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卷第6期  
2
015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2,No.6  
November,2015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徐玲英  
(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合肥230039)  
摘要: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  
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  
,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所以他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于前人的争讼,戴震  
空所依傍,力求不以人蔽己;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戴震的诗经研究是在其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  
,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关键词:戴震;《诗经》;戴震诗经研究》;《诗补传》;《毛郑诗考证》;《杲溪诗经补注》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6-0098-06  
戴震于与姚孝廉姬传书中说:“凡仆所以寻求  
于遗经,惧圣人之绪言暗汶于后世也然寻求而获,  
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必征  
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必究,本末  
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  
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以  
知源,不目睹源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肄所  
几经试验之结果,浸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  
,卒达于十分,于是认为定理而主张之其不能至  
十分者,或仍存为假说以俟后人,或遂自废弃也凡  
科学家之态度,固当如是也震之此论,实从甘苦阅  
历得来所谓昔以为直而今见其曲,昔以为平而今见  
其坳,实科学研究法一定之历程,而其毅然割舍,‘传  
[
2]36ꢀ37  
信不传疑’,又学者社会最主要道德矣。”  
1]372  
戴震所谓的寻求而获, 《诗经研究是对其寻求十分之见之法最好的诠释。  
戴震的  
[
,皆未至十分之见也。”  
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无论是对于人类社会还是个人而言,人的认知都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遗经的研究只有达到征之  
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才能叫做十分  
之见”。“十分之见的获得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  
三易其稿,不以己自蔽  
戴震以诗经》“三百篇皆忠臣孝子贤妇良友  
[
3]126  
之言而精心研究诗经》。他最早的诗经研究  
著作是诗补传》。据段玉裁戴东原年谱记载,是书  
[1]663  
完成于乾隆十八年,戴震时值三十一岁 戴震于  
言而有据多闻阙疑梁启超以为戴震求十分之见” 《诗补传序言中交代了该书治诗的原则,今就全  
之法实乃科学之方法,他说:“其所谓十分之见与未至  
十分之见者,即科学家定理与假说之分也科学之目  
,在求定理,然定理必经过假设之阶段而后成初  
得一义,未敢信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仅一二分而  
然姑假定以为近真焉,而凭借之以为研究之点,  
诗考其名物字义于各章之下,不以作诗之意衍其  
[3]125  
” 。诗经传注中,戴震最为推崇毛诗故训  
》、《毛诗郑笺传和朱熹诗集传》,诗补传于每  
章之下,首列以上三书释义精准者,至于未释语词,戴  
震则为之作释,震按标识,附于其后例如:于  
