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log title
搜索
42卷第6期  
2
01511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2,No.6  
November,2015  
河伯神话流变考释  
李进宁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从文化和文献的角度对河伯神话的渊源和流变情况进行考察,河洛之地应该是河伯神话传说的发源地  
与最初的流传地同时,冯夷冰夷无夷等虽然名称各异,情节有别,但他们与河伯神话都从属于东夷集团,有着  
整体意义上的神灵观念秦汉之时,河伯神话在道教的影响下逐渐仙话化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河伯神话的  
进一步发展和流传就是华夏各民族彼此融合与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河伯神话;冯夷;冰夷;无夷;神话的渊源和流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5)06-0112-06  
关于河伯神话的源流问题,学界长期聚讼纷纭,  
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
1]  
[2]  
莫衷一是王孝廉李立等学者主张夏族集团  
[3]  
那么,河伯族是原始土著还是异地来客?河南二  
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解决了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历  
史问题考古专家根据相关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  
确认曾经生活于此的河伯族具有明显的夏文化特征,  
[4]  
,何光岳林河等主张东夷集团说造成这种  
分歧的原因,主要是河伯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一  
些带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不同称谓,如冯夷冰  
无夷等我们拟从文化和文献角度对河伯神话源  
流略作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7]  
而出土陶器等文物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的身影众  
所周知,发现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已被认定为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是典型的东夷文化的代表因  
,据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综合考察,可以确定二里  
头文化是夏文化和东夷文化交流与整合的产物,而东  
夷文化的传播者应当是经过战争和联姻而占据河洛  
的河伯族人他们凭借武器精良和英勇善战,获得了  
河伯史实考  
文献载有河伯族人与其他民族的冲突和战争。  
初学记归藏:“昔者,河伯筮与洛伯战而枚  
[5]48  
,昆吾占之:不吉也。” 河伯族人为了拓展生存空  
间和掠夺更多人口,打算进攻洛伯族人,但战前卜筮  
的结果对己方不利。《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十六  
河洛的控制权,并且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风俗习惯、  
[
6]20  
[3]267ꢀ285  
,“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 。洛伯族人与河伯、  
冯夷二族联盟发生战争,反映了当时诸族中原逐鹿的  
历史事实可知,有夏之时,河伯族已居于河洛之地,  
并且为争夺生存空间进行殊死搏斗随后河伯族的  
势力逐步增强,其他部族如殷侯亦曾假借河伯之师”  
讨伐与自己不共戴天的有易族,“殷主甲微假师于河  
文化信仰等移植于此另据何光岳考证  
,在夏  
代之前,河伯族人曾帮助大禹在黄河下游治水,并赢  
得广泛称誉和尊敬,河伯族人因此乘势一路向西,把  
自己的势力扩大至河洛之地在经历无数次冲突甚  
至厮杀之后,“最终两族之间达成和解并结为秦晋之  
,繁衍生息于河洛之地”,这种和亲联姻方式促  
[
6]22  
[8]149  
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 。这说明此  
时的河伯族人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强  
成了他们之间暂时的和谐稳定局面 于是,河洛  
一家,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河洛文明的继续发展,东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李进宁(1979—),,河南商丘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112  
李进宁河伯神话流变考释  
夷族一个分支———有穷夷羿携弓负箭由黄河下游沿  
老传说最具说服力:“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  
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为我杀羿。’天  
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  
。’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  
河而上,摧城略地,势如破竹在激烈争夺之后,夏后  
太康失国,而与之辅车相依的河伯族也岌岌可危随  
,有穷夷羿乘胜强掠河洛之地,追杀河伯并霸占其  
妻洛嫔屈原天问对此疑虑重重:“帝降夷羿,革孽  
[9]99  
,当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欤?’” 河伯化为  
