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 卷第期  
2015 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42,No.4  
July,2015  
故事化叙事与先秦事语文献的演进  
靠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态,  
由此也奠定先秦史传文献事语这一文体形态先秦事语文献可以从编年体、“之间组合两个角度  
进行形态学划分按照前一标准,“事语体可划分为编年体事语与本末体事语两大类型按照后一标准大  
致可划分为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三种形态这些次生态文本之间存在交叉融汇的地方言显事隐言隐  
事显及言事并重这些形态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编年体结合甚至互相之间可以被有机组合在同一文本中站  
在演进的立场上看言事并重的叙事模式高于言显事隐言隐事显这两种类型当言事并重方式出现之后先秦史  
官群体的叙事技巧已臻于完善从而预示纪传体文献的即将出场。  
关键词先秦史官故事化叙事先秦史传文献事语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4⁃0116⁃08  
先秦史传文献构成古典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还未发表)。 左传一类古书恐怕就是用这类材  
料编成现在的国语》、《国策也是此类古书的孑  
早期史书是以春秋’、 ‘ 为筋脉骨骼,  
’、‘故志’、‘训典为躯干血肉这对后世有很  
其史体的创制及丰富性典范性深刻影响后世史著  
的形成然而就先秦史传文献的生成过程来看长  
期以来虽然有许多学者给予热情的关注与精心的研  
这方面事实上也累积了不少有意义的学术创见,  
可是在史体的发展上仍有一些地方或者说环节并没  
有得到清晰的描述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不  
但在数量上丰富了先秦史传文献同时也为认识先  
秦史传文体的演进过程提供新的契机在出土的先  
秦文献中李零先生指出:“过去我们的印象古代  
史书,‘春秋最重要但从出土发现看,‘的重要  
性更大因为这种史书它的故事性胜于记录  
’,是一种再回忆再创造’。 它和它所记的  
1]202  
大影响。”  
依据李先生的看法,“是先秦史传  
文献的重要类型这样,“类文献本身的文体形  
态及其生成自然就特别需要注意本文从先秦史官  
编纂行为这一文化生态去具体审察先秦史传文献的  
故事化现象以期清理早期史传文献的生成发  
展及事语体的演变过程。  
先秦史传文献的故事化叙事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自序中谈及用故事的  
方法去研究古史他指出:“我们只要用了角色的眼  
光去看古史中的人物便可以明白尧舜们与桀纣们  
所以成了两极端的品性做出两极端的行为的缘故,  
也就可以领略他们所受的颂誉和诋毁的积累的层  
都已拉开一定距离思想最活跃内容  
最丰富出土发现也非常多马王堆帛书春秋事  
战国纵横家书只是其中的两种其他材料  
收稿日期2014⁃18⁃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的阶段性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夏德靠(1974—),湖南溆浦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从事先秦文学研究。  
116  
夏德靠ꢀ “故事化叙事与先秦事语文献的演进  
只因我触了这一个机所以骤然得到一种新的  
的完整性因此,《左传的叙事在春秋的基础上  
增加事件过程性的载录这不但使事件的因果性得  
以呈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构筑左传文本的故  
事化叙事。  
2]23  
顾先生用故  
眼光对于古史有了特殊的了解。”  
事的眼光考察古史探究古史文本的形成过程这无  
疑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但在这一研究视域中似乎过  
于强调这些故事虚饰的性质我们此处所要讨论的  
先秦史传的故事化”,固然不排斥或否认其虚饰的  
现象但更为主要的是探究史传故事的编纂行  
进而寻找其文体的演进过程我们知道,“故事  
叙事虽然在先秦史传文献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  
但并不是每一部史传文献都存在这种现象这  
也就说明对于故事化叙事现象来说既需要考  
察先秦史传文献个案的叙事特征又需要分析故  
事化叙事的产生问题。  
左传叙事的故事化现象在先秦史传文献  
中并不是特例这一现象还见之于尚书》、《国语》、  
战国策等文献中刘知几在史通·六家中说:  
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  
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命之文。  
至如》、《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  