收稿日期:2015-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考据学研究的戴震哲学思想性质考察”(SK2013B03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玲英(1972—),,安徽无为人,文学博士,《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  
98  
徐玲英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鄘风·君子偕老》“蒙彼绉絺,是绁袢也,戴震按  
褕翟阙翟鞠衣展衣褖衣。’》:‘王后之服,刻  
:“绁袢,袢延盖古有是语,今并未闻绉絺精而  
细靡,当暑用为服疑诗意言其无流汗沾濡之苦,服  
之在体,热气散解,袢延而宽也绁之言洩,袢之言  
缯为之形而采画之,缀于衣袆衣,画翚者,褕翟,画  
鹞者阙翟,刻而不画从王祭先王,则服袆衣祭  
先公,则服褕翟祭群小祀,则服阙翟鞠衣,,桑  
服也展衣,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褖衣,御于王之  
[3]208  
,宽舒也。” 卫风·芄兰》“虽则佩觿,能  
不我知,戴震按曰:“《方言》‘,愈也。’病愈亦谓  
之知史传有几日知之语盖古语之别,而今人失  
[3]207  
,亦以燕居。’” 大雅·》,戴震考证了门的  
建制,:“天子五门:,诸侯三门:、  
郭语之转郭门,外门也诸侯之外门谓  
之库门中门谓之雉门,亦谓之阙门,有两阙,《周礼》  
所谓象魏’,《春秋所谓两观是也路寝之门谓之  
[3]225ꢀ226  
其解也。”  
时之相隔千百年,犹如地之相隔千百  
,不借助于训诂便难以通古人之语言然而亦有虽  
有训诂,读者仍不能理解者,戴震便为之沟通训词与  
被训词的关系例如周南·汝坟》“惄如调饥之  
[3]451  
路门,亦谓之虎门,亦谓之毕门。”  
正如戴震所言:  
[4]593  
”,《毛传释曰:“,朝也。”  
如此训释,让人不 盖名物字义,前人或失之者,可以详核而知古籍俱  
能知其所以然,故戴震以按语解释道:“朝语之  
,有明证也作诗之意,前人或失之者,非论其世、  
[3]160  
[3]125ꢀ126  
。” 又如召南·雀巢》“百辆御之”,《郑  
知其人,固难以臆见定也。”  
戴震本着求真务实  
[
4]596  
释曰:“,迎也。”  
[3]165  
戴震按曰:“迎语之  
的治诗态度,故而详于名物字义考订,而不推衍作诗  
之意梁启超盛赞戴震这一治诗原则,洵治诗良  
。” 除训释实词外,戴震还注意虚词的注释例  
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戴震按曰:  
[5]87  
” 。通过对字义名物的推求,为回归诗经时  
代创造可能;而以夫子思无邪拟定篇旨,则还原了  
,一声之转,或五方异语有之。《中  
但为辞助。《》‘说言乎兑’‘成言乎艮”,言亦辞助 诗经作为礼乐制度一部分的本性。  
[
3]153  
。” 又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戴  
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诗补  
虽是戴震治诗的唯一完书,但是戴震认为此书为  
识见未定之作,尚需修正。“震为诗补传未成,别录  
震按曰:“,辞也或曰螽斯,或曰斯螽,便文协句  
[3]156  
。”  
戴震尝云:“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尧  
[1]664  
辩证成一帙” 。所谓的未成就是未成定论,所  
谓的辩证就是指毛郑诗考证》。诗补传基础  
,戴震专摘毛传》《郑笺或经文中有异议之处,详  
加考证,所依材料大都本之古训古义,言而有据例  
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毛传释  
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  
卷不能卒业;周南·召南关雎而往不知古  
,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士冠  
》,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不知  
[
1]371  
[4]637  
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  
以戴震释读诗经》,除词义训诂外,他还广泛考证名  
典制等知识,希冀通过对名物典制的考证,一步步  
接近诗经时代,以古人的眼光观照诗经》。例如  
