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50卷第6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ꢂ  
2
02311月  
Vol50ꢀNo6  
Novemberꢀ2023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  
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王冲曾君司嵬  
ꢃꢃ摘要:农民基层政府村集体和投资企业是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是乡村振  
兴共生系统的理想共生模式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来源于共生单元投入乡村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  
及其优化组合程度,共生单元利益诉求的满足与平衡是乡村振兴共生系统向稳定性演变的关键为促进乡村振兴  
共生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建立共生协调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社会治理机制责任共担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生理论;共生系统;治理机制  
DOI1013734ꢄjcnki1000-531520230418  
收稿日期:2023-03-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部地区三农问题研究”(17BJL022)、四川省科技厅  
软科学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成渝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测评与动力机制研究”(2021JDR0215)的研究成  
。  
作者简介:王冲,,四川眉山人,管理学博士,四川新型智库———共同富裕研究智库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  
管理学院教授,E-mailꢅ1041878102@qqcom;  
曾君,,四川德阳人,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司嵬,,河北承德人,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2020,乡村振兴取得重  
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050,,,,但  
乡村地区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利益分配制度还不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不够明显,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20231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作为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首要任务,提出  
2
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  
因此,增强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建立多元主  
体共生机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依据  
()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原本是生物学中的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1879年首次提出。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月  
1
8),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2ꢆ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15。  
90  
王冲曾君司嵬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生物学中共生的含义是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20世纪50年代后期,共生理论作为  
一种理论范式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学者袁纯清对共生理论在经济管  
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共生理论基本框架,认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共生理论的三  
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  
式和强度,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能量互换关系;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  
是共生单元以外所有要素的总和共生系统是由共生单元按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共生  
基本原理主要阐释共生系统内在联系基本法则及运行机理,共生理论基本原理包括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  
能量原理共生界面原理共生系统相变与进化原理等。  
()关于乡村振兴的共生研究  
有学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乡村振兴的研究中,认为协调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客观共生关系”,城市具有集约性并创造集聚规模  
和空间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契机带动力和物质基础,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通过完善产销对接和利益  
联结机制,将乡村资源整合增值所产生的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地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农  
业经营主体互利共生是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的重要手段以共生资源池  
为基础以共生单元交互为核心以共生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运营机制,可形成多方联动  
的平衡型共生运营模式。  
我国学者应用共生理论对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探索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从生产要素投  
入与利益分配角度构建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提出系统治理机制的研究缺乏本文应用共生理论,界定乡村振  
兴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构建乡村振兴的共生系统;结合生产要素理论,剖析乡村振兴共生系  
统的运行机理,探讨乡村振兴共生系统存在的冲突与困境,提出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稳定性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  
()乡村振兴共生单元  
1
.乡村振兴共生单元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研究大多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根据乡村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  
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六个维度:农民基层政府村支部村委会企业村民会(村民代表会)。  
其中,农民是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者,基层政府是乡村发展的规制者与组织者,投资企业  
是以营利为首要导向的市场主体由于村支部村委会村民会(村民代表会)都是基于村集体成立的组  
,各种职能有交叉,可以合并归纳为村集体因此,乡村振兴共生单元主要包括农民基层政府村集体和  
NathalieOulhenꢀBarbaraJSchulzꢀTylerJCarrierꢀꢊEnglishTranslationofHeinrichAntondeBaryꢋs1878SpeechꢀꢌDieErscheinungder  
