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卷第1期
2
019年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6,No.1
January,201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汤君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2
018年8月25-26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
徐希平和王康以清代嘉庆时期的“高氏五子”和赵万嚞、近
代晚清董湘琴和高体全等为重点,探讨岷江上游羌族汉语
诗文在羌族文学创作中的首创或继承意义。朱利华指出
在吐蕃占领河西诸州的过程中,退至敦煌的大批军中文人
和普通文人与本地文人一起,在编选或传抄中原诗文写本
中,推进了敦煌诗歌的实用化。房锐和余秋慧、刘萌等在
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古羌语民歌、羌族“古歌”“历史歌”
尝试作抢救性解读。程雪重点评述了国内羌族民歌研究
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建议。贾常业
对俄藏西夏文《新集锦对谚语》版本和谚语保存情况作了
全面介绍,指出其在西夏政治、经济、习俗、风尚、哲理、道
德、传奇方面信息丰富,具有讥讽、诙谐、比喻、辩证等风
格、特征,以及趋向前缀、语助使用及有关语法特点。李晓
明对武威张义修行洞出土的两件西夏文《劝世诗》残页进
行了补充考证,纠正过去释读的错误之处,并推断应属于
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汉族风格。刘少华尝试以西夏语语音
对译《后汉书》中所记载的白狼王歌,结果发现其中一半的
字音都可以在西夏语中找到同音或者同源的字。李旭东
认为佛教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唐代敦煌佛经翻译、石窟营
建、佛像塑造、壁画描摹等诸多方面,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
展。张彤云对西夏文《圣立义海》中尚未被前人考证出的
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论坛”于成都金河
宾馆举行,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法国、挪威、台湾、香港
等国家和地区的14位专家学者及我国大陆北京、四川、宁
夏、内蒙古、贵州、云南、河北、天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相聚蓉城。
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敏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师范
大学校长汪明义教授向与会代表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称
赞这场国际、国内优秀学者欢聚的盛会,是中国传统文化
与世界新文明、新智慧的真诚交融和互动,并希望以此高
层次国际会议为契机,成就和推动四川师范大学的传统文
化精神,与世界各国大学和文化部门、科研单位在教育、科
研和服务社会中协同合作,搭建平台,最终把四川师范大
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会议期间,与会代
表们围绕着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历史、宗教、语言等文化
领域展开了热烈、友好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一
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献展开探讨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萨莫秀克教授介绍了
黑水城藏品中的九幅唐卡,对其中表现的中国汉式、藏式
及中亚的传统艺术、神话、历史、传说、宗教、军事、人物内
涵作了较为生动的分析。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池田巧分析了中国藏区关于日本人源自藏族的古老传说, “陈业滴血寻兄尸骨”、“潘岳掷果盈车”、“滴血寻夫尸骨”、
认为明显是经过徐福东渡故事“藏化”而成的,其产生年代 “叔向母不喜妖媚女”等四则故事进行了译、释。俄罗斯圣
