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1期  
2
016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1  
January,20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动力路径与实例  
1
1,2  
蔡寅春,方磊  
(1.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成都610064;2.怀化学院商学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  
新的空间和机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融合的动力系统包括非遗保护需求的  
推力、“非遗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引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需求  
层次提高的驱动力;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四种方式以湖南湘西  
怀化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产业融合;湖南怀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057-0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  
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世界范  
围内对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72  
年以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发  
布了系列遗产保护公约,在全球范围开始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申报评选工作1985年中国加入缔约  
国行列以来,截止201412月底,先后被批准列入  
心等组织机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法规。  
这些举措表明了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民间社团学术界有关社  
团和群众也踊跃参与,积极探索有效的保护途径在  
当今国内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  
及今后人们旅游活动的主旋律文化旅游的兴起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因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非遗的传承和旅游业  
的融合动力及路径,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  
供参考。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共有34,  
包括昆曲中国书法中国篆刻雕版印刷技艺书法、  
剪纸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等一批传统非物质文化  
[
1]  
遗产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多部文  
化遗产保护的文件和法规,成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概念源流及构成要件  
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良性融合  
与互动之前,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及  
收稿日期:2015-0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传统聚落的生态智慧及当代发展———基于武陵山片区的重点考察”(14YJCZH030);湖  
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项目文化漂移文化浸入’:和平文化旅游资源范畴的解析与重构”(HPJD2014ꢀ3);  
怀化学院2013年资助项目民生导向下怀化民族村寨旅游的转型升级研究”(HHYUꢀ201304)。  
作者简介:蔡寅春(解达·索朗措)(1984—),,四川阿坝小金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经  
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方磊(1979—),,湖南邵阳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怀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5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构成要件加以梳理和分析,以明确研究对象。  
)概念源流  
日本颁发的文化财保护法无形文  
()构成要件  
(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第二条定义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  
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  
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  
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  
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  
,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  
950年  
化财一词,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母体,  
无形文化财一词从2060,  
,
1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对国际社会产生太大的影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进驻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这一概念才逐渐影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  
[2]2ꢀ3  
织乃至整个国际社会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引进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最初将无形文化财描述  
[14]37  
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  
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CultureHerit-  
age)  
后来惯常的提法为民间口头创作”(FolkO-  
ralCreation)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Oraland  
[3]12ꢀ13  
[14]39  
IntangibleHeritage)  
,在此后的使用过程中更  
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2012  
多表述为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eHerit-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始编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年度报告,对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进行汇编综合各文献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要件见表1。  
age)2005  
,我国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此,“非物质文化遗  
这一词汇正式进入中国,并迅速被学术界所启  
[4]19  
中国政府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时,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最初表述时,也沿用了联合国  
来源  
主要组成部分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  
》  
国内诸多学者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一  
个准确的学术定位,对该定义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和  
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概念的解  
,寻找最容易被国人接受的语义如苑利提出界定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  
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  
。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  
