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第5期
2
018年9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l.45,No.5
September,2018
从释褐看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
———以出土墓志为基础
刘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长春130012)
摘要:古语“膏腴”一词常指代名门贵胄,北魏士族化改革把它变成阀阅序列中的等级。出土墓志资料显示,三
代世资均值在象征中央核心权力层的三品以上方能入围,涵盖胡汉顶级高门。墓志所载膏腴履历中的释褐信息能
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其身份特质,他们凭借超品或一品乡品,以旧令五品、新令正八品以上的各类清官登仕,起家年
龄约20岁,整体档次介于皇室宗亲与乡品二品士族之间,处于士族阶级的上层。膏腴植根于唯门第是从的中古贵
族主义的土壤,贯彻家世流品的原则,是北魏门阀化改革的制度成果。
关键词:北魏;门阀士族;膏腴;释褐;家世流品;墓志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8)05-0138-08
[
3]卷六三,1416
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
门第。如《晋书》卷七五《王湛附王国宝传》:“除尚书
郎。国宝以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余曹郎,甚
许膏腴”
。可见,膏腴也是北方名流睥睨群
伦的资本。那么,北魏谓之“膏腴”的群体究竟是何种
身份,在上流社会处于哪个位置,到底享受什么权利,
在政坛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此便可透视北魏统治集团的构造和士族门阀体制
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唐长孺先生的《论北
[1]1970
怨望,固辞不拜。”
出身膏腴的王国宝挑剔职位,
说明家门势力的尊显。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
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公
元494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
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是中古士族制发展历程中
的大事。已公布的出土墓志资料频见该词。例如《杨
[4]79
魏孝文帝定姓族》 和祝总斌先生的《试论魏晋南北
[5]155
朝的门阀制度》
两文对此皆有所涉及。笔者试在
此基础上,借助翔实记录时人门阀观念与家世履历的
墓志资料,继续探索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
[2]61
颖墓志》:“君籍胄膏腴,朱组重映。” 《杨泰墓志》:
[
2]101
“
君负润膏腴,承华庆绪。” 《元洛神墓志》:“虽复
把握中古史上某个特定人群的性格,通常要从政
治、经济、法律、文化和社会各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
扫描,以期获得相对客观、准确的定位。实际上,在严
格贯彻流品信条,即根据家世背景攫取相应资源并由
此构筑身份壁垒的六朝时代,融汇体制内外诸多元素
而产生的出身等第集中反映在仕途起点———释褐或
起家问题上。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对此早有明论,氏著
[2]219
生自膏腴,故亦宿闲颜训。” 《陆绍墓志》:“君承膏
[2]235
腴于北都,联缀葩于南京。” 《穆绍墓志》:“东夏膏
[2]284
腴,北蕃殷阜。” 《王令媛墓志》:“藉此膏腴,挺兹
[2]358
窈窕。” 《郑夫人墓志》:“世擅膏腴,家传冠
[2]377
盖。” 《萧正表墓志》:“王以天下膏腴,莫尚京
[2]379
邑。” 传世正史亦载,广平郡望宋弁“性好矜伐,自
收稿日期:2017-10-1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研究”(14D031)。
作者简介:刘军(1979—),男,辽宁抚顺人,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
究。
138
刘
军
从释褐看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以出土墓志为基础
《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有三处表述值得高度
唐代谱学大师柳芳持相同的观点:“以中国士人差第
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
重视,即:“连接九品官制和中正乡品的是起家之制。
在现实中规定贵族门第高下的,除此起家之制外,别 ‘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
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
无其他。这在当时的社会里,大概是大家都十分清楚
而无需特别指出的情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
变得最为模糊不清。”“大凡贵族主义的想法是诞生决
定一切。出生于名门之子,不管他的相貌和体重如
何,光是出生于名门这一事实,就决定了他是贵公子。
起家是一种诞生。起家官如何决定了在贵族官僚社
会中贵族性的高低。上述肉体的诞生于此方获得社
会的承认。因此,自流内起家或者从流外起家,成为
大问题。划分流内和流外界线的作用,便在于起家之
际给他打上是否出生于门地二品的烙印。”“对于贵族
而言,起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啻于在贵族官场的
诞生。贵族因为出身在贵族之家所以是贵族,但是,
实际获得官场承认便是起家了。不可思议的是,起家
的重要意义一直被内外学界所忽视。贵族要通过起
家,才在官场被承认为贵族。而且,是什么等级的贵
[
7]卷一九九,5678
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膏
腴即涵盖膏粱、华腴之统称,其入围的资格底线是曾
祖、祖父和父亲三辈皆任堪称正、副宰相的尚书令、仆
射。这应是西晋以来习以为常的惯例,北魏亦援引类
似标准。北魏孝文帝与著作佐郎韩显宗曾在朝堂上
辩论,显宗进曰:“陛下光宅洛邑,百礼唯新,国之兴
否,指此一选。臣既学识浮浅,不能援引古今,以证此
议,且以国事论之。不审中、秘书监令之子,必为秘书
郎,顷来为监、令者,子皆可为不?”帝反驳道:“卿何不
[
论当世膏腴为监、令者?”