不会很早,但也不是在近代完成的。挪威奥斯陆大学铃木
博之和四郎翁姆指出,木雅塔公藏族口传文学中“猪故事”
与其他藏区广泛流传的《猪头卦师》故事大致一致,故而对
研究藏族动物类民间故事的类型、主要结构、细节的地方
性与异同所在以及民间故事与神话故事之间的语言表达
差异等有着方法和视角上的意义。日本筑波大学白井聪
子对扎坝语麻中话中的口传文学中的有标志话题的助词
彼得堡东方文稿研究所庞小梅对俄藏清乾隆皇帝为五位
功臣画像所题的满文和中文悼词进行考察,指出其中四幅
是东突厥斯坦战役的英雄,另一幅是金川战役的英雄,其
中满文和汉文赞词并非对译而成,前者以首字母为头韵,
后者则保持了中国传统古典颂诗的用韵和用典的典型特
征。俄罗斯圣彼得堡州立大学伊果尔指出,公元7世纪以
来,在今天俄罗斯联邦内出现了伊斯兰教的几个文化中
心,当时的那些阿拉伯人非常重视保护伊斯兰神学传统和
文学。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高奕睿在明清秘密社团的宗
教文献里确认俄藏《孔子和坛记》的汉文源头,并对抄本标
“ne”的功能进行了探究,指出这种话题结构比较发达的语
言很可能受到了藏文的影响。张勇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并诗》作了新的解读,以为可能关乎傒族人的种族信仰。
16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题提出新的解释,并将抄本的汉文底本限定在11世纪末
夏人将其融入来自中原的四柱预测术中形成独特的“四柱
占星术”。戴羽和龙昆指出西夏文“只关”一词并非“证
实”、“机关”之意,而是中原“知在制度”影响下的西夏法制
或12世纪初。欧洲研究联盟的笠井幸代以吐鲁番地区维
吾尔族出土文献和艺术作品为基础,指出在古维吾尔语中
的头韵赞美诗,佛教徒在早期就试图采纳它,但蒙古时期 “关留知在”程序中的单独适用及与担保连用的制度。王
才盛行起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张文玲以德国藏吐鲁番藏
品中的中亚写本为重点,对近百年来粟特文佛经写本以及
信仰情形作了详细介绍,同时指出粟特人主要信奉观世音
菩萨与药师琉璃光佛,且经、律、论三藏具足,在家众强调
因果关系与不应食肉,有多种本生故事的流传,须大拏太
子本生剧情中不见于巴利文、藏文与汉译文本中的部分应
是自创的文学作品。孙伯君对俄藏西夏文《三代相照文
集》作了全面梳理,指出其体裁包括偈颂、歌行、杂曲、语录
和论教文等,大部分译自汉语,多为劝善、修行、守戒以及
亚莉对黑水城出土元代《至正二十四年整点站赤文卷》中
的16件文书进行研究,指出亦集乃路站赤由总管府官员
提调,正官、站官、首领官与吏员各级对各站铺陈什物、驼
马、馆舍、站户等进行核实,职高者由蒙古族人担任,汉人
均为下层小官,亦有蒙古人担任较低职务。陈朝辉和潘洁
指出,西夏地簿以户为单位登记税户家主,记录顷亩数量、
租役草数、四至,便于征租役草;由基层自下而上编写、校
验,交由各收税、管理机构保管;最初是对私有土地的登
记,后来有所变化。彭向前和王凯对《宋会要辑稿》所载
对祖师和门风的颂赞,是由元代白云宗西夏后裔在1270 “西人最重年节与寒食”现象进行新考,认为其“寒食”应为
寒衣”之误,寒衣节是西夏仅次于年节的重要节日。马振
君和孙景莲对元王恽《秋涧集》的“刑期”榜、“天意”榜(“从
榜)、“知人”榜试题进行了考证,补充学术界之前的相
-
1281年之间于“浙西道杭州南山普宁寺”纂集白云释子
“
等白云宗三代祖师作品后,活字印刷于“江南浙西道杭州
路大万寿寺”。汤君对黑水城文献中现存的西夏诗歌的作
者、编者情况作了综合考察,指出这些作者主要是仁宗时
期上层党项族知识分子,歌行体诗成就相对突出,汉语诗
歌的成就则很有限,其编者和传播者也多是与政府密切相
关的人,当时汉族高级知识分子创作的汉语诗歌数量和质
量均无法与西夏党项族诗人以及两宋文人相比。
众
”
关成果。许伟伟指出西夏没有专门的“胡”称谓,“胡”字已
不能体现胡人胡物之义,这表明西夏以正统王朝自居以及
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下西夏人观念的变化。王培培指出西
夏文献中来自梵语的计都星有两种不同译法,“计都”二字
为音译,“ ”二字为意译。“ ”与藏文的“”音最为
二
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展开探讨
接近,而藏语词“ ”有“二,半”之义,此正与印度神话中
罗睺星耀因为偷喝神水而被一分两半的故事情节相符。
田晓霈对英藏西夏文《将苑》进行了整本的录文及释义,指
出其采其大旨,着意变通,以更为直白简洁和描述性的语
言改编成文。梁丽莎指出英藏Or.12380-0516RV(K.K.
