律馆会同具奏这些建议得旨依议  
十二月二十七日任职于宪政编查馆且为法律馆第  
二科总纂的汪荣宝得知礼部奏议又听说宪政编查  
馆拟于明年召守旧派劳乃宣参与核议民律不  
23]760  
禁为法典前途惧”  
礼部学部预闻民律草案  
礼部覆议甘大璋折时恰逢民律草案脱稿草  
案共有五编其中总则债权物权编由法律馆顾问  
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起草亲属编由章宗元和朱献  
文起草继承编起草人是高种和陈箓章宗元留学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习商科朱献文留学日本东京  
帝国大学习法科高种是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学士;  
陈箓是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学士此时的法律馆中,  
随着旧馆员知识转型和留学归来之新馆员的调进,  
在民律编修之际礼与法的调和问题就受到了  
朝廷臣工的关注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辽沈  
道监察御史史履晋以维礼教而正人心为由奏请  
礼学馆与法律馆共同商订法律八月会议政务处  
上奏覆议该折各部尚书与军机大臣的总体意见是:  
近日修律大臣多采外国法律于中国礼教  
诚不免有相妨之处除学部曾经条奏奉旨饬  
修订法律大臣会同法部再行详慎斟酌修改删并  
京外各衙门亦多有指摘查方今教育之责  
注重学部应请敕下学部择其有关礼教伦纪之  
随时咨会法部暨修律大臣虚衷商榷务期宜  
于今而仍不戾于古庶几责任不纷而可以收补  
13]  
新式法学人才成了法律馆主干力量  
翌年正月,《大公报听闻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  
与礼部尚书荣庆核定:“嗣后除有应行会核之件当  
知照礼学馆随时协商外并于每月举行会议三次研  
究一切问题以资联络此举准由二月起当即实  
16][17]  
[24]  
。” 二月礼学馆开始核议民律。  
偏救弊之益较为简要易行。  
该折谕旨依议自此学部便能名正言顺对修律工  
作指手画脚当然也预示着此后学部可与法律馆共  
同商订民律草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 至宣统元  
报界舆论对礼学馆核议民律之举颇有批评意  
。 《北京日报刊文称:  
ꢀ ꢀ 法律馆修订民法商法草案本定于去年十  
二月进呈因礼部上一折言民法与礼教攸关,  
必须会同本部逐条商榷方可并要将来须会同  
共奏云云礼部此折上后即奉旨依议法律馆  
因此遂将民法商法已定之草案暂行搁起未能  
进呈盖法律馆皆新学之士礼部多旧学之士,  
此中甚难融洽会同商订一事不知如何结  
18]  
(1909),张之洞以军机大臣身份管理学部张  
之洞是朝中礼教派的代表他以维持礼教为由上奏  
反对日本法学家起草的大清新刑律草案》,颇得京  
外各大臣响应所谓学部曾经条奏奉旨”,应指张  
19]  
之洞批评新刑律的奏折和谕旨  
宣统二年(1910),资政院核议新刑律草案时,  
议员们围绕有关伦常诸条如子孙违反教令和无夫  
25]  
。  
20]  
进行了激烈的礼法之争在此背景下民律  
编修中礼与法的调和问题又引来朝中大臣奏议。  
先是内阁侍读学士甘大璋奏请宪政编查馆礼学  
法律馆共同核议新编的法律十二月礼部大臣  
覆议支持甘大璋认为:“民律则日用民生在在与礼  
教相为表里臣馆若不预闻非特法律馆所编民律,  
恐有与礼教出入之处即臣馆所编民礼亦恐与民律  
有违异之端将来实行之时必多窒碍。” 礼学馆建  
议由本馆与法律馆会同集议民律再咨商宪政编查  
这段评论被申报引用并以礼部人员亦有商订  
民法之学识乎为题讽刺礼部旧学之士参与商  
26]  
订民法之不妥。 《北京日报还探得礼学馆认为  
民律草案内容丧失亲权太甚”,俟会同法律馆商订  
27]  
将力争之” 。大公报也得知礼学馆正签出  
民律草案中违背礼教之处分别驳议但未悉沈家本  
28]  
意见如何  
民律脱稿后修律大臣的更换及舆论反响  
刚刚脱稿的民律草案正被礼部礼学馆牵制似  
1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难奏呈报界舆论又对民律的前途十分关注法律馆  
承受着朝野内外的压力恰在此时法部尚书廷用  
