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4卷第5期  
2
017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4,No.5  
September,2017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对  
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建构的启示  
1
2
周晓敏,杨先农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四川广汉618300;  
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成都610072)  
摘要:马克思是一位极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批判性是马克思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特点马克思的科技思想  
贯穿着鲜明的批判精神,其中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贯穿的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技批判精神  
彰显的主旨,制度体制的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聚焦的主题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  
判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和实践意义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是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与时俱进的  
动力源泉立论基础和目标追求坚持实践创新人本系统生态等原则,把科学对待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与反  
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结合起来,是树立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理论自信基本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批判;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A811;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7)05-0011-08  
现代社会,科技已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  
如马克思所言,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人类在  
每一百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的一切时代都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  
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马克思非常关  
注科技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被赋予的重要地位及  
发挥的关键作用,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其中折射出  
来的科技批判精神相当丰富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  
对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研究在逐步深入,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从马克思关于科技与人科技  
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资本等的关系视角对马  
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研究尽管如此,上述研究成果  
相较于丰富的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仍然呈现了两个  
明显的不足:一是在研究视域上,虽然由只重视对马  
克思关于科技的正面价值论述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马  
克思关于科技批判思想的研究,但对于马克思关于科  
技批判精神的研究广度不够;二是在研究自觉上,由  
对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边缘地带的零星研究逐渐转向对马克  
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精神的系统  
研究,但研究成果的现实关照不够当今世界,以科  
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带  
给全世界的人类生存方式危机自然生态危机以及社  
会危机也同时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马克思  
收稿日期:2017-04-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11AZD04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晓敏(1978—),,四川什邡人,法学博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杨先农(1957—),,重庆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对科技充满人文关怀的批判性思考是当今世界正确  
理解科学技术进步的一把重要钥匙,对于人类看待和  
处理高科技革命产生的一系列科技伦理问题科技生  
态问题科技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党的十  
八大以来,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科技发展与创新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釆取怎样的科技政策来  
减少科技带给人自然和社会的危害,也是我们亟需  
解决的现实课题加强对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研  
,有助于指导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  
对引领中国科学技术合理发展走上一条和五大发  
展理念相契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  
科技思想和理论研究的实践者,马克思科技批判都有  
深刻的实践精神。“机器作为马克思时代有代表性  
的技术工具,极大地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缩短  
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机器的使用引起了哲学家  
和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和争议当时的穆勒拜耳斯、  
麦克库洛赫等学者只是理论上评价机器的使用犹  
如徽章有两面一样利弊兼有马克思反感坐而论道,  
不屑于仅从表面上进行肤浅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工  
厂实地研究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发明已  
经走向初衷的反面,“机器是使工人处于悲惨的境地  
的祸首,逐渐成为资本家对付工人反抗的得力利器。  
总览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马克思这种实践基础上的  
治学之道贯穿于科技批判研究始终。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特质  
马克思的一生是实践战斗和革命的一生马克  
马克思的科技批判精神和马克思对其他问题的  
批判精神一样,体现的不是简单的对事物的否定,而  
是积极的扬弃,它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现实性马  
克思的科技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特质,实践基础上的  
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贯穿的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科技批判精神彰显的主旨,制度体制的批判是科技  
批判精神聚焦的主题。  
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1]61  
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折射的精  
神一样具有实践性战斗性和革命性马克思科技批  
判表达了强烈的革命的能动性,始终的目的旨在改变  
现实科技世界如果把科技批判思想划分类型,实践  
批判和理论批判是我们常见的两分法科技实践批  
判和科技理论批判孰高孰低是仁者见仁的问题,马克  
思鲜明地把科技实践批判置于科技理论批判之上的  
地位看待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  
()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贯穿的  
主线  
[
1]9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马克思对  
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一方面,马克思承认科技理论与科技理论批判(批判  
的武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通过掌握广大人民  
群众,利用这个载体可以转化为惊人的物质力量但  