以衣涉水为厉戴震于诗补传中已  
意识到毛传训释之讹,指出:“,不成梁之  
[3]190  
。” 在其后的研究中,戴震发现释不成  
梁之名仍未至十分之见他于毛郑诗考证中修正  
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履石渡水而引申出桥梁  
之义,并广征博引,使释义确凿可信戴震首先指出  
3]152ꢀ153  
又如 毛传训释之非:“既已以衣涉水矣,则何不可涉乎?  
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戴震按曰:  
黄鸟,经或谓之仓庚,《夏小正传谓之商庚,亦谓之  
[
长股。《尔雅谓之黧黄,亦谓之楚雀。”  
卫风·硕人》“葭菼揭揭,戴震按曰:“萑未秀为  
似与诗人托言不度深浅,将至于溺不可救之义未  
。”然后戴震依据说文解字履石渡水  
”,并引》“深则砅”,指出濿本字为”,省而  
”。“的本意为履石渡水”,引申而有桥梁之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云:“段国沙州记》:吐  
鲁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这是桥有之名之明  
戴震又根据卫诗·有狐》“淇梁”“淇厉并称,推  
厉固梁之属”。为桥梁,则诗句深则厉,浅  
则揭的意思是水浅可褰衣而过,水深则必须依桥梁  
,《尔雅亦谓之骓,骓其色也萑之小者谓之蒹,  
尔雅谓之薕,今人通谓之荻凡曰葭菼曰蒹葭曰  
萑苇曰芦荻,皆二物并举苇一物也、  
[
3]221ꢀ222  
荻一物也说者多混。”  
由于方言的  
存在,一物多名现象较为普遍戴震罗列名物的异  
,达到由已知知未知的目的此外,戴震还详考古  
代典制例如戴震于鄘风·君子偕老考证了王后  
礼服之制,:“《周礼》‘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  
9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而过”,这便与诗人不度深浅,将至于溺不可救之义  
和朱熹诗集传》,有资参证的材料则用小字注于  
[
3]598ꢀ599  
相协了  
戴震一字之训,做到了本之六书,贯  
相关条目之下;然后以按语形式阐说己见。“《补注》  
补传为基础,在文字考订典制辩证词语释义、  
篇旨探索乃至行文修辞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删补  
通群经,而又实行本经前后互证,所以所作结论多为  
不刊之论又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  
[4]654  
[6]3  
”,《毛传:“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郑笺》  
加工,其质量无疑高出补传》” 。关雎首章为  
[4]654  
:“自防如城隅。”  
戴震不同意》《之解说,  
,戴震于诗补传中只是引用毛传释义,而于杲  
诗补传中指出:“言城隅,以表至城下将入门之所  
溪诗经补注,戴震辨析了郑笺》“挚之言至,谓王  
[
3]199  
[4]570  
。” 诗补传对于为何言城隅以表至城下将  
入门之所解说不详戴震则于毛郑诗考证中依据  
古代婚礼,指出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姪姊从。  
雎之鸟雌雄情义至然而有别”  
之非戴震以夏  
小正》“鹰始挚”、《曲礼》“前有挚兽为依据,指出”  
的假借字,义为”。春秋传杜预注曰:  
冕而亲迎,惟嫡夫人耳媵则至乎城下而俟迎者,鸷而有别,故为司马,主法制。”是杜预注本引毛诗》  
后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指的就是媵俟迎之  
而取猛鸷之义。《诗经以猛鸷之鸟兴淑女,戴震认为  
[
3]600  
礼也” 。  
关雎之有别,本于其性,诗经单取其有别之性耳”,  
[6]5  
此外,对于诗补传中对毛传》《郑笺解说语焉 凡诗辞于物,单取已端,不必泥其类” 。此外,《杲  
[
4]570  
不详之处,《毛郑诗考证也摘出补充说明例如邶  
·新台》“籧篨不殄”,《毛传:“籧篨,不能俯  
溪诗经补传还对毛传》“窈窕,幽闲也”  
作了补  
充说明戴震指出:“窈窕,谓容也,其容幽闲窈窕  
[4]656  
。” 《郑笺:“籧篨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  
礼四教: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容者,德之  
[
4]656  
[6]5ꢀ6  