国务院中华人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  
民共和国非物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  
质文化遗产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  
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时的四个基本要素;张春  
李星明在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现状综  
[
6]  
述的基础上,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述;吕  
中山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  
产保护发展报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  
建昌廖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  
[7]  
遗产的品类从概念内涵上进行了思考二是对概  
念的整体认识,为文化保护工作的可操作实践服务。  
如侯洪澜齐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复杂性  
[15]  
(2012)》  
统医药;民俗  
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非遗法所列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构成要件中并没有明确列出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涵盖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  
类别,但留出了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似乎可  
以包含更多的类别和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8]  
进行了分析;李世涛强调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  
来理解,并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解  
[9]  
;高丙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作为一个整合性  
[10]  
的概念来认识 三是从其它视角阐述概念连冕  
[15]2ꢀ3  
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资源与  
保护发展报告( )》  
012  
的实践来看,主要将其细  
2
[
11]  
实务进行了探讨 ;宋俊华从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立  
分为10大类别,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  
非遗法中的主要构件应该说,上述构成要件已  
经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但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分类以及各子项间的逻辑关系表述形式上还  
存在不尽完备之处要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  
类型,且确保各子项间不存在任何重叠,那是相当困  
面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与重  
[12]  
;刘壮牟延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  
[13]  
汉语语境中进行了比较和解读 这些研究深化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我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  
58  
蔡寅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力路径与实例  
难的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类体系和国内诸  
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苑利顾军等的八分  
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企业  
[
16]14ꢀ15  
[27]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类表演  
艺术类传统工艺技术类传统生产知识类传统生活  
知识与技能类传统仪式类传统节日类文化空间类  
等八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做到各子项含量大致相同  
且互不重叠,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比较容易与国际社  
会接轨。  
利益的追逐科技进步的推动等因素 高凌江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旅游需求技术创  
[28]  
新等四个因素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  
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等相  
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业的融合在当前非遗保护需求的推力非遗旅游开发  
利用成功经验的吸引力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地  
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  
需求层次提高的驱动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展起来,形  
成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系统(见图2)。  
融合发展的动力路径与实例  
)基础条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  
(
[15]21  
,也暴露了不少问题,重申报,轻保护” ,地  
方政府重视不够民众参与度不高保护资金投入不  
[17,18]  
[19ꢀ20]  
非物质文化遗  
,缺乏整体保护观念  
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通过合理  
[21ꢀ23]  
开发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 黑格尔曾说,“传统  
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  
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  
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  
[24]  
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 。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rn)曾经说过:“越是  
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  
[25]  
。”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具有天生的  
契合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  
资源基础,而旅游业的发展能为非物质文化传承提供  
市场基础,这是二者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见图1所  
)。通过旅游活动可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  
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新的机会,能加强  
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扩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困境。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  
首先,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是驱动非物质文化遗  
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点从各地十  
分红火的民族村寨旅游态势就不难看出其次,国家  
相关政策的支持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  
合发展的步伐如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先后出台了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  
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提升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的文化特色作为旅游业未来  
