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3期  
2
0165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3  
May,2016  
社会转型与史学的社会化  
李传印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和催化剂,我国社会正经历重大变化和转型,在社会变动过程中,许多重大的现实  
问题需要史学提供思考和回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来自史学的声音很微弱,甚至在许多重大  
的问题上失声了,史学在社会的变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史学与时代史学与社会存在明显的疏离,史  
学发展少了些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史学应该正视和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和转型,因时而变,既不抱残守缺,也不  
附势媚俗,在保持史学独立学术品格的前提下,通过史学的社会化过程,积极主动地在社会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  
置和时代使命,并对社会变化和转型做出具有历史深度的思考和回应。  
关键词:社会转型;史学社会化;史学变革;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3-0046-07  
30年来,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和催化剂,我  
国正经历社会的重大转型,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  
面都呈现出全新面貌,这些变化引起了社会和学界  
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世变方殷之日,正是史学变化  
题略抒浅见。  
重视社会转型对史学变革的要求  
虽然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和分析  
当今社会的变化和转型,但我们认为,这些变化的一  
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经济发财原则与历史沉淀下  
来的道德原则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全面冲突,这  
种冲突在现实层面演变为社会的深刻变革。  
仅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看,传统的原典诵读被  
网络碎片化信息撕裂,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思考日  
渐被娱乐的笑声挤占,社会不再青睐枯燥单调和空  
洞的理论说教,而更欢迎那些能直接产生效益和创  
造财富的技术和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能否赚  
钱作为衡量事物唯一的价值尺度,社会已步入了一  
反文化时期”,不能赚钱的文化受到社会的轻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社会是一种新形态的反  
智社会”。而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重  
义轻利”,传统史学对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始终表现  
[1]3  
之时 面对当今社会的变化和转型,史学应该积  
极主动地在社会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时代使  
,并对这些社会变化做出具有历史深度的思考和  
回应遗憾的是,在这火热的社会转型中,很少听到  
来自史学的声音,史学与时代史学与社会存在明显  
疏离一方面,史学家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越来越  
琐碎和精细,对时代和社会急需回答的现实问题缺  
乏思考热情,冷眼旁观;另一方面,史学日渐被社会  
冷落,被时代边缘化,被社会大众敬而远之,史学发  
展少了些生机和活力历史学是否需要正视和适应  
社会转型,是否需要因时而变,以满足新时代对史学  
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当今史学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  
要问题本文就社会转型时期史学的社会化变革问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研究”(15YJA770008)。  
作者简介:李传印(1964—),,安徽太湖人,历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和史  
学史。  
46  
李传印社会转型与史学的社会化  
出极大的尊崇和维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  
尊重和信赖。  
我国传统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  
对资治鉴戒和道德教化的宣扬远远超过对人们现实  
利益的认真分析,传统史学的这种价值取向与当今  
追名求利的价值追求不相契合传统史学在这些奔  
走于功名利禄之间的人眼里是无用之学,是迂腐之  
,是名副其实的客观地说,作为人类文化  
的承载体,传统史学与目前这个以功利为导向极端  
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传统史学  
的社会地位不可避免地沉落。  
史学遗产其中,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我国传  
统史学是个开放的学术系统,从来不僵化保守面  
对社会的变化,我国传统史学能够积极主动回应和  
思考社会变化,并形成史学发展与社会变化双向互  
动的关系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旧有的社会秩序被  
打破,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诸侯兼并,四  
夷交侵,干戈扰攘孔子面对变动的世界,重新撰写  
鲁国历史,创立春秋笔法,“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  
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  
虽然一些史学工作者对社会的变化感到困惑和  
担忧,也在为扭转时弊进行着不懈努力,希望通过  
各方面的史学工作彰善瘅恶,收拾人心,重建符合传  
统道德和价值的社会秩序,但客观上说,史学界的这  
些呼吁和努力效果微弱不管我们对当今社会的变  
化持何种看法和态度,社会转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发展趋势,其过程虽然可能很漫长很艰难面对不  
可阻挡的社会转型,历史学是消极逃避麻木漠视、  
强烈抵制,还是自我更新积极应对引领社会发展  
方向呢?  
