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3卷第5期  
2
016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3,No.5  
September,2016  
孔门七十子之说成因考  
宋丁羿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南京214000)  
摘要:孔门七十子之说的产生,来源于春秋晚期徒七十人的步兵编制方式在这种编制方式下,步兵接受战车  
上贵族的指挥,跟随贵族一起战斗,形成一种军事化的主从关系孔子本人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孔门中也包含  
军事教育的内容弟子们追随孔子,也十分类似于春秋时期徒从跟随贵族在这双重作用下,当时的人们会把对  
徒七十人编制方式的认知投射到孔门,七十子之说也由此形成。  
关键词:孔门七十子;徒七十人;军事特性;主从关系;认知投射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5-0143-09  
关于孔子弟子的人数,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  
曾统计了各种记载:  
战国贵族门下多有食客三千的记载史  
·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  
[
2]2359  
世家:“孔子以》、《》、《》、《,  
客三千人。”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  
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  
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弟子列  
》“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今按:《孟子七  
十子”,《吕氏春秋· 遇合篇》“达徒七十人”,《韩  
·五蠧》“服役者七十人”,《大戴礼·卫将军文  
》“受教者七十有余人”。《淮南·要略》“孔子述  
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汉书·艺文志序》、《楚  
元王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则孔子门人,固仅  
有七十之数也乌得三千哉? (《淮南·泰族训》  
[2]2377  
。”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  
[
2]2395  
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史记·吕  
不韦列传》:“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  
[2]2510  
,至食客三千人。”  
而孔子弟子三千人之说最早  
出现于吕氏春秋·遇合》:“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  
[3]341  
如齐至卫,所见八十余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越绝书亦同吕氏春秋本身出自吕不韦门客的编纂,他们在描述  
养徒与弟子有辨,《史记遂谓孔子弟子三千人矣。  
然孔子亦岂得有三千养徒者? 淮南据晚世四  
公子养客为例,深不足信。《主术训又云:“孔丘、  
墨翟,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则近  
是矣。)七十言其成数,七二七七,则自可无  
孔门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身的处境投射到孔门中,  
因而形成孔子弟子三千人的传说后来的淮南子也  
出于刘安门客的编纂,相同的身份使他们易于接受吕  
氏春秋的说法,因此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这个传说  
又被进一步强化到司马迁的时代,三千人已经成为  
当时人们对孔门弟子人数的普遍认识,因而又被司马  
迁载入到史记·孔子世家值得注意的是,司马  
迁在三千人之前加了这个疑辞,从中可以看出  
司马迁本人对孔子弟子三千的传说并不完全确信。  
[1]60-61  
。  
孔子弟子人数比较常见的说法分别是七十人和三  
千人钱穆认为,孔门弟子三千人是受战国养士之风  
影响而被夸大的结果这个判断是合乎情理的。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简介:宋丁羿(1985—),,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1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那么较早产生的七十子是否就是实数? 还是和 臣是助,无乃不可乎?”(楚平)王曰:“而告我也后,  
[
4]1577-1578  
三千人一样,来自于某种认知投射呢? 笔者认为孔  
七十子之说的出现和春秋晚期的徒七十人的军  
事编制有着密切关系。  
既许之矣。”  
华貙突围出逃,最终被楚平王收留因为华貙的  
身份是一个叛臣,此处的跟随华貙的徒七十人必然  
不是宋国官方的军队,而是属于华貙的私人武装华  
貙在逃亡时仍然带着这七十人,可见他们是华貙最为  
倚重的亲信。  
左传中的徒七十人”  
考察左传》,其中多有徒七十人的记载。《左  
·定公十年》:  
,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  
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  
人于门中:“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  
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徒七十人,旦门  
,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  
徒七十人有时也被称作士七十人”。《左传·  
昭公十一年记载:  
楚子在申,召蔡灵侯。……丙申,楚子伏甲而  
飨蔡侯于申,醉而执之夏四月丁巳,杀之刑其  
[4]1323  
士七十人。  
[
4]1579  
退。  
此七十人当是蔡灵侯赴会时的近卫,因为蔡灵侯  
是国君,地位高于一般贵族,故不称而称”。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七十人为一个步兵军  
事单位和贵族结成固定的主从关系,是春秋晚期的普  