宾因患重病请辞开缺传闻沈家本有补升法部尚书  
。 《时报评论道溥伦对议员感情既深”,有恩  
威并济涵盖众流之度沈家本威望似不如伦然  
沈固法律专家也于旧律既经验数十年于新律亦研  
究数载其智识实远出于诸老朽之上”;那桐是著  
名守旧之辈也当在军机时碌碌无所短长曾未闻  
有所建白久已不协于众望即转而掌内务府事”;  
庆亲王奕劻和那桐既握军机中之大权又握外务部  
之大权,“去岁因弹劾军机处案屡为议员所迫也,  
固已恶之深而恨之极矣然语有之蛇无头而不行。  
那以为议员之所为皆由伦贝子酿成之于是以  
恶议员恨议员者转而迁怒于伦贝子此则庆那之  
29]  
之消息不久廷尚书逝世朝廷命绍昌为法部  
新尚书沈家本非但没有升职反于宣统三年  
1911)二月二十二日奉上谕开去修订法律大臣及  
资政院副总裁之差回法部本任左侍郎供职大  
理院少卿刘若曾充任修订法律大臣学部右侍郎李  
30]  
家驹充任资政院副总裁法律馆的汪荣宝对此  
23]816  
非常吃惊并在日记中记述为殊出意外”  
沈家本被开缺报界纷纷猜测原因。 《大公报》  
说到:“沈子敦侍郎修订法律大臣一差日前奉谕开  
兹闻其原因系为政府以该侍郎所订法律多与  
礼教不合屡被言官指摘且在资政院毫无建白监  
国深滋不悦故有同日开去法律大臣及资政院副总  
35]  
处心积虑也”  
似乎刘若曾充任修订法律大臣也是由那桐所  
而且就在沈家本开缺上谕发出的第二天曾为学  
部右参议现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的刘廷琛便奏参  
沈家本请饬礼学馆和法律馆以大清律例为本删订  
各新律以维礼教。 《时报隐晦地说:“枢臣因沈家  
本修订法律专主从新故保刘若曾代之复嗾令刘廷  
琛奏请申明新律宗旨饬礼学律学两馆依据旧律参  
31]  
裁之旨。” 若依该报之言那么沈家本被开缺一  
暗示着宣统朝新当权者(“监国指摄政王载沣)  
的政治风向即不过度羡慕西方宪政敦崇礼教支  
持守旧派。 《大公报 又报沈家本得旨谢恩感到  
轻松愉快曾语人云:“予今开去此两项兼差外间  
多有为予惋惜者殊不知修订法律与充资政院副总  
此两差最难理处稍有不慎非受责于政府必受  
谤于舆论无论如何恒处于丛怨地位今一律释此  
36]  
申报时评:“沈  
订各新律以维名教。”  
家本既开去资政院副总裁差又开去修订法律差而  
仅饬回法部侍本任动辄得咎可怜刘若曾既肯为  
枢臣傀儡又能傀儡刘廷琛故得一修订法律差心  
32]  
[37]  
劳日拙可怜。” 这些议论隐射了修律背后的人事  
重负何快如之。”  
沈看透时局深知修订法律大  
臣与资政院副总裁是腹背受怨的差事既要应对朝  
又要承受外界舆论的批评行事如履薄冰故得  
旨开缺而感欣悦。  
纷争。  
刘若曾是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当过翰林院  
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纂修文渊阁校理会试同考官、  
河南乡试正考官八旗学堂副总办湖南辰州府知  
其实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订法律大  
臣伍廷芳请旨开缺后沈家本已感孤掌难鸣萌发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各省督抚奏议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法时沈家本的修律工作遭到许多批  
同年大理院正卿张仁黼上奏影射沈家本大权  
独揽沈家本顺水推舟请旨开去修订法律大臣差但  
宪政编查馆覆议张折时肯定了修订法律大臣和修  
订法律馆是必要的差职和机构谕旨采纳宪政编查  
馆建议不久又任命沈家本为修订法律大臣由此  
可见沈家本当修律大臣的几年中并非一帆风  
38]第六卷,720-721;第七卷,137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  
任太常寺卿同年九月改为大理院少  
39]第二册,1339;第四册,3090-3091  
从刘若曾履历可知他对  
修史科考学务有经验但法律方面的工作较沈家  
本资历浅宣统元年(1911)七月,《申报报道了刘  
若曾的近况称他是礼教家之专门”,以孝行闻名,  
最得张之洞器重被赞为才堪大用”,将升授礼部  
40]  
侍郎虽然他没有真的进入礼部但从其仕途经  