SymbioseꢋꢁꢌDelasymbioseꢋꢂꢀꢍSymbiosis69ꢀno3ꢁMay2016ꢂꢅ133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8。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62ꢆ72。  
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00ꢆ116。  
卓玛草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家2019年第1,104ꢆ112。  
顾鸿雁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新模式:“地域循环共生圈的实践与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20年第6,48ꢆ59。  
傅琳琳黄祖辉朋文欢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互利共生的机理与推进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69ꢆ  
7
7。  
雷明王钰晴交融与共生: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运营机制与模式———基于三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022年第6,20ꢆ36。  
吴惠芳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实践路径与效能的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62ꢆ74;曲纵翔、  
汪峻宇政策工具战略过程及参与主体:乡村振兴战略演进的三维架构研究———基于148份中央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1,79ꢆ91。  
ꢇꢈꢉ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求实2017年第11,71ꢆ84。  
9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资企业农民是乡村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与乡村文明的传承者,是乡村振兴的利益主体,主要通过乡村产业  
发展获得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升自身生活水平基层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者具体谋划者推动  
者和监管者,通过提供政策保障组织监督等方式增加招商引资和当地税收获得社会效益等村集体是  
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实施者,是农民与外部投资企业合作共生的一种对接组织形式,通过发挥整合资源协  
调和监督管理等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水平提升投资企业是乡村振兴生产资本的主要提供者,并在产业发展  
上寻求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投入生产要素运营管理和投资宣传等获得投资回报,并树立  
企业社会形象。  
2
.乡村振兴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关系  
,在乡村振兴中,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通过乡村生产要素投入与利益分配形成各种关系乡村振兴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表现为共生度关  
联度和共生密度质参量兼容的方式决定共生模式随机性兼容对应点共生模式,不连续的因果性兼容对  
应间歇共生模式,连续的因果性兼容对应连续共生模式或一体化共生模式。  
首先,基层政府与农民投资企业村集体之间主要是服务或协调关系基层政府对乡村事务具有直接  
的管理与服务职责,指导农民进行乡村建设,从而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因此,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  
具有较强的共生度和关联度基层政府与投资企业之间除了监管引导关系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服务与被服  
务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充当协调员的角色,随着投资企业在乡村地区项目的推进,基层政府  
与投资企业之间具有不连续的因果性兼容基层政府与村集体更多的是一种沟通协调关系村集体可将农  
民的意见加以汇聚,与基层政府进行沟通交流,使基层政府和上级政府能够更精准地制定有效政策因此,  
基层政府与村集体之间具有较强的连续因果性兼容关系。  
其次,村集体与农民投资企业之间既存在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还存在合作与利益关系村集体和农民  
的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层关系从内部来看,农民的众多决策需要通过村集体来实现;从外部来看,村集  
体能够代表农民与投资企业基层政府进行沟通与谈判因此,村集体和农民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和共生  
村集体与投资企业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当农民通过村集体形成整体与投资企业合作,能更好地整合  
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拥有复合型资源的村集体与投资企业是一种对等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投  
资企业进行交易和利益分配,从而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和资源价值因此,村集体和投资企业之间存在多种  
质参量兼容方式。  
最后,投资企业与农民之间更多地表现为合作与利益关系,因为共建项目而形成不连续的因果性兼容,  
也可以随着共生度和共生密度的增加演化为连续因果性兼容关系投资企业为农民提供科学发展指导和生  
产过程中的资本要素投入,通过投资优化乡村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民收入,以实现更多的产出和共生能量。  
同时,投资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明显,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给予农民指导和引领,从而促进乡村资源有序  
转化和发展。  
()乡村振兴共生环境  
1
.乡村振兴共生环境构成要素  
,通常指系统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等相互交流作  
乡村振兴共生环境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综合体,其效益增长来源于要素的投入,包括量的增加  
和质的提高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要素的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管  
理和信息等,而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配置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产出乡村振兴共生环境可以看作是乡村生  
产要素和政策环境的总和,包括乡村拥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土地农业产业农资和农村劳动力等要素  
王超杨敏郭娜旅游村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共生系统研究———基于贵州省天龙屯堡的经验数据》,《农村经济2022年第2,17  
ꢆ24。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改革1998年第2,100ꢆ104。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34ꢆ47。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16ꢆ17。  
92  
王冲曾君司嵬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及相应的政策乡村振兴要实现多元主体共生能量的提高,首先应增加参与各方的要素投入,优化相关政  
,从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乡村市场化程度,加快市场交换效率,产出共生能量,实现多元化主体共同  
的利益诉求实现与平衡。  
2
.乡村振兴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环境与共生单元之间传导物质信息和能力的介质共生界面是共生关系形成的纽带,  
体现了共生系统的运行机理良好的共生界面使共生能量不断产出,促进共生系统良性发展。  
乡村振兴主要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集中在产业共建人才交流文化共融生态共治和组织共统的界面其  