白龙,被夷羿射瞎左眼,诉诸天帝,天帝没有为他伸张  
正义这则流传于南方的神话故事,已经具备非常完  
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文学色彩不仅如此,这则神  
话故事还传达其他一些信息:河伯是水中神灵的守护  
,它已经脱离了自然神的虫兽之类,达到了神话  
发展的较高形态我们还可以溯源而上,寻找更为古  
老的演变原型西汉刘向说苑·正谏记载:“吴王  
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泠之  
,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  
[9]99  
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 这段历史的文  
献记载,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分化和变异:一方面,以  
这段历史为原型,在河伯原有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于  
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演绎出曲折动人的神话故事;另一  
方面,遭到重创的河洛之民作鸟兽散,奔走呼号,他们  
铭记先祖的荣耀与辉煌,怀抱生的希望与信念,沿着  
陌生路途寻找自己的安身之所,诉说先祖的英雄业绩  
和对故土的留恋,形成了对列祖列宗的遥祭。  
商周之际,河伯族人对周部族立国抚民功勋卓  
[15]237  
,赢得了周王朝的信任和器重周穆王时,河伯酋 ……’”  
这可视作王逸注说的渊源。《庄子·外物  
长掌管着周王朝祭祀河神的大任。“天子授河宗璧,  
亦称:“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予自  
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再拜稽首。”“河伯号之  
宰路之渊,予为清江使河伯之所,渔者余且得予。’元  
[10]204  
[16]933  
帝曰:穆满,女当永致用时事。”  
河伯酋长在周王  
君觉,使人占之,:‘此神龟也。’”  
可见,关于河  
的授意下召集王公大臣向天言事,在神圣肃穆的祭祀  
伯的神话在周时流传甚广由于吴楚神话和庄子所  
记均有”、“等水族形象和渔者的身影,这样  
河伯神话原型便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先秦  
其他文献关于河伯故事的记载亦甚夥。《晏子春秋》  
:“齐大旱,景公召群臣问曰:‘寡人欲祀河伯,可  
?’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彼  
仪式中表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11]797  
”  
的家国理念因此,王夫之认为河伯,古诸  
[12]53  
,司河祀者” ,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日本学者白  
川静也称:“河伯的祭祀原先好像是一个拥有特定传  
承的氏族的一种特权,被视为能够支配自然节奏的特  
定山川的信仰和祭祀经常是和一个特定的氏族结  
合在一起,这些掌山川信仰与祭祀的特定氏族即是所  
[17]56  
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  
此处河伯具有主雨”  
的神性,对河伯的祭祀表现了人们冀神赐福的功利目  
虽然晏子极力反对祀河伯,却反映了自然神的客  
观存在另外,齐国勇士古冶子杀鼋和韩非子所记  
[
13]100  
谓的神圣氏族。”  
的庇荫下获得了长足发展。  
河伯神话考  
学术界认可河伯之说,本远古相传神话”  
因此,当时的河伯族在国家特权  
[18]218  
河伯,大神也”  
均具此种性质即使河伯的侍从  
[
14]69  
也具有水族类的标识。《古今注·鱼虫:“鳖名河  
[19]128  
伯从事。” 《初学记南越记:“乌贼鱼,一名  
观点纵观河伯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图腾化时代  
早已离他们远去,因而仅从称名上已无从寻找到自然  
[5]742  
河伯度事小吏。” 从以上记载可知,人们认为”  
神的踪迹。《初学记援神契释河伯曰:“河者水 乃河伯魂附之物,而诸多水族之属前簇后拥,伴  
[
5]119  
之伯,上应天汉。”  
根据约定俗成的解释,“具  
随左右,则表明河伯具有动物的某些特征,这为我们  
把河伯定位为自然神提供了依据。  
有阳性特征,“河伯当为阳性神据此可推测河伯族  
已进化至父系氏族社会他们或许率先脱离东夷集  
团走向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凭借其发展优势,在河  
洛之地称雄一方。  
赵辉认为:“神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  
的形态它有一个由动物神到半人半神再到人格神  
[20]75  
的发展历程。” 河伯与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视  
其为河伯族人的自然神话这也恰恰验证了王孝廉  
所说:“古代人最初信仰的神,是他们生活周边的敬畏  
或具有实益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其后随着人的自觉  
意识的提高,人们所祭祀的神也逐渐由完全的动植物  
但是,太康失国,有穷夷羿对河伯族人进行了无  
情的杀戮面对死亡的挣扎心灵的创伤,原始思维  
和万物有灵观念极易激起他们对逝去灵魂的追忆,他  
们通过曲折离奇的神话传说渲染诠释先祖功勋,体现  
永志根本之意王逸在注解楚辞·河伯时所引古  
[21]45  
等转化为半人半兽的神。” 《尸子所描写的河神  
1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52  
即为人面鱼身,具有半人半神的神格特征。“禹理水,  
。”  
可见,冰夷神话传说自成体系但如果对  
[22]167  