遍现象在当时就有人把这种现象投射到对周代初期  
历史的认知中。《左传·定公四年》:“子鱼曰:‘昔武王  
克商,成王定之。……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  
左传此处记录了赵午(邯郸午)和涉佗各带徒  
七十人在寒氏的城门口对峙的史事所谓的”,是  
指徒步作战的步兵春秋时代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战  
斗时把一定规模的步兵和战车编制在一起,形成一个  
作战单元战车也不仅仅是一个战斗工具,同时也是  
一个指挥平台,贵族们于其上指挥周围步兵作战周  
代史料中,多有一起称说的记载诗  
·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4]1540  
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  
此处以  
车七乘,徒七十人杜注:“与蔡叔车徒而放之。”那么在  
子鱼的历史认知中,蔡叔在流放时,还被给予了徒七  
十人的私属司马迁在写管蔡世家时也采信了这  
一说法:“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  
[5]616  
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胥梁带使诸丧邑者具车徒以受地,必周使乌余具车  
[4]1126  
徒以受封乌余以众出使诸侯。”  
这些都是战车和  
[
2]1565  
步兵共同编制的例证此处的寒氏之役,因为是攻城  
,没必要派上战车,所以邯郸午和涉佗都只带了步  
。  
,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此处十乘当  
七乘之讹,古文十七形近。《太平御览卷百五十  
[7]387  
七引正作七乘” 。)然而,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  
却对此子鱼的这段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传之此言,  
皆述意而为之辞,唯增言徒七十人。”孔颖达  
所说的“《”,是指尚书·蔡仲之命》“乃致辟管叔  
徒兵在战争中跟随战车战斗,因此字也有了  
随从部属的意义比如国语·晋语八》“后子谓其  
[6]434  
”,韦昭注:“,从者也。”  
左传·昭公四年》  
[4]1256  
[5]227  
旦而皆召其徒”,杜预注亦曰:“,从者。” 《左  
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的记载 ,其中并没  
[
4]1649  
·哀公八年更有私属徒七百人”  
私属连言的记载。  
徒七十人作为贵族私属的例证,也出现在左  
这样明确把  
有提到徒七十人”。但是,众所周知,《蔡仲之命出于  
古文尚书》,缺乏史料价值,一般不为学者采信既  
蔡仲之命不可信,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徒七十人”  
的编制方式真如子鱼所说的那样,自周初以来就一直  
存续呢?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在于:如果一种  
军事制度是具有延续性的,那么相关的记载必然会出  
现在各个历史时段中,然而考察左传》,“徒七十人的  
记载只出现在春秋晚期的昭公定公年间,绝不见于之  
前的记载事实上,左传的早中期记载中,往往并  
不重视徒兵的人数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  
·昭公二十一年的华貙之乱中华氏在宋国的朝  
廷中拥有强大的势力,华貙和华多僚同为司马华费遂  
之子,兄弟之间因为争权而不合华多僚裹胁国君宋  
元公和华费遂,准备驱逐华貙,华貙不胜其忿,发动叛  
但是,乱党被晋卫等国军队联合镇压。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也记载了华貙的归宿:  
华貙以车十五乘,徒七十人,犯师而出,食于  
睢上,哭而送之,乃复入楚薳越帅师将逆华氏。  
大宰犯谏曰:“诸侯唯宋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  
[4]13  
乘以伐京” ,《庄公二十八年》“子元以车六百乘伐  
[4]241  
” ,《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  
144  
宋丁羿孔门七十子之说成因考  
[4]460  
” ,《襄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  
男子是否成人的标志礼记·曲礼下》:“问大夫之  
[4]1102  
[5]1268  
”  
,都只记录了战车的乘数徒兵人数和战车  
:,:能御矣;,:未能御也。”  
另外,《礼  
乘数同时出现的记载见诸左传》,昭公以前可能只有  
·少仪也有相似的记载,只是由大夫之子变为了国  
[4]643  
僖公二十八年》“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  
君之子:“问国君之子长幼,,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  
[
5]1513  
一条显然,这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之所以会出  
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春秋前期战争仍以车战为主,步  
兵并不受重视,史书对步兵人数记载的缺乏正体现了  
这一点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各国  
改革兵役制度,相应的军事战术也随之改变,步兵的作  
用和地位日益上升徒七十人正是作为春秋晚期主要  
的步兵编制方式被记录到各国的史书中上述七十  
的记载涉及晋蔡四国,若以此四国为端点  
画一四边形,其覆盖面几乎包括整个中原地区正是  
因为徒七十人的编制方式在春秋末期广为流行,成  
为了当时贵族们对军事形态的一般认知,因此他们才  
会以今律古理所当然地把此种状态投射到周初的历  
史中。  
,则曰:能御,未能御。”  
虽然礼记成书年代较  
,但是在不同的篇章中都提到了贵族教育中的射御  
之事,足见此事并非后人向壁虚造,确实是保存了春秋  
贵族教育的基本形态,由此也可见射御在贵族教育中  
的重要性。  
既然孔子要教育平民子弟使他们进入到上层的政  
治空间,文武兼备的才能是必不缺少的孔子作为弟  
子们的老师,他本人也是精通射御的。《论语·子罕》  
: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执御乎? 执射乎?  