3]卷六○,1343
意即膏腴的家世至
少应有准宰相地位的中书监、令。读者或许会问,尚
书令、仆和中书监、令的员额不过一、二席,且三代俱
任实属罕见,膏腴之家形成的概率岂不极低?笔者却
认为,只要达到尚书令、仆或中书监、令所在的品阶班
位即可,未必一定拘泥于这些职务。
[
族,也是由起家官职决定的,其意义重大。”
6]3,202,346-347
概括得知,起家既是朝廷甄别士庶流品的凭证,也是
衡量家格门第的准星,在阀阅社会极具体制标识意
义,无视起家之制,便难以理解中古士族制的层次框
案:晋官品令,尚书令、仆和中书监、令均位列三
[8]卷三七,1003
品前班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前《职员令》
规定:尚书令为从一品上阶,尚书仆射、中书监为从一
品中阶,中书令为正二品中阶;太和廿三年(499)后
架。鉴于此,笔者着眼于膏腴子弟的释褐起家,背衬
①
北魏士人登仕之整体梯次,以期清晰展现该群体的 《职员令》规定:尚书令为正二品,尚书仆射、中书监为
[3]卷一一三,2977-2978,2994-2995
阶级属性和时代风貌。
从二品,中书令为正三品
。据学
一
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界定
者研究,北魏太和前令是在晋令基础上细分正从九品
和上中下三阶的产物,后令则是沿六品贵族线剪裁前
如上所述,膏腴是六朝名门望族的代称,但能否
涵盖士族全体呢?就北魏现有资料来看,答案显然是
否定的。前引八位墓志志主中,皇室成员元洛神,勋
臣八姓陆绍、穆绍,领衔代北虏姓;荥阳郑夫人出自山
东四姓;琅琊王令媛是江左侨姓冠首;兰陵萧正表为
梁朝宗室;恒农杨颖、杨泰乃汉魏旧族。他们无疑都
代表胡汉头等门第,恰如《王令媛墓志》所说:“既望冠
海内,为天下盛门。”除此之外,广平宋弁曾自诩膏腴,
遭到孝文帝的质疑和讥讽:“卿自汉魏以来,既无高
官,又无俊秀……人身良自不恶,乃复欲以门户自矜,
[6]241,245
令、再重划流内正从九品和上下二阶的结果 。
但无论品令如何调整,膏腴达标线的绝对值都锁定为
三品。朝廷这样规划布局,有着深刻的理念和现实背
景。首先,它几乎覆盖所有实权机关(三台五省、九
寺、禁军、东宫、王府、司州)的行政首脑;其次,在位阶
上包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以上的高级文散官和龙骧
将军以上的重号武散官;再次,在爵位上囊括伯爵以
上的高爵;复次,仕宦峰值跨越三品乃顶级阀阅仕进
[9]
独享的禁脔;最后,汉代禄秩转换魏晋官品,三品恰
[3]卷六三,1416
殊为可怪。”
充分说明底蕴稍逊的次等门第
好对应中二千石的九卿,是中央最高权力层的标
[
6]62
难入膏腴行列。宫崎市定评说六朝士族结构:“大凡
阶级制度,向上有数不尽的阶层,往下也望不见尽
志 ,其地位之尊崇可想而知。
另外,史籍不乏北朝三品官员备享殊礼之事例。
一是丧礼。北魏文明冯太后国丧,“三品已上衰服者
[6]147
头。” 设置膏腴层位就体现了这种等级性,只是尚
需了解具体量化操作的原则。
[3]卷七,167
至夕复临,其余,唯旦临而已” ;河阴之变殉难
[3]卷一○,256
众所周知,一流的家门必需顶级仕宦的支撑,膏
腴的门第基础自然就转化为官阶数值的累积计算。
者的追赠,“三品者令仆,五品者刺史”
葬仪,“亲王、公主、太妃、妃及从三品已上丧者,借白
;北齐
139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鼓一面,丧毕进输。王、郡公主、太妃、仪同三司已上
及令仆,皆听立凶门柏历。三品已上及五等开国,通
机缘,几代人中反复取得人品二品和五品以上官品,
于是逐渐形成、固定为高门甲族。其中较多取得三品
以上,特别一品官品的‘势族’,又形成、固定为第一流
[
用方相。四品已下,达于庶人,以魌头”
10]卷八,155
。二
[
5]173-174
是吉礼。北齐河清定令,“王及五等开国,执事官、散
官从三品已上,皆祀五世。五等散品及执事官、散官
正三品已下从五品已上,祭三世。三品已上,牲用一
太牢,五品已下,少牢”,这就是说,惟三品以上的官员
高门。”
由此看出,家世累积三品历来是区分第
一流高门与一般高门的界线。士族门第等级制是一
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北魏作为其中特定的一环,当然
不能孤立地对待,而应对照传统加以全面、细致的比
较。
[
10]卷七,135,144
才能陪同皇帝参加藉田礼
。三是嘉礼。北
齐册封皇储,“明日,三品以上笺贺”;婚姻聘礼,“第一
不过,以上只是理论的简单推演,现实里宦海沉
浮、命运无常,充满了机缘巧合,能够长久稳坐权力巅
峰且世代未降官序的难度极高。北魏朝廷评选膏腴
之门,或许采取了折衷的办法,适度放宽准入门槛,三
代官资依旧品令标准下的平均值(忽略正从上下的细
微差距)越线即可,个别一代的沉沦不会太过妨碍整
体档次。前引八方墓志中,杨颖曾祖五品上谷太守杨
珍,祖五品清河太守杨真,父一品弘农公、洛州刺史杨
[10]卷九,175,179
品已下至从三品,用璧玉,四品已下皆无”
。
四是乘舆伞盖。北齐“皇宗及三品已上官,青伞朱里。
其青伞碧里,达于士人,不禁。正从第一品执事官、散
官及仪同三司、诸公主,得乘油色朱络网车,车牛饰得
用金涂及纯银。二品、三品得乘卷通幰车,车牛饰用
金涂。四品已下,七品已上,得乘偏幰车,车牛饰用
