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3期  
2
016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3  
May,2016  
历史学中的隐喻及其特性  
王志华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对于历史学而言,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或语言现象,它还是史学研究的逻辑骨架,属于理论建构性隐  
与科学隐喻一样,历史学隐喻也具有共识性参与性完整性和统一性,这是它区别于文学隐喻的重要特征。  
把隐喻运用于史学研究之中,这种做法不仅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还具有必然性这是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并  
且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它能够与史学证据保持一种内在的合理关系。  
关键词:历史学;隐喻;历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3-0028-06  
隐喻之于历史学  
的作用的认识,古今则大为不同。20世纪中后期,由于  
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隐喻和历  
史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因此更加深刻。1973,海  
·怀特所发表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对隐喻在历史学中的作用  
的看法与之前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可以说,对隐喻、  
科学隐喻和历史学隐喻这三者,人们在认识上的变化节  
奏是基本同步的。  
一般而言,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比喻修辞格的  
一种,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  
构成……即隐喻是以缩短了的明喻为基础的替换其  
功能是一种附加的’‘装饰’,就其结构和形式来看,隐  
[1]  
喻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所谓附加的装  
”,即隐喻对于知识本身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知识被发  
现之后,用隐喻来表达更为生动;而且,隐喻把属于别的  
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基础非常  
模糊,往往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更  
是如此,只要研究者觉得两个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或类  
推行就行因此,隐喻在长时间内通常被认为与科学是  
相悖的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乔治·莱考夫  
1970年代之前,历史学研究的主调是追求科学  
客观,在研究过程中要排斥研究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意  
,达到如实直书的效果从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  
罗多德开始,直到1970年代,这都是历史学家为学的最  
高目标如其中杰出的代表兰克所言:“历史学家只  
(GeorgeLakoff)《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库恩科学革  
是要表明,过去究竟是怎样的’。”当然,兰克同时也强  
命的结构和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等著作的发表,人  
们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性策略或语言现象,  
它们还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并且科学隐喻在  
:“修辞严谨和文笔优美的历史著作对于认识和研究  
[2]编者导言,9,10  
历史十分重要。”  
很显然,科学性即客观真实  
地描述过去是首要的,艺术性即优美的辞藻则是其次  
,后者是服务于前者的工具所以,隐喻对于历史学  
而言,仅仅是附加的”“装饰而已,仅仅体现在历史学  
研究的终端即文本层面,即在用文字把研究结果加以表  
[1]  
科学理论文本中的广泛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在历史学著作中,隐喻随处可见,这丝毫不足为怪,  
文史原本就是一家不过,人们对隐喻在历史学中所起  
收稿日期:2016-02-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西部项目唯物史观与后现代史观的比较研究”(13XZX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志华(1978—),,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历史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28  
王志华历史学中的隐喻及其特性  
述的时候,加些隐喻性修辞手法会显得更加生动。  
修辞历史学家的想象等等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更  
有甚者,如安克斯密特鲜明地提出了从艺术的观点看历  
史著作,认为历史著作是历史的表现(representation)。  
必然地,历史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传统历史学所强调的真实客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历史学隐  