,产业共建是乡村振兴共生界面的基石基层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规划等作用,积极引导相关产  
技术资源向农村自由流动,推动投资企业村集体农民之间的资源互动要素融合产业共建,从而产生  
共生能量其二,人才交流是乡村振兴共生的动态界面人才共享要求基层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建立人才交流渠道界面基层政府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形成企业ꢆ  
人才乡村的有效对接,吸引社会人才投入农村基层政府投资企业通过组织乡村技能培训,可以带动农  
民素质提升,培养乡土人才其三,文化共融是乡村振兴的渗透性界面一方面,基层政府整合公共财政与  
社会资源,为乡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相对薄弱,需要基层政府和  
投资企业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乡村社会流动,如利用文创企业下乡”、“图书下乡”、“送戏进乡等共同建设  
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利用与传承其四,生态共治是乡村振兴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界面在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的前提下,基层政府要全面把握乡村生态共治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生态共治的主导作  
,积极鼓励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环保企业等社会组织主动参与,  
合理分配生态资源,加强生态资源市场  
之间的联系,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进而实现生态治理利益共享职责共担格局,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其五,组织共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界面乡村振兴涉及多个主体,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构建与共生模式的形  
,依赖组织统一协调机制,不同组织之间形成共生群”,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相互认同彼此依赖,畅通居  
民诉求表达通道,营造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构建起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基础保障。  
()乡村振兴共生模式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模式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在组织程度上存  
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非对称和非互惠共生是系统优化的根本动力所在一  
旦打破了对称性互惠原则,系统就会产生不稳定性和低效率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优化  
的方向。  
一体化共生是乡村振兴的理想组织模式其发展实质是乡村振兴共生单元之间在要素投入基础上的  
耦合联动乡村振兴共生单元出于整体(或局部)的目标实现,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在资源文化和组织  
上全方位合作,形成集形态资源市场品牌产业制度等一体化的共同体”。即在区域空间上形成聚集状  
,在组织上形成联合体,成为各种要素流动枢纽和乡村产业创新的孵化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  
效益共享,最终发展为完善的乡村产业体系和产业链。  
对称互惠共生是乡村振兴的理想行为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利益冲  
对称互惠共生就是共生单元着眼于全局,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创造新的伙伴关系,最大程度  
地变竞争为合作,扩大共享领域,从而塑造不易模仿独特的资源优势及竞争优势对称互惠共生强调构建  
统一和谐的共生系统,通过义务共担和利益共享,获得任何单个单元无法达到的最大利益。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应以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为目标,以乡村丰富资源为依托,以各共生单元的职  
OECDꢀOECDRegionalOutlook2016ProductiveRegionsforInclusiveSocietiesꢁParisꢅ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Devel-  
opmentꢀ2016ꢂꢀ179-222  
郑治伟基于共生理论的成渝旅游合作机理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20,130ꢆ132。  
罗敏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重逻辑:一个城乡共生的视角》,《学习论坛2020年第2,34ꢆ41。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改革1998年第2,103ꢆ104。  
9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责为重点,消除合作中的各种障碍,实现乡村要素的自由流动共生单元在乡村空间集聚,实现多种要素重  
聚乡村,丰富空间功能,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环境,创造共生能量,促进乡村资源在地化发展,实现效率与公平  
兼容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运行机理  
共生单元共生关系的集合形成了共生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社会经济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  
为共生经济要素的供求关系这种供求关系不仅体现在共生单元之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交换,更体现在产  
生共生能量,即溢出共赢效益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中的共生能量来源于共生组织对乡村生产要素(如资源、  
信息人力等)的有效生产交换与配置,是共生关系产生后能增加的净能量产生共生能量是共生关系的目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共生关系主要体  
现为共生单元投入的生产要素配置关系及利益诉求关系。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共生能量的产生机理  
乡村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是乡村振兴共生能量产生的基础,单个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乡村  
振兴共生能量产生的真正源泉其中,科技贡献是提高单个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生产要素  
的市场化配置是乡村振兴共生能量产生的重要途径通过乡村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科技资本等)数  
量增加质量提升和优化配置后,能够提升劳动者单位时间的劳动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提升,从而产生更多的  
共生能量农民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传统的一家一户劳作方式使得乡村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益较低在政  
府政策和市场资本的支持下,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劳  
动技能提升,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劳动力质量共生单元的共同参与,优化了乡村生产要  
素配置,有利于乡村振兴共生能量的产生。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稳定性机理  
共生单元主要以利益诉求为牵引形成共生体,利益诉求的满足与平衡是形成稳定共生系统的重要因素。  
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与任务,共生单元的利益诉求如下。  
首先,乡村振兴中基层政府的利益诉求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  