[10]卷一○,195-196
铜”
。五是表彰功勋。北魏讨伐葛荣叛
②
军,“诏从四品以上从征者不得优阶,正四品者优一
阶。军级从三品以上从征者优一大阶。正五品以下,
懿,世资均值三品;杨泰曾祖一品弘农公杨懿,祖二
品平北将军、并州刺史杨津,父二品平西将军、南秦州
[3]卷一○,259
③
还依前格。”
六是卫戍京师洛阳周边四中郎
刺史杨逸,世资均值一品;元洛神曾祖景穆皇太子,
将的选拔。“东中带荥阳郡,南中带鲁阳郡,西中带恒
农郡,北中带河内郡,选二品、三品亲贤兼称者居
祖一品汝阴王元天赐,父一品司空元脩义,世资均值
④
一品;陆绍曾祖一品酒泉公,祖三品冠军将军,父二
[
3]卷一九,475
之”
。七是贵胄的入学受教资格。北魏“神
品安西将军,世资均值二品;穆绍曾祖一品宜都公穆
寿,祖一品宜都公穆平国,父一品顿丘郡开国公穆亮,
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
[3]卷八四,1842
⑤
生选”
。八是妇人服饰印绶。北齐河清定
世资均值一品;王令媛曾祖一品尚书仆射王奂,祖五
制,皇帝嫔妃视三品以上,官员命妇视四品以下,以示
品司徒从事中郎王琛,父一品司空王翊,世资均值二
品;郑夫人祖三品辅国将军、济州刺史郑尚,父三品征
[
10]卷一一,243
君臣之别
。九是门第形成。日本学者野田
⑥
俊昭认为,即便为次门,若就任三品以上官职,一律给
虏将军、荆州刺史郑贵宾,世资均值三品;萧正表祖
[
11]5
予甲族的家世 。降至后世唐宋明清,美籍华裔史
学家何炳棣指出:“官僚体系本身可分为三阶层。上
层包括一至三品的大官,有推荐属官与荫子之
梁太祖萧顺之,父一品临川王萧宏,梁武帝萧衍皇侄,
世资均值一品。这些典型事例证明,北魏士人的世资
三状整体攀至三品就能跻身膏腴,生成甲第冠族之门
等。当然,这或许只是朝廷总体参考的概略值,未必
处处苛求,像杨颖、王令媛先人偶有跌出三品范围者
亦不刁难,往往含糊地通统算入。
[
12]27
权。” 根据官僚三品上下待遇迥然有别的诸多事
实判断,三品以上处于官僚金字塔的尖端,是统治集
团的核心和掌握统治权益的绝对主体,故而要把象征
天下首望的膏腴的世资基线定位在三品。与之形成
鲜明反差的是,当时评定士族的一般标准仅为累代五
二
北魏膏腴的起家官品及对应乡品
既已弄清北魏膏腴群体的家世标准,便可据此筛
选同类材料进行释褐等级分析。必须强调的是,孝文
帝太和改制,特别是配合太和十九年(495)启动的士
族化运动,为士人起家制定了细致周详的硬性章程。
孝明帝宰辅清河王元怿明言:“孝文帝制,出身之人,
本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
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例昭
[
13]148
品 。这印证了膏腴确是士族阶级上层的论断。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作法绝非北朝独创,而是东
晋、南朝以来的通例。祝总斌先生敏锐地指出:“同是
第一流高门,由于达到三品以上特别一品官品时间有
早晚,门阀形成时间也就不同。……后人在南朝官位
较低,很少取得三品官品,无一升至一品,所以尽管仍
是高门,已从第一流宝座上跌了下来。总之,在东晋
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以上几个‘势族’,由于种种
[8]卷一六,390
然,文无亏没。”
芳所说的膏腴,国家从制度上规定了他们专享的释褐
所谓“公卿令仆之子”,即柳
140
刘
军
从释褐看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以出土墓志为基础
层位和典型职务,使探究其内在规律成为可能。
遍检北魏墓志保存的门阀化时期的释褐资料,家
世超过旧官品令三品的膏腴士人共53人。其中,均
值一品的有:元珍(祖、父一品公爵),元晖(祖一品征
西将军、父一品公爵),元愔(曾祖一品公爵、祖一品司
空、父一品卫将军),元贤(祖一品征南将军、父一品抚
军将军),寇演(曾祖、祖、父一品公爵),于景(祖、父一
品公爵),于纂(曾祖、祖一品公爵,父二品散骑常侍),
寇慰(曾祖、祖、父一品公爵),穆绍(曾祖、祖、父一品
公爵),长孙子泽(曾祖、祖一品王爵,父二品左将军),
张满(祖一品特进、父一品中军将军),高湛(祖一品公
爵、父一品司徒),李挺(曾祖、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
爵),叔孙固(祖一品尚书令、父一品司空),穆子岩
三品征虏将军、父三品龙骧将军),缑静(祖二品尚书、
父三品镇远将军),寇永(曾祖、祖四品刺史,父二品安
⑨
南将军),刘悦(祖四品振威将军、父二品平北将军)。
这里选取的样本家世三状至少要有两代清晰明确,世
资均值的计算相应地以可查的世代为基数,结果若非
整数则作四舍五入处理。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人物按所出郡望分类,代人
冠首帝室十族元氏、源氏、长孙氏、叔孙氏15人,勋臣
八姓于氏、穆氏、陆氏9人,异国王室及外戚鄯氏、闾
氏、赫连氏、司马氏、罗氏6人;汉人翘楚北方四姓陇
西李氏、太原王氏5人,江左侨姓之首琅琊王氏2人,
汉魏旧族恒农杨氏、上谷寇氏8人,以上胡、汉头等高