,《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  
4]1  
纯者也。” 刘氏认为尚书除少数篇章之外大  
本于号令”,也就是说,《尚书在文体上主要呈  
现记言的特征这一点汉书·艺文志表述更为  
清晰:“《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  
在先秦史传文献中,《春秋这部文献往往只载  
录事件的结果几乎不涉及过程性因此从叙事学  
的角度来看,《春秋虽然具有记事的因素但这  
记事是不完备的在很大程度上只起着指示的  
作用比如在春秋·隐公元年中有这样的记载:  
5]1706-1707  
又说:“古之王者世有  
则听受施行者弗晓。”  
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  
3]7  
[5]1715  
尚书的显著特征是记言然而在这样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依据这一记载我们能  
。”  
够获知在鲁隐公元年五月间郑伯与段之间进行了一  
场战争的信息可是这也只是停留于战争结果的叙  
而有关这一战争行为的诸种事实却被悬置起来,  
我们无法从中察知更为详细的过程通过这一具体  
例证可见春秋的叙事留下太多的事实空白而  
这一叙事模式贯穿了整部春秋文献。 《春秋的  
这种叙事方式引起后人的非议像汉代的桓谭宋代  
的王安石等均就此发表过不满的评论比较起来,  
的记言文本中也可以发现故事化叙事现象譬  
金滕这一记言文本叙述周武王克商之后两年  
患了重病周公亲自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准备以  
一己之身替武王去死祝告的册书藏在金属束着的  
匣中后来管叔蔡叔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成  
王因此怀疑周公一次偶然的天灾成王打开金滕  
之匮发现周公求代武王死的册书终于澄清误会。  
整体上来看文本叙事曲折特别是有关天灾的描述  
充满神话的韵味。  
左传这部文献则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叙事线索它  
注重事件的过程性描述即在左传我们可以  
读到比较详细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春秋只重  
视历史事件而在左传文本中历史事实的过程  
性被清晰地描叙出来同样以郑伯克段 为例,  
国语在文体上沿承尚书的特征也是以记  
言为主其区别在于国语载录的主要是规谏之  
这是不同于尚书的地方当然,《国语在文  
本上也展露自身的特征即在结构上呈现三段式”  
特征亦即规谏的起因经过及结果例如:  
左传首先叙述武姜对郑庄公与共叔段二个儿子  
的不同态度以此为基点文本详细载录武姜偏爱共  
叔段帮助其夺取郑国政权共叔段扩展地盘郑国  
大臣数谏庄公庄公隐忍谋划最后兄弟在鄢地发生  
战争这些事件这些行为片段的联缀将郑伯克  
这一事件的因果关联较为细致完整地呈现出  
我们借助左传的记录不仅获知郑伯克段  
于鄢这一事件同时也认识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  
郑伯克段这一文本中史官还增录郑庄公与武  
姜修补母子关系的事实更加丰富郑伯克段叙事  
ꢀ ꢀ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  
其母曰:“必致之于王 夫兽三为群人三  
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  
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  
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  
8  
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从结构上来看上述文字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首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这句话  
叙述事件的缘起接着载录一段记言这是密康公  
11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母亲针对儿子的行为所提出的规谏最后记录后  
这段文字省略一些环节但情节的脉络是清晰  
整体上可视为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例证在  
同时也没能解释尚书故事化叙事现象此  
刘知几将先秦史传文献的形成做了整体的思考,  
指出史官的传史方式经历了由言事分立到言事相  
兼的演变过程。 《史通·载言:“古者言为尚  
》,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盖桓文作  
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尚书缺  
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  
春秋靡录 此则言事有别断可知矣 逮左  
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  