品行传闻情况来看他于宣统三年(1911)被任  
命为修订法律大臣说明朝廷对待新律编纂的倾向  
性态度变化即更加偏重维持礼教。  
33]  
时报认为沈家本开缺一事不简单沈开缺资  
政院副总裁同时溥伦开缺资政院正总裁继任的资  
民律宗旨和亲权条文的争议  
政院正总裁世续是奕劻保举副总裁李家驹乃那桐  
民律草案上呈御览的进度既因礼学馆的核议  
工作而受到牵制又因沈家本的开缺而受到打击而  
34]  
保举这些都是军机重臣奕劻和那桐上奏促成  
152  
冉琰杰清末编修民律之争议  
45]  
且其编修宗旨和一些具体内容还遭到朝中礼教派的  
批评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首先上奏称:  
窃维政治与时变通纲常万古不易故因世  
旧刑律之优绌而已”  
刘的奏折被军机处抄发法部和礼部礼部堂官  
对其中内容极力赞成法律馆认为该折所言殊与新  
46]  
局推移而修改法律可也因修改法律而毁灭纲  
则大不可盖政治坏祸在亡国有神州陆  
沉之惧纲常坏祸在亡天下有人道灭决之忧  
律大有牵掣表态将尽快会同礼部妥议办法不  
法律馆开会讨论刘折,《时报详为报道感叹新  
前途颠倒”。 会中担任法典起草员的诸日本法  
学家如冈田朝太郎严谷孙藏等皆力持文明诸国  
法律通例认为:“凡法律之定自有法系断无合篇  
采用新法系而中间忽间杂旧法系中语之理法律礼  
各有范围不能牵混”;但礼部尚书陈宝琛翰林  
院检讨宋育仁皆著名维持礼教之人”,极力支持刘  
廷琛折最后法律馆妥协,“议订调停之法”,将男  
30 女至25 结婚不必得父母承诺一条酌情  
删减至于父母丧失亲权条则作出限定:“所谓亲权  
不外数种一管理财产权一惩戒权一监督权,  
一教育权中间惟财产管理权关系自由能力者大,  
而在亲权中不过一小小部分特提出另订外其余各  
今年为议民律之期臣见该馆传抄稿本其  
亲属法中有云子成年能自立者则亲权丧失,  
父母或滥用亲权及管理失当危及子之财产审  
判厅得宣告其亲权之丧失又有云定婚须经父  
母之允许但男逾三十女愈二十五岁者不在  
此限各等语皆显违父子之名分溃男女之大  
……该法律大臣受恩深重曾习诗书亦何至  
畔道离经若此臣反复推求其故则仍以所持  
宗旨不同也外国风教攸殊法律宗旨亦异欧  
美宗耶教故重平等我国宗孔孟故重纲常。  
法律馆专意模仿外人置本国风俗于不问既取  
平等自不复顾纲常毫厘千里之差其源实由  
47]  
种亲权均不在丧失之列。”  
41]  
。  
结婚须得父母同意但男满30 女满25 岁之  
后不受此限制这是1898 日本民法中的内容。  
梅谦次郎曾解释该条立法原由:“子之配偶者与父  
母生姻族关系又况乎其夫妇间所生之子复为父母  
之实孙是更安可置父母之意于度外耶时无论古  
国无论东西结婚均须得父母之同意盖以此耳。  
惟此种之同意果为永久且绝对之条件与否则各国  
法例不一。”“本条之条件为法律上之条件自德  
刘廷琛上奏一事被各大报纸纷纷报道舆论哗  
。 《申报载文批驳道:“刘廷琛云礼教尽灭新律  
可行不灭则万难施行尤如断凫续鹤指鹿为马之  
瞀语……至谓忠义之衰由于孝悌不明之故而牵引  
三纲以武断其词尤属不通之论……往者礼教与法  
律视同一物者因学者无法律之智识而依托礼教以  
规律本族之故乃遂误认为一种之成文法尔不知  
礼教云者属于国民之秉彝固为吾数千年来立国之  
义上言之则子无论若干岁均须求父母之同意此  
42]  
[48]56-57  
法律馆民律起草者似乎照搬  
一要素而特不能与一国之法典相混。”  
申报》  
固当然之事也。”  
还刊登文章隔墙似有吠花声为副题暗喻刘  
言似犬吠,“大学堂监督刘廷琛奏参沈家本一事闻  
者莫不大哗”,“无礼教则天下亡”,此论奇哉”! 可  
上监国为之动容诸老为之起敬而新律一线之  
了该条大清律例则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  
[49]551  
母主婚祖父母或父母已故由余亲主婚  
换  
言之不管男女年龄多大只要家中尊长健在那么  
婚事就要由尊长做主这有维护父母祖父母亲权  
之意若男女超过一定的年龄婚姻可自主便意味  
着尊长亲权将部分丧失。  
43]  
生机又归消灭矣” 。 这篇评论旋即被盛京时  
44]  
转载  
时报也刊文发表意见:“新旧党竞争之烧  
礼学馆对亲权问题不让步不能接受父母亲权  
有任何丧失法律馆中留学生群体则相持力辩据  
申报载文称:  
无过父子夫妇伦理之问题记者对于此项新律,  