另一方面,马克思更看重现实的科技物质实践活动  
资本主义的印象是资本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都滴着  
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科技的批  
判是基于当时资本和科技的现实,坚持了他一贯主张  
的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为撰写  
资本论的准备工作中,1861818637 (武器的批判),认为科技上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改变必  
月期间一共写下了多达23本笔记的经济学手稿,其  
中用了近三本笔记的篇幅对当时的机器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作了十分详尽细致的研究,把标  
题列为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机械的  
和化学的因素)”。在后来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  
思以这一部分手稿为基础所写的第十三章名为机器  
和大工业”,全面剖析了机器生产对社会关系的巨大  
影响和给工人阶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我们由资本  
可以看出,马克思常常把技术置于他所处的那个  
时代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从多重角度来对技术  
与科学进行批判性思考。  
须诉求客观的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变换来完成,而不  
可能在头脑中实现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用马克思的  
另一句话来说,就是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  
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  
[1]75  
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  
()人的自由全面解放是科技批判精神彰显的  
主旨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透视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虚幻的应然存在,而应该是现实  
的个人在生产生活和生态实践中所要到达的必然存  
在状态,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不能单纯寄希望于精神  
领域或是道德领域实现马克思主张,“我们的出发  
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  
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  
中国古语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马克思著述汗牛充栋,多得益于马克思既注重读  
万卷书,更注重行万里路马克思本身是一位严谨的  
12  
周晓敏杨先农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对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建构的启示  
[
1]267  
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 。在马  
克思看来,自然科学和技术本来就应当通过工业日  
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  
析科技产生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技术从本质上说都  
具有社会属性和工具属性等双重属性在资本主义  
社会,技术的双重属性因资本的渗透,发生了空前的  
改变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被深深地  
异化了一方面,技术通过被资本家所利用而异化为  
奴役劳动者的工具,这是导致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  
品和劳动过程等等方面相异化的重要原因正如马  
克思发现的,“机器国家,比任何地方都更无耻地为了  
[2]128  
解放做准备” 。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马克思对  
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境遇的关注,他才会对  
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以及运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实  
践中的科技活动格外关注。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明确了解放的对象马克  
思关于人的解放对象的视域十分宽广,科技批判关注  
的人的对象不只是无产者,而是全体所有人的解放。  
马克思毫不隐瞒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旗帜鲜明  
地指出,无产阶级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  
[
6]431-432  
卑鄙的目的而浪费人力” 。另一方面,资本通  
过和技术嫁接,技术得以野蛮生长,客观上提高了工  
厂的劳动生产率,主观上增殖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  
可以预想,资本家出于对更大超额利润的追求和  
贪婪,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按照这个技术模式操  
可悲的是,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不  
,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也不会质  
,那么,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带给人类与自然的负面  
效应或者危机就不会随风而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坚定地认为,资本主义的资本私人占有制是技  
术异化的深刻根源由此,马克思进而得出技术异化  
的解放之路首当其冲的就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  
现共产主义。  
[3]721  
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 。这在共产党宣言》  
(
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可以找到脉源,马克思在自  
己思想的标志性宣言中呼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  
是解放全人类推而及彼,马克思科技批判视野里的  
人的解放,不仅是指操作技术工具的被压迫者工人阶  
级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包含压迫者和有产者的整个社  
会的全体所有人的解放。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指出了解放对象的物质和  
精神两个层面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  
稿一文中指出,当人们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摆  
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那么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  
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构建当代中  
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  
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重要意义  
[
4]101  
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马克思晚  
年看到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人们对科技产品  
和科技生活显得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仍然坚持认为  
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马克思生活  
时代的科技状况不能与今天的科技状况同日而语。  
但是,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在当代并没有尘封起来,  
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科  
技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科技运用出现的负面效应,  
要求人们必须全面反思对待科技的态度,走出一条科  
技造福人类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  
盛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科技工  
,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  
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  
技批判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具有重  
要的理论现实和实践意义。  
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单纯  
[5]397-398  