喻独有的特性,以期在历史学隐喻与文学隐喻之间作出  
区分。  
而在海登·怀特的思想谱系中,以其著作元史学》  
为代表,观点就截然不同于前了,认为隐喻在历史学研  
究中起着总览全局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安克斯密特(F.R.Ankersmit)曾指出,史学研究活动分  
为历史研究与历史写作两个部分,其中历史研究是要  
通过研究史料考究清楚事实的来龙去脉,而历史写作即  
选择作者认为最恰当的言辞模型把事实表现出来那  
,隐喻在这两方面分别起什么作用呢?怀特认为:“为  
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  
中记载的整组事件,预构成一个可能的知识客体这种  
预构行为是诗性的,……这种结构以后会在史学家提供  
历史学隐喻的特性  
理查德·博伊德(RichardBoyd)曾指出,隐喻性表  
达是科学理论的语言装置中不可替代的构成部分;换言  
,科学隐喻属于理论建构性隐喻(theory-constitutive  
[5]486  
的言辞模型中,被想象成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一种 metaphor) ,它们是科学理论的逻辑骨架如前所  
[
3]35  
表现和解释。” 可以说,这段话反映了怀特思想的主  
,它包括预构知识客体和选择言辞模型两个方面,这  
大致对应于安克斯密特所说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  
这段话表明:(1)知识客体是作者诗性预构出来的,言辞  
模型是作者精心选择出来的;(2)知识客体被某个言辞  
模型表现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著作,既然该  
知识客体是诗性预构的,那么历史著作也就不是历史真  
相的还原,而是其表现或解释,换言之,历史著作整体上  
,历史学隐喻也属同类就这一点看,科学历史学与  
文学都离不开隐喻但博伊德同时指出,尽管如此,也  
不能抹煞科学隐喻与文学隐喻之间的重大区别,这些区  
别表现在共识性参与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四个方面。  
我们也可以此作为参照系,来定位历史学隐喻,并进而  
确定历史学隐喻是更接近文学隐喻还是科学隐喻。  
()共识性  
所谓共识性,指的是科学隐喻的这种特性,即它们  
就是关于历史的一个隐喻;(3)每一部历史著作其言辞 有着公开表达与发展的特点,一经产生就成了整个科  
模型都包括五个层面,即编年史故事情节化模式(喜  
悲剧浪漫剧和讽刺剧)、论证模式(形式论机械论、  
有机论和情境论)和意识形态蕴含模式(无政府主义激  
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由于本质上的预设  
,这种预构的语言学规则,其特征也可以根据塑造它  
学界的共同财产,并将贯穿于一代或几代科学家的研究  
[1]  
之中” 。换言之,科学隐喻一旦成功了,它就变成了一  
种科学范式,继而它会被反反复复地运用到各种相关科  
学研究之中,这是科学隐喻的重要特点而文学隐喻则  
不同按照博伊德的说法,文学隐喻有一个特定的  
[3]35  
的主导性修辞方式来进行表述” 。换言之,因为知识”,即属于某个特定作者的某部特定作品;若是被反  
客体整体表现为一则隐喻,这注定了其言辞结构的每一  
个层面本质上都是隐喻因此,怀特会直言:“没有隐  
,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在简单的陈述句中得到表述,  
复运用,它们要么变成陈词滥调,要么就变成一种新的  
[5]487  
修辞方式或新的字面表达 这就是说,科学追求范  
,文学排斥范式这也不难理解文学艺术追求的是  
新颖性,自然地,文学隐喻的美感内涵品质和其被运  
用的频度广度是成反比的。  
[4]29  
并没有非隐喻性的语言这么一种东西。” 如此说来,  
隐喻在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中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国内学者刘大椿指出,隐喻在科学中发挥着命名、  
对照史学实践,历史学隐喻的共识性特征也是非常  
明显的,因为历史学中也存在范式”,革命史学”、  
[1]  
解释和理论建构三大功能综观怀特的理论,隐喻在  
历史学中也起着大体类似的作用命名功能表现在历 阶级斗争史学”、“现代化史学”、“新史学”、“大众史学”  
史学家对知识客体的诗性预构方面,解释和理论建构功  
能则主要表现在历史著作的情节化论证模式和意识形  
态蕴含模式三个解释模式之中,解释和理论建构往往是  
一体的显然,在怀特的笔下,隐喻对于历史学而言就  
不仅仅是附加的装饰,而是其不可或缺的逻辑骨架。  
如此说来,历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与文学家创作小  
说的路数就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自怀特开始,历史  
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且冲击力颇强的思潮,大谈虚构、  
等等不过,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的分支,和文学艺术  
亦有相通之处,即它也要追求新颖性独创性正因为  
这一点,安克斯密特才会提议从表现的观点看历史叙  
在他看来,“最好的历史叙述即是最具隐喻的历史  
叙述,具有最大视域的历史叙述它也是最冒险的或  
[6]48  
勇敢的历史叙述” 。所谓最冒险”、“最勇敢指  
的就是其新颖性独创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时还  
强调:“最好的历史表现是最具有独创性最挑战人们的  
2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惯常思维,是看上去最不像是真的———然而却不可能根  
读者对喻体的常识性理解比如说毛主席是红太阳”,  
就需要读者结合生活实践去想象红太阳的寓意,以此  
来理解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与此同时,历史学隐喻又  