门的比率高达85%;余下勃海高氏、封氏,京兆韦氏,
南阳张氏、李氏,洛阳缑氏,河间刘氏7人介于四海大
姓与州郡著姓之间,地位亦非比寻常。这些数据或可
佐证前述膏腴为一流高门代名词的论断。
(祖、父一品王爵),杨昱(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师),
杨仲宣(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尉),罗宗(曾祖一品公
爵,祖、父一品王爵),长孙忻(曾祖一品王爵、祖二品
侯爵、父一品征东大将军),源延伯(曾祖一品王爵、祖
一品司徒、父一品仪同三司),源模(祖一品司徒、父一
品仪同三司),穆景相(曾祖一品王爵、祖一品公爵、父
这些人的先辈大多供职于北魏中前期,那时衡量
官秩高低尚用晋令或稍加整合的太和前令,太和十九
年(495)虽已试行后令之草案,但厘定姓族门第援引
⑦
⑩
二品侯爵)。均值二品的有:元鸷(祖二品散骑常侍、
前令才公允合理。他们自己按业已执行的新令释褐
父一品抚军将军),元孟辉(祖三品辅国将军、父一品
骠骑大将军),元弼(曾祖一品王爵、祖四品刺史、父一
品公爵),元天穆(曾祖、祖二品侯爵,父一品司空),鄯
乾(祖一品王爵、父二品侯爵),叔孙协(祖一品王爵、
父二品侯爵),司马昞(曾祖一品王爵、父二品平北将
军),穆纂(曾祖一品司徒、祖二品散骑常侍、父四品司
徒左长史),李超(祖一品公爵、父三品镇远将军),李
遵(曾祖三品骁骑将军、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李
颐(曾祖四品刺史、祖一品骠骑将军、父一品征北将
军),陆绍(曾祖一品公爵、祖三品冠军将军、父二品安
西将军),王诵(祖一品镇北将军、父三品给事黄门侍
郎),张宁(祖二品安东将军、父一品镇军将军),司马
昇(曾祖、祖一品王爵,父四品刺史),闾伯昇(曾祖一
品王爵、祖四品刺史、父一品仪同三司),王偃(祖、父
二品侯爵),杨遁(曾祖五品太守、祖一品公爵、父一品
太傅),穆景胄(祖一品王爵、父三品通直散骑常侍),
则是毫无疑问的,具体品级有:叔孙协正三品,罗宗正
四品,杨舒正五品,元珍正六品,穆绍、穆子岩、元鸷、
元孟辉从六品,元晖、元愔、于景、于纂、寇慰、高湛、长
孙忻、源延伯、源模、穆景相、元天穆、鄯乾、李颐、陆
绍、王诵、闾伯昇、杨遁、穆景胄、杨颖、王翊、穆彦、封
延之、王温正七品,元贤、寇演、长孙子泽、张满、李挺、
叔孙固、杨昱、杨仲宣、元弼、司马昞、穆纂、李超、李
遵、司马昇、王偃、赫连悦、韦彧、寇永从七品,张宁、长
孙盛、缑静、刘悦正八品。可见,膏腴子弟的释褐层位
分布在新令正三品到正八品之间,这与前引清河王元
怿奏表提到的、与“公卿令仆之子”起家搭配的“散骑
秘著”截取的品级范围大体相当,证明所言不虚。该
结论乍看起来似无规律可循,但若将其按一定比例换
算为魏晋旧令,考察其实际效力值,则显现出问题的
端倪。
这还要从六朝新、旧品令的关系说起。以北魏孝
文帝廿三年(499)后《职员令》和梁武帝天监七年
⑧
长孙盛(祖二品侯爵、父一品公爵)。均值三品的有:
杨颖(曾祖、祖五品太守,父一品公爵),杨舒(祖五品 (508)十八班制为代表的新令体系,是在魏晋旧令基
太守、父一品公爵),王翊(祖一品镇北将军、父五品司
徒从事中郎),穆彦(曾祖一品王爵、祖四品刺史、父五
品太守),赫连悦(曾祖四品刺史、祖五品尚书郎中、父
一品抚军将军),封延之(祖四品刺史、父一品司空),
韦彧(曾祖五品尚书郎中,祖、父二品侯爵),王温(祖
础上,以与二品士族对应的六品起家界线切割士族流
内与寒素流外的结果,人为制造士庶天隔的格局。旧
令六品以上区域在新令流内正从九品框架内均匀摊
开:一品对应正一、从一、正二品,二品对应从二、正
三、从三品,三品对应正四、从四、正五品,四品对应从
14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五、正六、从六品,五品对应正七、从七、正八品,六品
分,尽管在旧令中处于同一效力区间,但新令毕竟产
[
6]193
对应从八、正九、从九品 。据此,北魏膏腴子弟的
释褐等级依旧令标尺分成四品以上和五品两大层位。
在魏晋传统的九品官人法机制下,士人的入仕官品与
生正七、从七、正八品三阶差距,对日后升迁颇多影
响。如何配置,其实大有讲究。其一,与世资量级有
关,三项之比均值:一品为10:8:0,均值二品为8:7:
象征门第的仕宦资格乡品大致保持四级间距:六品起 2,均值三品为5:3:2,可知家世越高获得高阶的概率
家匹配二品乡品,五品起家匹配一品乡品,四品以上
起家匹配超品乡品,中正实际只能左右二品以下乡
越大;其二,与族属成分有关,胡人与汉人之比:正七
品为14:10,从七品为6:11,正八品为1:3,前者作为
征服民族更多占据高阶;其三,与政治归属有关,代人
与非代人之比:正七品为18:5,从七品为14:4,正八
[6]66,105
品 。换言之,乡品一品以上、旧令五品以上起家
是超越中正职权的特殊层位,北魏膏腴指代的无疑就
是这个高端群体。
[17]35
品为1:3,前者身为政权基石更易获得高阶 。这
种偏袒高第、代人、胡族的选官倾向充分体现北魏士
族制国家的性质。
从北魏起家制度整体上看,膏腴冠绝士族,向上
与三代中至少两代为帝或王的皇宗近支比肩衔接,向
下凌驾世资均值四、五品的二品士族。笔者的前期研
究发现,前者普遍以旧令三至五品、新令正五至从七