[3]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不肖”  
孔子一方面对社会的变化  
做出主动回应,另一方面也通过春秋义法为社会  
发展树立一套价值标准,引导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  
发挥史学应有的社会作用秦汉时期,天下书同文,  
车同轨,行同伦,面对这种大一统局面,司马迁综合  
前代编年记事记言记谱等多种史书体裁,撰写纪  
传体通史著作史记》,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以正历,“以类事,“以著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既适应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也以史学的  
观念形式固化天下一统的历史趋势西汉中期以  
,各种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  
西汉灭亡,东汉继起,社会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又恢复  
了宁静劫后余生的人们人心思汉,人心思安,班  
班昭班固父子兄妹为谋求社会安定,站在王命  
的政治立场上,撰写汉书》,以纪传体断代史体  
,宣扬汉承尧运,颂扬刘氏汉室顺天应人仅从孔  
司马迁班固来看,他们面对社会的变化和时代  
的呼声,没有作壁上观,因循守旧,也没有惊惶无措,  
而是以史家独特的心智对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积  
极观察和思考,并提出自己对社会变化的价值引导  
和方向指引。  
有一种观点认为,史学的危机主要是由社会  
造成的,而这个社会又处于非常时期,一旦社会走上  
正轨,恢复常态,即社会转型完成之后,就会为历史  
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充分的条件基于此,很多人  
乐观预测和期望,历史学在社会转型期基本完成后  
一定会拥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到那时,历史学仍然是  
[2]  
显学”,重新占据学界老大的地位故此,历史  
学可以先躲进小楼,远离红尘,以不变应万变这种  
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这次社  
会大转型完成后,将来的社会与传统的社会已大不  
一样,与当下的社会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对  
史学一定会提出与传统和现在不同的新的要求。  
客观上说,当今史学界相当多的人对社会转型  
持一种观望等待保守的态度,有怨声载道者,有杞  
人忧天者,还有愤愤不平者,在他们的意识里,历史  
学就应该而且只能受到政治和社会的重视,而不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世界各个方  
面都在变化,逐步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英国  
史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撰写的极端的年代———  
接受开放社会的冷遇历史学似乎有诸多理由质问 19141991》()全面阐述了20世纪世界  
社会为什么不重视自己,但社会则更有理由质问历  
史学究竟对社会有什么用处我们认为,历史学不  
应该消极地对待社会转型,而应该锐意变革,积极地  
参与到社会转型中,主动思考时代提出的一些重大  
问题,在社会的转型和新社会建构中发挥自身应有  
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史学才能重新获得社会的接  
的变化相对而言,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社会的  
变化更加敏感,也率先回应这些变化,并在与社会变  
化的互动中实现自我革新而此时的西方史学对社  
会变化的反应稍显迟缓,以兰克史学为代表的传统  
史学家们仍然埋头于史料的搜集考证,史学面临被  
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化程度较高的学科视为素材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提供者的尴尬窘境但是,一些历史学者也捕捉到  
和现实导向下的探索精神,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在  
对社会变化的思考和回应中彰显史学的价值,既推  
动史学自身发展,也在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社会  
文化的发展中找寻到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  
时代变化的气息,把眼光从发黄的档案日记书信  
上转移到对人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把编年史和政治  
史陈旧的价值取向转换为更具开放性的民主化取向  
和更宽泛的人文关怀之后,史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卡尔·兰普勒希特出版了文化史方法论》,提出用  
新型文化史写作来对人类历史进行整体研究。1912  
,鲁滨逊将他的八篇论文结集出版,并命名为新  
史学》,通过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和对史学革命的极力  
宣扬,以回应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变化。  
从下层民众的视角看待历史,塑造史学平  
民化性格  
史学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寻到自身的学术地  