具有归纳的开放性一般的读者(更别说专业历史学家  
)都可以根据自己或多或少的阅读量,乃至根据自己  
的亲身体验,提供新的素材,以充实完善乃至修正它们  
的内涵。  
[
7]22  
据现存历史证据加以反驳的那一个表现。” 这里的  
不可能根据现存历史证据加以反驳的”,意思就是说,  
好的历史学家不仅要追求思想的新颖性独创性,更重  
要的是,他们还会尽力把这种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的隐  
喻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证据之上换言之,历史学家的目  
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确立新的更加合理更  
具启发性的范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开放性对于历史学隐  
喻来说其重要性的等级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试想某  
个隐喻具有归纳开放性,但不具有概念的开放性,它依  
然可以是历史学隐喻;反之,只具有概念开放性,但不具  
有归纳开放性的,就很难说是历史学隐喻了理由很简  
,因为历史学是一门经验性的学问,尽管历史学家在  
创造该隐喻的时候已经给出了历史证据,但绝非完备,  
可以说任何历史学家所给出的论证论据都是挂一漏万  
,都有进一步商榷的余地,这就是归纳开放性存在的  
学理依据。  
如此说来,在历史学中,成功了的隐喻会变成历史  
学的范式;不成功的不断出现的新的隐喻,会尽力使自  
己变成新的范式所以,共识性是历史学隐喻的内在本  
质特征之一。  
(
)参与性  
博伊德指出,科学隐喻具有纲领性定向研究(pro-  
grammaticresearch-orienting)  
特征,它要引导读者去研  
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特征相似性,包括那些尚未被发  
被认识的特征比如大脑是一台计算机”,可以说  
人类迄今为止对大脑计算机之间的特征相似性  
尚未完全认识清楚,为了理解该隐喻,就有赖于科学家  
不断地去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另外,如前所述,科  
学隐喻具有共识性,即它会被运用到各种相关的科学研  
究之中,从而衍生出各类变体,而且它们被运用得越广  
泛越深刻,其变体越多,其美感内涵品质就越丰富越  
成熟就这两点而言,科学隐喻表现出归纳的开放性”  
()统一性  
博伊德指出,在文学中,隐喻的创造与解释是两种  
不同的任务,创造者与解释者是不同的两类人,前者一  
般是小说家,后者一般是文学理论家;而在科学中,这两  
者是合二为一的,科学隐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其解释  
,因为科学一般而言都是自我反思性的,对理论概念  
[5]488  
的解释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工作 对照史学实践,显  
,隐喻的创造与解释也是合二为一的,历史学家提出  
某个隐喻,就要对其进行解释,这是他们应有的责任。  
()完整性  
[5]488ꢀ489  
(
inductiveopen-endedness) 。也就是说,科学隐  
喻的内涵不仅来自于其创立者,还来源于后继者的研  
与此不同的是,文学隐喻表现出概念的开放性”  
(
conceptualopen-endedness),即对文学隐喻的恰当理  
博伊德认为,文学隐喻的认知内容是永远不可能通  
过字面表达而穷尽的,但科学隐喻则可以,对其作出完  
整的精确的解释是科学家的核心工作,也是科学研究的  
,依赖于读者对喻体的日常概念所具有的联想意义,  
它不要求读者去从事专门研究(如科学隐喻那样),但如  
果读者对喻体没有一般性的了解,那么该隐喻就失去了  
[5]488  
终端成果 换言之,文学隐喻的内涵和外延永远是  
模糊的,科学隐喻的内涵和外延则要清晰明确而不容模  
棱两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类隐喻的指称是不一  
样的文学隐喻的指称很模糊,如鲁迅笔下的Q”,  
表面上指称的是狂人日记中的那个叫Q”的人,其  
实指则是永远没法得到清晰明确界定的国民性”。科  
学隐喻的指称则非常明确,尽管有时候科学家对其指称  
了解不多,比如黑洞”,科学家至今对其所指称的现象  
缺乏明确认识,黑洞所指还是明确的,与此相一致  
的是,“科学隐喻最终是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解释的。  
解释的过程就是理论或原理得到实践验证或检测的过  
[5]488  
其应有之义 爱人是一朵玫瑰花”,就要求读者  
对玫瑰花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科学隐喻  
和文学隐喻具有不同的开放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科学隐喻一般都是专业性的术语,它们的真实含义往往  
和隐喻的字面意思截然不同,黑洞”,非专业人士或  
没有相关专业研究便无法把握它;而文学隐喻往往源自  
日常话语,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只要具备一些生活阅  
历的人便可有所感悟如此说来,科学隐喻与文学隐喻  
都具有参与性特点,但其具体内涵则大相径庭。  
对照史学实践,我们发现,历史学隐喻兼具这两种  
开放性首先,众所周知,所谓历史即过去的生活,历史  
源自生活,所以和文学隐喻一样,历史学隐喻绝大多数  
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话语,自然地,它们的意义也依赖  
[1]  
,也就是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的过程” 。  
对照史学实践,不难发现,历史学隐喻的指称不如  
科学隐喻那般清晰明确,但也不像文学隐喻那般模棱两  
30  
王志华历史学中的隐喻及其特性  
比如法国大革命”,既可以被理解成一幕悲剧”  
像托克维尔那样),也可以被理解成一幕喜剧”(如米  
松轰炸了河内”,是因为尼克松是导致这个事件的主要  