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者和践行者,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任务总要求和行动计划的安排,结合本  
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落地政策,指导农民作为主体建设乡村,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其次,乡村振兴中农民的利益诉求是生活富裕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人农民参与  
乡村建设并从中获益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需要通过自主创业参与  
经营等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发挥农民主人翁精神,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再次,乡村振兴中村集体的利益诉求是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中介角色,联  
系着政府农民和投资企业在我国现行土地政策下,村集体是农村土地的所有者,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  
与经营权,同时拥有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格权与使用权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村集体可以通过租赁入股等方  
式将生产用地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中起来,更好地与劳动力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土  
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土地所有权的价值变现,使空壳村变实体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  
最后,乡村振兴中投资企业的利益诉求是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投资企业作为乡村振兴的资本投入者,  
可以利用乡村资源产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投资企业通过在知识技术和人才领域的投  
,为乡村振兴带来优质生产要素,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带动乡  
村产业链的质量竞争力效益提高此外,投资企业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帮助乡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  
乡村振兴进程,能够树立正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  
何成军赵川乡村民宿集群驱动乡村振兴:逻辑案例与践行路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98ꢆ105。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改革1998年第2,105。  
王新新张佳佳价值涌现: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新逻辑》,《经济管理2021年第2,188ꢆ208。  
柯珍堂以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人民论坛2020年第15,94ꢆ95。  
黄晶等黄土高原乡村地域人业协调发展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人文地理2021年第3,117ꢆ128。  
94  
王冲曾君司嵬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1ꢃ乡村振兴共生系统及运行机理图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中的冲突与困境  
现阶段,由于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共生单元之间利益不均衡不平等现象较为突出;  
在组织模式上共生单元相互合作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共生能量未能有效生成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发展  
过程中,必须把焦点放在共生单元利益的协调上,从要素政策权利等角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尽可能降  
低互惠共生的非对称水平,促进系统接近互惠共生的均衡水平。  
()共生单元间的冲突  
共生单元间的冲突,首先是农民的主体地位与基层政府村集体的共生冲突在乡村振兴中,基层政府  
和村集体存在较强的自利性和明显的功利性,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从而造成基层政府村集体与农民  
之间的冲突其次是投资企业与基层政府投资责任的共生冲突在乡村振兴建设初期,投资企业需要政府  
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投资企业经营所需要的交通环境等硬件  
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政府将本该由财政承担的建设成本转移给投资企业,这无疑会增大投资企业的投资和生  
存压力,基层政府和投资企业之间必然产生共生冲突最后是投资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共生冲突投资企业  
与农民存在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由于土地房屋和其他乡村资源产权的模糊性而产生的搬迁征地补偿金  
问题,生产和经营空间的争夺,就业机会不均等和就业能力不足等引发的矛盾冲突投资企业进入乡村  
,如果不能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会使农民处于无权被动弱势的地位,引起投资企业和农民之间的  
矛盾另外,若投资企业不注重保护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还会引起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方面的冲突,主要  
体现为农民与投资企业因文化习俗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以及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态  
环境未获得妥善保护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共生环境的困境  
乡村振兴的实施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土地户籍等要素的流动,阻  
碍了乡村振兴共生界面的产生,具体体现在乡村发展中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三大制约要素首先,乡村振兴  
资金渠道不畅受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外部资本很难引进来和退出去,乡村发展资  
金较多依靠政府投入和村集体村民自筹其次,乡村振兴缺乏人才要素支撑尽管当前国家鼓励返乡创  
,引进新乡贤”,培养田专家”、“土秀才”,但受城乡差异和社会观念影响,农村劳动力外流,乡村振兴中乡  
张朝枝陈钢华旅游目的地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47。  
9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最后,乡村振兴缺乏基础设施保障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明显短板,公共基础设  
施供给不足,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农产品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资源要素快速有效地流  
。  
()共生模式的缺陷  
理想的乡村振兴共生模式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在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中,农民基层政府村集体、  
投资企业需建立完整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各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实现利益共享但乡村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民大多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少对于乡村振兴规划的参与权或发言权资源收益分配  
的话语权,对于乡村振兴红利的平等获得缺少主动权,其主体能力不足导致其主体地位难以实现从组织程  