发展的方向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  
,既顺应了市场需求,也是是落实国家相关战略的  
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在六种作用力  
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持续性动力机  
,能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置换与创新,  
增加了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了旅游产  
业链。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动力系统  
2090,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经济  
[26]  
现象,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旅游  
业具有关联性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有着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基础,能够融合发展新产品,刺  
激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曹世武郑向敏  
()融合路径  
5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30]  
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非  
鹤城区  
洪江市  
上河阳戏  
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本文构  
建了四种融合发展模式: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  
造型融合和功能型融合(见图3)。  
辰河弹腔辰河木偶  
湾溪石刻洪江甜  
雪峰断颈龙 酱洪江古商城草龙、  
杉制木盆工艺洪江洪  
油工艺黔阳散花歌  
中方斗笠制  
铜湾霸王鞭  
作工艺  
中方县  
会同县  
傩戏扛菩  
打鼓锄茶拉木号子、  
”、竹编技  
神农祼祭  
芷江县  
新晃县  
芷江孽龙舞 芷江扦担舞芷江鸭  
侗族箭歌闹年锣  
侗族傩戏  
咚咚推”  
传统龙舟  
火场乡土家族斗鸟沅  
沅陵山  
沅陵县辰州傩戏  
陵刺绣花朝节哇乡  
二酉山  
人婚俗  
传说  
辰河高  
辰溪县腔茶山  
号子  
双唢呐丝弦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其中,开发型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的方式,开  
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民俗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展示场所,供游客参观;体验型融合主要通过市场  
运作,开发如民族节庆演艺和民俗体验类旅游活动,  
游客通过参与体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型融合  
是指通过技术融合的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  
元素在特色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民族服饰民族旅游  
景区()中体现;功能型融合是指通过功能融合手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功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  
诸如传统医药保健传统技艺修学等旅游项目,让旅  
游者获得某些功能性的收获和体验。  
辰河目连  
溆浦县戏花瑶  
挑花工艺  
高山号子喔喝灯辰  
蚕灯溆浦  
河纸扎花瑶婚俗溆  
傩戏  
浦道教音乐三棒鼓  
盘瓠祭花水车苗族饱冬节平  
麻阳县  
灯戏  
安荷灯节  
苗侗芦笙  
靖州雕  
花蜜饯制作  
技艺  
杨再思的故事款歌、  
苗族织锦岩湾歌场、  
花苗婚俗  
靖州县苗族歌鼟  
侗族芦  
通道  
通道县侗戏侗  
锦制作工  
侗族大歌侗族为也、  
卜宽传说侗族双歌、  
花苗歌鼟草苗嘎奔  
花苗服饰草苗服  
萨岁节  
侗族琵琶  
大戊梁  
歌会侗款、  
侗族喉路歌  
2
.融合层次  
()实例研究  
怀化非物资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总体来说,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怀化市层面上的融合,如  
编排一台综合反映怀化多姿多彩魅力的大型表演;其  
次是作为旅游吸引物与相关景区()的融合,例如可  
将苗族歌鼟作为靖州苗寨的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活  
动项目,侗锦中方县斗笠等作为配套旅游吸引物在  
旅游景区或旅游城镇出售;最后作为旅游景区文化符  
号与环境氛围的融合,例如景区标示系统的设计,街  
景观小品中所反映出的文化符号。  
1
.研究区概况  
湖南湘西地区是汉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  
交汇地带,这里分布有侗土家回族等少数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同时,这里也是旅游资源  
富集区,著名的景区有张家界天子山凤凰古城洪  
江古商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业的发  
展如何融合,一直是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本  
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怀化  
市进行实例研究目前怀化拥有10项国家级、19项  
省级、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2)。前面分析  
的问题在这里表现最为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方式亟需创新。  
3
.融合路径  
首先,从体验型融合来看,其主要路径有二一  
是通过民族演艺与旅游体验整合大部分非物质文  
化遗产经过编排后可以演艺的形式与民族村寨旅游  
融合,发展民族演艺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芦笙表  
,侗戏侗族大歌等侗族歌舞,经过艺术加工和编排  
2.研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60  
蔡寅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力路径与实例  
[31]  
,可以在通道的皇都侗寨芋头侗寨表演 ;靖州  
苗族歌鼟芦笙等苗族歌舞在靖州地笋苗寨表演;傩  
戏傩艺表演可在高椅古村表演;辰溪辰河高腔双唢  
呐和丝弦可在辰溪船溪古驿站表演;溆浦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如溆浦傩戏辰河目连戏喔喝灯蚕灯溆浦傩  
溆浦辰河纸扎和屈原文化可以在思梦山水景区集  
中表演和展示二是通过节庆活动与旅游体验整合。  
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芦笙节三月三月也等民族节  
民族文化体验为一体,大大丰富景区的内涵和功  
。  
最后,从功能型融合来看,如委托食品开发公司  
对花瑶传统食品进行深度开发,在商品材质及特色上  
突出旅游商品的原生态和乡土化,在设计加工中融  
入花瑶文化主题元素,在包装上采用传统的天然包装  
材料,如纸植物的茎叶等天然材料以及麻编、  
草编等传统工艺,或是采用挑花等工艺制成环保袋,  
可开发土猪腊肉猪血丸子土豆百合粉葛根粉山  
[31]  
,可以节庆活动的方式和民族村寨旅游整合。  
其次,从创新型融合来看,其主要路径有二一  
是通过旅游纪念品的方式进行创新融合,如侗族的民  
间服饰侗锦侗帕及民间工艺品雕花蜜饯等可以开发  
成纪念品,在民族村寨销售;二是通过景观元素与景  
区或城镇进行创新融合,如溆浦县的流放文化,通过  
屈原塑像屈原诗词雕刻等方式,在国家级湿地思梦  
[32]  
蕨精粉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  
游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成为一种趋势除了本文所探  
讨的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和功能型  
融合四种路径外,在实践工作中还可能会有新的融合  
方式和新的商业业态产生,这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和保护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有一点我们必  
须注意,那就是绝不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进行旅游  
开发,而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只有做到  
这一点,才能在旅游开发中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  
利传承。  
[31]  
景区进行展示 。  
再次,从开发型融合来看,按照文化上关联地域  
上邻近特色上互补的原则,可将通道侗族非物质文  
化元素与侗族民族村寨旅游融合,建立哆嘎哆吔旅游  
景区,整合后的景区可以包含诸多少数民族在内的民  