[
8]321  
吾执御矣。”  
达巷党人称赞孔子博学,孔子自谦,只是拈出射御二  
,其中又着重提到了御,说明孔子对此项能力颇有自  
。《礼记·射义也说:“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  
春秋时期的徒七十人虽然和孔门七十子在人  
数上相同,但光凭数字上的一致并不能马上证明后人  
对孔门的认识受到前者的影响析而言之,“徒七十  
最重要的特点有两点:一为军事性;二为主从结合  
的组织性笔者欲就此两点对孔门作一个考察,以印  
证笔者的判断。  
[5]1687  
如堵墙。”  
可见孔子射术也是十分高明,足以引起  
人们的围观后世子书中也有关于孔子武力过人的传  
吕氏春秋·慎大览:“孔子之劲,举国门之  
[3]362  
,而不肯以力闻。” 《淮南子·主术训:“孔子  
孔门的军事特性  
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摄郊菟,力招城关,  
[
9]695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徒七十人首先是一种  
军事编制而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孔门都是以诗书礼  
乐的文化教育而著称的但不应忽略的是,军事教育  
也是孔门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承袭自春秋时期的贵族  
教育孔子创办私学的背景是春秋末期平民势力的崛  
。《左传记载赵简子的誓约中有:“克敌者,上大夫  
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  
能亦多矣。”  
诸子之说多出于好事者传言,不免有  
所夸饰,“举国门之关一事甚至是把孔子之父的事迹  
移植到孔子身上。《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偪阳人启  
,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  
[4]975  
。”  
此陬人纥即孔子之父叔梁纥尽管如此,这  
些传说也足以反映出孔子的武艺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  
是十分高超的。  
[
4]1614  
。”  
,杜注为:“得遂进仕。”这开启了平  
孔子本人也有亲自指挥军队的经历一为齐鲁夹  
谷之盟。《左传·定公十年》:  
民阶层进仕的途径平民要进入到政治领域发挥作  
,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政治技能孔子开办私学,把原  
来的贵族教育内容推向平民子弟,这就是以礼、  
数为代表六艺”。春秋时期,尚未出现战国时  
那种专职化的文武分工,当时各国的卿大夫,同时也是  
军队的将佐,他们平时在朝处理政事,一旦爆发战争也  
要亲自拿起兵器,驾御战车统兵作战因此,射御这种  
军事技能被引入到六艺教育中。《礼记·内则:  
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  
,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  
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  
:“,兵之! 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  
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  
[4]1577-1578  
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成童,》,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  
春秋诸侯会盟,各带军队,如上文所举蔡灵侯会楚  
灵王于申地,士七十人从之孔子在夹谷会盟上  
命令鲁国的士兵操起武器驱逐企图劫持鲁定公的莱  
[
5]1471  
。”  
的程度当时人们甚至把是否可以驾御马车当作贵族  
十五岁就是男子身体发育达到可以学习射御  
14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最终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兵之三字极为传神  
地反映出孔子当日镇定指挥的情形,足见孔子也具备  
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的贵族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孔文子准备攻打大叔疾,  
这属于卫国贵族间的内斗,是不合礼制的行为如果  
孔文子真的了解孔子的为人,应当知道孔子是反对内  
斗的,因此也不便再向孔子请教军事策略从此事可  
以推测,当时某些贵族对孔子的了解,似乎只是注重孔  
子的军事能力而非孔子对礼乐的熟习。  
孔子指挥军队的另一经历是拆毁三桓私邑的堕  
三都事件。《左传·定公十二年》: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  
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  
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  
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  
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  
另一方面,在孔门内部,虽然论语中没有军事教  
育的直接记载,但孔子本人有时也会用军事活动作比  
论语·先进: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4]1586-1587  
[8]455  
。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此役鲁定公被公山不狃和叔孙辄的叛军包围,形  
势十分危急,正是因为孔子指挥申句须乐颀果断出  
,才击败叛军,完成了堕费之役虽然堕三都因为孟  
孙氏的阻挠没有最终成功,但孔子的指挥能力也在此  
役中得到充分体现。  
冉有()因为帮助季孙氏聚敛财富,引起孔子的  
强烈不满孔子所说的非吾徒也”、“鸣鼓而攻之”,都  
是典型的军事用语当然,这里孔子并不是要真的像  
战斗一样在肉体上攻击冉有,只是用了一种军事化的  
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愤慨此处尤可注意的是,这个军  