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 《冰夷称名略作分析,不难发现其与河伯具有同质  
阳杂俎亦载:“河伯人面,乘两龙,一曰冰夷,一曰冯  
先看许慎说文解字》:“,水坚也,从  
[23]77  
[26]240  
又曰人面鱼身。”  
这些记载说明,河伯除了具  
,从水。”  
我们把冯夷的语源学  
有鱼的特性,还有人的性格和面貌,实现了从纯动物  
向人面鱼身的过渡这是神话形态的一种飞跃,是古  
人思维模式的重大转变与革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  
升华。  
结构做一比较。《说文解字》:“,马行疾也从马,  
[26]200  
冫声。”  
左边两点是”,的声部宋  
本广韵》“”“同属下平十六韵之韵  
[27]179  
,古音中两字是极为接近的因此,《山海经》  
中的冰夷极有可能就是冯夷”。再看。  
由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河伯神话已经广泛流  
传并深入人心,而且其神格已经摆脱原始意义的神话 字蕴含着浓郁的地域性和族源性色彩。《周礼》:  
[28]2637  
色彩,具有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庄子·秋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大戴礼记》:“东辟之民  
[29]162  
[26]8  
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  
曰夷。” 《说文解字》:“,东方之人也。”竹书  
[16]561  
尽在己。”  
河伯与海神若的一番辩论,体现了智者  
纪年亦载,天下九夷彼此消长,荣衰于中原与边疆,  
[6]19  
之思而真正把河伯形象在历史和神话基础上进行 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后汉书·东夷  
艺术加工并糅合在一起的当是楚人屈原屈原因谗  
见疏,被贬于湘沅之地,目睹世俗所祭,遂作河伯》  
以寄哀怨之情和鸿鹄之志。“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  
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  
,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  
[30]2807  
玄夷风夷阳夷。”  
从文献看,九夷形成于山  
东半岛,随着东夷逐渐强大,东夷一些支族陆续迁移  
至周边区域,甚至于黄河上游,最后畛域渐消,文化信  
仰也融合于华夏族。“夏侯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 ……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渐居中  
[
30]2808  
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  
。”  
关于冯夷的神话传说流传也颇广,淮南子》:  
上水车,驾驭螭龙,逍遥自在地神游昆仑之墟,而后闲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骛  
由此可知,冰夷即为冯夷,与河伯同出东  
[
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9]76ꢀ78  
河伯与南浦女乘  
[31]8  
庭信步于龙堂朱宫,此种闲情逸致表现了诗人在河伯  
形象上所寄寓的某种理想或情愫然而,南浦送别, “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  
怳忽,历远弥高以极往。” 《水经注括地图:  
[32]3  
执手相看泪眼,不免使河伯徒增几分忧伤和落寞诗  
人通过对河伯内在神性和外在形象的描绘,完成了河  
而注于冯逸之山。” 这里的冯夷乘云车,驾二龙”  
与冰夷人面,乘两龙异常接近,因此郭璞注山海经  
伯人格化和理想化的蜕变这样,屈子笔下的河伯神 ·海内北经:“冰夷,冯夷也。”故我们更有理由相  
话已经具有人格神的特质,标志着它已步入了高级形  
态神话的发展阶段。  
从极之渊就是冯夷(冰夷)神话传说产生和流传  
的发源地当然,随着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使它在独  
立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融入他族文化这进一步说  
,部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兼容,仍然裹挟着最初的  
地域风貌和原始文化内涵正如李诚所说:“神话传  
说的特点之一,即在于流传过程中,几乎任何一个故  
事都会产生一些异说歧说但是既然产生于一个母  
体或母本,也就有极大可能在典籍和口头传说中不知  
不觉留下其内在的可能是带有规律性的共同点和联  
冯夷冰夷无夷等神话传说考释  
从文献记载看,“河伯还有多种称谓,如冯夷冰  
无夷等,这些称谓应当存在内在联系。《山海经·  
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从极  
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  
[24]369  
一曰忠极之渊。”  
这里的冰夷具有人面乘两龙  
的神态特征,说明它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半神的自然状  
;所居之地为从极之渊”,从地理特征看,应在阳纡  
[33]8  
。” 所以,诸多典籍多以冯夷称代冰夷”。如  
[9]8  
和陵门山一带,即今渭河下游和黄河河曲一带,它应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16]8  
是当地的水神那么,这个半人半神的冰夷又是如何 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这种称  
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呢?  