负责人有的是文化或宗教性的,鸽子代表和平或  
(
[8]13,36  
什莱那样),而且都言之成理这说明它有一定程度的  
模糊性,但不论怎么说,“法国大革命所指的历史时段、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还是相对清晰明确的而且,  
如前文所述,与科学家一样,历史学家在创立隐喻之时  
就应当对该隐喻做出统一完整的解释这决定了历史  
学隐喻具有完整性,而成功了的历史学隐喻则一定具有  
完整性。  
圣灵” 。尽管我们并不是很了解隐喻的经验基  
[
8]18  
” ,但它源自于经验,它的合法性在于其经验基础,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那么我们可以说,隐喻被用  
于历史学研究是可能的,因为历史学就是一门经验学  
那么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呢? 换言之,在史学  
实践中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如前所述,和科学隐喻一  
,历史学隐喻也具有共识性统一性完整性和参与  
我们先来看看这四个特性的共同点是什么统一  
,即隐喻的创造与解释的统一,而解释就是拿历史学  
证据说话;完整性,只有拥有了完整的历史学证据,才能  
提供完整的解释;参与性,即归纳的开放性,只有掌握了  
历史学证据的读者,才有能力参与隐喻意义的建构;而  
共识,即获得了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它与历史学证据之  
间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说来,它们都是以历  
史学证据为基础的,因为历史是真实的’,它必须与证  
据即历史涉及的事实相一致,否则它就必须标明为什么  
综上所述,历史学隐喻与文学隐喻共通的地方在于  
它们都具有参与性,但前者更侧重归纳的开放性,而后  
者只在意概念的开放性再者,历史学隐喻在本质上具  
有明显的共识性统一性和完整性,而这并非是文学隐  
喻的本质要义所以,总体而言,历史学隐喻本质上更  
接近科学隐喻。  
历史学隐喻的合法性基础  
隐喻作为一种比喻修辞格,被用来认识历史,会因  
此而遮蔽历史吗?如果会遮蔽历史,那么历史学隐喻就  
不具有合法性在此,我们首先会遭遇到以海登·怀特  
为代表的相对主义思潮的冲击,它们总是以此为借口而  
否认历史研究能够还原历史,我们需要对此加以反驳。  
现代隐喻研究大家莱考夫等早已发现:“大多数人  
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依然可以自如地生活,而我  
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  
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  
[9]14  
这些事实是错误的,需要修正” 。这表明,隐喻被  
用于历史学研究之中,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再往下追问,这种现实性是否只是偶然的现象而不  
具有必然性呢?也就是说,隐喻在揭示历史真相这一方  
,是否仅仅是偶然的成功? 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如  
果说历史真相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历史学隐喻的现实  
性便具有必然性反之,如果历史真相是不存在的,谈  
论隐喻揭示历史真相就没有意义,隐喻与史学证据材  
经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无所谓真假换言之,现实  
性的必然性基础在于历史真相的客观存在这就涉及  
到根本议题即历史学本体论方面了。  
[8]1  
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这话表明两  
层意思其一,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隐喻,而且和其  
他语言一样,“大多数的隐喻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在我们  
[8]145  
的文化中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  
而是世代累积之结果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说隐喻伴  
随着人类的始终作如是观,过去的人类也是在运用隐  
喻进行思想行动和交往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就是由  
隐喻所构成的合乎逻辑地,历史学家运用隐喻去研究  
历史,不仅不会遮蔽历史,反而恰恰更能够准确地发现  
历史其二,与此相一致,这表明隐喻源于经验,或者说  
隐喻是否恰当在于其经验基础,“实际上,我们觉得没有  
一种隐喻可以在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得到理解  
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历史学证据之所以如此重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研究对象即历史是客观存在  
,历史学证据即是历史存在的证明不过,以海登·  
怀特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一,就  
存在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而言,我们常说,不能因为我们  
没有认识到某个客体,就否认其存在的客观性,但是,若  
它湮灭无存而无法被人们所感知,那它的客观存在性从  
何谈起呢? 历史学就是如此,“历史出场每当历史不  
[8]18  
或者甚至得到充分的呈现” 。当然,其经验基础是极  
其复杂的有的是物理性的“Hishealthisdecli-  
ning”(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Hishealthiswayup  
there”(他的身体正慢慢好起来),“declining”表示身  