品释褐,后者多以旧令六品、新令从八至从九品释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前文提到的北魏膏腴
的乡品包含超品和一品。常识告诉我们二品乃六朝
士族的最高乡品,就连一品都是望不可即的虚设,更
遑论所谓“超品”了。事实上,分别对应旧令四品以上
和五品起家官的超品、一品乡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只
[14]
褐 。还有条辅助资料足资利用,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重划封君起家标准:“五等诸侯,比无选式。其
(
[
18]
同姓者出身:公正六下,侯从六上,伯从六下,子正七
上,男正七下。异族出身:公从七上,侯从七下,伯正
八上,子正八下,男从八上。清修出身:公从八下,侯
不过时人为表谦逊,怯于承认这个名号罢了 。北
魏孝文帝把士族社会默契许久的游戏规则公开量化、
条文化、固定化,使这些原本常事不书的潜性词汇直
接或间接地在文献中浮现出来。超品一词见《元瞻墓
[
正九上,伯正九下,子从九上,男从九下。”
3]卷八,209
实际
就是在既定的起家序列中额外安插五等封君的位置,
志》:“切瑳为宝,佩瑜象德,游演应顽,相羊适度,架群
[
15]
[2]227
诏令实施与否另当别论 ,但折射出士族起家的等
级梯次:相当于旧令四品位的从六品以上,五品位的
正七至正八品,六品位的从八至从九品,膏腴在五品
位以上释褐,谓之领袖冠族毫不为过。
辇而崚嶒,超流品而苕蒂。”
超流品即超品的全
称,意味志主身世超凡脱俗,足以摆脱世间乡邑评议。
其下复置九等,《魏书》卷五九《刘昶传》载孝文帝语:
[3]1311
“故令班镜九流,清一朝轨。”
同书卷六四《郭祚
[
3]1422
若具体拆分北魏膏腴群体的内部构造,应首先关
注乡品超品、旧令四品以上起家的部分。宫崎市定论
述晋代的“宗室选”说:“宗室的起家官职多为散骑常
侍(三品),或者是各种校尉(四品),它是根据什么标
准规定的,不得而知。不管哪一种,四品以上的官职
传》:“高祖锐意典礼,兼铨镜九流。” 《司马悦墓
[2]58
志》:“皇辇迁洛,肇建畿域,澄简九流。” 《高道悦墓
志》:“从县洛中,更新朝典,铨品九流,革易官
[2]104
第。” 《杨暐墓志》:“太和中解褐奉朝请,于时九流
[
19]141
初判,五教攸始。”
九流囊括所有士庶的乡品,其
[
6]103
是臣下绝对不可能获得的起家官。”
北魏摹仿晋
数既有九,首位自然就是一品,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
术问题。至于寻常的二品,《杨遁墓志》:“因忠见重,
论功陟位,除尚书左丞、平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掌
制,也把旧令四品、新令从五至从六品以上作为特殊
的起家层级,专供皇室至亲、异姓元勋后裔和五等封
君享用,朝廷的组织人事严守这条界线,绝不容许卑
万机之总会,居六品之清美,振纲理目,秉正肃
[
16]
[19]154
者僭越 。前文提及在此层位释褐的元珍、元鸷、元
孟辉系出宗室高凉王,先祖拓跋孤既有让位于昭成帝
什翼犍之德,本人又仰赖宣武帝的格外宠信;叔孙协
属帝室十族,族祖叔孙建有拥戴明元帝复位之功;穆
绍和穆子岩乃勋臣八姓,前者尚公主为驸马,后者深
得胡太后器重;罗宗和杨舒都是深蒙“上客”礼遇的勋
望之胄。他们在膏腴中独占鳌头,靠的是与皇室的紧
密关联。膏腴的主体是乡品一品、旧令五品起家的部
僚。”
按魏晋典章故事,乡品与对应的起家官品之
间可通过相互加减四等的方式标示,这里的“六品”特
ꢂꢁꢀ
指士族底限的二品乡品。换个角度说,乡品序列中
既有超品和二品,夹在中间的顺理成章就是一品,北
人既然连超品都敢标榜,一品又有何忌讳? 总之,北
魏膏腴称号所代表的超品、一品乡品是有制度基础和
常识依据的,绝非笔者出于研究便利随意杜撰的名
词。
142
刘
军
从释褐看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以出土墓志为基础
三
北魏膏腴子弟的释褐年龄和起家官的清浊
权贵、能为升晋助推、性价比远胜声望的公府正佐、上
[21]
类别
宰行僚 。史载:“参军事专非出身之职,今必释褐
[8]卷一六,391
六朝时期,入仕年龄也是判定身份等级的有效参
而居。”
说明其在官场日渐抢手的趋势。凡
照。弱冠起家乃士族常态,且岁数越小越尊贵。笔者
统计北魏士族释褐的平均年龄:宗室18岁,异姓21
此种种,都证明北魏膏腴是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乃
朝廷青睐有加、倾力提携的既得利益群体。这与前述
膏腴释褐层级高高在上的结论相辅相成,算是比较贴
近事实的定位。
[14]
岁 。本文采集膏腴样本释褐年龄可知者有29例:
元孟辉8岁,穆绍9岁,穆子岩11岁,源模、王诵、穆
景胄12岁,杨舒13岁,源延伯15岁,杨昱、穆纂16
岁,于景、李颐、赫连悦18岁,元珍、寇慰、李超、寇永
四
余论
我们初步弄清了北魏膏腴群体的界定标准,即曾
祖、祖父、父亲三世中至少两世官爵三品以上(或世资
均值在三品以上),入围者皆胡汉顶级贵胄。通过对
墓志所载膏腴子弟释褐品级、年龄和起家官清浊类型
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门阀序列乃至统治
集团中的位置:介于皇室宗亲与乡品二品士族之间,