位和社会地位呢? 从历史经验看,史学存在的价值  
和发展的动力在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  
的思考与回应,除为统治者与学者文人提供资治鉴  
戒的历史智慧外,史学也要关心社会大众的现实关  
如何构建史学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这是一  
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与传统社会不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性社会若从社会结构方  
面看,当前社会转型呈现出社会结构多层化思想文  
化大众化文化需求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维化的基  
本特征这种社会变化和社会转型反映到社会对史  
学的要求上,就是史学应该通过社会化过程,关注历  
史知识受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使史学不是少数人  
的学问,而是被社会大众认可并乐于接受的学问。  
史学在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各种现实问题的基础上,  
应该主动走出高墙深院,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为  
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史学产品,以满足多层次多元  
大众化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构建起史学与社  
会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身的社  
会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交  
通讯的发展,使人类交往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小,  
不同文化彼此交融渗透,这是世界的新变化年鉴  
学派顺时提出整体历史历史综合口号,既借  
鉴和引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借鉴和引进社  
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精神分析学经济统  
计学等其他学科理论被积极主动地引入史学研究领  
,产生了新社会史学新经济史学新政治史学,心  
理史学数量史学口述史学也蓬勃发展,史学积极  
主动与其他社会科学交流融合,呈现出整体化和综  
合性的发展趋势,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引入其他学  
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古老的历史学呈现出鲜活  
的生命力。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注意到每  
一次社会的重大变革都会对史学提出新的要求,而  
史家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史学的  
发展做出反思和变革,从而使史学发展与社会需要  
协调一致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孔子对史学  
的深刻思考,创造了春秋笔法”;秦汉之际的社会变  
,激发司马迁对于通史撰述的重视和历史盛衰的  
考察;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使梁启超对旧史学进  
行系统批判,鼓吹史界革命,高扬起新史学的大旗。  
面对社会的变革,孔子司马迁梁启超不是静坐不  
消极抵制,而是主动地革新史学理论和方法,以  
变革的史学引导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  
大体而言,史学的社会需求主要分为专家学者  
的学术需求治国安邦者的历史智慧需求和普通社  
会大众的历史教育需求三个基本层次传统史学在  
满足专家学者的学术需求方面做得很好,树立了直  
书观念实录观念和信史观念,努力撰述信史,尽力  
复原和重构历史的本相资治通鉴把史学的资  
治鉴戒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并成为史学典范史家  
通过发掘蕴含在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政治家和  
各类社会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在这两个  
需求层面上,传统史学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并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下我国也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许多  
现实问题和时代困境需要史学提供历史阐释和回  
在这样的境遇下,史学有必要在不损害自身学  
术品格的前提下,勇敢地接受时代的挑战和呼唤,既  
坚守资治与鉴戒的价值系统,也遵循求真与致用的  
史学原则,又适时地对传统史学进行恰当的现代转  
,赋予史学新的时代意义,凸显史学的人文关怀性  
我国传统史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重心逐渐下  
,不断将社会大众纳入历史知识传播对象和受众  
[4]  
范围,也产生了宋代说史这样深受社会大众喜  
闻乐见的史学形式但总体而言,传统史学主要还  
是以政治家思想家等精英阶层专家学者作为主要  
48  
李传印社会转型与史学的社会化  
受众对象,忽视了史学受众的层次性和多元性当  
。100多年过去了,当今史学工作者仍然没有完  
全脱离旧史学的羁绊,更多关注的是历史上那些大  