名一旦形成,便深入人心,在流传中很难从部族的记  
忆中抹去,这种半人半神的神格给予我们无尽的想象  
和深思。  
李立认为:“在先秦文献所记载的河神话传说中,  
有河伯神话,有冰夷传说,河伯与冰夷相合者并不多  
114  
李进宁河伯神话流变考释  
关于无夷”,学界一般认为它是东夷集团所属方  
———当时生活于黄河下游的部族蒲夷的别称。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  
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其上有玉,其  
野蛮走向文明开化由多神走向一神由分散走向统  
一的历史趋势史实证明,禹夏之时,河伯诸神话已  
经出现了重组与整合的端倪竹书纪年》:“洛伯  
[6]20  
用与河伯冯夷斗。” 《穆天子传》:“阳纡之山,河伯  
[24]118  
[10]58  
下多青碧。” 《西山经》:“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  
无夷之所都居。”  
这些记载说明冯夷及无夷族已  
[
24]73  
,其目如马耳。”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太平  
经迁徙至中原腹地,在族际间的文化交融中,占绝对  
优势的河伯文化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覆盖了  
冯夷和无夷的文化信仰,出现了二者连用的称名这  
种联合方式在共同发展中保留了各自的特质,他们共  
同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积淀这是黄河流域各部族相  
互斗争和融合的结果,也是他们在经济或文化方面共  
通和互补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发展不断前进的必然  
选择。  
御览九百三十九卷引此经作无遗之鱼,疑即蒲夷之  
鱼也,北次三经碣石之山下;无声相近、  
[24]74  
遗声同。” 据此,“无夷或即蒲夷”。当蒲夷之民  
沿河西迁之后,也把自己部族的信仰带到了河渭之  
。《穆天子传》:“戊寅,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  
[10]58  
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这一方  
面说明河伯无夷称名上已经统一无夷文化信仰已经  
隶属于河伯文化的事实;另一方面说明穆王西征时曾  
经到达河伯无夷所居的阳纡山,而这里正是河伯无夷  
祭祀河源的圣地,也是他们通向传说中的昆仑山的必  
经之地。《淮南子》:“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纡之  
经过多次民族大融合,河伯文化得到了长足发  
,在夏周三代较为正式的国家祭祀中,河伯神  
往往作为国家整体概念上的主宰神灵出现在祭祀场  
,俨然成了一个国家同宗共祖的标志从某种意义  
上说,这是中国早期神话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神话演  
变中的那种巨大的内聚力,它以神格为中心,将其相  
似和相关的内容加以改造而向它聚合但是,后来随  
着社会的发展,神话人物逐渐定型化,功能越来越明  
,那种模糊性交叉性逐渐消除,代之以职能性的专  
[31]1317  
。”  
河伯无夷之连称,可知此时的民族风  
俗和文化信仰已经完全融合并同化于河伯文化信仰。  
综上,冯夷冰夷无夷等部族在民族融合之前均  
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他们散居于黄河沿岸,  
形成不同的神灵崇拜和神话传说虽然名称各异,情  
节有别,但他们又都从属于东夷集团,拥有大体相同  
的神灵观念正如何新所说:“在原始先民的文化中,  
神话并不是一种单纯想象的虚构物,一些或有趣或荒  
谬的故事神话本身构成一种独立的实体性文化。  
神话通常体现着一种民族文化的原始意象,而其深层  
结构,又转化为一系列观念性的母体,对这种文化长  
[35]87  
职神的产生。”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秦并天下,随  
着诸侯咸服,天下合一,始皇帝命令祠官按照常奉次  
序祭祀天地诸神,其中有水曰河,祠临晋之称,这里  
代替带有地方色彩的河伯冯夷”,使之更  
具整体概念意义,显得更为庄重和神圣到汉宣帝  
,更具抽象意义的四渎神被正式列于国家祭典。  
这样,长期以来具有恤民安国之称的骄子形象的河伯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隐去曾经耀眼的光环,落拓于乡  
间野舍,最终在佛道的巨大影响下华丽转身:或附于  
惩恶扬善的娑竭龙王之身,接受民间的祷告和朝拜;  
或离开神话传说的桎梏而羽化登仙,在虚无缥缈的天  
国寻找自己的神龛诚如宋赵彦卫所说:“《史记西  
门豹传说河伯,楚辞亦有河伯祠,则知古祭水神  
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  
[34]289  
期保持着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因而其神灵的神  
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大都与黄河相关,这些自然神可  
以视为其方国的起源神白川静总结道:“当时散布  
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民族,各有各自的洪水神话与祭祀  
[13]100  
的水神及各别的祭河仪式。”  
随着东夷西进西夏  
东上步伐加剧,以及兼并战争愈来愈频繁民族融合  
步伐越来越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如河伯冯夷河伯无夷等称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  