国语文本中还存在很多特别是国语中还有一  
些情节非常曲折的文本如骊姬乱晋重耳之亡以及  
吴语》、《越语。 《战国策沿承国语的文本  
特征故事化叙事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国语》  
中虽然已经存在曲折的故事文本可是它往往是由  
若干次故事文本组成如骊姬乱晋就是由史苏论  
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史苏论骊姬必乱晋》、《献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优施教骊姬远太子》、  
4]8  
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  
在承继玉藻汉志既有观点之基础上以比较  
发展的眼光具体分析尚书》、《春秋》、《左传》  
的形成问题刘知几指出,《尚书》、《春秋由于遵  
循言事分立的撰史原则各自主要侧重于记言记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尚书还是春秋》,并不  
关心自身文本之外的其它撰史形式于是形成比较  
纯粹的记言文本与记事文本从前面的的分析中得  
,《春秋只载录事件的结果人们虽然能够知道  
某一事件的存在可是无法察知它的过程。 《左传》  
改造言事分立的原则将言事有机融合在一起最  
终形成完备的叙事因此刘知几在讨论左传文  
体时虽没有明确提及故事化叙事问题但其分析  
事实上已经接触这一点这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刘  
知几看到了尚书》 “为例不纯”,可惜的是对尚  
故事化也没有作讨论。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骊姬谮杀太子申生等系列  
文本而构成。 《战国策却存在一篇文本叙述情节  
曲折故事的现象比如苏秦始将连横这一文本首  
先详细叙述苏秦游说秦惠王的经过及惨败结局接  
着刻画苏秦狼狈回家情状涉及家人的冷淡苏秦的  
失意及发愤苦读这些情节继而又叙述苏秦的成功、  
得意与家人的前倨后恭这些环节有机组接在一起,  
使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这样看来在先秦史传文献中除了春秋这  
一类文本不重视事件的过程性外,《尚书》、《国语》、  
战国策以及左传这一些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重  
视事件的因果性叙述这种叙事特征导致先秦史传  
文献故事化现象的出现。  
史传文献故事化叙事的生成  
在先秦史传文献中有很多文献存在故事化”  
现象可是仍有部分文献虽然有叙事倾向故事  
特征并不明显综合这些方面就需要思考故  
事化是如何在史传文献中出现的。  
玉藻到刘知几他们用记言记事来分析  
先秦史传文献形成的观点无疑是值得珍视的并且  
多少也涉及故事化叙事形象从记言记事的角  
度来看先秦史传文献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系:《尚  
》、《国语》、《战国策一系;《春秋一系;《左传》  
一系。 《左传在编年上承继春秋》,同时也吸收记  
言文献因此,《左传其实是对前两类的综合 在  
故事化叙事问题上它主要集中在尚书》、《左  
两系。 《左传故事化现象可以用刘知几的  
事相兼观点来解释那么,《尚书》、《国语》、《战  
国策这些文献的故事化叙事又是如何生成的?  
也就是说记言文献何以会出现故事”,它们能否  
也可以用言事相兼来加以分析呢这些问题需要  
进一步考察尚书》、《国语等文献的文本状态。  
我们还是先来分析国语载录的恭王灭密”  
事件依据前面的叙述这一文本可以划分为三个  
层次即起因规谏过程及结果这里需要特别注意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礼记·玉藻汉书·  
艺文志是较早的并且是自觉地较为系统地阐释  
先秦史传文献形成问题的文献。 《礼记·玉藻指  
7]877  
它认为先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秦时期存在左史右史两类史官它们分别承担记  
记言的职责。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  
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  
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  
5]1715  
汉志不但分析史官记言记事分职载  
同之。”  
录原则形成的原因还进一步将左史右史的职能与  
春秋》、《尚书的形成联系起来这比起玉藻来  
显然更具说服力然而,《汉志 的不足也很明显,  
即它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先秦其它史传文献的形成,  
118  
夏德靠ꢀ “故事化叙事与先秦事语文献的演进  
的是结果的表述:“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这个  
结果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康公不献”,二是  
———康公这个行为是即时性的史官完全可以当  