事变大人物,说的都是治国安邦彰善瘅恶之类的  
大道理,有时甚至为了政治需要和现实利益不惜进  
行影射比附,使史学严肃有余而鲜活不足,远离了平  
民大众我们注意到,现代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  
在文化方面虽然也关注上层社会生活,但更关注平  
民大众的公众生活为适应社会的这一变化,史学  
应该适当调整研究定位和研究视角,多关注普通人  
的思想和生活,史学应该有大众性和普适性,平民大  
众所需要的增智悦神娱情都应该成为史学的目  
史学既讲三皇五帝名君贤臣,也说草莽英难。  
只有这样,史学才不是单一的政治教本和伦理教科  
在这些方面,西方史学工作者的做法和经验值  
得我们借鉴史景迁王氏妇人之死———大历史背  
后的小人物的历史命运》、孔飞力《1768年中国妖术  
大恐慌———叫魂,既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又具有  
较强的通俗性故事性,既推动了专业化的史学研究  
走向深入,又为非历史专业的平民大众所认可。  
其三,革新史学形式,淡化史学的贵族气息,  
凸显史学的社会化和平民化特征在许多人眼里,  
史学是名山事业,载道之器,精英之学。  
但是,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社会大众的知识文  
化得到普及和提升,各种信息传播媒体为平民大众  
所掌握,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平民大众都积极参  
,平民大众具有重要的社会参与度,在一定意义上  
,谁忽视了平民大众,谁就失去历史机遇因此,  
史学也应该革新史学形式,在不损害史学学术品格  
的前提下,逐渐淡化史学的贵族气息,不断拓展史  
学的社会化的形式,使史学内容通俗又不失典雅,史  
学的研究和创作队伍既有专家学者也有草根平民,  
史学传播既有学校课堂也有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和  
各种新媒体,历史教育方式既有严肃认真的说教也  
有生活化的慢慢熏陶。  
今社会结构处于复杂的变动之中,史学要走向社会,  
就必须较准确地区分社会对史学的不同需求,较好  
地把握这些不同需求所要求的史学内容史学形式,  
并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提供不同的史学产品我们  
认为,当下史学发展在继承传统史学撰写信史和资  
治鉴戒的基础上,要重视史学平民化性格的塑造,与  
多元形态的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并形成双向互动的  
相互关系。  
作为一般社会大众,如田间耕作的农民走街串  
巷的贩夫走卒等,对那些艰深晦涩的历史论著,他们  
读不通看不懂他们对严密的历史考据不感兴趣,  
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用不着,他们关心的是人文关  
怀和活生生的生活感受因此,我们认为史学平民  
性格的塑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适当转换观察角度和立场,从下层民众的  
视角看待历史以求真致用和资治鉴戒为目的的正  
统史学,宣扬大传统的历史观念,它高居庙堂之上,  
深处经院之中,以求真求实为出发点,以政治需要和  
经世致用为归宿,说的都是一些大道理而社会大  
众希望史学从下层民众的视角看待历史,观察历史,  
叙述和解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的人文关怀和生  
活感受,分析历史人物的人生经验和人生体悟,充分  
体现史学的小传统,比较真切地反映下层民众的历  
史观念史学既要宣扬高大上的大道理,也要满足  
下层民众借鉴历史人物人生经验方面的史学需求。  
其次,更新史学观念,正视社会大众对于史学的  
娱情需要,形成平民化的人生史鉴思想传统史  
学重在资治鉴戒和道德教化,把史学鉴戒垂训和教  
化作用视为史学的生命当今社会结构出现了较大  
变化,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  
,因此,史学应该尊重平民大众阶层对于史学的娱  
情需要和个体人生借鉴需要早在20世纪初,梁启  
超在抨击旧史学为帝王服务时就指出:“史家目  
,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  
史学的社会化和平民化特征的养成,要做好如  
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革新历史著作撰写的体  
裁体例,改变千人一面的历史撰述风格,少点八股  
,多点人情味,提供不同撰述风格且为社会大众喜  
闻乐见的史学产品二是在历史叙事方面适当进行  
文学化通俗化改造,少些空洞说教,多些鲜活的历  
史人物分析传统史学重在求真求实,反对历史叙  
事的文学化倾向,把历史变化的因果分析作为史学  
[5]8  
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李大钊也认为:“历  
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  
,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  
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  
[6]74  
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 显然,梁启超李大钊  
都把人生的变迁和民众生活的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  
对象,以人本主义的史学作为治学和著述的理想之  
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重点而平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不在于历史因果  
关系的认识和了解,而在于历史人物人生过程否泰  