事化的比喻得以成立,正说明了孔门弟子跟随孔子的  
情形正如徒兵跟随将领那样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在孔  
子这里,原本的军事意味开始转向教育层面考  
左传》、《国语等春秋文献,“字大多是政治或军  
事上的部属随从之义,而自从孔子招收平民弟子入  
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之后,“字也就开始有了弟子  
的意义(这一点将在下文论述)。墨子·非儒下》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  
更为重要的是,夹谷之会和堕三都是孔子政治生  
涯中最显著的事功此二事见于左传》,之前必然已  
被记录到鲁国的史书中春秋时期,诸侯间有策书赴  
告的制度,某国发生重大事件都会通报于其他诸侯国。  
夹谷之会为会盟,堕三都遭遇反叛为内乱,这两事都是  
国之大事,也都有着赴告的先例左传·隐公八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  
[4]59-60  
东门之役礼也。……,齐侯使来告成三国。”  
[
10]306  
为会盟赴告之例。《左传·成公十七年》:“高弱以卢  
。”  
。  
以徒属和弟子连言,足见师徒之间的主从关  
[
。……十二月,卢降,使国胜告难于晋。”  
4]898-900  
此为  
内乱赴告之例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  
列举孔子的军事声名或许即因夹谷之会和堕三都的  
赴告而在诸侯国中流传开来。  
然而,被孔子斥为非吾徒也的冉有,却实实在在  
地从孔子那里学习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术。《史记·  
孔子世家》:  
之后,孔子周游列国,时常有人向孔子咨询军事问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和孔子军事声  
名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论语·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  
:“子之于军旅,学之乎? 性之乎?”冉有曰:“学  
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  
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  
,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  
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  
[
8]609  
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2]1934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  
。”  
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  
[4]1667  
左传·哀公十一年更详细地记载了郎之战的整  
个过程左传的记载中,冉有不仅为季康子制定  
了全盘的作战计划,而且还亲自统帅鲁国的左军,和孔  
子另一弟子樊迟一道,在鲁国右军崩溃的情况下击败  
齐军,表现出极强的战略和指挥能力此处,冉有自言  
军旅之事学之于孔子”,可见在孔门军事指挥确实是  
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加以传授的而郎之战的胜利势  
。”  
面对卫灵公和孔文子的咨访,孔子都以不懂军事  
相推托,实则孔子并非真的不懂军事只是孔子希望  
通过推行礼乐教化来实现政治理想,而非借助于战争  
手段解决诸侯国内外的各种争端,故孔子在对话中举  
俎豆”、“胡簋这类代表礼乐的事物,以致意于当时  
146  
宋丁羿孔门七十子之说成因考  
为孔子履行诸如侍坐从游仆御出使管家庖人侍  
必使季康子之类的贵族倾向于从军事化的视角去看待  
孔门教育虽然在孔门内部,孔子主要是以礼乐仁德  
教导学生,军事教育并不是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孔门  
之外的人们未必愿意深入理解孔子教育的核心所  
,只有当冉有率军取得胜利,并告诉季康子是受学于  
孔子时,季康子才有孔子何如人哉之问季康子愿  
意招纳孔子,恐怕更多的还是从提高军事实力的角度  
去考虑,对比之前卫灵公和孔文子向孔子咨询军旅之  
事就不难理解了。  
[
13]37  
服丧等职责 。  
姑举侍坐一事为例孔子平时燕处闲居,常有  
弟子陪侍一旁这也源于春秋时期的社交习惯,位卑  
者须侍奉位尊者,左传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  
[4]884  
[4]1016  
王后” 、“师旷侍于晋侯 、“乐王鲋侍坐于范宣  
[4]1074  
”  
之类而孔门的侍坐,往往处在孔子闲居的私  
人场合,侍坐的弟子是孔门中入其堂奥者,和孔子的关  
系甚为亲近在侍坐时,孔子往往会和弟子们进行谈  
,其中一些被记录到了论语,公冶长颜  
季路侍,《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章等;弟子在应答时也各有表现,《先进:“闵子  
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  
季康子之父季桓子和孔子曾经同朝为官,而季康  
子对孔门教育尚且如此生疏,我们也不难想见同时代  
的其他人,他们对孔子乃至孔门的认识或许还是建立  
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军事活动上,因为这些事件所影响  
的范围和深度都远远大于孔门内部的礼乐教育,孔门  
在当时人眼中也会蒙上某种军事色彩。  
[
子乐。”  
8]450  
正是因为侍坐最能体现和孔子的亲近  
关系,故后世儒家在著书立说时多借此以体现学说的  
正统性和权威性,礼记仲尼闲居子贡入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子游侍”,《大戴礼记·主  
孝经都有曾子侍等等侍坐之外诸事,读者  
可参阅陈文,此处不再赘述在列举并分析了孔门中  
弟子为孔子承担的种种事务之后,陈桐生也认为:“七  
十子之于孔子,多少带有一些宗法化的人身隶属意  
孔门中的主从关系  
徒七十人的另一个特点是贵族和私属结为主从  
关系,形成一个组织集团考察孔门内部,师徒之间也  
存在着相似的关系,因而有了某种教团的性质。  
在孔子之前,周代贵族的教育活动都有特定的机  