族村寨和依附于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集观光漂  
注释:  
19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设以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Heritage)命名的部门此后教科文组织的第二个中期计划  
984ꢀ1989》中使用了非物质的文化遗产”(NonphysicalCultureHeritage)这一概念,用来界定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遗产”  
的扩展部分。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使用了“IntangibleCultureHeritage”这一概念,我国官方  
1
译本将其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中沿用了这一定义。  
资料来源于怀化市文化局,时间截止为20136月底。  
参考文献:  
[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国名录[EB/OL].(2013-06-30)[2014-12-20].http://wwwi.hchina.cn/show/feiyiweb/  
html/com.tjopen.define.pojof.eiyiwangzhan.DaiBiaoZuo.daibiaozuoMore.html.  
2]王军.日本的文化财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罗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4]龚昌菊.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学院,2011.  
5]苑利.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2008,(1):21-23.  
6]张春丽,李星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7,(2):137-140.  
7]吕建昌,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3-107.  
8]侯洪澜,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复杂性[J].社科纵横,2012,(8):129-130.  
9]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6,(9):134-141.  
10]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2):15-17.  
11]连冕.文化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资源与实务[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3-46.  
12]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9):117-121.  
[
[
[
[
[
[
[
[
[
[
[
6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3]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83-187.  
14]周军.论文化遗产权[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5]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司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1-13.  
18]李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J].学理论,2012,(30):120-121.  
19]巴桑吉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时代,2009,(31):126-127.  
20]孙克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进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4-60.  
21]曹诗图,鲁莉.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51-156.  
22]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189-195.  
23]陶长江,鲁敏,王颖梅.基于电视传媒视角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70-77.  
2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V2[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5]〔纳尔逊·格雷本.人类学与旅游时代[M].赵红梅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6]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4):5-6.  
27]曹世武,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的解释框架[J].求索,2011,(12):5-7.  
28]高凌江,夏杰长.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路径及政策选择[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52-57.  
29]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678-681.  
30]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4):13-19.  
31]方磊,唐青桃.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战略下怀化旅游业发展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209-211.  
32]方磊,唐德彪,唐青桃.“孔府菜对隆回花瑶饮食文化开发的启示与借鉴[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69-73.  
[
[
[
[
[
[
[
[
[
[
(
[
[
[
[
[
[
[
[
[
TheMotivation,PathandSamplesofConvergence  
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ndTourism  
1
1,2  
CAIYin-chun,FANGLei  
1.TourismColleg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  
(
2
.DepartmentofBusiness,HuaihuaCollege,Huaihua,Hunan418008,China)  
Abstract:Convergenceoftourismandculturalindustryconformswiththetrendof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providesanewspaceandopportunityfortheinheritanceof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Basicfoundation,motivationsystemandpathfortheconvergenceof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andtourismareputforwardbasedontheanalysisoforiginandconstituentelementsof  
theconcept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Motivationsystemincludesthepushingforceforin-  
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successfulsample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supportivenationalpolicies,pressureoflocaleconomicdevelopment,thedrawing  
forceforculturalindustrysdevelopment,anddrivingforceforhigherlevelsoftraveldemand.  
Pathforconvergenceincludesdevelopment-orientedintegration,experience-basedintegration,  
creativeintegrationandfunctionalintegration.FinallyanempiricalresearchinHuaihua,Hunan  
provinceisdiscussed.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urismindustry;industrialconvergence;Huaihua  
inHunanprovince  
[责任编辑:钟秋波]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