追求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 。由此可  
,在科技作用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马克思一贯  
主张人的解放是多维的,在科技帮助人类摆脱物质的  
贫困后,人类还应该获得自由平等和博爱等精神层  
面的发展。  
(
)制度体制的批判是科技批判精神聚焦的主  
马克思生活的时期,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以  
及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与同期其他思  
想家把对科技的考察置于科技自身封闭循环系统的  
做法不同,马克思对科技的考察一开始就将科技置于  
社会历史领域进行理论家的视野不同,分析的结论  
也大相径庭马克思不赞成科技发展带来的人与自  
然的危机完全来源于技术与科学内部,相反,他善于  
并勇于从社会制度的视角,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分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是我们的  
指导思想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的大地上  
生根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有中国本土特  
色又富有时代特点的新的理论形态当代中国的科  
技批判思想体系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理性认识,是  
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科技实践这一物质基础的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也必  
在现实条件下,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  
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有助于我们更进一  
步把脉当代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精髓,保持科技批判  
思想体系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益于始终坚持实践  
人本的和革新的科技发展思想路线,坚持在实践  
基础上实现实践批判与理论批判的统一;有利于针对  
一切错误的科技发展理论与有害的科技实践进行彻  
底的批判,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发  
展话语体系。  
须在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指导下建立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亲历了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勃发,感慨科技  
的作用强大无比,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上起推动作用  
革命的力量邓小平曾经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革命性论断习近平总  
书记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指出工程  
[7]  
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我们正在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业已成为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科技事业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需要具体的思想理论  
体系指导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要批判性地  
思考关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根本方向动力  
源泉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等问题,要系统地回答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相符合的科学技术发展  
战略思想,为我国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服务国家  
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指明方向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  
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是科技  
批判思想体系自我生成之所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科  
技领域中国化的进一步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类  
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科技哲学家雅克·艾吕尔指出:“现代技  
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  
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技  
[9]86  
,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今时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给人们带来益处的  
同时,却也不经意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科技既重  
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又让物质丰盈的人  
们倍感精神生活的空虚;科技既使工业文明高度发  
,又带来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科技既展现了灿烂  
的社会前景,又暗藏毁灭世界的核危机等的重大威  
一言以蔽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科学技术  
正在向人类社会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科学技术诡  
异而无奈的双重身份使得它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扮  
演了不确定的角色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关键时期,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道路釆取什么样  
的科技政策以期减少科技运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带  
来的危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实践课题研  
究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  
体系,对指导我国科学技术科学合理发展,牢固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科技和人科技和  
生态科技和社会等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以航空  
航天高铁核电和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让人  
目不暇接,中国正在以加速度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  
迈进遗憾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话语还显得比  
较微弱,科技话语权还牢牢把持在西方传统资本主义  
强国手中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看,自科学技术诞生  
至今,思想界和理论界关于科技的前世今生一直争论  
不断,有共识,也有争议和分歧。20世纪人类进行了  
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之后,人们对科技的反省  
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性当今世界,科技活动已  
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孤独的奋斗,科技生产和  
科技生活也不单纯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科技发展与进  
步有时被政治或意识形态裹挟着,科技发展道路之争  
往往反映了大国博弈中的艰难选择习近平在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  
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  
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  
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原则  
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是关于当代中国科  
技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中国化的成  
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马克思科技批判  
理论基石之上的,是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  
怎样实现科技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以马克思科技  