,故不能俯者也。”  
过对籧篨词义引申系列的梳理,进一步解释毛传》  
郑笺以籧篨指口柔的原因他首先据方言》“簟或  
谓之籧,其粗者谓之籧篨”,指出籧篨是竹子编的粗  
毛郑诗考证,戴震通  
。”  
将窈窕解释为四教之妇容,指女子出入端庄  
持礼,便恢复了诗经的教化功能。《杲溪诗经补注虽  
然仅完成周南》《召南二卷,但它是戴震识见稍定之  
段玉裁于戴东原年谱中说:“今二南著录,而  
席之名,不能卷折;后来引申为病名,《晋语:“籧篨 诗补传已成者不著录先生所谓每憾昔人成书太  
[1]678  
不可使俯。”以此疾似籧篨,不能俯仰;后又引申为口  
,多未定之说者,于此可见。”  
作为完书的诗补  
,因为柔者,媚也,以言媚人者,常仰观颜色,病若  
一直没有刊行,而只刊行了二》,这正是戴震传  
信不传疑精神的体现戴震诗经研究历时十几年,  
其间三易其稿,力求做到不以己自蔽戴震对十分之  
见的苦苦追求,于此可见一斑。  
[3]601  
籧篨之不能俯,故又为口柔之名” 。他通过对籧  
词义引申系列的呈现,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  
。  
毛郑诗考证,戴震考据务求言而有据相  
较于诗补传》,戴震作毛郑诗考证时视域更加开  
,引用书目不再局限于尔雅》《说文》《周礼》《经典  
释文等几本字书训诂专著,而是扩大至经史子集。  
具体而言,《毛郑诗考证中所引书目包括:《仪礼》、  
空所依傍,不以人蔽己  
对于诗经学史上的争议问题,戴震都有自己独  
立的思考,不盲从不偏信,唯求其是;对于证据不足  
,则兼收并蓄多闻阙疑。  
不同于清代学者主汉者必攻宋,主宋者必攻  
[
3]125  
礼记》、《春秋传》、《离骚》、《汉书》、《韩诗外传》、《五  
经异议》、《晋语》、《方言》、《史记》、《论语》、《释名》、  
国语》、《杂问志》、《文选》、《魏都赋》、《思玄赋》、《谷  
” ,戴震认为汉儒训诂有师承,亦有时傅会;晋  
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为断,故其袭取者多  
,而不谬者在其所弃。……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  
[
1]495  
梁春秋》、《曲礼》、《孟子》、《淮南鸿烈》、《后汉书》、《考  
工记》、《读韩诗》、《尚书古文疏证。  
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 ,  
所以戴震治诗跳出汉宋门户之争,志存闻道,空所依  
,做到不以人蔽己戴震认为知人论世是推演作诗  
之意的前提,然而由于关于作诗之人的文献缺如,后  
人无法确定作诗之意即使明了诗经如汉之毛亨、  
郑玄,宋之朱熹,也仍会一诗或以为是君臣朋友之辞,  
或以为是夫妇男女之辞;或以为刺讥之辞,或以为称  
美之辞;或以为自己所为指辞,或以为他人代为之辞。  
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考证积累,戴震对诗经》  
已经有了全面认识时隔十三年,戴震在诗补传的  
基础上,融入了毛郑诗考证内容,杲溪诗经补  
》,希冀为后世诗经研读提供一个定本。《杲溪诗  
经补注仍沿袭了诗补传体例,“就全诗考其名物字  
义于各章之下”。戴震仍于每章之下首列毛传》《郑  
100  
徐玲英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戴震冷静地对待诗序,加以自己独立的判断,唯是而  
例如他认为,固有专为乐章,非咏  
时事者”,“《关雎之言夫妇,《鹿鸣之言君臣,歌之房 “《静女其诗,所谓贤贤易色矣卫人拟其君之宫中  
止乎礼义例如邶风·静女》,朱熹定性为此淫奔  
[7]483  
期会之诗也” ,戴震认为此为思贤媵”。戴震说:  
,歌之燕飨,俾闻其乐章,知君臣夫妇之正焉礼  
[5]7  
无是女以备嫔媵及女史之法废也故其诗非荡佚之  
言也,所以讥荡佚者之言也荡佚者,无贞静之操。  
曰静女,明不淫也荡佚者,无取乎彤管女史曰彤  
,主乎宫中之宜有法度也。《春秋传:‘《静女之  
三章,取彤管焉是也归荑,亦以为洁白之喻若荡  
佚者,曷取是?其辞微,其志壮,其称物也可以训,其  
乐之教远矣,非指一人一事为之者也” 。戴震一改  
说诗附会历史的做法,淡化史实,作泛泛而论,并不将  
具体诗篇傅会到文王后妃或夫人之上更何况戴震  
认为诗篇不一定为特定目的而作,“,或  
特作诗以为乐章,或采所有之诗定为乐章。……《仪  
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  
又射节用騶虞狸首采蘋采蘩其采蘋则本为  
女子教成之祭而作古人乐章,一诗而数用有如  
[3]200  
思美也,不动于淫使徒以色而矣,岂足美哉!”  