下予以载录———整个文本在结构上显得完整有一  
定的故事化因素但是在这个文本中故事情  
节主要是康公对其母规谏的直接回应至于其母规  
谏话语中具体内容并没有落实就此而言,(c)文本  
(b)文本的故事化有所增强但情节的完整性  
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恭王灭密的事件发生在规  
谏行为之后的一年当这一事件发生之后史官适时  
完成二次编纂工作形成(a)文本使整个叙事臻于  
完善。  
王灭密”。 也就是说这个结果其实由两个次结果  
组成。 “康公不献针对其母的规谏来说可以说是  
一种结果而两个次结果之间又形成一种因果关系,  
不献的行为引发的后果 在这一意义上,  
国语叙述恭王灭密事件层次分明一环紧扣一  
十分严谨。  
然而从编纂的角度来看,“恭王灭密这个文  
本显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一年这个用词提  
恭王灭密文本至少经过两次编纂这就表明,  
康公母亲的规谏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原文本史官最  
初记录的很可能只是规谏之辞:  
通过剖析恭王灭密这个文本我们可以得出  
这样一些认识一是恭王灭密文本的故事化”  
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史官编纂的结果从这种编纂  
行为来看呈现的却是言事相兼的撰史方式也就  
是说事相兼这种方式参与国语文本故事  
叙事的建构二是恭王灭密文本的几种可能  
形式对于理解国语很有启发意义,《国语许多文  
本具有恭王灭密文本所呈现的几种可能形式的  
特征在这一点上有些地方需要做出说明恭  
王灭密文本的三种可能形式实际上可归为两类:  
一是起因规谏(b)文本二是起因规谏结果,  
(a)文本与(c)文本。 《国语在文本上一个重要  
特征是三段式结构亦即起因规谏结果”。  
一般来说接受规谏的只具备前两个层次(b)  
文本形式对于规谏而不接纳的在其文尾一定记  
载所可能有的后果譬如穆王征犬戎结果是荒  
服者不至”;厉王弭谤结果是流于彘宣王不藉千  
败于姜氏之戎又料民太原结果是幽王乃废  
”;景王铸大钟结果是钟不和”。 又如陈灵公杀  
于夏氏晋灵公杀郗至等因此,“三段式 结构是  
经过多次编纂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国语中有  
些篇目没有遵循三段式的范式只记载违礼却缺  
乏相应的征验记录类似(b)文本但是若通观国  
》,就会发现在其它地方交待此种征验例如,  
鲁语上载子叔声伯预言苦成叔郄犫) “ 亡无  
”,本文并未载录他的命运周语下》(单襄公  
论晋将有乱晋语六》(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均提到三郄被杀这种情形与史记的互见法接  
显然是出于有意识的编纂当然,《国语》(包括  
战国策》)“故事化的形成还有其它方式这在前  
文已经述及整体上来看先秦史传文献故事化”  
的生成可以用言事相兼的撰史方式来加以解释。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  
其母曰:“必致之于王 夫兽三为群人三  
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  
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  
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  
终必亡。”  
也就是说划线部分的文字很可能属于隐性文本即  
作为记忆文本而存在这一推测是基于如下事实:  
国语·鲁语上载录臧文仲准备祭祀海鸟展禽的  
劝告使他放弃这个想法文章最后说:“是岁也海  
多大风冬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信吾过也,  
6]170  
据此,  
季之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筴。”  
当时记录的并不是整个过程而仅只是展禽的规谏  
话语,《鲁语上这个文本显然是后来编纂的结果。  
当然上述文本也可能是这样: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  
其母曰:“必致之于王 夫兽三为群人三  
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  
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  
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  
终必亡。”康公不献。  
从叙事的角度来看,(b)文本的开头只起着交  
待背景的作用主要目的显然在于记录康公母亲的  
言论同时这番言论预测了事件的结果然而仅  
凭这个文本难以肯定这个结果一定就会出现因  
这个文本的叙事是不完整的在这一意义上纯  
粹的记言文本一般难以形成故事化叙事这也是  
尚书很少故事化文本的重要原因。 (c)文本在  
b)文本的基础上由于增加康公不献这样的结  
11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151  