变化轶闻趣事心理活动和神态描述因此,史学  
适当的文学化通俗化是赢得社会大众的必要手段。  
三是历史叙述和表达的语言要打破传统精英话语系  
统的主导地位,正确运用现代话语甚至是网络语言,  
对晦涩的史料进行转译”,使历史话语贴近生活,贴  
近平民大众,让平民大众看得懂听得懂,便于社会  
大众对于历史的理解与接受四是重视现代媒体对  
于史学的传播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大  
众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加多元,学校课堂经院  
讲堂已经不是历史知识传播的唯一途径因此,史  
学要有充分自信,敢于把学术与媒体对接,打破学术  
与媒介的隔阂,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  
接近社会大众深入社会大众否则,史学就会被已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社会大众冷落甚至抛  
。  
的历史观,甚至是非颠倒,模糊历史上的忠奸善恶界  
,隐没人性中的善根善意,激发出人性中的邪恶因  
,后果令人忧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场热闹的  
历史戏说,史学界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控制权,许  
多史学工作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束手无策。  
虽然戏说历史之风早已激起史学界的公愤,  
但许多史学工作者乐于躲在斗室书斋里,埋头寻章  
摘句,专心考据校勘,虽然取得了很大学术成就,但  
观念依然陈旧,方法依然老套,习惯于把史学研究和  
历史认识写成严肃的学术论著,或在历史学者之间  
传播,或藏之名山,曲高和寡的史学成果无心也无力  
对戏说历史的不良倾向做出有力回应和反击,无法  
控制社会对于历史需要的话语权虽然也有一些史  
学工作者对于史学界失去话语权忧心忡忡,并做出  
了许多努力他们一方面对随意戏说提出批评,另  
一方面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希望通过自己对历史的  
正说来拯救时弊从目前情况看,史学界并没有  
夺回失去的话语权,“戏说历史之风仍在蔓延,历史  
虚无主义大行其道,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仍在腐  
蚀国民的心灵史学界为什么失去了历史知识传播  
的话语权,又如何夺回这些失去的话语权? 这是一  
个值得从不同角度深刻思考的理论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专家学者对历史本  
相的还原重构和对历史价值的挖掘,人们对历史的  
认知将永远停留在猜测层面上,历史理性无法建立,  
民族的素质无法提高;如果没有政治家对于历史智  
慧的鉴戒需要,历史存在就失去发展的活力;如果没  
有社会大众对于历史生活化的需求,历史就会躺在  
故纸堆里沉睡发黄,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史学  
应该在正确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史学需求的基  
础上,高度重视平民大众的史学需求,养成史学的平  
民性格,将史学发展扎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  
。  
其一,传统史学的内在价值取向与当下社会的  
功利价值取向不协调传统史学既求真,更求善;史  
家虽然追求撰述信史,主张实录,但又认为彰善瘅  
[7]卷六十四柳虬传》  
才是实录的根本目的所在  
传统  
史家所说的实录并非历史本相,而是依照儒家标准  
而呈现的善事恶行,这与近现代史学以保存客观史  
科学认知历史的治史目的和客观理性要求并非  
同义简而言之,传统史学追求的是历史中蕴含的  
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传统史学紧密依附于政治,  
其价值取向局限于具有一定政治地位和文化优势的  
阶层而政治民主化知识大众化生活物质化才是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读  
史求善以史鉴今的同时,更希望从历史中获得竞争  
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精神的放松和愉悦鉴此,我们  
不能谴责当代社会的功利和物质化倾向,更不能按  
照传统史学的价值要求把现代社会拉回古代和中世  
,而只能对传统史学的价值取向进行拓展和转换,  
即将传统史学所追求的相对狭隘的政治价值与道德  
价值拓展为以人本主义为根基的人文关怀,使史学  
的价值与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契合。  
贴近大众,夺回历史知识传播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史学工作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隐性  
认识,即学校的讲台上或学术会议的主席台才是发  
布史学研究成果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阵地,只有相关  
专家学者才能读得懂的论著才是学问,只有满纸之  
乎者也等晦涩难懂的语言才受人敬重不知不觉  
,史学成了贵族学问,远离大众,远离生活,忽视  
了一般社会大众的史学需求,漠视了社会大众通俗  
而不失雅致的史学需求形式,以至于嗜利的商业资  
本趁虚而入在一些影视剧中,我国历史遭到戏  
”,悲壮的八年抗日战争被拍成了一幕幕无厘头的  
抗日神剧”,引起了史学工作者严重不满和深切隐  
一些人对中国历史的任意戏说”,就是向全体  
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宣扬错误  
50  
李传印社会转型与史学的社会化  