戴震所释诗旨与毛诗序》“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  
[4]654  
无德相为表里。  
[
3]131  
” 。戴震主张,对于诗旨的不同阐释,在文献缺  
如的情况下,只要言之成理则不妨兼收并蓄例如  
郑氏诗谱为三百篇拟定世次,戴震作毛郑诗  
考证录为卷首,以存梗概但是戴震并不盲从郑玄  
的谱系,认为不可以今之诗篇次第定作诗世次例如  
他于小雅·鹿鸣之什:“《采薇》《出车》《杕杜汉  
世有谓为懿王时诗者,据诗中曰天子’、王命’,毛  
郑解为殷王’,徒泥正雅作于周初尔苟有诗得乎义  
之正者而为治世之正事,何必非正雅邪?文王未尝自  
称王,成康以后昭宣八王,而宣  
王吉甫北征,玁狁孔炽’。则前此二百余年间,固  
亦有玁狁崛强之事矣宣王之臣皇父谓南仲为太祖,  
岂必远求南仲为文王时乎?文王之臣,亦未闻有南仲  
者矣。《南陔已后,则又周初雅乐,未可以今之诗篇  
陈风·衡门》,《毛序:“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  
[4]801ꢀ802  
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 《诗集传则以为此隐  
[7]517  
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辞” 。戴震则曰:“是诗也,以  
一国言之,国虽小可以兴治,不必待大国然后可为,义  
如是也,以一人言之,虽穷饿可以乐道,而不必求奉身  
之厚以自快,义又如是也三百篇,失其传矣,苟无害  
乎义不失乎辞,可以之此可以之彼者,则未知其孰  
[3]307ꢀ308  
是也,兼收而并存之可也。”  
戴震虽然主张兼收  
并蓄,但是他对朱熹等将一些诗篇定为淫诗仍不赞  
他相信无论正诗变诗,三百篇皆思无邪”。戴震  
:“风虽有贞淫,诗所以美贞刺淫,则上之教化有时  
寝微,而作诗者犹欲挽救于万一,故诗足贵也,三百篇  
[3]143  
次第定作诗世次也。” 。戴震又于小雅·节南山  
之什再次强调曰:“《节南山之什以下,旧说以为幽  
王时诗,朱子尝疑楚茨车舝十篇为正雅,错脱  
在此。《鱼藻》《采菽》《黍苗》《隰桑》《瓠叶。《黍  
言召伯营谢,大雅·菘高皆宣王封申伯事。  
[3]125  
皆思无邪也。” 他认为,之所以一部分变诗被定性  
为淫诗,一是因为对孔子郑声淫的误读,二是因为  
说诗者比拟春秋书乱臣贼子之法,认为诗经存淫  
诗以识其国乱无政,使后人知有所惩,所以将本非男  
[3]144  
然则诗篇次第,不可以定作诗之世次明也。”  
戴震  
女之诗,而说者亦以淫奔之情类之,于是目其诗则为 未可以今之诗篇次第定作诗世次的观点得到后人  
亵狎戏谑之秽言”。戴震一方面指出:“郑卫之音,非  
郑诗卫诗,桑间濮上之音,桑中一诗”,并在详细  
阐释了音乐和诗的区别的基础上总结道:“是知夫子  
证实例如魏源作诗古微》,依据尚书大传》、《汉  
》、《风俗通义》、《潜夫论》、《盐铁论等典籍关于出  
常武之南仲的记载,实行典籍互证,详细辩证  
之言郑声淫’,《乐记之言桑间濮上之音’,不可据 采薇》、《出车》、《杕杜三诗非文王时诗,“皆宣王诗  
[1]136ꢀ137  
[8]254ꢀ259  
以论辞也。”  
另一方面,戴震以春秋诸国燕  
” 。  
享所赋之诗,多为后人所谓的淫诗为例,驳斥存淫诗  
以识其国乱无政之观点,:“郑六卿践行宣子于郊,  
赋其本国之淫诗,岂亦播其国乱无政乎?”戴震认为:  
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  
[4]1719  
曰雅曰颂。”  
程颢言:“诗有六体,需篇篇求  
[9]  
,或有兼备者,或有偏得一二者。” 之后朱熹作诗  
集传便于每篇之下标注赋戴震对朱熹此种  
做法提出异议他于经考中指出,风雅颂是三种诗  
,赋比兴是三种诗义。“赋比兴三种特作诗者之立  
言置辞,不出此三者若强析之,反自乱其例盖情  
五伦之理,本自相通,或朋友兄弟夫妇之诗,用之  
于君臣;或男女之诗,用之于好贤然不可以小人之  
[6]489  
言加之君子,鄙亵之事诵之朝廷接之宾客。”  
震以孔子思无邪为指导思想,认为即使是变风也当  
1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51  
三经注疏》,能全举其辞” 。戴震也自称:“余于疏  
动于中而形于言,何尝以例拘? 既有言矣,就其言观  
,非指明敷陈,则托事比拟;非托事比拟,则假物引  
引端之辞,亦可寄意比拟,比拟之辞,亦可因以引  
敷陈之辞,又有虚实浅深反侧彼此之不同,而  
[1]651  
不能尽记,注则无不能倍诵也。”  
正如戴震所  
[1]156  
:“学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 ,“一事豁然,  
使无余蕴,更一事而亦如是,久之,心知之明,进于圣  
[6]241  
[1]213  
似于比拟引端,往往有之。”  
接着,戴震以周南  
,虽未学之事,岂足以穷其智哉!”  