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我  
[8]  
国之路。”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体现了真正的具有  
创见的科技批判思想,对人类科技活动进行了全面而  
深刻的思考,充满了革命的实践精神和人文关怀精  
14  
周晓敏杨先农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对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建构的启示  
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体现的基本原则和  
理念。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体制的科技批判精  
(
)马克思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科技批判精神启  
神启示我们: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必须坚持创  
,创新是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与时俱进的动  
力源泉  
示我们: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  
科技国情是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立论基础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特质之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自己  
的思想路线,科学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技国情是当代中国  
科技批判思想体系最大的实际立足这个科技实际  
进行科技批判性思考,首要的就是要明确这个特殊阶  
段的科技国情,认识清楚我们科技发展所处的历史和  
时代方位,科技政策和科技道路的选择要做到一切从  
科技国情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或超越这个特定的  
阶段在任何时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打  
上时代的烙印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  
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  
创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  
是发展的动力和基点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  
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  
[7]  
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把创新提升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  
坚持的重大理念,正是党对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和  
自觉把握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  
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和社会  
转型的关节点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螺旋  
式向上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马  
克思非常看重科技的份量,认为科技是生产力邓小  
平继承了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发  
展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习近平也深刻指出,  
世界上的科技成果积累至今,如星河般灿烂,任何一  
项科技成果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晶在人类社会演进  
过程中,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催发社会生  
产力的深刻变革,都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  
,这其中根本的因素在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破  
冰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
3]562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始终是以发  
展的眼光分析和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  
显现的和隐性的变化,毫不吝惜地自我解剖,不断修  
正先前不合时宜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科技  
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  
必须立足科技发展的国情,在正确认识当代科技的新  
发展和新变化中不断与时俱进。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位  
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大而不强,东西部差距很大,贫  
富分化也比较明显,法治化进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我们已经明确了一  
个基本共识,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习近平指出:  
一切创新的先导在于破旧立新马克思科技批  
判精神启示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要受到社会制  
度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科  
技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科技的负面效应乃  
至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科技内在的逻辑,而是与一定的  
社会制度机制休戚相关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  
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科  
技制度体制,把创新制度体制作为动力源泉把创新  
放在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时空背景看,创  
新具有一定的时态性,创新是过去时,是现在时,也会  
是将来时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科技人才资源  
雄厚,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但是,我国科技发展一直  
存在一个短板,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不给力不  
顺利和不流畅,重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一些体制机制给  
科技创新设置了种种关卡,造成了创新和转化的诸多  
环节不能有效而紧密地衔接习近平说:“如果把科  
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  
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  
[8]  
。”放弃科技发展来谈国强民富只能是奢望,放弃  
科技发展来谈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舍本求末,放弃科  
技发展来谈民族复兴也只能是黄粱一梦,科技发展是  
基础,生态民生和强国等美好愿景都只能放到科技  
发展中来解决和实现特定阶段的科技国情和科技  
承载的使命,强烈呼吁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  
建构必须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当代中国  
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一定要恢复和重塑马克思  
科技批判精神,体现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内容实  
,在贯彻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中找到现阶段解决我  
国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的问题生态的问题和社会的问  
题等的出路,进而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科技批判精  
[10]  
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建构当代中国科技  
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批判思想体系,要正视并重视思想和制度问题,要勇  
实现科技经济社会等全方位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  
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运行节奏  
于并敢于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思想障碍和制  
度桎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妥善处理好政府和科  
技市场的相互关系;要着眼于科技深度融合进经济社  
会发展,明确国家强在于经济强经济强在于产业强、  