0,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之新,不仅在于史  
现出信息互联性和开放性特点图书馆课堂讲堂  
之外的各类媒体成为历史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在  
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谁掌握了电视电脑等传统  
媒体和新兴的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谁就掌握  
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史学应该适  
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在坚守  
图书馆课堂讲堂等史学阵地的同时,勇敢地走上  
电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使史学走出经院,面向社  
会大众,以史学严肃审慎的学术品格,以生动活泼的  
历史叙述形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以深厚  
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占据史学成果发布  
和历史知识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重新掌握历史知  
识传播的话语权。  
2
学研究方法之新史学理论之新,更在于对于史学价  
值认识的更新在某种意义上说,梁启超的新史  
以其全新的价值观念赢得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  
的认可,并在新史学的旗帜下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其次,传统史学的历史叙述方式不合当今人们  
的口味传统史学中虽然不乏史记那样学术性和  
思想性兼备的历史著作,而且其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的历史叙述方式也得到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所有人  
的一致肯定和称赞无庸讳言,我国传统史学中像  
史记这样得到全社会认可的历史撰述并不多,史  
家历史撰述过程中所使用的历史叙述方式不同程度  
呈现出历史分析简单化脸谱化,历史解释教条化、  
机械化,历史叙述语言呆板晦涩,缺乏生动性和趣  
味性,历史叙述的形式八股文风浓烈,让人见而生  
在对历史知识受众的争夺中,以探索历史规律  
为己任追求高深学术含量的史学,败给了那些戏  
历史的各种媒体如果我们不转变传统史学那  
种呆板酸腐的历史叙述方式,就很难把社会大众从  
毫无疑问,面对社会的转型,史学如果无视社会  
的变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结果只能是史学被社  
会更深的冷落和抛弃史学应有的态度是正视和主  
动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调整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自  
身的变革,通过史学的社会化过程,使史学发展踩上  
时代的节拍,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与社会发展  
的步调一致,并在自我革新中,重新找回史学在社会  
中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史学在社会转型中谋求  
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自  
,也不迷失我们认为,在史学社会化过程中,有  
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戏说的电视电脑屏幕前拉回到史学工作者面前  
和史学讲堂里。  
史学是人文学科,虽然史学研究只能是一部分  
专家学者的事业,但史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是少数人  
的自我收藏品,不能是只供少数人玩赏的东西,而应  
该把史学研究的成果投向社会,走向民众唯其如  
,才能体现史学的作用和价值将史学研究成果  
推向社会和民众的关键,就是史学的通俗化之  
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史学的社会  
化是史学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现代转换,传统史  
学中的优秀遗产要很好继承和弘扬,同时,也要对这  
些优秀的史学遗产进行适当的价值更新,并赋予其  
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体系,使传统史学保持生命力。  
比如,注重历史撰述的当世意义是中国史学的优良  
传统,而在近代社会里,这一优良传统被史家片面追  
求客观理性的史学研究目标取向遮蔽了,使史学在  
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时代感现实感虽然传统史学  
在注重当世意义方面强调的是较为狭隘的资治和道  
德伦理价值,但重视史学当世意义的传统理念需要  
继承和发扬,因为这是纠正史学脱离时代脱离社会  
弊端的有效方法只有史学重视当下意义,才能促  
使史学工作者关心时代,关注社会,思考时代提出的  
现实问题,保持史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8]  
只有通过转变历史叙述方式,实现历史研究  
通俗化”,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搭建一条通向历史  
的通道,使久远的历史事件鲜活地呈现到当代社会  
人们的面前,让人们不再感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  