正是凭借其  
·
樛木为例,指出该诗先儒以为兴,以葛藟兴福履,  
深厚的学术根柢,戴震对于诗经中的争讼问题,皆  
能空所依傍,提出独到的见解。  
但是此诗为后妃待下,众妾称愿之”,诗中无从知其  
为众妾所作,只是因为樛木下垂,葛藟上蔓,比喻后妃  
待下,众妾下附,可见又是比也又如曹风·下泉》  
是正文字,还原经典原貌  
典籍传抄翻刻,鱼鲁虚虎之讹在所难免校订典  
籍文字,是正确释读文本的前提条件戴震曾以水  
经注》“水流松果之山为例说明校正文字的重要性,  
“《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钟伯敬本讹作  
’,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  
洌彼下泉,浸彼苞稂”,先儒以为比王室陵夷小国困  
,但是该句又兴以下忾然念周京所以戴震说,“此  
三者(赋比兴)在经中,不解自明;解之,反滞于一偏  
[6]241ꢀ243  
” 。  
诗经文字的训释,戴震也不盲从一家之言,  
而是本之六书征之群经,综合条贯以理论定例如  
周南·关雎》“左右芼之”,《毛传择  
[1]716  
山海经》” ,并指出守讹传缪者,所据之经,并  
[1]378  
非其本经” 。文字讹误则所释之义已非经之本义  
。  
[
4]572  
[4]572  
” ,《郭注谓拔取菜” ,朱熹曰熟而荐  
为还原诗经的本来面目,求真务实,戴震在训  
诂的同时不废校勘例如陈风·墓门》“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戴震指出字转写之讹他所  
列理由如下:第一,《毛诗告也”,《韩诗谏  
”,于义皆为”;第二,“”,与韵不协,  
[7]403  
” 。戴震指出,“说经者就经傅会而不可通于  
,说字者就字傅会而不可通于经”,都在缘辞生训,  
[6]7  
而不明于字的偏旁 戴震考证曰:“,从草,毛  
,菜之烹于肉湆者也考之,凡四  
肉谓之羹,菜谓之芼,肉谓之醢,菜谓之菹、 “”,上句有鸮萃止协韵;第  
醢生为之,是为豆实,芼则湆烹之芼之言用为鉶  
,王逸注离骚引诗作谇予不顾”,是东汉时字仍  
不误;第四,《尔雅:“,告也。”《释文沈音粹,  
郭音碎”,是郭本不作”,且张衡思玄赋注引  
[3]595ꢀ596  
。”  
择于众说以裁其优不是求十分之见的做  
,所以戴震另辟蹊径,从文字形体分析出发,证之以  
[3]609  
相近时代的典籍,论证了乃菜之烹于肉湆者尔雅仍作戴震著述,孤证不为立说,言  
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毛传不  
必有据为证明字之讹,戴震以字书韵书  
参伍考证,并征之汉唐典籍,言必有信段玉裁作说  
文解字注时便继承了戴震的观点,指出今毛本”  
[4]1083  
,显也……不时,时也” ,为发声词,《郑  
周之德不光明乎? 光明矣天命之不是乎?  