体不好”,“up表示身体正在康复”,其经验基础就  
:“严重的疾病强迫我们的身体躺下来死的时候,身  
体就完全是躺倒的。”有的是因果性的如我们讲尼克  
[
10]52  
[11]42  
” ,“真实并非我们所可以直接触及的” 。其  
,即便人们对某个客体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获得  
了关于这个客体存在的一些证据,但是,“整体而言,过  
[9]14  
去就像生活一样无序混乱复杂” 。用叙述主义的  
话来说,生活本身是没有开始中段或结尾的”,只存  
[12]135  
在于我们在事后向自己讲述的故事中” ,“我们不  
3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生活在故事中,尽管我们事后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 以历史学证据为依据参与历史学论辩,当达到了这种地  
[
13]169  
我们生活的意义” 。在他们看来,“历史过程本身不  
步之时,即历史学家都对某个历史叙述无可挑剔时,“历  
史学真实就达成了而相对主义出于其特有的理论逻  
,历史学的真实也不予承认,这是其逻辑的悖谬  
之处如果我们把时光轴再往前拉长几百年,这一点就  
更清楚了众所周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完  
全可以全程记录自己走过的历程如此,几百年之后回  
过头来看现在,会怎么样呢? “历史的真实历历在目,  
谁能否认呢?到那时,依赖于大数据技术,史料历史证  
据的获取与整理都将变得极为便利,历史学研究的核心  
就不再是挖掘整理史料,而在于创造一个能够驾驭浩  
如烟海的史料和历史证据的具有启发性的隐喻,即取决  
于历史学家的眼界思想创造性到那时,“历史学的真  
极有可能与历史的真实重合。  
具有任何结构,在历史著作中出现的结构是历史学家自  
[14]63  
己添加的” 。其三,历史学的选择性,“历史学家主  
观性之无可避免地渗透到历史学家的工作流程,并构成  
[11]32  
为历史学认知过去的一个条件” ,这导致人们关于  
历史学证据的理解和解释总是难以达成一致把这三  
条论据兑换成本体论观点,那就是历史本身是一片混沌  
之地,由此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相对主义否认历史的客观存在之论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历史当然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个不依赖于任何  
历史学知识的直观的事实就如即便某人对中国历史  
一无所知,他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有一个真实的过  
并且,“就直接经验而言,被我们看作历史过程的东  
[
14]64  
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结构和连续性的特征” ,  
综合起来看,隐喻被用于历史学研究,具有可能性、  
现实性和必然性,历史学隐喻这一术语是合法的。  
其合法性基础在于:隐喻要与历史学证据保持一种合理  
的关系这种合理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  
历史学家所筛选出的历史学证据要能够支撑得住隐喻  
所代表的意义;第二,未被历史学家入选的历史学证据  
不会弱化,至少是无法解构掉隐喻所代表的意义;第三,  
极具有启发性新颖性满足第一二条是历史学最低  
要求,这样的历史学隐喻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可能  
是平淡无奇毫无启发性的隐喻,理论上也具有参与性  
特征,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意愿(毫无启发性的隐喻激  
发不起历史学家的参与热情)。同时满足这三条,便有  
可能成为历史学的新范式与此相一致的是,合乎逻辑  
的历史学本体论立场应该是这样的:承认历史是客观存  
在的,并且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连续性;“历史学的真实”  
是可能的,获知历史学的真实是历史学家的职责所  
我们相信,随着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历史学的真  
会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  
即不能把历史本身荒谬化其次,由于证据的不完整,  
所以谁也无法评判依据现有证据建构出来的历史是否  
和本真的历史一致,历史的真实确实是一去不复返  
,就此而言,相对主义有其合理性历史学的真  
”———即利用现有的历史学证据而合理地建构出来的  
历史(这就是前文所言隐喻与历史学证据之间的合理关  
)则是可能的因为历史学研究并不追求对历史的全  
面认识,它总是关于其对象的某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对  
象可能具有许多我们现在不知晓的而且将来也绝不可  
能知晓的特征,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这样一个信  
,即通过我们已经采取的步骤,我们已经获得一些确  
[14]62  
实可靠的关于这个对象的性质的知识” 。在此基础  
,以历史学证据和历史学方法为依托展开论辩,最终  
是有可能达成历史学真实的当然,“历史学的真实”  
是动态的,需要随着新的历史学证据的发现而不断地修  
正它第三,即便考虑到历史学家主观因素的干预,这  
历史学的真实依然是可能的只要我们不把这种  
主观因素神秘化,而把它置换成具体的历史学观点,并  
注释:  
当然,这并不是说,1970年代之后,因为对隐喻在历史学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根本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学家就不追求如  
实直书可以说,它将永远是很多历史学家的不懈追求。  
安克斯密特说:“有必要区分历史研究(事实问题)和历史编纂(解释问题)。……历史研究的结果表达在陈述中;叙述的解释  