,这在金文中都有相关记载如周穆王时的静簋有  
[
13]39  
王令静司射学宫”,宣王时的师嫠簋有在昔先王小  
”,“学宫”、“小学都是当时的贵族学校。《孟子》、  
礼记等战国古籍中还有对周代学校更加详细的描  
。”  
此外,一部分孔门弟子在机会到来时会外出为官,  
但是和孔子的师徒关系并不因此中断,甚至孔子还会  
指导弟子的政治活动如之前所说的堕三都”,当时  
子路的身份为季氏宰”,是季孙氏的家臣;而孔子的身  
,根据孔子世家的记载为鲁国的司寇,是公臣按  
照春秋时期的一般政治规则,家臣只对主家尽职,是没  
有权力介入国家事务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  
,这里不一一列举此种学校教育并没有体现出教  
师和生徒的主从关系性。  
孔门和以往的贵族教育相比,虽然有着相似的教  
育内容,但是在组织方式上和过去学校化的教育截然  
不同周代学校的学制,都有一定的年限,贵族们在每  
个年龄段也都有特定的学习内容根据礼记·内则》  
记载:“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  
,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  
,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  
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  
[4]1464  
孙氏家臣司马鬷戾曾说:“我家臣也,不敢知国。”  
如果一个家臣越过自己的主家而为公室效力,在当时  
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左传记载季平子的家臣南  
蒯因不为季平子所礼而起兵反叛季氏,失败后逃往齐  
,齐国君臣和南蒯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南蒯)侍饮酒于景公,公曰:“叛夫!”对曰:  
[5]1471  
。” 《大戴礼记·保傅也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  
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  
臣欲张公室也。”子韩皙曰:“家臣而欲张公室,罪  
[11]60  
[4]1364  
,履大节焉。”  
当相应的学业完成后,就要离开学  
莫大焉!”  
而孔门则不然,弟子们一入孔子门下,就结成了终  
身的师徒关系他们和孔子在一起生活,甚至要为孔  
子承担一定的生活事务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仲  
,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  
所谓的张公室或许只是南蒯为自己反叛行为寻找的  
一个借口,但是孔子的堕三都就其性质而言,确实是  
为了削弱三桓的张公室之举子路身为季氏家臣,  
完全听从孔子的指挥,说明子路对老师的服从已经超  
越了一般的政治规则,因而也有了某种作为孔子私属  
的性质。  
[
12]446  
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  
服役的根据学者陈桐生的研究,弟子们在生活上要  
明确指出七十子是为孔子  
1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孔子晚年为了推行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就有一  
部分弟子随从而行由于孔门这种教团式的组织模式  
是新生事物,许多人并不了解,因此产生了种种的误  
,不止一次使孔子陷入险地子畏于匡一事,此  
事在论语先进》、《子罕中虽有提及,但并没有详  
述经过,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就略为详细:  
,但是一旦弟子们有悖礼出格的举动,也是会受到孔  
子责备的论语·子罕》: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久矣  
,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 欺天  
?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  
[8]341  
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  
皇侃论语义疏引郑玄说:“孔子尝为大夫,故子  
[16]219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  
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礼也。”  
这是郑玄根据无臣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  
而有臣一句作出的推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子路这  
么做肯定是违背礼制的,因而引起孔子的强烈不满。  
从子路本人的立场上讲,他曾经跟随孔子发动堕三都  
之役,接受过孔子的军事领导,此时肯定是发自内心地  
把自己和孔子置入到一种主从关系之中。  
[
2]1919  
类阳虎,拘焉五日。  
世家言孔子被匡人拘留,是因为他长得像曾经迫害  
过匡人的阳虎,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阳虎其人,虽  
然出身为鲁国季孙氏的家臣,但是实际把持着鲁国的  
国政,地位与贵族无异可以想见,阳虎在迫害匡人时  
必有徒从跟随而孔子在经过匡地时也有弟子为仆御  
随从,师徒的队伍更加深了匡人对孔子的误认虽然  
这只是一场误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一般人并不  
清楚孔门的性质,会用贵族化的主从关系去认识孔门。  
孔子遇险不止是畏于匡”,还有一次在经过蒲地  
。  
此外,子路尚有为孔子请祷一事,更能证明子路的  
这种看法。《论语·述而》: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  
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  
[8]283  
久矣。”  
子路因孔子生病而祷告于鬼神,引起孔子的质问,  
子路举出一篇诔文的语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孔子说  
丘之祷久矣这样的话,显然是对子路行为的否定。  