度上看,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中的利益联结比较松散,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稳定性治理机制  
要解决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低效和不稳定,使系统朝着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发展,就必须建立稳  
定性治理机制,提高系统全要素共生度,进而产生更大的共生能量。  
2ꢃ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治理机制图  
()共生协调机制  
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前提是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共生系统中的基层政府,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转换职能,更多地在规划和调控层面发挥作用,通过制定  
政策引导乡村振兴参与者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为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  
,应尽快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共生单元之间利益协调中的作用,包含价格机制竞争  
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中产品的供求关系价格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都与市场调节机  
制息息相关,重点应关注市场调节机制在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产品开发供需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种  
生产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  
()利益平衡机制  
乡村振兴参与者合法权益的实现离不开利益平衡机制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利益平衡机制,能够在很大  
程度上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保持共生系统的长期稳定从乡村振兴共生单元的共生界面来看,可以从  
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和利益补偿三个方面来构建利益平衡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是一种使各利益相关者积极  
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机制,应特别关注农民利益诉求,建立一个共享沟通平台,便于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  
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利益诉求,增加信息透明度,保证共生系统的长期稳定利益分配机制是乡村振兴共生  
系统构建的关键利益分配机制的设立,能够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关注利益分配机制,应  
从收益分配和就业机会分配两方面考虑即在为农民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采取股份制的生  
胡海庄天慧共生理论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生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农业经济问题2020年第8,68ꢆ76。  
96  
王冲曾君司嵬乡村振兴共生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治理机制研究  
产要素投入模式,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共生系统中利润分红的持股比例,从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的  
所有权财产权收益利益补偿机制是对乡村建设中农民资源转让的补偿机制,既包括农民对生产性土地的  
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格权和使用权,也包括建设用地指标流转的收益权基层政府应在国家有  
关政策框架内出台土地占用补偿的落地政策,保证农民得到占用利益补偿,平衡利益分配关系。  
()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机制为确保乡村振兴参与者合法权益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出台乡村振兴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规章制度确保乡村振兴共生单元表达诉求合理分配利益以及相关的补偿等方面  
权益,特别是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应建立评估机构评估机构成员不仅包括  
核心利益相关者代表,还应包括相关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消费者,从而集思广益评估矛盾决策共商,该机  
构中基层政府应扮演监督协调的角色,积极协调各方的矛盾冲突,确保各方合法权益的实现,保证共生系统  
的长期稳定。  
()责任共担机制  
乡村振兴共生单元在获得各项收益的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建立责任共担机制,能够保障乡村振  
兴共生系统权力责任利益的对等建立责任共担机制,既要按主体责任共担责任,也要按股份比例共担责  
,还可引入保险分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共生系统的长期稳定共生与此同时,责任共担机  
制要求乡村振兴参与者互相监督纠错,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面对挑战。  
Construc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SymbioticSystemandStabilityGovern-  
anceMechanism  
1
ꢀ2  
2
3
WangChong ꢀZengJunꢀSiWei  
1
CommonProsperityResearchThinkTankꢀSichuanNewThinkTankꢀChengduꢀSichuan610101ꢀChina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101ꢀChina  
CollegeofTourismandCultureIndustryꢀSichuanTourism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100ꢀChina  
2
3
AbstractTheruralrevitalizationsymbioticsystemcomprisesfarmersꢀgrassrootsgovernmentsꢀvillage  
collectivesꢀandinvestmententerprisesAnidealsymbioticmodelforthissystemistheꢊintegratedsym-  
metricmutualismꢍ Thesymbioticenergy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ymbioticsystemcomesfromthe  
quantityꢀqualityandoptimalcombinationofallproductionfactorsinvestedbythesymbioticunitsinrural  
areasThekeydeterminantofthestabledevelopment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ymbioticsystemdepends  
onthesatisfactionandbalanceoftheinterestsofthesymbioticunitsThisresearchproposesgovernance  
strategiesfocusingonfouraspectsꢅsymbioticcoordinationmechanismꢀinterestbalancemechanismꢀsocial  
governancemechanismꢀandsharedresponsibilitymechanismꢀwiththeaimofpromotingstabilityinthe  
ruralrevitalizationsymbioticsystem  
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ꢎsymbiotictheoryꢎsymbioticsystemꢎgovernancemechanism  
[责任编辑:钟秋波]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