那样的遥远,那样的难以理解,史学才能赢得社会大  
,赢得历史知识传播的话语权。  
其三,传统史学传播途径的封闭性与现代社会  
的开放性不适应传统史学对于史学研究成果和历  
史知识传播虽然很重视,但传播途径较为简单一  
是重视历史文本的详细诵读;二是强调师生之间口  
耳相传相授;三是把历史研究成果的发布局限在课  
讲堂和各类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这种历史研  
究成果和历史知识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呈现出较明显  
的封闭性和半封闭性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  
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使现代社会表  
其次,处理好求真与致用的关系史学是一门  
严肃严谨的科学,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与学术操  
,理性客观严谨求真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5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但是,史学最终还要回归社会,致用于社会司马迁  
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撰史记》,司马光  
资治通鉴重在考前世兴衰当今得失,为宋神宗  
治国安邦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因此,史学在与社  
会的互动中,关注社会并不是媚俗,思考现实问题并  
不是附势,回应时代呼唤并不是比附和影射,在任何  
情况下,史学独立的学术品格都不能受到损害因  
为史学需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各种新媒体,  
养成史学平民品格,但史家要时刻保持史学的学术  
品格和科学操守。  
史学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学科壁垒,善于借  
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学科交叉,拓展史学  
研究的视野和研究领域,这是当今史学变革的动力  
和重要方向但是,在这种学科交叉和相互融合的  
过程中,史学不能失去学科的独立性而成为其他学  
科的附属物和注解体史学在与其他学科交叉互融  
过程中保持学科独立性的原则,就是对于其他学科  
理论与方法的吸收和借用不能超脱史学的学科规  
,避免因为过分强调学科交叉而导致史学本体地  
位的迷失。  
其三,处理好学科独立性与学科交叉的关系。  
参考文献:  
[
1]逯耀东.魏晋史学及其他[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2]雷戈.社会转型与史学变革[J].学术月刊,1997,(1):119-12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李小树.中国史学的雅俗分流与俗史学的复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115-121.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大钊.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杨淑明.易中天现象引发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7,(1):60-63.  
[
[
[
[
[
[
[
SocialTransformationandthePopularizationofHistoriography  
LIChuan-yin  
SchoolofHumanities,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China)  
(
Abstract:Oursocietyisexperiencingsignificantchangeandtransformationwiththereform  
andopening-uppolicy.Inthisprocess,manyrealisticissuesneedtobesettledwiththehelpof  
historiography.However,thevoiceofhistoriographyisveryweakorevenspeechlessonmany  
majorissues.Historiographyhavegraduallylostitsduepositionwiththedeepgapbetweenhisto-  
riographyandtime,historiographyandsociety.Itsdevelopmentlacksvitalityandenergy.This  
paperholdsthathistoriographyshouldfaceuptoandadaptitselftosocialchanges,changing  
withtimes,neitherconservativenorsubmittingtothepower.Throughitssocialization,histori-  
ographyshouldkeepitsindependentacademiccharacter,activelyfindoutandbearthemissionof  
theera,thusmakeain-depthresponsetosocialchangesandsocialtransformation.  
Key words:socialtransformation;thepopularizationofhistoriography;historiography  
change;historicaltheory  
[责任编辑:凌兴珍]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