原不敢绝对之赞成诚以民间习惯既久而骤然易  
之以新法则社会之心理必将为之杌隉不安无宁受  
之以渐使潜移于不觉之为愈也然此不过就事实  
上言之耳其于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之大义固未尝  
有丝毫之损害也”;刘廷琛其手挥目送之巧意固  
别有所在殆欲举宪政之全局而推翻之非徒争新  
ꢀ ꢀ 礼学馆对于民法草案自奉谕旨以来只会  
议一次会议之时该馆某提调谓中国政体向重  
立纲外国政体向重平等父为子纲亲权断不  
可抛弃如亲权可抛弃将来乱臣贼子弥满天下  
此说颇为一般旧学究赞成而章宗元等十  
15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数人则竭力反对谓中国政体向重立纲因便  
五月十一日日记中写到:“到修订法律馆子健告予  
亲属及承继法中问题甚多仲鲁畏首畏尾意主迁  
现拟将此两编提开暂不具奏委诸将来编纂云。  
于专制故也今既改为立宪政体即应变为个人  
平等自治独立主义以矫其依赖性使人人均有  
独立营生之能力若亲权终世不停止父母终  
世有教育子女之义务而无享子女奉养之权利。  
且子女犯法可问及父母因其父母有管理之责  
果如此则父母终身有管理保养子女之义  
子女终身有依赖安全之权利为人父母者,  
不亦苦哉况所谓抛弃者不过俟子女成年时,  
或嗣有自治能力时始抛弃其管理权非谓从子  
女出生后即抛弃其权也。 ……新旧聚讼不决,  
23]893  
九月修订法律大臣  
甚矣编订法典之难也。”  
果然抛开亲属继承编只将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  
物权编上呈御览奏折称:“凡亲属婚姻继承等  
除于立宪相背酌量变通外或取诸现行法制或  
本诸经义或参诸道德务期整饬风纪以维持数千  
年民彝于不敝……亲属继承二编关涉礼教钦遵  
12]911-913  
十月,  
叠次谕旨会商礼学馆后再行奏进。”  
辛亥革命爆发时局骤变民律草案不了了之北洋  
政府修订之清末民律虽未颁行但民间诉讼仍以清  
末民律草案为法理依据之一。  
50]  
两派争持甚力因此未能解决。  
亲权问题之争反映两种修律的理念即基于纲  
常的家族主义与基于自由的平等主义而且也象征  
着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中国大家长制子从父纲  
的礼教观开始受到欧美个人主义思想的挑战不  
从北洋政府时期法律草案汇编所收录的大  
清民律草案内容来看清末法学馆在修改民律草  
案时还是向礼学馆妥协了比如亲属编第三章婚  
姻第一节成婚之要件第二十二条有言:“结婚须由  
父母允许。”无男逾30、女愈25 岁者不在此限的字  
又如亲属编第四章亲子第一节亲权中有关父母  
亲权丧失的规定只限于母亲再嫁后不得行使亲权,  
女儿出嫁后父母不得行使亲权子成年后父母依  
然享有亲权财产归父或母管理关于财产上之法律  
编修新律是清末新政变革中的重要环节是近  
代中国政制转型的重大举措但民律的编纂议程和  
进度却相对滞后民律草案脱稿后还陷入礼法之  
并且未能核定颁布正因为有这样的结果导致  
学术界对民律的研究多致力于寻找它的局限性并  
把它放入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给予定位和价值评  
前述通过对民律编修前”“概念的分野、  
朝廷各方对民律的关注和讨论民律脱稿后朝中的  
人事变化民律核议时有关亲权条文的争议以及报  
刊舆论的反响等方面的考察一定程度呈现了清末  
民律编修核议过程的复杂性可以说民律编修被  
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是因为清末修律参照了同时  
期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的各种法典修订法律大臣  
和各部臣工开始区分民事”、“刑事为不同的概  
编纂单独的民法典成为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朝中  
各方分争修律权使然大理院法部宪政编查馆民  
政部礼部学部都把参与核议民律纳入自身的职事  
范围推动了民律编纂核议工作的进程而修成的大  
清民律草案则是朝中不同意见妥协的结果因此,  
恐怕不能简单以传统与现代进步与局限来评判清  
末民律草案的编修核议过程而应回到清末修律与  
政局人事变动的历史脉络考察民法草案编修核议  