产业强在于科技强的基本逻辑;要创立科技发展体制  
保障,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源于古希腊语的系统一词,其思想源远流长,概  
述了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现今意义的系统论沿袭  
了系统是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说,更注重和强调了系  
统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的重要性以系统思维  
看问题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马克思科技批  
判的系统性就是把对科技的正负面效用的研究和处  
理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科技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结  
构和功能,研究科技系统经济和社会诸要素以及生  
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规律性以马克  
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  
体系,要坚持系统原则,把实现科技经济社会等全  
方位协调作为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运行节  
。  
()马克思科技批判的人文关怀精神启示我们:  
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人为本,广大人民群  
众共享科技成果是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目  
标追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唯物史  
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科技批判精神,时时处处闪  
耀着一个大写的马克思对科技本质的论述、  
对科技异化的洞见以及对科技的社会批判,都表达了  
深切的人文关怀马克思曾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  
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  
科技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举例来说,屠呦呦因  
对青蒿素研究成果有重大贡献,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  
贝尔奖的科学家必须承认,青蒿素的发现及其临床  
应用走过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非一己之力可以  
完成,也绝非一个攻关团队仅在实验室通过论证来实  
,而是诸多科研单位医疗部门不同地区相互配  
协调发展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有很多先进理念和  
优良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方法论上一贯坚持统筹兼  
协调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弹钢琴思想,邓小平  
提出了两手,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全面协调  
得到很好继承的同时又不断与时俱进习近平强调:  
[11]2  
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表面上看,这句  
话是寄语科技工作者的,表达了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的  
基本职业操守,但这句话更重要的是指明了科技工作  
为谁服务的价值指向马克思告诉我们,科技是人的  
本质的直接展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重要方面,因此,  
科技理论体系的最终价值趋向应该锁定在人本身,科  
技政策和路线优劣的衡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人的全  
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科技发展的价值旨归的回答是  
一以贯之的新世纪以来,江泽民曾指出:“21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根本要  
,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  
求是统筹兼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  
[13]  
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  
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协调共进。” 以马克思科技  
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要  
正确认识科技改革科技发展和科技规划的关系科  
技改革科技发展和科技规划要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经  
社会和环境等发展相匹配,加强宏观上对科技经  
社会等系统要素发展总体设计总体布局,正确处  
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注意各项系统  
要素改革发展的关联度和耦合性当前一个时期,建  
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重点要体现出促进科  
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科技与生态协调发展,促进  
科技与民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提升国  
家科技软实力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整体性,实  
现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和科技等的全方位的协调发  
。  
[
12]217  
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胡锦涛  
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界定在发展,核心是以人  
为本”。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大会上发  
表的讲话又强调和重申了党的上述科技思想习近  
平还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主张坚持共享发展,必须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建构当代中国  
科技批判思想体系,一定要对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有完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努力克服对纯科技工具理  
性的误读,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人的本质与价值的  
实现高度出发,使科技成果总体上有利于人的全面发  
展和价值实现。  
(
)马克思关于科技与社会体制的批判精神启  
示我们: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必须有系统思维,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还启示我们:科技批判  
16  
周晓敏杨先农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对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建构的启示  
思想体系的建构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  
判精神与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结合起来,树立当  
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理论自信  
下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价值底色  
人类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文明的演进过程,生态文  
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展现  
了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关联共生共进和谐发展的客  
观规律马克思科技批判关注的一个重要向度就在  
于对自然的关注,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  
重要性和人对自然的依赖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发  
展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的方针政策都体现了马  
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党  
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  
的总体布局,而且具体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  
践理路站在民族复兴的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  
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  
文明是生产关系变革”、“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与民  