是成系统的陈述。”:〔〕F.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韩震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41。  
博伊德本人并未明确地把它们的区别概括为这四个方面,这种概括源自于刘大椿教授笔者认为刘教授的概括非常到位,  
所以直接引用过来参见:刘大椿隐喻何以成为科学的工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参照大卫·卡尔(DavidCarr)的观点见其著作Time,Narrative,and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Press,1986,或者他的文章Narrativeandtherealworld:AnArgumentforContinutiy,History& Theory,1986,  
(2):117-131。  
32  
王志华历史学中的隐喻及其特性  
关于此,曼德尔鲍姆提出了两个限制条件:第一,尽管某个历史学家所犯的一种错误对这个历史学家所作的另一个陈述的  
真假没有影响,不过这可能暴露出他的研究方法有某些不当之处,从而促使我们对他的陈述的另一部分产生一种由此推出  
的质疑;第二,在一些场合,一个陈述的真假与另一个陈述的真假是相关联的(参见:莫里斯·曼德尔鲍姆著历史知识问  
:对相对主义的答复》,涂纪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2-63)。这两点表明,历史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历史学  
陈述之间是相互关联可以互证的,以此为基础可以达到历史学的相对真实。  
参考文献:  
1]刘大椿.隐喻何以成为科学的工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  
2]〔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M].杨培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波兰埃娃·多曼斯卡.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M].彭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BOYDR.Metaphorandtheorychange:Whatis“metaphor”ametaphorfor?[C]//AndrewOrtony(ed.).Metaphor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6]〔〕F.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M].韩震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7]ANKERSMITFR.HistoricalRepresentation [M].Standford:StandfordUniversityPress,2001.  
8]〔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9]〔约翰·H·阿若德.历史之源[M].李里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0]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和历史学客观性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7-41.  
[
[
[
[
[
[
[
[
[
[
[
[12]MINKL.HistoryandFictionasModesofComprehension[C]//FAYB,POMPERP,VANNRT(eds).Historyand  
Theory:ContemporaryReadings.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1998.  
[13]〔海登·怀特.话语的喻说[C]//张京嫒.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莫里斯·曼德尔鲍姆.历史知识问题:对相对主义的答复[M].涂纪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MetaphorinHistoriographyandItsCharacteristics  
WANGZhi-hua  
SchoolofMarxism,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Ganzhou,Jiangxi341000,China)  
(
Abstract:Tohistoriography,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orlinguisticphenomenabutalso  
itslogicalstructure,sometaphorofhistoriographyistheoryconstitutive.Likeinscience,meta-  
phorofhistoriographyhasfourcharacteristics,i.e.,consistency,participatory,completeness  
andoneness,whichsignificantlydistinguishesitfromliteraryones.Toapplymetaphorstothe  
researchofhistoriographyispossible,realisticandinevitable,becausehistoryexistsobjectively  
andbeinginevitableinourlife,themetaphorcanmaintainaninherentandreasonablerelation-  
shipwiththeevidencesofhistoriography.  
Keywords:historiography;metaphor;historiographyresearch  
[责任编辑:凌兴珍]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