Ⅱ.0229.q)西夏文残片在版刻形制和翻译方式上与俄藏
西夏文《六韬》可能同版,其内容出自《六韬》“虎韬”中的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写本部巴格达诺夫回
顾百余年西夏学研究概况,指出未来俄藏西夏佛教文献中
的密宗伪经、西夏文行书文献解读、西夏文献插图解读以
及尚未公布的军事、官方、经济、金融、外交、法律类约
1
000种碎片等的识别应该是困难和新意所在。俄罗斯艾
尔米塔什博物馆缅什科娃对俄罗斯奥尔登堡率领的第二
次俄罗斯突厥斯坦探险队从敦煌带到了圣彼得堡的一对 “绝道”末和“略地”首部分,而不是之前学界所认为的“金
神兽塑像进行了披露和研究,指出其雕塑于武则天周朝初
建时期因白狼吉现的传说而被塑造在莫高窟第321窟中。
刘复生以《宋会要辑稿》中对彝族历史的记载为例,指出
鼓”和“略地”篇。蔡彤华对阿拉善驼道在草原丝绸之路的
作用进行了探索,指出额济纳、阿拉善两旗紧贴河西走廊,
其养驼业和骆驼文化为古往今来以驼道和驼队为依托的
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辑稿》中关于宋代西南民族关系资料的重要而珍贵的史
学价值。于光建对俄藏《光定未年典驴贷粮契》作了新译
新释,并指出西夏民间典当时有熟悉的知见人、契约、惩戒
约定等,利率基本在50%以下,体现了对国家法制的融合
与遵循。韦兵以明万民英《星学大成》对勘英藏黑水城文
献残叶359号右边部分的星命推算文献,指出其当名为
三
围绕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展开研究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沈中伟通过对比辽契丹小字和金
女真字、元八思巴字的音韵遗存情形,提出非汉语言材料
有可能提供汉语在空间中变化的宝贵信息的新观念。台
北故宫博物院胡进杉以《清文全藏经》中《盂兰盆经》、《积
光佛母经咒》的翻译为例,探讨清代依据梵文、汉文或中国
少数民族满、藏、蒙文献进行互译、转译时的经题格式、音
《推星命洞微百六大限逐岁吉凶文书》,其推算体系源自晚
唐五代中原汉地。陈瑞青对西夏“特差”进行专门研究,指
其为由牧人和农夫中有公务者选出的精锐部队,直属于殿
前司指挥,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主要负责守卫皇宫,享有
译和意译的处理、礼敬文的翻译、正文长行和偈颂及咒语
1
j
的译法。聂鸿音指出西夏语的否定词缀mi是从否定副
“
亲生长子承袭”特权,亦负责地方的生产、征赋、治安。王
词“语法化”而来,先变成前缀,然后在少量双音节谓词那
里变成了中缀,以临时作为调节手段来避免两个声母相同
巍发现星占术在西夏占领敦煌后传播至西夏境内,并由西
170
汤
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或相似的音节连读起来拗口。台湾中央研究院林英津就
指出“ ”具有限定词性质,是西夏语体现量化概念的主
要语汇之一,其主要语义特征性是[+有定(specified)],
既可以是说话者认为该名词或名词组是听话者熟悉的、不
是任何存在的对象,也可能暗示是说话者即将说明或论述
的对象。孙颖新对2014年北京第四季度德宝拍卖会上出
现的西夏文字书《择要常传同训杂字》中的800多个字条
进行了再考,指其大约成于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语
音系统更加贴近民众的口头语言,是中国最早的佛经通假
字书,而非学术界之前认为的解释西夏字形和书体的著
作。香港大学戴忠沛在没有对勘版本的情况下,对英藏藏
文注音西夏文残片Or.12380/3910以七行解读法进行考
察,指其为修练那洛六法中拙火定修行的出定观想法,与
俄藏инв.8363的西夏文藏传佛教拙火定入定呼吸法的三
份残片同类,并且位置更后。麻晓芳分析西夏语中直接引
尼经》亦为同卷并刻印于蒙古乃马真称制时期。吴雪梅和
于光建对武威新发现西夏文佛经残片进行考释,发现其与
武威博物馆藏6761号《佛说决定毗尼经》残叶前后衔接,
内容与《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佛说决定毗尼经》以及汉
文《佛说三十五佛名经》主体基本相同,可能属于西夏文译
本《佛说如来一切总悉摄受三十五佛忏法事》。马万梅对
英藏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的多种残片进行综合