覆盖乡品超品、一品的部分,系士族阶级的上层和国
家的领导团队。北魏膏腴的相关制度设定并非凭空
臆想,而是在魏晋惯例基础上完善得来。那时,三品
以上官之子多为一品乡品、五品起家。宫崎市定对此
评论道:“如果父亲获得的地位以某种形式传给子弟
是任子制的精神,那么九品官人法恐怕从成立之初
起,就是以这种任子精神进行运作的。换言之,九品
官人法内部保存着汉代的任子制度。但是,汉制是以
秩二千石以上为界,而九品官人法则如前所述,二千
石以上者细分为五品,主要关注三品以上官员之子,
至于第四、五品官员之子,在任子上不大被当成问题。
任子之制反复实行,与贵族制度就完全没有差别
0岁
,高湛、叔孙固、韦彧21岁,穆彦22岁,元鸷23
2
岁,长孙子泽24岁,缑静25岁,罗宗、杨遁30岁,司
马昇32岁,封延之39岁,张宁40岁。由于官场形
势、职务供求关系、猎官力度和个人境遇的差异,其中
难免出现而立、不惑的特例,但总均值仅为20岁,恰
为加冠之年,整体水平介于宗室与异姓之间,与膏腴
稍逊的至亲皇族但领先异姓的地位完全合拍,这恐怕
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定是朝廷铨叙斟酌把握的基准。
起家官的清浊度同为评估等第的重要指标。不
过,必须指出的是,北朝官场的清浊观更注重日后的
利益回报率和交换比,这与魏晋南朝的情况大相径
庭。除秘书著作、黄门散骑、东宫及王国属员等强调
文翰性、安逸性和显要性的典型清官外,原本难预清
官的流内武官军号、幕府僚佐、尚书郎(吏部以外)、监
察御史、郡县守令等事务官也升格为准清官,彰显北
[20]
方务实进取的政治风尚 ,但声誉和效力仍以前者
为重。就现有资料来看,北魏膏腴释褐以久负盛名的
传统清职为主,有29例:于纂、穆景相、李颐、穆景胄、
王翊秘书郎;穆子岩、元鸷、元孟辉给事中,李挺、叔孙
固、杨仲宣、司马昞、李超、王偃、赫连悦、寇永奉朝请,
杨舒散骑侍郎,元天穆、鄯乾、王诵、闾伯昇、穆彦、封
延之员外散骑侍郎;穆绍太子舍人,杨昱广平王左常
侍,陆绍勃海公国郎中令,王温平原公国郎中令;杨颖
大司农丞,张宁殿中内监。余下24例是独具北朝特
色的准清职:长孙子泽、穆纂、司马昇太尉正、行参军,
元晖、元贤司徒正、行参军,元愔、高湛、源延伯、源模、
李遵司空正、行参军,张满骠骑大将军府行参军,寇演
征虏府参军,元弼荆州中兵参军,杨遁镇西将军府主
簿,韦彧广阳王骑兵参军;长孙盛侍御史;元珍武骑侍
郎,于景、长孙忻积射将军,罗宗建节将军,叔孙协平
北将军,缑静、刘悦殿中将军;寇慰牂牁令。以上数据
显示,货真价实的正宗清官占膏腴释褐55%的份额,
[6]72
了。” 如果说基于一代任子原则的魏晋膏腴尚属官
僚制的范畴,北魏膏腴则是累积三代的贵族制的产
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北魏虽为异族政权,却是六朝
士族制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绝非置身其外的
另类。
北魏膏腴制度所植根的中古“贵族主义”是舶自
日本东洋史学界的专有语词,特指资源分配唯家格门
第是从、身份权利世袭垄断之秩序机制。在统治集团
中导引贵族主义,以门阀竞逐混淆华夷之辨乃孝文帝
汉化改革的必然举措。李冲曾问孝文帝:“若欲为治,
[3]卷六○,1343
陛下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
就
是该事实的真切反映。贵族主义运作的要旨与内核
是所谓“流品”原则,它本指事物的等级类别或官阶地
位的高低,引申为按照家世背景占据特定职务层位、
把持固有晋升通道、享受相应权益待遇、垄断丰富社
会资源,形成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各安其命、各得其
所,彼此隔绝、互不干扰的人事格局,士庶之间横亘难
[14]
超过同期士族全体50%的均值 ;在历史底蕴和社
会认可度略逊一筹的释褐准清官里,多数是有缘攀附
14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以逾越的鸿沟,即便士族内部同样界限森严。《元寿
身份特质的塑造,归根结底要靠卓尔不群的家格,其
释褐的优越性已不言而喻,若全面考查其日后迁转的
速度、幅度、阶梯、峰值、权势,这种优越性的生动表现
也许还将大大扩展。总之,蕴含流品理念的膏腴层位
作为士族等级架构的关键组件,乃中古北方门阀化变
革的重要成果,在那段特殊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
烙印。
安墓志》:“(吏部尚书)既任当流品,手持衡石,德輶必
举,功细罔遗,泾渭殊流,兰艾自别,小大咸得其宜,亲
[2]191
疏莫失其所。” 《穆绍墓志》:“领河南邑中正,献纳
[2]283
帷扆,悬衡邦族,流品既清,喉唇式叙。” 《皮演墓
志》:“高祖首创流品,位置庶官,亲御宝轩,妙选英
[19]83
彦。” 这些流品用例的道理即是如此。北魏膏腴
注释:
①
北魏士族起家概况参见刘军《邙山墓志所见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北魏
庶姓勋贵起家制度探研———以墓志所见为基础》(《人文杂志》2016年第4期)、《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所见北魏起家