言外之意就是说:既然我本人已经祷告很久,那么你也  
用不着替我祷告了对于这一点,古今注家都没有什  
么异议但是,孔子否定子路的原因是什么? 却颇多  
歧说笔者认为,孔子对子路的否定,为臣之事一  
,是出于礼制上的原因在周代,只有天子国君等  
高级贵族才能使臣子为其祷告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  
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  
,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  
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  
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  
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  
[2]1923  
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此据蒲反叛的公叔氏当为左传·定公十三年之公孙 尚书·金縢中的周公为武王祷告,整个过程还有为  
公孙戌图谋驱逐南子,南子进谗言于卫灵公,公孙  
戌反被卫灵公驱逐孔子经过蒲地,正值其事此处  
尤可注意者,孔子随从的弟子们和蒲人发生了激烈战  
(“斗甚疾”),可见孔子和弟子在周游列国时为保证  
团体的安全,拥有一定的武装。《孔子家语·困誓就  
坛于南方,北面立焉”,“植璧秉珪的隆重仪式,最后还  
[5]196  
纳册于金縢之匮” 。这些情况记录在史书中,  
足见祷告一事甚为重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找人代  
替的春秋时期也有臣子为国君请祷之事。《左  
·襄公十年》:“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  
及着雍,,桑林见荀偃士匄欲奔请祷  
[14]151  
记载了孔子被围于匡时,“子路怒,奋戟将与战” 。  
此时被围于蒲,更有勇武弟子公良孺的战车加入,因而  
孔门也具有了某种军事组织的面相;而战斗的结果竟  
然是蒲人惧”,首先向孔子作出让步,则孔门的战斗力  
之强也可见一斑。  
[4]977  
。”  
晋悼公得病,荀偃士匄俱为晋国卿一级的重  
,才有请祷之权虽然后来此事因为荀罃的劝阻,没  
有完成,但从中也可窥见此事在礼制上的重要性而  
孔子本人此时实际已不具备请人祷告的资格,故子路  
所为又引起了孔子的不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以子路为代表的部分孔门弟子确确实实  
是把自己和孔子看作一种类似于私属和主君的关系。  
这也成为后世孔子为素王之说的一个源头,当然更  
会影响到孔门外部的人对孔门性质的认识。  
当然,弟子们愿意像春秋时期的徒从跟随贵族一  
样跟随孔子,是为孔子高尚的道德魅力所吸引正如  
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  
[
15]211-222  
孔子也。”  
己的仆人,弟子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孔子服  
孔子本人并不会把自己的弟子看成自  
148  
宋丁羿孔门七十子之说成因考  
在孔子去世后,部分弟子欲推举有若为孔门新的  
领袖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言:  
孔门七十子之说来自于春秋时期徒七十人的  
认知投射,但是当七十这个数字和孔门结合并固化到  
当时人的内心之后,反过来人们也会把此种认识投射  
到孔子之前的历史中。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  
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汉以濯之,  
[
15]394  
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先秦典籍记有周公下士七十人一事。《墨子·  
贵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故周公旦  
[
10]445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  
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  
:“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  
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 “月  
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  
,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  
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  
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  
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  
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  
字的通假。  
墨子此说影响也十分深远后来的吕氏春秋·下贤》  
对此事说得更加细致:“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  
[3]371  
。”  
而刘向编辑的说苑·尊贤篇中,更是借孔  
子之口道出了周公尊贤下士之举:“孔子曰:‘……在周  
[17]193  
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  
对于周公下士七十人和孔门七十子之称的关  
,学者刘全志在论孔门七十子之称的由来和流  
一文中称:“周公是儒家最为推崇敬仰的圣人,如子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门弟子经常把孔子与周  
公并提,《孟子中就有悦周公仲尼之道’。且孔门自  
孔子始,都有模仿先贤行为的趋势,尚书大传·殷  
:孔子曰:‘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焉。‘周  
公夕见七十士的行为,应为孔门弟子所广知,加上他  
们的膜圣心理,进而称孔子弟子为七十子’,是理所当  
然的事,这也是孔门后学如孟子者追踪圣迹的必然趋  
[2]2216  
!”  