[
4]1083  
[12]100  
又是矣” ,增加字以为反言戴震指出“《》  
各缘词生训,失其本始”,比之古人金石铭刻,“丕  
显多作不显,二字通用甚多”,“不显当为丕显”。  
字之误,形近而讹 戴震的论断还得到出  
土文献的验证出土于西汉初年第二代汝阴侯夏侯  
灶夫妻合葬墓的阜阳汉简,便有诗经残卷,陈风  
[13]  
诗经·桑扈不取”、“不难”、“不那”,《生民·墓门正作歌以谇之” 。又如周南·卷耳》“云  
不宁”、“不康”,《清庙不显不承”,“字皆为  
[3]633  
何吁矣”,戴震指出字转写之讹他首先  
用本校法实现前后互证,《何人斯》“云何其盱”、《都人  
》“云何盱矣皆为不得见而远望之意,字皆作”;  
然后他引用说文》“,张目也”,《尔雅》“,忧也”;  
最后用毛诗为生字释义的体例,说明此处不释义是  
” 。后来马瑞辰作毛诗传笺通释便继承了  
戴震的观点,以为丕古通用”,“不显犹丕显  
[10]262  
” 。戴震词义考释的方法得到时人赞同余廷  
灿谓其有一字不准六书,一字解不通贯群经,即无稽  
者不信,不信必反复参证而后即安以故胸中所得,  
[6]12  
卷耳篇而省略 戴震还利用诗经用韵规  
,订正经文讹误例如他于毛郑诗考正·汉广中  
总结道:“凡诗中用韵之句,韵下有一字或二字为辞助  
,必连用之,数句并同,不得有异。”据此,戴震指出  
[11]23  
皆破出传注重围” 。  
戴震早年就志存闻道,并选择了由词通道之路,  
所以他刻苦研读说文解字》、《尔雅方言等字  
,并由此广及汉儒传注,“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诗经·汉广》“不可休息字之讹;《陈  
102  
徐玲英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3]596  
·墓门》“歌以谇之字之讹 戴  
震总结一书义例的校勘方法为后世树立楷模,王国维  
:“‘审其义例属于本校……皆是戴震的创造,为后  
代校勘家所遵循并加以发展,可见其价值和影  
可用为叠字形容之辞,北山字之  
[
3]626  
各种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戴震往往能于不  
经意处发现讹误,并以理校订,从而尽可能地还原诗  
原貌。  
[14]342  
。”  
正如戴南海所说:“戴震段玉裁王氏父子俞樾  
戴震坚信人虽愚必明他由天道推演人性,认为  
人禀天地清明之气而具有血气心知,“血气心知,性之  
等人都具有深厚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根基和丰  
富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善于发现古书文字上致误的  
[1]175  
实体也” ;人具有了血气心知,便有了自具之能:  
原因,据理加以改正同时,他们不仅博览群书,而且 口能辨味,耳能辨声,目能辨色,心能辨夫理  
[
1]155ꢀ156  
读得精通他们以理校为主,又善于从本书和他书取  
” 。心知之能通乎理义,就如同口目之  
能辨别味道声音和颜色然而,由于人所禀之气的  
清浊不同,人心之精爽也有等差之别,不可能世人皆  
得证据校正文字,且把严密的考证用于校勘,因此时  
[15]110  
出奇迹,多有创获。”  
戴震利用音韵校勘之例,:  
[
1]183  
他据字不与字押韵,匏有苦叶为  
为尧舜;但是理义者,人之心知,有思辄通” ,只  
要通过学习就能进于神明圣人得天下之理义,以六  
经垂教天下,常人学然后便能明乎礼义戴震以诗  
三百篇皆忠臣孝子贤妇良友之言”,而精心  
研究诗经》。不同于宋儒的以意逆志,戴震通过对字  
名物典制的考证,试图还原诗经时代的语境,揭  
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为世人提供一个好的读  
戴震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  
诗经学史上的争议内容,戴震空所依傍,力求不  
以人蔽己,并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戴震的  
[3]599  
字之讹 ;字不与字押韵,无将  
[3]626  
大车字之讹 戴震据群籍传注校  
勘之例,:他据夏小正传》,木瓜”  
[3]603  
字之讹 ;尔雅释义,陟岵”  
[3]605  
字释义互讹 ;释文小戎字  
[3]607  
[3]621  
之讹 ,《节南山方有穀戴震  
以理校订之例,:他据音义考证,指出女曰鸡鸣中  
[3]604  
字之讹 ,《月出字之  
[3]609  
[3]618  
,《六月字之讹 ,《雨无正中  
[3]623  
字之讹 ,《小旻字之 诗经研究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3]624  
另外,戴震还依据语法考证,指出字不  
参考文献:  
[
1]戴震全书:第六册[M].张岱年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7.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戴震全书:第一册[M].张岱年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7.  
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M]//饮冰室合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戴震全书:第二册[M].张岱年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7.  
7]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魏源.魏源全集:第一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9]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戴震全书:第七册[M].张岱年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7.  
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3]李晓春.阜阳汉简,国之瑰宝[J].文史知识,2000,(6).  
14]王国维.五声说[M]//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戴南海.校勘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唐普]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