制度举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第2期)等文,本文所用起家资料和个案均源于此。
《杨颖墓志》载其父杨懿为洛州刺史,《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9页)卷五八《杨播传》载杨懿追赠弘农简公。
《杨泰墓志》载其祖为并州刺史,父为秦州刺史。据此查阅《魏书》(第1279、1297、1300页)卷五八《杨播传》找寻其符合条件
的先世,并补全职阶。
②
③
④
《元洛神墓志》载其父履历西道行台、尚书仆射、行秦州事、雍州刺史、司空诸节点,与《魏书》(第451页)卷一九《景穆十二王
上·汝阴王天赐传》所载第五子元脩义最为接近,疑志主即其女。
⑤
⑥
《穆绍墓志》对世系语焉不详,现据《魏书》(第665、666、671页)卷二七《穆崇传》予以补充还原。
《郑夫人墓志》载其祖为济州刺史,父为荆州刺史。现据《魏书》(第1248页)卷五六《郑羲传》补齐相应军号,但其曾祖史、志
皆缺。
⑦
诸人墓志分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110、232、386、106、196、200、213、282、312、324、
3
32、350、365、381页;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第147、152页;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
志》,中华书局2012年,第14、15、28、29、38页。
⑧
⑨
⑩
诸人墓志分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342、116、37、276、66、117、117、121、160、164、179、235、241、305、316、337、354
页;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154页;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第25、32页。
诸人墓志分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61、94、253、267、275、344页;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
1
28、134页;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第31、36、39页。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推测,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颁行了与后令相差无几的“中令”。也就是说,《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收
录的太和廿三年(499)后《职员令》其实早在四年前就已开始实施了(参见:宫崎市定著《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
局2008年版,第243-244页)。该观点得到《皮演墓志》的证实:“(太和)十有九年,改创百官,仍除奉车,从新令也。”(罗新、
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83页)。但宫崎市定认为,定姓族采用中令或后令计算候选者的阀阅世资(见氏著《九
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第267页)。这种见解就未必合理了。因为律令的溯及力一般遵循从旧、从宽的原则,把作为士
族制度产物的新令生搬硬套在前士族时代的资历上无疑是错误的,后世评估先辈的资绩待遇也应以彼时更加宽容的品令
为准,否则就会产生偏差,引起无尽的利益纠葛。但此后再定姓族,恐怕就要全盘遵循苛刻异常的新令了,相同量级标准
(五品)覆盖官职的范围照比旧令大为收缩,变相地提升了新贵入围的难度,进而阻塞其晋升之路,以稳固旧门的势力根基,
这是由士族阶级自利、世袭、封闭、垄断的排他性决定的。
ꢀ
ꢁꢂ〔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98页)卷七《东昏侯纪》:“诏三品清资官以上应食禄者,有二亲或祖父母年
登七十,并给见钱。”文中的“三品”是乡品,加四即得官品,意即七品以上清官符合条件者用现钱发放俸禄,以示朝廷优礼。
北魏与之相反,喜欢用官品减四表示乡品。如魏收《魏书》(第2974页)卷一一三《官氏志》:“(道武帝天赐二年)制诸州置三
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县置三令长,八品者。”读者千万不要把这里的六、七、八品视作北魏初
年刺史、太守和县令的官品。其真正含义是:候选者应具备相应起家资格的乡品标准是二、三、四品,刺史只用乡品二品的士
族,太守和县令分别选任乡品三、四品的小姓。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4
刘
军