而来的。  
[36]178  
。”  
从河伯在中原的发展情况看,这种说法具有  
河伯神话与其他神话的整合与发展  
一定的历史根据,也是合乎历史逻辑的然而,河伯  
冯夷神话的仙话化则是在道家及道教思想的改造下  
完成了历史使命。  
河伯神话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民族迁徙斗争和  
联姻中逐渐形成了以河伯文化信仰为主其他诸夷文  
化信仰为辅的兼容并包的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多民  
族国家的祭祀活动,而且有利于部族的多元发展我  
们所看到的河伯形象更多地体现了华夏各族由原始  
秦汉魏晋时,道家仙术蔚然成风,人们试图通过  
对古代神话故事的改造,来演绎羽化登仙长生不老  
的人生因此,他们对河伯冯夷神话进行了删改和增  
115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先,将尚未完全人格化的神改造成形神兼具的  
,这些神祇拥有了名姓和籍贯其次,由原来半人  
图腾崇拜到历史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它  
昭示着原始信仰的终结和宗教热情的冷却,也说明  
半神改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形象。《后汉书·人类由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由对自然神的崇拜到  
衡传李贤注引龙鱼河图》:“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  
祖先神的崇拜,又由祖先神的崇拜发展到对本族英雄  
[30]1925  
[41]138  
姓冯名夷。” 《楚辞王逸注引抱朴子·释鬼》:  
的崇拜,是同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规律。  
[
9]78  
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  
同样,在夏周三代由河伯族人所主导的以河神为  
尊的国家祭祀,也是这种规律的客观反映不可否  
,入主中原前,河伯神话传说是从东夷集团裂变而  
,充其量它只是原始意义上的自然神话,是万物有  
灵观念的产物但是,当它走向中原腹地,同其他部  
族密切联合形成了新的共同体之后,也就形成了新的  
民族意识和文化信仰,尤其是举族生死存亡之际,更  
能激起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而又形成了半人半兽或  
者完全意义上的人格神的神话。  
清泠传》:“冯夷,华阴潼乡隄首人也服八石,得  
水仙,是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于河而溺死,一云  
[9]78  
溺死。” 《搜神记卷四:“弘农冯夷,华阴堤首人也。  
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五行书》  
:‘河伯以上庚辰日死不可治船远行,溺没不  
[37]8  
。’” 这些记载向我们展示了河伯冯夷仙话的形  
变及演化过程:他是弘农华阴人,也就是冰夷神话传  
说的发源地,他或溺河而死成为水仙,或修行得道服  
药成仙在道教的大力改造和重组中,河伯冯夷终于  
得道成仙,顺利完成了由神话传说向仙话的过渡这  
,具有浓厚仙话色彩的河伯冯夷终于跳出了神话传  
说的藩篱,走向了新的历史舞台为了抬高河伯神的  
地位,道教还给它安排了神位。《真灵位业图:“太  
纵观典籍所记,河伯化为白龙遭射以及屈原所刻  
画的乘水车驾两龙的河伯形象,冯夷乘云车驾  
二龙与冰夷人面乘两龙的神态勾勒,均有着相似  
的特质和容貌,不得不使人认为他们就是融各部族神  
话传说于一身的河伯神话而那些不同的称名,则反  
映了他们在重组整合与发展过程中,并非简单地以  
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两个或数个不同文化  
圈的文化元素的交融与组合因而,从社会发展规律  
来看,河伯神话的进一步发展和流传就是华夏各民族  
彼此融合与发展的缩影随着秦朝一统天下和佛教  
进入中土,各种意识形态也在相互碰撞中寻找着自己  
的归宿,由于统一的多民族文化信仰的共同需要,河  
伯的宗主地位遭到了质疑排挤,进而被更具抽象意  
义的四渎神所取代。  
[38]84  
清右位:河伯。” 《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黄河:  
[39]848  
澄静尊神河伯。”  
河伯的使者也被神异经·西荒  
描写成白衣玄冠如风似飞:“西海水上有人乘白  
,朱鬣白衣玄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  
[40]96  
如风,名曰河伯使者。”  
在人们虔诚的祷告中堂而皇之地走向了仙话世界。  
结论  
至此,神话中的河伯形象  
由上述考证可知,河伯神话传说的发生发展及逐  
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过程,正是人类社会从万物有灵的  
参考文献:  
[
1]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社,1977.  
2]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何光岳.东夷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4]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M].北京:三联书店,1990.  
5]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李民,.古本竹书纪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堰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J].考古,2005,(7).  