按照孟子史记的说法,在孔子去世后,部分  
孔门弟子欲奉有若为师,是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这  
其实也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孔门  
教团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在这个团体内部必须要有一个  
类似于孔子的领导者,在孔子去世后承担起维系团体  
并光大孔子学说的任务我们可以看到,有若的支持  
者如子夏子张子游等都是孔门的重要弟子,他们在  
师门中的地位并不比有若低,根据礼记·檀弓下的  
[18]83  
。”  
刘先生认为孔门七十子之称是对周公下士  
[5]1304  
记载,子游甚至还反驳了有若废除丧踊的打算 。  
他们之所以愿意推举有若为孔门的新领袖,正是为了  
继续维系孔门的完整性然而,这个举动引起了以曾  
子为首的部分弟子的反对曾子认为孔子的地位至高  
无上,不是他人可以取代的而另一些弟子对有若的  
试探,也证明了有若本人并不具备成为新领袖的资质  
和威望曾子和部分弟子反对立有若为师,当然是出  
七十人的模仿,是孔门后学追寻圣贤的表现。  
笔者认为,孔门七十子之称并非对周公下士七十  
的模仿,恰恰相反,“周公下士七十人是后人把孔  
门七十子之称投射到周公那里,我们断不能把周公下  
士七十人认定为西周初年的历史事实在西周宗法  
制的政治体制中,贵族和平民在礼制上有着严格的界  
,虽然平民拥有某些表达自己政见的渠道和方式,如  
于对先师孔子的崇敬,但是因为没有产生出一个新的 左传中所记子产不毁的乡校”、平民借以发表意见  
领袖,客观上却促成了孔门的内部分裂,孔门作为一个  
完整的实体组织从此不复存在之后,一些弟子周游  
各地,建立起新的宗派这些宗派就其组织性而言,正  
是孔门具体而微的缩影。  
的各种歌谣等等,但总体来说,贵族对平民意见的听取  
是被动的,绝不会出现贵族一日之间如此频繁接见平  
民的事例此种带有尊贤下士观念印记的传说,乃  
是春秋战国之际宗法社会崩溃平民开始跻身到上层  
政治体制,为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而创造出来的而  
孔子开办私学,就有为平民子弟提供进入上层空间的  
渠道进而改造现实政治的初衷在内孔子弟子中也  
不乏颜回原宪这样之人,吕氏春秋·下贤所说  
综合孔门的军事化色彩和主从性组织关系两点,  
笔者判断,“七十子之说来自于孔门之外同时代的人  
徒七十人的特性比附到孔门之上,而到孟子之时,  
经过了一百多年,“七十人在春秋时期的本来内涵已  
经被人遗忘,“七十子作为一个符号也就成为孔门弟 穷巷之中瓮牖之下生活极端贫困的人从孔子开  
子的专门称谓。  
办私学开始,平民子弟有了进身上层政治空间的可能,  
因而他们会创造出周公下士的传说,来为自身的政治  
孔门七十子之说的影响和衍生  
14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诉求提供历史依据周公本身是周初重要的政治家,  
官的定员,显然这也是受到孔门七十子之说的影响。  
另外,孔门弟子人数,尚有七十二和七十七人之  
这两种说法出现较晚,可以看作是在七十子之说  
基础上的衍生从七十到七十二七十七,此种数字记  
载的精确化正是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一个印证。  
闻一多在七十二一文中,更着重讨论了七十  
这个数字和孔门弟子人数结合的过程在先秦秦  
汉之际,数字七十二和当时的天道观有着密切的联  
,因而也带有某种神秘主义的意味。《礼记·月令》  
记有七十二候”,是古人对一年中物候划分的结果。  
在战国秦汉之际术数化天人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此数  
字也被附会到人事上。《史记·高祖本纪言刘邦左  
又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因此孔门中的某些特性被移  
植到周公那里也就不足为怪了。  
周公下士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类型,见于荀子·尧  
,这次是周公自言:“,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  
,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  
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百有余人,  
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  
[19]550-551  
,以定天下。”  
同样,《韩诗外传卷三、《说苑·  
尊贤篇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所见者的分类和具体人  
数和荀子略有出入在此种类型传说中,周公所接  
见者远大于七十人正是从这种数字记载的差异中,  
我们可以窥探到周公下士一事出于后世编造的性  
。  
[2]342  
股有七十二黑子” ,《封禅书封禅七十二  
[2]1393  
” 。孔子和数字七十二发生关系,也并非仅限于  
弟子七十二人一事。《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  
:‘丘治》、《》、《》、《》、《》、《春秋六经,自  
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  
同时,在儒家内部,七十人之称也随着儒学的传承  
而不断延续前面已经提到,在孔子逝世后,孔子的弟  
子们各立宗派,收授生徒,正是孔门具体而微的缩影,  
其中也有弟子七十人的记载。《孟子·离娄下》: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  
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  
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  
,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  
[21]531  
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  
此处七十二  
显系虚指,不得认为实数孔子弟子七十二人”  
之说,也与上述诸例相似,是作为一种术数附会而广泛  
流传于秦汉之际。  
七十七这个数字,来自于司马迁本人的统计。《史  