何晋主张国策》、《国事》、《短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尽管可以借用刘知几言、  
游士的言论  
事相兼的观点来解释先秦史传文献的故事化叙  
事现象然而有一个问题仍然需要追问亦即是什  
么原因敦促先秦史官群体采用言事相兼这一文献  
记录方式呢换言之先秦史官故事化叙事欲望  
出现的原因何在春秋文本中往往只书写事  
件的结果这意味着撰史者并不关心每一事件的过  
程性及因果关系这也就是说撰史者注重结果的载  
录这一文献方式,“遵循着甲骨卜辞以来的宗教载  
录传统以一种谨严的呈告方式记事所关心的是行  
》、《事语》、《长书》、《修书六者在本质上是一致  
而游士的策谋言辞表现了当时的军政大事这番  
13]10  
这些观点之间无  
言辞记录下来便是事语》  
疑有着差异但是不能简单地对它们做出肯定或否  
定的判断而是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事语体特征  
的部分把握同时这也正可说明事语体的复杂  
样态前面已经指出由于编纂过程所呈现方式之  
差异,“故事化形态也随之不同因此编纂方式决  
事语体的特征及其形态划分通观先秦史传  
文献中的事语体”,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其形态进  
行考察一是从编年体的角度二是从”  
之间组合的角度。  
8]4  
为本身是否合礼是一种禁忌思维的产物” 。 同  
,《尚书关注人物言论的记录实际上是沿袭五  
帝三王以来的惇史记言传统也就是说在记言传统  
之下人们的注意力主要在于人物言论本身所呈现  
出来的意义。 “故事化叙事文本重视书写事件的  
过程性目的是通过这种书写来思考寻找事件得以  
发生的原因比较起来,《尚书》、《春秋的文本形  
式表征着书写行为本身就代表一种权力发挥着对  
社会的裁决作用故事化叙事则意味着撰史者  
只有在清晰地呈露历史事件的过程性中才能体现  
首先来看第一点在现有的先秦史传文献中,  
春秋》、《左传属于编年体,《尚书》、《国语》、《战  
国策等则不是在这一意义上先秦史传文献中的  
事语体整体上可划分为编年体事语与本末体  
事语两大类型在结构上编年体事语实际上  
是编年体与事语的融合也就是说这种事语”  
的编纂是在编年体架构之下进行的这种文体现象  
左传上最为突出刘知几在史通·载言中  
:“逮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  
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  
对现实的阐释权力和裁判权力”。 也就是说,“在  
社会理性文化迅速发展的春秋时代宗教性载录的  
意义已经开始晦暗史官为保持自己的文化权威保  
8]4  
[4]8  
忘疲。” 刘氏指出,《左传的编纂改变了尚书》、  
证现实的秩序而开始倾向于道德理性。”  
可以  
,“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  
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  
。  
春秋各自注重记言记事的做法而是将言与事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刘知几的这个观察是  
准确的然而落实到左传 的具体文本上仍有  
一些地方需要澄清我们知道,《春秋只关注事件  
结果的载录在形式上属于大事记一类这样,《春  
虽然也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但历史的过程性  
毕竟在这种载史文本中并没有得到展现因此无  
论是从历史效果还是叙事角度来看,《春秋》“”  
的意义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左传 为了弥补春  
叙事所带来的不足引入了因果性叙述即重视  
历史事件过程性的描述然而历史事件过程性的  
描述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刘知几认为是将  
纳入也就是用记言文献来描述历史事  
件的过程性后来司马光在讨论左传文本的生  
成时也说:“先君以为邱明将传春秋》,乃先采集列  
国之史因别分之取其精英者为春秋传》。 而先  
故事化叙事与事语体类型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故事化叙事现象使先秦  
史传文献出现事语体这一文体形态由于故事  
生成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事语的文体特征因此在深入考察故事  
叙事类型之基础上分析事语体特征不仅是  
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事语体的认知方面还  
存在不同的看法刘向整理战国策时使用了事  
这一类材料但没有对它做出进一步的说明齐  
9]362  
徐中舒指  
思和认为事语记言之书也”  
:“《国事》《事语二名可能即按国别按事类编  
次的书。 《事语 可能仍以记言为主所以又称为  
10]  
》” ;杨宽推测事语是按事实分类编排  
所采集之稿因为时人所传命曰国语》,非丘明之  
11]  
[14]1071  
所谓的列国之史”,按照这段文字  
” ;郑良树指出事语属于记言类主要记载  
本志也。”  
120  
夏德靠ꢀ “故事化叙事与先秦事语文献的演进  
的表述当属于国语性质的文献也就是记言文  