的情事语境和史实细节从而更深入更细致更客  
观地揭示民律草案编修核议进程的复杂性。  
51]  
行为由行亲权之父或母为之代表  
法律馆之所以妥协与当家法律大臣的个人意  
志有关刘若曾担任修订法律大臣后修律态度和  
办事方针都以维持礼教为宗旨甚至有另起炉灶之  
。 《大公报探知刘若曾决定将尚未入奏的法  
律草案亲加详阅大为修改总期符合礼教便利通  
52]  
” 。北京日报载文说:“修订法律大臣既经  
易人办事方针亦略有改变闻沈大臣手中所业经订  
53]  
大公  
成各草案现在刘大臣均拟另行纂辑云。”  
亦报道:“刘仲鲁少卿对于修正法律一事抱定  
54]  
维持礼教宗旨。” 至于民律刘若曾很不满意其中  
的亲属编和继承编有意今后奏呈民律时将两篇除  
暂时不奏法律馆的汪荣宝在宣统三年(1911)  
注释:  
清中期诗人李勉有诗云:“谁家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张生教授在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1901-1949)》一书中认为民律草案未经清廷正式审议在清末民初都没有正式公  
154  
冉琰杰清末编修民律之争议  
布施行裁判官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与草案存在较大距离”,“当时大多数法律界人士对该草案知之甚少”。 此观点并不  
准确因为虽然民初南京临时政府有令对清末民律草案不予援用但是草案亲属编的离婚条文却在民间婚姻诉讼的案例  
中被律师援引而北洋政府大理院也承认该条文内容有效比如:1913北京附近大兴县的于某与妻张氏诉讼离婚于某  
不满京师高等审判厅的判决上告大理院诉状陈述离婚的理由全部引自清末民律草案离婚条文大理院接受了诉状依  
据原诉讼记录又通过审讯了解事实后逐一驳回了每条离婚理由认定离婚事由与法定离婚条件不符此案参见中国第  
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第六册大理院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年版451⁃458 。  
参考文献:  
1]杨志昂晚清民法观念的变迁与清末民律的修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  
2]张生大清民律草案摭遗[J].法学研究,2004,(3).  
3]孟祥沛.《大清民律草案法源辨析[J].清史研究,2010,(4).  
4]王彬清末民律修订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张生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1901-1949)[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吴佩林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李欣荣清末修律中的废刑讯[J].学术研究,2009,(5).  
8]李欣荣清末死刑方式的转变与争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9]修律大臣外务部右侍郎伍刑部左侍郎沈奏复御史刘彭年奏停止刑讯请加详慎折[J].东方杂志,1905,2(8).  
10]伍廷芳大清新编法典[G] / /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270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11]伍侍郎编纂裁判法之用意[N].申报,1906⁃03⁃29(3).  
1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陈煜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段往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4]民政部奏请厘订民律折[J].东方杂志,1907,4(7).  
15]上谕[N].申报,1907⁃06⁃19(2).  
16]掌辽沈道监察御史史履晋奏礼学馆宜专派大臣管理与法律馆汇同商订折[J].政治官报,1908,(234).  