从释褐看北魏“膏腴”群体的身份特质———以出土墓志为基础
[
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C].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祝总斌.材不材斋史学丛稿[C].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M].韩昇,刘建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刘军.墓志所见北魏秘著起家现象探研[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3):20-26.
10]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日〕漥添庆文.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C].赵立新,等译.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5.
12]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C].徐泓,译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3.
13]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4]刘军.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制度探研———以墓志所见为基础[J].人文杂志,2016,(4):68-78.
15]刘军.北魏五等封君释褐等级问题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82-90.
16]刘军.试论北魏王朝的“宗室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6):113-118.
17]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
18]方北辰.释九品中正制度之一品虚设问题[J].许昌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1):51-52.
19]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0]刘军.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所见北魏起家制度举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4):76-82.
21]刘军.论墓志所见北魏幕府僚佐起家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4):90-101.
[
[
[
[
[
[
[
[
[
[
[
[
[
[
[
[
[
[
[
TheFertileGroup’sIdentityTraits
oftheNorthernWeiDynastyFromtheCareerStartingPoint
———CenteredontheUnearthedEpitaphs
LIUJun
ResearchInstituteofAncientDocument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
Abstract:Thefertilegroupwasthesynonymofthenoblefamilyandbecametherankinthe
familystatusduringtheHanculturereformation.Accordingtotheepitaphmaterials,theaverage
ofthefamilybackgroundmustbeabovethethirdline,whichrepresentedthecentralcoreauthor-
itycontainingtheHuandHantopfamilies.Thefertilegroup’sidentitytraitswereobjectivelyre-
flectedbytheofficialcareerstartingpoint.Theywerelocatedbetweentheroyalclanandtheordi-
narynobilityandwereregardedastheupperclassofthegovernors.Itwasthemedievalaristoc-
ratismthatdominatedthespecialstratum’sformationandoperation.Sotheemergenceofthe
fertilegroupwastheproductofthesocialpedigreechange.
Keywords:theNorthernWeidynasty;powerfulfamily;fertilegroup;careerstartingpoint;
familyhierarchy;epitaph
[责任编辑:凌兴珍]
145