8]李进宁.河伯形象的文化意蕴[J].文艺评论,2014,(10).  
9]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山海经·穆天子传[M].郭璞注,张耘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  
1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王夫之.楚辞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白川静.中国神话[M].王孝廉译.台北:长安出版社,1983.  
14]刘永济.屈赋通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
[
[
[
[
[
[
[
[
[
[
[
[
116  
李进宁河伯神话流变考释  
[
15]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7]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崔豹.古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0]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1]王孝廉.水与水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22]李守奎,李秩.尸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3]段成式.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4]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2.  
25]李立.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7]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8]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9]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1]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2]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3]李诚.屈赋神话传说三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6).  
34]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一部)[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8.  
35]熊良智.《楚辞后羿形象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6).  
36]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7]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38]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校理[M].王家葵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  
39]徐道.历代神仙通鉴[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40]张华注.神异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1]潜明滋.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TextualCriticismandExplanationofEvolvementofHeboMyth  
LIJin-ning  
CollegeofLiberalArts,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China)  
(
Abstract:BasedonculturalanddocumentarystudyontheoriginandevolvementofHebo  
Myth,theYellowRiverandLuoyangareaisthebirthplaceandthefirstplacetospreadofHebo  
Myth.AlthoughthenamesvaryfromFengyi,BingyitoWuyiandtheplotsdiffer,theysharethe  
generalManitouconcept,allbelongingtothesameDongyigroupofHeboMyth.FromtheQin  
andHandynasties,HeboMythhadbecomeamythundertheinfluenceofTaoism.Thefurther  
developmentandspreadofHeboMythrepresentthemutual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all  
nationalitiesinChina.  
Keywords:HeboMyth;Fengyi;Bingyi;Wuyi;thesourceandevolvementofmyth  
[责任编辑:唐普]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