17]会议政务处奏议覆御史史履晋奏礼学馆宜专派大臣管理与法律馆汇同商订折[J].政治官报,1908,(300).  
18]关晓红张之洞与晚清学部[J].历史研究,2000,(3).  
19]李欣荣如何实践中体西用”:张之洞与清末新刑律的修订[J].学术研究,2010,(9).  
20]李欣荣清末关于无夫奸的思想论争[J].中华文史论丛,2011,(103).  
21]礼部奏遵拟礼学馆与法律馆会同集议章程折[N].北京日报,1911⁃02⁃14(3).  
22]礼学馆将参预民律[N].申报,1911⁃02⁃19(1:4).  
23]汪荣宝汪荣宝日记[G] / /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621⁃623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  
24]法律礼学两馆之联络[N].大公报,1911⁃02⁃16(2:1).  
25]新律延搁之原因[N].北京日报,1911⁃02⁃26(2).  
26]礼部人员亦有商订民法之学识乎[N].申报,1911⁃03⁃06(1:4).  
27]反对民法因恐丧失亲权[N].北京日报,1911⁃02⁃28(2).  
28]大清民法尚须详拟[N].大公报,1911⁃03⁃08(2:1).  
29]沈侍郎将升法部之预闻[N].大公报,1911⁃01⁃17(2:1).  
30]上谕[N].申报,1911⁃03⁃23(1:3).  
31]沈侍郎开去兼差之原因[N].大公报,1911⁃03⁃26(5).  
32]沈侍郎撤差后之愉快[N].大公报,1911⁃03⁃30(2:1).  
33]史洪智清末修订法律大臣的政治困境[J].史学月刊,2013,(1).  
34]专电[N].时报,1911⁃03⁃23(2).  
35]论资政院更调正副总裁事[N].时报,1911⁃03⁃24(1).  
36]专电[N].时报,1911⁃03⁃24(2).  
37]时评[N].申报,1911⁃03⁃25(1:6).  
38]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5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0]京师近事[N].申报,1909⁃09⁃11(1:5).  
41]刘廷琛反对新刑律奏折[N].时报,1911⁃04⁃05,06(4).  
42]辩刘廷琛反对新刑律[N].申报,1911⁃03⁃29(1:3).  
43]刘廷琛参沈家本之原奏[N].申报,1911⁃04⁃02(1:5).  
44]刘廷琛参沈家本之原奏[N].盛京时报,1911⁃04⁃12(2).  
45]刘监督参劾新刑律疏书后[N].时报,1911⁃04⁃07(1).  
46]法律馆与刘廷琛[N].大公报,1911⁃03⁃28(5).  
47]新刑律之前途颠倒[N].时报,1911⁃04⁃08(2).  
48]梅谦次郎日本民法要义亲族编)[M].陈与燊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49]大清律例[G] /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0]礼学馆亲权之争议[N].申报,1911⁃04⁃22(1:4).  
51]大清民律草案[G] / / 北洋政府修订法律馆法律草案汇编).北京京城印书局,1926.  
52]刘大臣调阅未奏法律草案[N].大公报,1911⁃03⁃29(2:1).  
53]法律草案另纂之风闻[N].北京日报,1911⁃04⁃06(2).  
54]刘大臣修正法律之方针[N].大公报,1911⁃04⁃21(2:1).  
The Dispute of Drawing up the Civil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AN Yan⁃jie  
History Depart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Abstract:The Civil Law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completed in the end of 1910, but it had not is⁃  
sued. Soon the Qing Dynasty collapsed, which means the codification of the Civil Law became in vain.  
However, That is the unchangeable the trend of times.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criminal  
law and civil law, the attention from all parties of the royal court and their discussion of the Civil Law,  
personnel changes after the complete of the Civil Law, and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parental right in the  
Draft of Civil Law, and the reflection from the newspapers and press were all proves to show the complex⁃  
ity of amending the law. The Civil Law was compromise of various views of the court so that it’s im⁃  
proper to evaluate the Civil Law with the simple conclusion as being whether traditional or modern, pro⁃  
gressive or limited.  
Key words:amending the civil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Draft of Civil Law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criminal and civil; the dispute of feudal ethics and law; the public  
opinion in newspaper  
责任编辑凌兴珍]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