·仲尼弟子列传所记载的孔子弟子数正是七十七  
但是,司马迁这份名单颇有遗漏清代朱彝尊撰  
[15]603  
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沈犹行称从先生者七十人”,或为曾子弟子孔子弟子考》,曾对古籍和碑刻中记载的孔子弟子人  
一多注意到了这里数字七十的记载,在其七十二一  
文中论证称:“曾子弟子也七十人,不会如此凑巧大  
概曾子弟子的人数本不可知,只因他是传孔子道统的,  
所以姑依孔子弟子的人数来假拟他的弟子的人  
数有一个更详细的统计:  
家语·弟子解七十六人,又与叔孙会合传  
有孔璇,又别见者惠叔兰共七十八人。《史记·弟  
子传七十七人,别见孔子世家者有颜涿聚,共  
七十八人苏辙撰古史著录七十九人,《家语》  
有而史记无者:琴牢薛邦申续陈亢县亶也。  
史记有而家语无者:公伯寮郑国申棠鄡  
秦冉颜何也益以文翁礼殿之廉瑀林放,鲁  
峻石壁画象之子服何,《礼杂记之孺悲,《射义之  
公罔之裘序点,《春秋左氏传之仲孙何忌仲孙  
,《晏子之鞠语,《孟子之牧皮,《庄子之常季,  
[20]176  
。”  
闻氏认为曾子弟子七十人也是对孔门七十子  
之称的模仿,这是极为合理的。  
秦朝建立以后,随着儒生们进入秦廷成为博士,孔  
门七十子之称也影响到了当时博士官的组织形态。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侯生与卢生密谋,其中有博士  
[2]258  
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之语 ,博士们广泛地参与  
到各种活动中以备皇帝顾问,见诸史记,秦始  
皇本纪言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  
[
22]18  
通计九十八人。  
[
2]254  
寿” ,《封禅书言秦始皇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  
[2]1366  
朱彝尊统计出九十八人的数字,远远要高于司马  
迁的七十七人礼记》、《左传》、《孟子又都是儒家  
内部的传记,所记孔子弟子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却没  
有被采入,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的疏漏因而,我们也  
不能把七十七人认定为对孔门弟子人数的精确记录。  
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 。《说  
·至公也言:“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  
:‘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 将为之。’博士七  
[17]347  
十人未对。”  
这些记载都证明七十人正为秦代博士  
150  
宋丁羿孔门七十子之说成因考  
参考文献: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张文虎.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校刊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陈桐生.孔门七十子开创的学规门风[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7-42.  
14]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5]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皇侃.论语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7]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刘全志.论孔门七十子之称的由来和流变[J].保定学院学报,2010,(1):83-86.  
19]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0]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2]朱彝尊.孔子弟子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TheCauseoftheStatementofConfuciusSeventyDisciples”  
SONGDing-yi  
HistoryDepartment,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4000,China)  
(
Abstract:StatementofConfuciusSeventyDisciplesoriginatedfromakindofpopularmili-  
taryorganizationinlateSpringandAutumnPeriod,inwhichseventyinfantrymenfoughtunder  
thecommandoftheleaderandarelationshipofsubordinationwasthereforebuilt.Confuciushim-  
selfwasproficientinmilitaryskillsandmilitaryeducationwasalsoanimportantsubjectinCon-  
fuciuseducationsystem.canbecomparedtotheorganizationofseventyinfantrymenfollowing  
noblemen.Accordingtothetwopointsabove,peopleatthattimewouldunderstandConfucius’  
educationalgroupaccordingtothemodeofseventy-infantrymanorganization,andsoemerged  
thestatementofConfuciusSeventyDisciples.  
Keywords:ConfuciusSeventyDisciples;seventy-infantrymanorganizationmilitary;mili-  
tarycharacteristics;subordination;cognitiveprojection  
[责任编辑:凌兴珍]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