整理,指出该经的俄藏本为夏惠宗时期的初译本和仁宗校
经前期的初校本,而英藏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本皆为夏仁宗
时期的校译本,而后者又为仁宗校经后期的重校本。冯雪
俊认为西夏“华严信仰”广泛流行,主要是因为皇室中央封
建集权制的需要、华严宗“法界缘起”“一真法界”“六相圆
融”的理论特点、宋辽金周边王朝“华严信仰”的影响等是
其主要原因。新巴·达娃扎西对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
敦煌古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第一函第四十八
卷》进行整理,指出其产生于敦煌“古藏文写经体”晚期(9
述句无标记或使用·ɨ2 (·ɨ1 )以及间接引述句使用
j j
-
10世纪)严格的写经制度时期。李若愚首次公布收藏
·jɨ2 (·jɨ2 )或·jɨ1djij2 (·jɨ1djij2 )作为
于故宫博物院的宗23541号丹书克的写本的特点、全文及
尾题,并附以注释,指出其为九世洞阔尔呼图克图1861年
写给皇上的藏文写本。王龙对俄藏7979号西夏佛经残叶
的版本、形制及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校录,指出该
文献摘译自宋施护译《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唐菩
提流志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和唐波罗颇蜜
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这为西夏文佛教增添了新的品
类。张九玲参照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对俄藏西夏文《大宝
积经》卷九十四进行了录文、翻译和校注,为西夏佛教、西
夏文献学和西夏语言研究提供一份基础材料。伏俊琏从
日本七寺本《玄应音义》之于唐写本书写面貌与书写方式
的重要研究价值出发,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音义类著作的
文学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指出音义类著作很明显是受佛
家“诵经”“唱导”的影响,但也借用了先秦两汉时期唱诵技
艺如楚辞的读法。
引语标记的现象,认为西夏语言说动词的语义与语法,体
现出由实义动词到语法标记的语法化演变。陈鑫海选取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七月圣旨碑和元成宗大德十
一年(1307)九月圣旨两种有“同文异本”存在的文献作对
比,指出所谓“后增四母”与“原型字母”仅有书写上的不
同,而没有本质的不同,所谓八思巴字母系统中的“去三增
四”说是虚假的。
四
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献进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索罗宁指出俄藏西夏文《金刚般若科次
经颂义解要集略记》的两个写本为西夏本土著作而不是汉
文译本,其序文的重要特色在于体现西夏汉藏佛教圆融思
想和佛教史观,且西夏并无汉藏二主流之间的矛盾。法国
阿尔多瓦大学中文系罗曼对欧洲藏西夏文文献保护收藏
和研究进行了考察,指出法藏第6号应是《地藏菩萨本愿
经》卷下第一至十一品的夏译本;文章还在前人基础上对
英藏西夏文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佛经与世俗文献进行了初
步的对照和研究。段玉泉和米向军对宁夏佑启堂藏西夏
文“大白伞盖佛母”类残本进行释译,判断它们应译自藏
文,与传世真智等汉译本性质相同,其中陀罗尼经与祷祝
偈为同卷断裂的不同部分,与郑顺通所藏《大白伞盖陀罗
以上议题只是大致分类,而实际上与会者对各自领域
内的交叉探讨非常激烈,这种跨学科性质的讨论是本次学
术论坛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从而产生了一批较有学术
水准的成果。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