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坚持绿色原则实现绿色发展的物质  
和精神成果的总称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为指导  
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必须坚持绿色原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当  
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必须要体现并贯彻这一基  
本国策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绿色原则要  
表达出以下理念和可供操作的现实路径:一方面,在  
全球生态安全上要有大视野,在坚定不移走自主科技  
发展之路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和环境宜人的良好目标  
的同时,加大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探索并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另一方面,在绿色发展上要  
有大境界,在敬畏和顺应自然的同时,把发展和保护  
生态环境统一起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的执政理念,探索并最终形成自然价值和自然资  
本这一生命共同体的新陈代谢的发展新局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需要无畏的勇气,  
而勇气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在坚  
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党中央领导集体  
以身垂范,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号召全党要增强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科技理论源于科技实  
,又指导科技实践,因此,科技理论的品质决定国家  
的科技政策选择和走向,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和全面小  
康质量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作为科技发展  
的理论形态,系统回答了科技发展的时空方位科技  
发展的宗旨和目标以及推进科技进步的动力等必  
须承认,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包括科技理论在内的  
我们的理论自信的实践基础还相对薄弱,树立当代中  
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理论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要始终科学地对待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我们  
要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指导中国的科技实践,确保  
在科技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同时,我们也应该科  
学地领会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的实质,辩证地运用马  
克思科技批判精神,不能教条式对待马克思科技批判  
精神,切实做到既要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科技批判精  
神的特质和理念,又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的科技批判精神要对西方科技工具理性  
进行反思与祛魅西方科技理论和政策在工具理性  
和价值理性的选择上,明显倾向于工具理性我们如  
果片面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不能很好地重视和平衡  
价值理性的作用,势必导致科技发展带来道德的滑坡  
以及人性的扭曲,最终使科技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  
现阶段,我们的科技理论与政策做不到完全和西  
方的科技理论与政策绝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科技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情况下,必须警惕西方  
曾经和正在出现的科技负面问题在中国重现因此,  
以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建构当代中国科技批判思想  
体系,也要对西方科技工具理性保持安全的距离,冷  
静祛除笼罩在西方科技万能的神圣光环,树立当代中  
国科技批判思想体系的理论自信。  
()马克思科技批判精神本身也启示我们:科技  
批判思想体系的建构必须把科学对待马克思科技批  
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
[
[
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习近平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1).  
[8]习近平的科技观[EB/OL].(2015-09-10)[2017-03-03].http://news.sina.com.cn/o/2015-09-10/doc-ifxhupkn4793688.sht-  
ml.  
[9]ELLUIJ.TheTechnologicalOrder.PhilosophyandTechnology [M].EditedwithanIntroductionbyCarlMitchamand  
RobertMackey,TheFreePress,1983.  
[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06-9)[2017-01-05].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10/c64094ꢀ25125594.html.  
[11]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马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3]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协调[EB/OL].(2015-11-02)[2017-03-03].http://news.eastday.com/c/20151102/  
u1a9086728.html.  
EnlightenmentofMarxꢀsCriticalSpiritofScienceandTechnology  
totheConstructionofChineseCurrentCriticizingThoughtsSystem  
1
2
ZHOUXiao-min,YANGXian-nong  
(
1.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CivilAviationFlightUniversityofChina,Guanghan,  
Sichuan618300;2.MaoZedongThoughtsandDengXiaopingTheoryResearchInstitute,  
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engdu,Sichuan610072,China)  
Abstract:Marxisathinkerwithgreatcriticalspirit,whichisthekeycharacterleadingtohis  
surpassingachievement.Marxꢁsthoughtsofscienceandtechnologyarefilledwithobviouscritical  
spirit.Criticismbasedonpracticeisthebackboneofthecriticalspiritofscienceandtechnology;  
humanbeingꢁsfreelyandall-rounddevelopingistheaimofthecriticalspiritofscienceandtech-  
nology;whilecriticismtosocialsystemandorganizationisthethemefocusedbythecriticalspirit  
ofscienceandtechnology.ConstructingChinesecurrentcriticizingthoughtssystemofscienceand  
technologywiththeguidanceofMarxꢁscriticalspiritofscienceandtechnologyhasimportantthe-  
oretical,realisticandpracticalsignificance.Marxꢁscriticalspiritofscienceandtechnologyhas  
muchenlightenmentontheresources,foundationandgoalsofdevelopingwiththetimesofChi-  
nesecurrentcriticizingthoughtssystemofscience.Withtheprincipleofinnovation,practiceand  
peopleorientation,thetheoreticalconfidenceofChinesecurrentcriticizingthoughtssystemof  
scienceshouldbeconstructedinthewayoftreatingMarxꢁscriticalspiritofscienceandtechnolo-  
gyandvariousformsofformalismscientifically.  
Keywords:Marx;criticismofscienceandtechnology;Chinesecriticizngthoughtssystemof  
scienceandtechnology  
[责任编辑:苏雪梅]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