国语》、《战国策这些文本的事语时临时借  
本末体这一概念因为正如馆臣所言,“本末  
正式出现于宋代的袁枢二是本末体意指备  
诸事之本末一事之本末”,按照这个说法再结  
国语》、《战国策诸文本的实际本末体事语”  
在这些文献中主要以一事之本末为主在这个  
问题上,《国语》、《战国策有时使用一则事语来  
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性国语恭王灭密”;  
有时则编排好几则事语来描述骊姬乱晋”。  
当然在后一种情况中这些事语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因为它们各自叙述一个事件”。 无论是哪一  
种情况由于摆脱外在的束缚本末体事语在叙  
事上很自由它可以在一篇之内尽情追求结构的完  
整性苏秦始将连横这个文本也可以将相关  
的几个文本聚合在一起以此展现事件的过程性如  
骊姬乱晋”。 因此倘若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本末  
事语较编年体事语更为有优势。  
所以,《左传文本吸纳大量的事语文献。  
那么,《左传事语呈现何种特征呢先来  
看一则关于左传的评论谢谔在给章冲左氏传  
事类始末所作的序中说:“谔幼年于诸书爱左氏》  
之序事因一事必穷其本末或翻一二叶或数叶或  
展一二卷或数卷唯求指南于张本至其甚详则张  
15]  
本所不能尽往往一事或连日累旬不得要领。”  
比刘知几与谢谔的观点是非常有意思的刘氏对  
左传的叙事大加赞赏谢氏则表达了抱怨他们  
左传的看法显然相去甚远这其中的原因需要  
分析。 《左传通过将有机地编纂而使  
事件的过程性完整地透现出来这较春秋乃至  
尚书的叙事来说显然是大的进步比如郑伯克  
段于鄢这个事件,《春秋隐公元年就只是这么简  
单地载录一句,《左传则不一样首先通过追叙武  
姜因难产而痛恨庄公百般帮助共叔段谋取君位共  
叔段因此积极筹备以致兄弟之间发生君位之争最  
终以共叔段战争失利而结束这场游戏。 《春秋简  
单的六个字在左传这里被演述成七百多字的故  
在这一意义上,《左传事语体叙事无疑是  
值得肯定的这也是刘知几赞扬的原因然而我们  
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编年体的限制,《左传在使  
事语文献时往往会割裂其完整性比如秦晋  
崤之战”,整个事件被分割安置在僖公三十二年与  
三十三年两年之中严重者则如谢谔所言,“一事或  
连日累旬不得要领”。 这就说明借助言事相兼的  
编纂行为,《左传的叙事较春秋有了明显的改  
历史事件的过程性因果性得到较好的描述然  
在编年体框架的约束下历史事件完整性的呈现  
受到制约可见编年体事语在叙事方面还是未  
能臻于完满。  
其次就先秦史传文献中的事语体而言,  
之间的组合是非常灵活的从二者在叙  
事中的地位而言大致存在这样三种情形言显事  
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  
所谓言显事隐”,这种形态在文本上的主要特  
征就是以记言作为重点属于核心文本而记事则处  
于辅助地位是对的一种印证补充 譬如上  
恭王灭密就是典型例证扩而广之,《国语中  
三段式文本大抵也属于此类前面在分析三  
段式时曾经指出这一文本的两种次生态形式一  
起因规谏”,二是起因规谏结果”。 第一种  
形式的特征很明显规谏这一记言文本显然占据主  
导位置,“起因只不过起着引出规谏的作用至于  
第二种形式也同样如此可以说,《国语文本中的  
三段式结构属于典型的语显事隐现象。  
至于本末体事语”,它是相对于编年体事语”  
而言的它缺乏明显的标志式时间语词但并不是说  
这种事语就没有时间观念。 《四库全书总目卷  
四十九纪事本末类序云:“古之史策编年而已,  
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遂有纪传一  
唐以前亦无异轨也至宋袁枢通鉴旧文,  
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  
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 ……凡一书备诸事之  
所谓言隐事显”,刚好与言显事隐相反它  
着重载录的是事件所记之言往往只是对事件的补  
充式评论晋语九》:  
ꢀ ꢀ 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  
弗胜致右焉简子许之使少室周为宰,  
496-497  
:“知贤而让可以训矣。”  
这个文本主要叙述少室周让贤的过程至于赵简子  
之言只是对整个事件的一种评论一般说来这种  
形态在国语中较少,《左传中相对常见隐  
公三年先叙述周郑交恶:“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  
16]437  
本末与一书具一事之本末者总汇于此。”  
于本末体事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在分  
12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故周郑  
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  
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我以偏衣金玦何也?” 里克曰:“孺子惧乎?  
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  
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  
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  
3]26-27  
然后以君子  
又取成周之禾郑交恶。”  
279-280  
父子之间矣。”  
作结这是对周郑交恶事件的一种议论。  
第三种类型即言事并重”。 它不同于前两种  
类型之处就是在同一文本中,“之间虽然  
也存在互相说明但主要是融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故  
事的演进譬如晋语五》:  
在这个文本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a)文本  
属于言事并重的类型;(b)文本即君子曰虽然  
是就里克话语而做的评论其实也可视为对此前整  
个文本的评论这样它们又形成第二层次的文本。  
那么,(a)文本与(b)文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编  
纂在一起的呢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君  
子是上述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人或者是本次事件  
的记录者史官倘若是这样这个文本应该是一次性  
编纂的二是文中的君子阅读这个历史事件之后才  
做了上述评论而这个评论被编纂者获取后予以编  
这样上述文本经历两次编纂。  
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朝早而假寐麑退,  
叹而言曰:“赵孟敬哉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  
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  
不如死。” 触庭之槐而死 灵公将杀赵盾,  
不克赵穿攻公于桃园逆公子黑臀而立之实  
399  
为成公。  
这段文字由两段叙事与一段记言所构成鉏麑的话  
一方面是对赵宣子的评价亦即对晋灵公行为的回  
一方面引出后面的故事情节这样,“ 与  
现在无法确定这个文本的编纂是出于哪种情  
但通过这个例证我们又接触到先秦事语体”  
演进路径问题当然要全面讨论这个问题是较为  
困难的在此只能就事语体的各种次生形态的  
演进做出一个大体的描述在言显事隐言隐事显  
及言事并重三种类型中从演变进程来看言显事隐  
与言隐事显大体上属于早期形态而言事并重则属  
于后期形态无论是言显事隐还是言隐事显它们  
在载录方式上仍有所侧重即偏重于记言或记事。  
从传史方式上来看按照刘知几的看法这两种类型  
带有较为浓厚的言事分立的特征或者处于言事  
分立向言事相兼转化阶段言事并重与此不一样,  
在这一类型中撰史者不但对于历史事件有着全面  
的了解或把握而且还力图将这一过程表述出来。  
因此在言事并重的类型中言与事不再是历史事件  
的断片而是在事件的历史进程视野下撰史者通过  
对言与事的遴选与拼接通过叙事的方式复原原生  
态历史图景这样言与事之间不再存在孰轻孰重的  
问题而是共同满足于撰史者历史叙事欲望的需要。  
所以站在演进的立场上说言事并重的叙事模式高  
于言显事隐言隐事显这两种类型当言事并重方式  
出现之后可以说先秦史官群体的叙事技巧已臻于  
完善从而预示纪传体文献的即将出场。  
被有机组合在一起是整个故事密不可分的环  
可以说,“言事并重 的形态反映先秦史官在  
的技巧处理上相当娴熟,“故事化已  
经十分完整了这只要翻阅战国策是不难体会  
。  
先秦事语体的形态无疑是复杂的我们在此  
也只是就其整体而做出划分落实到具体的文本情  
况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这些次生态文本之间存  
在交叉融汇的地方比如说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  
事并重这些形态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编年体结  
甚至互相之间可以被有机组合在同一文本中。  
关于前两种情形我们业已做了分析现在就最后一  
种情形做一点补充。 《晋语四:  
十七年冬公使太子伐东山 里克谏  
:“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 公曰:  
行也!”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  
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  
未有此也。”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  
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  
之以卜 子无谋吾父子之间 吾以此观  
。”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 太子曰:“君赐  
122  
夏德靠ꢀ “故事化叙事与先秦事语文献的演进  
参考文献:  
1]李零简帛古书和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刘知几史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过常宝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齐思和中国史探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徐中舒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J].历史研究,1964,(1).  
11]杨宽马王堆帛书战国策的史料价值[J].文物,1975,(2).  
12]郑良树战国策研究[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2.  
13]何晋.《战国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李兴宁.《左传中的纪事本末体[J].中国文化研究,2006,(春之卷).  
1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The Evolution of Story⁃telling Narration and  
Documents on Shiyu of Pre⁃Qin Period  
XIA De⁃k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izhou Normal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313000, China)  
Abstract:Story⁃telling narration has its source in the historiograhers’ endeavor to survive from their  
degrading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thus came the literary style of “Shiyu”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pre⁃Qin period. Documents on “Shiyu” of pre⁃Qin period can be divided from two perspec⁃  
tives, namely, annalistic styl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hi” and “yu”. If divided by the former one,  
shiyu”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annalistic “Shiyu” and “Shiyu” of the history present in separate ac⁃  
counts of important events. If divided by the latter one, “shiyu”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cus on  
words while events hidden, the focus on events while words hidden and the focus on both words and e⁃  
vents. All those secondary texts has overlapping parts with their focuses sometimes independent, some⁃  
times combined with annalistic styles and sometimes even can be included within one text. Judging from  
evolution, the focus on both words and events is superior to the focus on words while events hidden or the  
focus on events while words hidden so that when the focus on both words and events appears, narrative  
skills of historiograhers of pre⁃Qin period are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prelude of biographical documents  
is thus opened.  
Key words:historiograhers of pro⁃Qin period; story⁃telling narration;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pre⁃  
Qin period; the literary styleof “Shiyu”  
责任编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